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手机报的生存与发展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gh0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借助于“第五媒体”手机而产生的手机报,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以即时发送、良性互动、物美价廉等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个性,迅速打开了市场。本文以《安徽手机报》为例,论述了手机报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分析了制约手机报发展的诸多因素,如技术瓶颈、内容的同质化和盈利模式的缺乏等。同时,也对手机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手机报 传统媒体 网络媒体 第五媒体 3G
  
  目前借助手机与互联网的嫁接,各种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人们通过手机不仅可以通话,还可以上网、阅读新闻、收发E-mail、游戏娱乐、订购商品与服务,等等。手机已经不仅仅是现代通信业的代表,并且越来越成为通讯与计算机技术相融合的产物;而且手机已经成为网络媒体的延伸与组成要素。手机正在从人际传播向大众传播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手机报纸、手机电视、手机动漫等等应运而生。
  2004年7月1日,中国妇女报推出全国第一家“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实现手机用户与报纸的互动。此后的一年中,浙江、江西、广东、四川等地报业集团纷纷试水手机报纸。2006年12月26日,由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安徽有限公司共同打造、依托安徽省重点新闻门户网站中安在线创办的《安徽手机报》应运而生。经过合作双方的共同努力,在极短的时间内,《安徽手机报》便以其优良的内容品质和良好的服务,迅速地打开了市场,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获得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2010年12月20号,安徽手机报发展战略再升级。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新华社安徽分社、中国移动安徽公司宣布,强强联手推进安徽手机报跨越式发展,合力打造安徽省最强、最快、最权威的无线网络新媒体。《安徽手机报》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
  新技术 传统媒体:
  手机报个性张扬
  手机报纸是电信增值业务与传统媒体结合的产物。手机报就是将纸媒体的新闻内容,通过无线技术平台以彩信的形式发送到用户的彩信手机上,使用户随时随地可以通过手机阅读到当天报纸的全部内容的一种信息传播业务。《安徽手机报》就是以安徽日报报业集团麾下十报三刊一网站为支持平台,汇集《安徽日报》、《新安晚报》、《安徽商报》和中安在线发布的最新消息和精彩内容,通过彩信的方式订制发到用户手上,使阅读变得更加自由、方便、快捷。手机报分早报和晚报每日定时发送,每期约五千字,三到五幅图片,“图文并茂、超大容量”,重大特殊消息将在第一时间快速及时送达用户。其内容主要包括当天的精华新闻,使读者可以有针对性地阅读,彻底摆脱了传统纸媒介的时空限制。
  手机报的诞生首先得益于新技术的产生与运用。早在2000年,中国移动就推出了将GSM网络与Internet网络沟通融合在一起的WAP业务,为移动通信与因特网之间架起了一座应用平台。彩信、IVR、WAP等技术带来的图文并茂和声像共现的新的信息传输形式,为手机打开了通讯以外的另一片多媒体天空。
  其次,手机的逐渐普及和每年用户量的激增也为手机报纸提供了不断增多的潜在消费者。2007年,我国拥有4.6亿手机用户。目前,我国手机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这为手机报纸提供了巨大的受众资源。到2007底,安徽仅安徽移动的手机用户人数就突破了1500万户。
  第三,人们对信息产品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也刺激了手机报纸的产生。由生产者主权向消费者主权的逐渐过渡,为手机报纸提供了生存空间。
  第四,传统媒体拓展生存空间的需要是手机报产生的内因。因特网在全球的普及,打破了传统大众传播媒介既已形成的竞争格局。利用新技术带来的传播方式,联合传统媒体的自身资源优势,跨媒体多种经营,无疑成为了传统媒体保持竞争力的首选。手机报作为报社和通信、网络之间协同运作的产物,给传统报纸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所以手机报纸的产生也是纸媒体在转变产业结构,寻求做大经济总量的一次大胆尝试和重要突破。安徽手机报的诞生,标志着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实现了集团产业链从“第一媒体”(纸媒)经“第四媒体”(网络)向“第五媒体”(手机)的跨越;也标志着报业集团占领了现代传媒新高地。
  手机报纸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有了其他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个性:
  1、即时发送。相对于传统报纸,手机报纸在传播的及时性、有效性、立体化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手机报纸发送的新闻,不是短信意义上的文字新闻,而是一个多媒体数据包。这个多媒体数据包包含了图片、文字、声音、动画等,可涵盖4开8版报纸的全部内容。目前,安徽手机报每天分早晚两期发送。特别是在重大新闻发生时,手机报纸可以像网站一样实现新闻的动态传播。例如四川地震,半小时后,安徽手机报的几十万用户就获得了这个消息。
  2、良性互动。得益于现代化的移动通讯网络,手机报纸还能实现受众与媒介之间的良性互动。订阅者可将自己的感想意见及时发送到无线报纸平台,传受者之间没有隔膜,实现直接交流互动。传统媒体下的受众基本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即使能通过信件、电话等方式将意见和观点反馈至传播者,但这种反馈在即时性方面和手机报纸相比难以望其项背。目前,安徽手机报常设的互动专栏就有三个,既有新闻性的热信,也有评论性的互动。
  3、成本低廉。从安徽手机报的运作方式来看,它的新闻基本上都是来源于对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各纸质媒体以及中安在线网滚动新闻的二次开发。
  技术瓶颈 同质化 盈利模式缺乏:
  手机报夹缝生存
  手机是一种新媒介,手机报纸只能看做是它所承载的一项传播业务,是由报纸、网络商联合开发的业务,这项业务从一开始就存在着诸多先天不足:
  一是技术瓶颈。手机报纸发展有赖于它所依靠的手机技术的提高。目前,我国移动通讯还处在2G向3G的过渡阶段,许多技术还不完善,如下载速度过慢,连接不够稳定等。另一方面,手机自身的设计也制约着手机报纸的发展。目前,能够收发多媒体短信的手机,一般一个屏幕只能显示100个左右的汉字,一个版面的报纸通常都在5000多字,要想看完一张报纸,读者需要翻阅50页左右,阅读起来十分麻烦。
  二是内容同质化。手机报纸缺乏作为一种新产品所应该具有的独特业务。我们知道新产品要想在市场上占有自己的营销份额,必须具有其他同类产品所不具备的独特性和排他性。但目前,手机报纸没有原创内容,缺乏自己健全的采编体系和运作管理体系、专业的媒体从业人员队伍等。其现有的有关媒体业务所有运作,包括新闻来源都是依附于传统媒体或者互联网。新闻信息资源的同质化,会使手机报纸失去竞争力。目前在强调“内容为王”的媒介产品竞争时代,内容的同质化无疑将是手机报纸发展的死穴。所以,安徽手机报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在内容建设上进行了规划,努力抢占安徽新闻的第一发言权。
  长此以往,求异、求新的需求心态最终会使人们厌倦不能带来新内容的手机报纸。产品内容的同质化以及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多种需求将会降低手机报纸的市场竞争优势。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没有队伍,没有独特的产品,没有特定的市场,作为手机报,是在夹缝中求生存。
  三是广告被排斥,消费市场波动性大。目前手机报纸主要靠订阅费用的分成来满足服务商和报社之间的利益分配。这对于手机报纸的长期发展显然是杯水车薪。作为个人通讯工具的手机,本能的排斥广告侵袭。此外,手机作为人际交往的基本通讯工具,一般意义上回避大众传播公开性和广泛性。手机报纸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订阅新闻,也可以随意取消订阅,这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人们可自主选择信息的心理需求,但消费市场的不稳定也不利于手机报产品的发展。
  3G 政策扶持 媒体整合:
  手机报前景广阔
  虽然手机报纸发展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但它作为一种新生的传播方式,有其自身的顽强生命力。随着技术的进步、各种制度的完善,人们消费观念的成熟,手机报纸必将迎来发展的春天。
  一是增强手机报纸的新闻第一发言权。作为内容提供商的传统媒体,面对手机报这样一个跨媒体的新业务,其本身并没有完全做好准备。如果各媒体之间能形成整体联动,能做到手机报、互联网、报纸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对新闻资源真正做到“吃干榨尽”,手机报的内容同质化的问题就可以避免,手机新闻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就大大地增强了。
  二是3G有望为手机报纸发展提供技术新空间。真正的手机报纸应该是建立在3G技术基础之上,用户可以高速上网获取多媒体新闻信息,真正做到看新闻、听新闻。3G是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G标准。专家预测,未来5年,3G将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普及。
  三是期盼国家产业支持。在新闻出版总署的《新闻出版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到,手机短信、手机新闻、手机小说、手机报纸、手机音乐、手机电视、手机游戏等以手机为载体的新型出版形态已经在我国纷纷涌现,它将成为未来信息流通和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为手机报纸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和有利的机遇。
  《中国报业发展报告》预测,未来10年中国报业将有八大趋势,其中趋势之六是,未来五年内,报纸出版单位将制定“数字报业”战略,加快向数字内容提供商转型,发挥新闻和原创内容优势,占据新兴的内容产业的制高点。
  手机报纸无疑是报纸数字化出版的一条重要途径。相对于传统印刷出版,数字化出版具有高效、优质、节能、成本低等优势。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数字化出版将是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手机报纸将随着数字出版的发展迎来新的浪潮。■
  参考文献
  ①申琦:《手机报纸发展的瓶颈》,《传媒》
  ②陆云红:《手机报的传播特点》,《当代传播》
  ③万辉:《手机报:“第五媒体”魔力初显》,《中关村》
  ④保罗、莱文森 著,何道宽 译:《手机——挡不住的呼唤》[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
  ⑤支庭荣:《大众传播生态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
  ⑥匡文波:《论手机媒体》,《国际新闻界》
  (作者:本刊主编)
  责编:姚少宝
其他文献
【摘要】通过对国民教育体系高校校园政治文化建设和国防教育体系高校的校园政治文化建设的分别研究,而后进行对比,找出军队院校校园政治文化建设方面可以适用于地方高校校园政治文化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国民教育体系 国防教育体系 校园政治文化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越来越受到各个学校的重视,因为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能反映出一所学校的教学水平,可以反映出一个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与发展特色,并且校园文化也
我是一朵百合花,我生长在一个偏僻、遥远的悬崖边上。上帝伯伯曾经告诉我:“你是一个坚强的孩子,我相信,有一天你会开放出一朵朵美丽的百合花。”可是当我来到这个世界,我发现自己竟然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我伤心极了。周边的小草都在嘲笑我:“就你那个样子还是美丽的百合花?哥们,你就放弃吧,像我们这样平平淡淡地过日子吧!”一阵微风吹了过来,那风好凉快,随着微风飞来了两只小蜜蜂,它们忙忙碌碌地为鲜花采蜜。我提出要
【摘要】电视剧是现代大众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塑造现代大众价值观与世界观的最有影响力的工具之一。江西本土电视剧虽然在全国电视市场有一定影响力并却不尽如人意,因此,如何提高江西本土电视剧文化传播效果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突出问题。本文从历史文化、美学符号等方面对江西本土电视剧文化传播战略提出了几点思考,以此寻求学界和业界对此课题的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电视剧 本土化 传播战略    1980年,
【摘要】当代网络舆情的走向主要表现为:舆情下沉,基层矛盾日益凸显;舆情扩散,真实干预网络事件;媒体联动,网络舆情“倒灌”传统媒体;官民互动,网络舆情影响公共决策;游戏人生,部分网络舆情走向娱乐化。  【关键词】网络舆情 公民权利 社会公正    随着我国网民群体不断扩大,新型媒体加速融合,网络手段多种多样,网络媒体逐渐成为民众言论表达与情绪发泄的活跃平台。因此,探寻当代网络舆情的走向,无疑具有现实
【摘要】党刊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在舆论引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新兴媒体的出现,新闻传播市场的竞争日趋加剧。尽管党刊仍处于主流媒体的强势地位,但其面临着多重压力与挑战却是不争的事实。如何正确认识目前党刊所处的环境,调整思路,大胆改革,从而培育更强的竞争力,塑造更良好的形象是党刊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党刊 宣传工作 创新    党刊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在舆论引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摘要】清朝末年,内忧外患。“维新变法”掀起了中国的救亡图存运动。维新派办报宣传变法主张,揭开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办报高潮。其中,一批赴日本留学的学生们的表现尤为出色。他们办报纸,译杂志,介绍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知识,对国内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重点介绍其中的代表之一《游学译编》,并由此作出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留学生 办报思想 舆论建构 《游学译编》    20世纪刚刚开始,中国就处在了内忧
【摘要】2005年5月1日开播的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在短短的几年时间迅速发展成为极具活力的对农专业频道。本文分析了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在发展中采取的策略,及对农频道在寻求亲和力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希望对如何办好对农频道具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亲和力 平民意识 形式创新    2005年5月1日,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正式开播。作为全国第三个开办农民频道的省级电视台,开播伊始,农民频道就表现出较强的原
【摘要】本文借助新闻框架理论,运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参考消息》的涉台报道是怎么塑造台湾形象的,力图对《参考消息》的报道框架有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参考消息》 报道框架 台湾形象    框架的概念源自贝特森(Bateson , 1955),由高夫曼(Goffman , 1974)将这个概念引入文化社会学,后来再被引入到大众传播研究中,成为了定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高夫曼认为对一个人来说,真实的
明季绘画,在中国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曾出现过几次创新思潮,其中,崛起于江南苏州一带的“吴门画派”,在艺术形态体格及审美趣味上,开创一代新风,取代了院体和浙派而占据画坛主位。  吴门画派中的代表人物文徵明,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与他的老师——著名画家沈周并称“沈文”,成为吴门画派的领袖,又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他的绘画艺术,对明代后期的绘画,特别是文人画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文徵明
【摘要】信息技术为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但是,我国的一些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信息化程度仍然比较低,也使新闻事业的发展受到了影响。本文以对甘肃东乡族自治县的调查结果为例,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少数民族 东乡族 新闻事业    目前,我国信息技术在新闻事业中的应用形势并不乐观,“数字鸿沟”有扩大的倾向,在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这一问题更加突出。  一、少数民族地区信息技术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