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教育的起点——从研究学生开始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wenhu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社会发展和成长环境的影响,当代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个性差异已日益明显,他们在多个方面显现出新的群体特征和时代烙印。作为改革发展着的教育,作为百姓和社会寄托着无限希望的教育,作为已取得很大成绩又有很多问题的教育,目前最应该做的事是“研究学生”,从研究学生、了解学生、认识学生开始,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教育。
  一、为何研究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似乎更关注教师如何教,直到目前教师的优质课讲课也是如此,更注重教师得教法,许多老师也往往更专注于研究教材教法而不是学情学法。教育本身就是研究人、培养人的活动,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研究学生不是给教育附加任务,而是教育原始的起点。就像医生要研究病人,教师也必须研究学生,这是教师最基本的能力。
  研究学生才能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标,只有研究学生,教育才能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得规律。学生个性千差万别,研究学生的意义在于要创造一种适合学生得教育,而教育本身就是关注人性、追求个性、促进人的发展,教育的高度就取决于教育者对教育对象了解的深度。
  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成年人往往习惯于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以“为了孩子好”的名义去教育孩子,结果往往适得其反。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应该定位于学生的发展,“学生立场”毫无疑义地应该成为现代教育的立场。
  二、如何研究
  1、研究学生首先要从尊重学生开始
  教育家爱默森说过一句话: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天性。由于遗传的原因,每个学生有其独特的天性。教师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天性,接纳每个学生的独特天性,并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要把学生看作和我们自己一样的人,看作一个自由、独立、完整、有其独特的天性、人格和尊严的人。“尊重”意味着接纳、平视、理解和宽容地看待对方的一切所作所为, 就要顺其自然,就要接纳学生对自己行为的选择,就要重视学生做出的独立判断。因此,尊重学生,有助于学生独立性的养成并克服对别人的依赖性,有助于学生发挥个人的内在潜力。在这种氛围中,素质好、天性具有优势、心理健康的学生会更好地发挥个人的优势,成为有创造性的人,而对于那些在过去生活中因某一阶段未受到积极关注、未得到应有的尊重而出现心理和行为失调的学生则更为重要。因此尊重学生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也是教师研究学生的先决条件。
  2、研究学生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总趋势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思维过渡,学生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和自觉性开始有所发展,并逐步意识到自己和集体的关系,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权利和义务等等,逐渐形成对人、对己、对事物的一定态度,初步形成了意志、性格和个性特征。而研究学生心理活动发展规律和情感、意志以及个性特征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这些方面的知识无论对于学校教育工作、班主任德育工作,还是教师教学内容的确定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才有可能富有成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教学,才更有可能创造性帮助学生完善自我,树立起良好的心理素质与个性养成。
  3、研究学生就必须研究学生的成长环境
  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环境,中国古代孟母三迁,就是为了使儿子能有一个有利于健康成长的环境。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固然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成长环境,使学生能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中身心得到健康成长。但我们同样不能忽视的是当今学生所处的时代也在发生的巨大的变化,物质决定意识,现代是一个竞争的时代、网络信息的时代、终身教育、国际化时代。所以我们更要有一种长远的眼光和长效的追求,来重新审视学生的成长环境。
  4、研究学生就必须研究学生之间的差异及其原因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并理解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的秘密,这些秘密构成了孩子之间的差异:性格上的差异、智力上的差异、性别上的差异。面对层次悬殊的学生,如采用统一教材,统一要求的传统方法来授课,很难充分发挥作为认知主体的所有学生的能动作用。因此教师要从认知角度分析学生的长处、短处,区别对待,因势利导,有针对性的实施有效的教育,帮助学生扬长避短。
  5、研究学生就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学生的需求
  李镇西老师曾说过: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触及不了学生心灵的教育,肯定是苍白无力的。所以教师要敞开心扉与学生更多的情感交流,更加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行为动机和情感特征,更进一步地关注学生生活及其成长的需要,这是研究学生最为直接的切入点。深入孩子们的世界,了解他们特有的需求,进而教師可以更加个性化地、灵活深入地关注和处理学生情感发展的差异性、丰富性,达到促进学生情感发展、实现认知和情感协调的目标。
  6、研究学生就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不仅涉及学习渠道、学习形式和学习方法,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教学,倡导有意义的学习,主张全面评价学生的课堂教学过程、情感与态度。新的理念必然要求教师带来新的变革。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正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当今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自主性、创造性学习转变,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学去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和选择性,去更加细微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真正做到让课堂去适应学生,而不是学生来适应课堂。
  7、研究学生还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现代研究表明,有效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原有经验的建构,任何脱离学生经验的灌输都是低效的学习。正如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所说的: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应准确把握学生的经验水平,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此外,教师还要精心设计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学过程,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欲望,体会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鼓励学生探索生活中的问题,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
  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将教学与生活、学习与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三、研究是为了改变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而研究学生归根结底正是为了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全面发展学生。在创设宽松环境、民主氛围的大环境下,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基于学生的发展基础,更多地思考学生的求知需要,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生活。最终达到教育的终极目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生活实验,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然而小学生普遍有厌恶写,害怕写的心理倾向,这严重妨碍了小学生语言素养的提高。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如果缺少兴趣,缺少自主性,势必会影响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因此,小学生作文教学要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要在教学中真正做到学生愿意主动的学习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此变得更加的重要。  数学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重要的一环,从教学心理学角度上讲,如果抓住了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有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线索,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
【摘 要】幼儿学习唐诗,不但是幼儿语言和心智发展的过程,而且对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着重要意义。精选唐诗教材进行诵读教学,幼儿学习趣味浓,再配予音乐编成手指操,幼儿能唱能跳又好玩,更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  幼儿学习唐诗,可以促进幼儿口头语言的发展,丰富幼儿表达词汇,通过生动的教学形式,还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唐诗 幼教 方式 收获 意义    一、为什么提倡幼儿学习唐诗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指出:学校要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大课间体育活动是一种新型的学校体育组织形式,是对学校体育课的补充,能确保学生在学校锻炼的时间。大课间活动,不仅仅是锻炼学生的体能,更重要的是贯穿了素质教育的思想,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少年儿童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旺盛发育时期,不论从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来看,每周只上二三节体育课是不够的。
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布了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但是,农村由于受到条件、环境以及教师自身素质等的影响,目前仍然存在忽视对学生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们任务型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培养的现象,这其中存在诸多因素。  一、任务型教学与任务型教学设计的思路及实施困难  以任务为中心的语言学习(task-base learn
一、什么是反思    反思是指对学过的知识或经过的事件进行回顾和思考的一个心理活动过程。杜威认为反思活动是“一种得以产生思维活动的怀疑、犹豫、困惑、心灵困难的状态,是一种为了发现解决这种怀疑、消除和清除这种困惑而进行的探索、搜索和探究的行为。”    二、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由于学生思维活动具有内稳性和自动化特点,许多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很少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缺乏反
走进小班,常常会看到幼儿玩后留下的痕迹:娃娃家,“碗、菜、勺”串门在外;低柜上,一堆衣服凌乱不堪;室外,晨间锻炼玩具东倒西歪。每遇此,抑或老师打扫战场,抑或几个能干的小助手整理得不亦乐乎。教师的包办代替,势必违反了《纲要》中“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作为教师应放手让幼儿学习逐步进行自我的管理。如何让全体幼儿参加到整理物品的行列中,并养成主动整理的习惯呢?  一、潜移默化的环境熏陶  环境是无声的老
教学是培养人才,实现教学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评价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原则,利用所有可行的评价方法及技术对教学过程及预期的一切效果洽予价值上的判断。它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监控的重要作用,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当前学校教学评价存在着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而忽视了改进激励与促进发展的功能。由于过分侧重甄别作用,因此在评价时往往只看结果,不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造成了只有个别学习优秀的学生能得到积极
传统的数学课堂把丰富复杂、动态变化的教学过程简约化归为“明算理,重练习”的特殊认识活动,导致数学课堂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机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学生学习起来觉得枯燥、乏味,没有激情。那么怎样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拥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用有趣的导课诱发学习的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诱发学生产生与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本身相
【摘要】通过数学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改革数学课堂教学,即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励学生不断探索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尊重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个体差异,才能实现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新课标;学生    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