从《莳萝泡菜》看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双性同体意识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fa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出生于新西兰惠灵顿,后随父亲工作调度来到英国伦敦。后几经波折,经济状况的急转直下使她失去了中产阶级生活特权,凯瑟琳也正式开启文学创作之旅。受苏俄文化影响,凯瑟琳的笔法近似俄国作家契诃夫、托尔斯泰。对于苏俄文化的痴迷直接反映在了其短篇小说作品《莳萝泡菜》中。《莳萝泡菜》以简单的短句“自这以后,过了六年,她又遇到了他”(曼斯菲尔德,223)为开篇,并未交代任何前因后果,带领读者走进故事。忧伤的过往、尘封的恋情,各自不同的人生经历在寥寥数语中跃然纸上,呈现出敏感细腻的女性与侃侃而谈的男性形象。故事在读者以为将出现转机时以女主角的突然退场结尾,具有浓厚的现代主义写作风格。凯瑟琳的多部作品以简单的笔墨刻画了鲜明的女性形象,蕴含着深刻的女性主义色彩。
  双性同体意识最早是在女权主义运动的影响下产生的。对于男女两性角色的分析使得男性话语权下的二元对立被质疑,诸多优秀的女性主义著作产生后,弗吉尼亚·伍尔芙在1929年其作品《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提出了“双性同体”的概念。这种全新的两性定义在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作品《莳萝泡菜》中是有迹可循的。
  一、女性主义与“双性同体”理论
  19世纪至20世纪期间,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理论开始活跃于文学界,逐渐形成一种社会思潮。妇女解放意识日渐兴起后,更多的女性作家投身文学创作中,妇女政治运动也日渐兴盛。唤醒女性意识及保障妇女权益成为妇女运动首要倡导的理念。直至20世纪30年代,女权运动由强调女性权利开始转向对男性与女性性别角色的分析。传统社会长久置于男性话语权下,男性制定的社会规则使两性关系长期处于二元对立局面,这催生了更多人对两性性别关系的思考。在此影响下,英国文学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在其著名的女性主义著作《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提出了“双性同体”概念,这便是这一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
  双性同体又可称为雌雄同体或两性同体。传统的生物学意义上认为,双性同体是指个体同时具有成熟男性与女性的生理器官以及生理特征;而心理学上则称这种现象是指同一个体同时具备男性强悍坚韧的性格以及女性温柔内敛的性格特点。就文学创作领域而言,双性同体属于一种独特的美学风格,代表作品有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奥兰多》。弗吉尼亚·伍尔芙是首个将双性同体概念引入文学批评领域的作家。她在作品《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提出:“人的大脑同时具有男女两性的性格特征,‘双性同体’既是两性关系的理想状态,也是作家创作的最佳状态。”(伍尔芙,2010:43)伍尔芙认为,融合了男性内柔外刚与女性的外柔内刚的性格特质后,人格形象会达到最理想的状态。“如果单纯依靠纯粹的男性思维或女性思维,是不能进行更好的创作的,最理想的创作意境是双性和谐”(伍尔芙,2010:43)。伍尔芙看到了男女两性间存在的差异,但不认为这种差异仅仅会造成对立关系。“弗吉尼亚·伍尔芙提出了有辩证精神的两性融合思想,这种思想比当时的女权主义更为深刻,体现的是一种多元化、开放的思维模式,追求两元互补,是一种更为先进、科学的理论,更是一种深度的探索,对当今社会的文学发展具有很强的启迪意义”(杨娜,2020:152)。双性同体概念自伍尔芙后更多地被运用在文学创作领域及心理学两性关系研究中,对社会性别观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莳萝泡菜》中的女性主义意识
  《莳萝泡菜》一文情节设置简单,主要围绕女主角维拉丰富的内心活动以及其与一位男性的对话展开。凯瑟琳将大量对话安排给男性角色,却并未交代他的姓名。呈现在读者眼前的男性是一个滔滔不绝、高谈阔论、不顾及他人感受的人。对比女性角色的沉默与隐忍,文中的男性角色从故事开始便暴露了自身的性格特征。
  从开篇的“她又看见了‘他’;‘他’坐在一张竹台旁;‘他’正在小心地剥着橘子”这些描写可以看出,凯瑟琳始终从维拉的视角出发,将故事的叙述中心聚焦于女主人公,使读者不自觉地被代入女性角色的思维方式,以她的角度来观察倾听。随著故事情节的发展,作者交代了维拉与这位男性在六年前的恋情过往。当男人提到他们在花园中共度午后,对比他调笑的语气,维拉想起的却是男人在花园中疯狂驱赶蜜蜂的无礼行径。他的举动莽撞粗鲁,全然忽视了维拉的情绪。维拉记得被男主人公遗忘已久的小狗的名字,与之对比,男性角色的冷漠、健忘在此处显得尤为残酷。作者用男主人公的直接话语展示了一个脱离贫穷的男性归来后自傲的态度,同时也用这样强烈的对比将读者代入维拉挣扎的内心。困苦的现状和未知的前程使维拉对生活富足的男主人公心生羡慕,而她坚韧的性格却时刻警醒她,男主人公话语间的嘲讽和试探说明此时的他与六年前的他并无区别。“我现在明白了,我们都没有朋友,是因为我们都是利己主义者,都太以自我为中心,以致于心里容不下别人”(曼斯菲尔德,224)。结尾处男主人公用这样的一席话来总结自己与维拉的相同之处,却并未得到维拉的认同。维拉重新戴好手套、面纱,决然离开了,故事在此处戛然而止。面对不幸的生活,沉迷的音乐梦想,向往的俄罗斯,维拉本可以向男主人公求助,而她却选择了继续独自工作。男主人公的言语触及了维拉小心维护的自尊心,她不惜用谎言和缄默来掩饰内心,用微笑来保持体面,这体现了她强烈的自主意识。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从独特的女性视角出发,用细致入微的笔墨刻画了一个身处困境但仍具傲气的女性形象,她独立而自尊自爱的性格特色体现了强烈的女性主义意识。
  三、性别二元对立的颠覆与维拉的双性同体形象
  20世纪的西方社会仍处于传统的父权制统治下,无数女性从孩童时代起便按照相同的标准被统一教育。伪装起自己的学识与智慧,不轻易发表主张,在男性面前表现出顺从、无知的一面,优雅的行为姿态和怯懦柔弱的性格似乎成为女性必备的品质。与之相比,男性的形象被社会塑造得高大伟岸、可靠坚韧。他们身上似乎具备着许多优越品德。这样的两性性别刻板印象使社会逐渐形成女性要以找到体面富有的丈夫为人生目标的观念,而女性结婚后便成为男性的附庸,不再具有独立的人格意义。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在《莳萝泡菜》中仅仅用对一男一女的角色描寫,就颠覆了传统的性别二元对立现象。小说的女主人公维拉通篇扮演倾听者的角色,从故事情节中可以看出,六年前的维拉学习钢琴,生活优渥,六年后的她却因生活的摧残变卖家产,独自艰难谋生。维拉在困境中并未表现出脆弱的一面,与抱怨生活的不公相比,她一直沉默着倾听男主人公诉说自己的经历,对自己遭受的苦难只字未提,这与传统性别意义上所认为的“女性是脆弱的生物,喜爱抱怨”并不相符。而反观《莳萝泡菜》的男主人公,他从与维拉见面伊始,便开始对自己的经历进行炫耀,话语间无不透露出对维拉的嘲讽。尽管他不再是六年前那个穷酸的青年,摇身一变成为自信的成功人士,他身上的优柔寡断与患得患失仍然在对话中有所体现。他对女主人公的生活充满探究意味,但又并非出自关心,这样的情绪特点与传统的男性形象极不相符。作者用对话的形式展现了一个似乎乐于斤斤计较的男性形象,同时也用聚焦于内心活动的方式描述了一个敏感细腻且坚定果断的女性形象。比起明确的两性界限和固有的男性与女性的性别特点,曼斯菲尔德笔下的女性和男性各自具备了颠覆传统社会定义的性格特点,这也使《莳萝泡菜》一书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活。
  细究凯瑟琳后期潦倒的经历,《莳萝泡菜》正是她人生的缩影。维拉与男权文化背景下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格格不入,她虽然内心敏感细腻,但同时也具备男性气质中主动积极的特点。经历变故后,维拉在社会上独自谋生,她没有选择一蹶不振,自怨自艾,而是勇敢面对苦难。不依靠婚姻拯救贫苦的生活,这是维拉也是凯瑟琳对男权社会的挑战。文中的题眼“莳萝泡菜”仅出现了一次,在女主人公的幻想中,莳萝泡菜象征着她向往已久的俄罗斯式和快乐富裕的生活,而在随后的对话中,维拉发现男主人公的性格依然如旧,也察觉这段恋情并不如幻想中的那般美好,而是如泡菜一样酸涩。当认定男主人公从未改变的事实后,维拉充分发挥了主动性,毅然选择离开。维拉在面对回忆时表现出了女性身上柔和、细致的情感特点。交流过后,面对物是人非的现状,她主动选择离开,又体现了她身上的男性力量。女性的细腻与男性的果敢在维拉的身上紧密结合,使她迅速作出决定,双性同体意识在她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展现。
  四、结论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深受女性主义影响,她笔下的女性角色具有坚韧的品质和独特的灵魂。她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对女性群体的同情,也通过笔下的女性人物颠覆了社会对性别二元对立的认知。《莳萝泡菜》中的维拉是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将两性身份融于同一个体的实践,两性的差异与融合在人物塑造上有了更深刻的意义。《莳萝泡菜》所反映的双性同体思想为两性关系和谐、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其他文献
每个人都会因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以及个人性格等内部与外部因素的促使下,而经历不同的人生际遇和体验不同的生活酸楚.无论悲或喜,一切皆是人生的常态和馈赠.因此,当
期刊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儒家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播,不但可引导人们修养身心,还能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参考标尺。这类思想在当时和现代社会以文学作品作为载体来体现,通过文学作品的传播而形成社会上影响深远的文化,在众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中儒家文化的体现做出分析,我们可了解儒家思想内涵和对于当代社会发展的价值,掌握儒家文化在不同阶段展示出的思想特征。  一、儒家文化内
期刊
鉴赏文学作品要求我们有积极的、主动的审美投入,在对文本进行分析时不只是理性分析,还应该有一种审美的体验,以达到提升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的目的。现代诗歌以其独特的文体形式、富丽唯美的辞藻、细腻浪漫的情感,吸引着读者审美的眼光。《再別康桥》作为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更是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诗篇。在对《再别康桥》的阅读、鉴赏中,我们可以从新格律诗派体现的“三美”中直观的绘画美出发,体会诗歌描绘的画面,正确理
期刊
红娘作为老夫人安排在崔莺莺身边的丫鬟,作用主要在于“行监坐守”,监视这位成年小姐的一举一动,避免出现违背礼法之事。但最终,红娘却成为小姐和张生传情,甚至私奔的重要推动者。是什么导致这样的转变呢?这种转变对于红娘来说到底是喜是悲?袭人作为贾宝玉的大丫头,在服侍宝玉的衣食住行之余,更是担任着王夫人的耳目。不论是“贤袭卿”还是“女特务”,袭人的最终目标都是清晰而明确的,即成为宝二姨娘。但是随着贾家的崩溃
期刊
文学文本与音乐剧作为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两者又有着相依相生的互动关系:文学文本是音乐剧改编的前提和基础,同时,文学文本的音乐剧改编,又给予文本一种全新的阐释形式及表
期刊
随着人们对女性生活质量的关注和女性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影视市场中关于女性视角和形象的表现逐渐增多,旨在通过作品激发女性对自我的审视、内省,表达男女平权的诉求,呼吁女性勇敢追求自由和应有權利,《82年生的金智英》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面对现实生活中女性遭受诸多差别待遇的局面,笔者以一名平凡女性的视角切入,深入窥探当代女性尤其是步入婚姻生活的女性群体在家庭、社会生活中的身份困境,展示其在困境中的迷失与选
期刊
李白从出生直到离开人世,无论独酌还是聚饮,饮酒已经成了其生活的一部分,在李白众多的作品中,饮酒诗颇多。分析李白的纵酒可知,李白主要就是通过饮酒来麻痹自己,暂时忘却仕途坎坷、抱负与理想不得实现的苦闷心情,其生命价值与意义无法体现。其中也有通过纵酒,舒缓内心对生命、人世诸多矛盾不解的情绪。纵观李白诸多饮酒诗,不难发现,李白将庄子的思想融入其中,并利用多种方法生动地表现,也正因如此,使得李白醉酒状态的描
期刊
本文从80后作家这一群体入手,分析文珍的写作背景,并主要以文珍的小说为例,阐释人与城之间的关系,详细论述了城市给人的压迫,以及面对城市时人们的无措与心酸、焦灼与压抑,从而揭示一代青年人在面对繁华的大都市时那种进无可进、退无可退的精神困境。  一、从80后作家看文珍  20世纪80年代,国家的经济建设与现代化建设正处于过渡阶段,而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的80后,在生活方面是平和与稳定的,但是面对社会的急
期刊
《窦娥冤》是元代著名杂剧家关汉卿所创作出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不仅仅是元代这一时期杂剧最负盛名的一个典型的悲剧性作品,也是我国历史上比较著名的具有特色的悲剧性戏剧。王国维对该剧就曾经指出:“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赴汤蹈火者,乃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所以能够看出,他对《窦娥冤》的评价是非常高的。在《窦娥冤》中所凸显出的主人翁意识的觉醒,与西方悲剧的理论以及相关命运观是不同的,《窦娥冤》的悲剧
期刊
张悦然是80后新生代作家,她十四岁开始发表小说,可谓天赋异禀。从2003年至今,她的小说经历了十七年的变化。张悦然2015年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其第一部小说《葵花走失在1890》(2003)就是莫言作序。她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通过奇幻的想象、虚构的情节对女性生活以及女性内心世界作出了深入剖析,通过系列作品的女性形象塑造,来展现作家不同创作阶段的女性立场。短篇小说集《十爱》(2004)、《葵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