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铭文戈上的“方块字”是不是一种文字

来源 :江汉考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hjh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学者认为巴蜀铭文戈上铸刻的一种“方块字”铭文是先秦时期巴蜀地区使用的一种文字.这种文字像汉字一样每个铭文所占空间一致,由上而下直行书写.本文指出红光戈、新田戈与偲命戈记录的是同一件事,前者是对后者的模仿.常德戈、晨光戈与棘字戈也存在密切联系,但棘字戈并不是一种文字,所以常德戈、晨光戈上的铭文也不是文字.因此,本文认为巴蜀地区在先秦时期并不存在“汉文字”“巴蜀文字Aa类”之外的另一种文字系统.
其他文献
殷墟墓葬陶觚爵组合具有普遍性、明器化、单一性和地域性特征.这种组合特征,一方面说明了陶觚爵是礼制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以重酒组合为代表的礼制在殷墟得到广泛认同,这与殷墟作为都城这种特殊的政治体制、礼仪制度、宗教思想等有关.
枝江百里洲铜器组,属楚系低等贵族墓随葬品,关于其年代学界有属春秋早期、中期等认识.本文通过对比相关考古资料,结合楚系青铜器研究成果,认为这组青铜器年代当在春秋中期前段,绝对年代约在公元前650年左右.该器组器类组合、器物形制、纹饰风格、铭文字体等均体现出中原文化的基本特征,从而可见春秋时期楚文化发展的概貌.
周家塝遗址位于湖北省随州市随县均川镇龙泉村四组.2013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遗址进行了发掘,获取了一批西周晚期早段遗存,对完善随枣走廊西周时期文化谱系,以及研究这一时期随枣走廊与中原地区的交流有重要意义.
楚国历法的建正问题目前有建亥、建丑、建寅三说.本文重新申述笔者首先提出的建丑说,利用包山楚简、新蔡葛陵简、兔子山简等出土文献资料证明楚历的岁首为冬(柰),以建丑为正.
西汉中央集权制下,各诸侯国受制于朝廷,包括葬制在内的各项礼制皆“仿帝制”.从目前资料看,西汉长沙国葬制受汉葬制影响较深.然而长沙地区是先秦楚文化的核心地区之一,楚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强势入侵的汉葬制与楚葬制(俗)开始了碰撞、融合,最终形成了以园邑、陵园、陵寝、陪葬墓、外藏坑、黄肠题凑等汉葬制为轮廓,以墓道偶人、椁箱分室形制、内外髹漆套棺、笭床等楚葬俗为内核的极富特色的西汉长沙国陵墓制度.
华亭是唐代中期苏州东部新设立的一个县.之所以设立于天宝十年,与华亭沿海地区自然环境的变化有重要关系.华亭地区建立起县、乡、里的行政管理体系,修建了县城,人口不断增加,商业、手工业渐渐兴起.华亭地区生活着不少望族,有些是从北方迁来的,他们重科举、重教育,子女的婚姻往往是大族间相互通婚.五代时期,吴越国对华亭地区继续开发,兴修水利、建设圩田,农业快速发展,为北宋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从华亭县的设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江南东北部沿海地区的开发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湖南晚商至西周时期青铜器的文化归属和来源问题由来已久.近年来,伴随多个重要遗址的发掘,炭河里文化的面貌逐渐清晰,其分布范围与集中出土青铜器的沩水流域重合,成为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本文从辨析炭河里文化的青铜器出发,发现湖南及其邻近地区出土的晚商至西周时期青铜器,实际上属于两种年代相继、特征不同的青铜器群,进而具体分析了各器群的文化内涵及其反映的历史背景.
在既有女性诗歌批评体系中评价元代女诗人郑允端是有局限的,并且遮蔽了一部分事实以及更有意义的话题.应重视其所处时代和地区背景以及城市平民身份,在南宋—元—明诗歌发展进程中理解其诗歌观念和创作的意义.郑允端对诗名的追求,表明元代后期江南普遍推崇诗才,诗人身份已获相对独立性.《肃雝集》显示以晚唐体为典型的市民诗在元末江南已形成成熟局面;元末诗歌创作的通俗化趋向和社会化程度不但预示了明代闺秀诗人群体的繁兴,也预示了其后江南诗歌以市民为主要创作者的发展方向.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并提高农业生产率是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但城乡收入差距是否对农业生产率产生影响尚未明晰.基于中国2004-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来实证检验城乡收入差距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发现城乡收入差距抑制了农业生产率提升,且表现出“U”型趋势;机制研究也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居民收入均显著强化了这种抑制作用,而城乡收入差距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呈现显著的负向关系.因此,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提高农业生产率在政策目标上具有协同性,为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和城乡协调发展,需要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居民增收的
二十世纪90年代末,我曾在一篇小文里论及楚墓遣策所记瑟的附属物“桊”.近年公布的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出土的瑟禁,证明瑟的附属物“桊”就是瑟禁的“禁”,是放置瑟的座具.本文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上古音“桊”可以读为“禁”,同时还论及跟瑟禁有关的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