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改革已在全国教育战线轰轰烈烈地兴起,新课程理念已渗透在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应该说教育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有的学科,效果仍不容乐观。比如,语文课程改革方案多数还停留在理念层次上,还没有一个可操作的方案,新的实践体系和结构尚未成形。这些都需要我们积极地探索,尽快地解决。因此,新课程改革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挑战,所以教师要接受挑战,力求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
一、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喜欢学习语文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学生是否有学习语文的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那么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积极性,创设情景,培养兴趣。结合课文内容可展开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分组讨论、比赛朗读、讲小故事,说与课本有关的小笑话,分角色表演等。使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爱好、求知欲得到充分的体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愿意学,主动地获取一些知识,教师再善于因势利导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愉快地学习。在教与学的活动中,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最终要靠学生的认识实践来完成。教师应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让学生自己主动地获取知识。如同叶圣陶所说的,把它比作一扇门,让学生自己走进去,动脑、动手、动口,寻求真知。教师起提示或引导的作用。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样就好比是一潭死水活起来,师生就会充满活力和智慧。学生愿意学,并能熟练掌握所学知识
二、有效把握教材,优化教学内容,让学生学到“精要”
农村中学的学情决定了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内容要单纯而集中,然而一篇语文课文涉及的教学内容又是相当多的。怎么来处理这个矛盾关系呢?这就要我们教师提高对教材的处理能力和对教学的设计能力。其前提是教师要有效的把握教材,这个把握要做到 “全面深刻”。所谓全面,就是对文本要有全方面、多角度的认识和理解,而不能有所偏废;所谓深刻,就是通过反复的品味,对文本要有精当、深层次的甚至是创造性的理解,而不能停留于表面的肤浅的理解,不能拘于教参资料的解读。教师只有做到对教材有了属于自己的全面深刻的把握,才能实现教师和“文本”之间的有效“对话”,才能把握文本的核心命意指向,才能明确教学方向,大胆取舍,优化组合教学内容,厘清重难点,教学内容才单纯集中。
比如教学一篇小说,教师除了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等三要素,还要对其他的方面作深刻的理解、把握。或是背景,或是语言,或是美感,或是艺术手法,或者不同寻常的现实意义等等。而在对这些具体的任何一方面的理解上,务必做到透彻、深刻。比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就要对其中故事情节中的“巧”(特别是情节的悬念层叠之美),人物形象描绘的“细”(特别是对菲利普夫妇的心理刻画),主题揭示的“深”(被异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是小人物生活的辛酸)等方面要有精细的把握。有了全面深刻的把握,再依据情况,确立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组织实施过程。在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的过程中,需要执教者要有战略性的眼光,有抛弃,有保留。然而,有些老师对教材泛泛而解,没有深刻的认识,一篇课文下来内容繁多而又肤浅,学生长进不大。这些教师往往只是依据现成的教案“预制”好的程序机械刻板的讲解,缺乏对教材全面深刻把握,也就谈不上对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了,课堂教学效率自然就很低。我们必须克服这种不良现象,切实实现对教材的有效把握,确保教到“点子”上,教得透彻,学生才能学得“精要”。
三、紧扣目标教学,择优教学策略,让学生学得轻松
农村中学学生数量少、基础差,而且学习能力较弱,厌学情绪较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既要注意紧扣教学目标循序渐进教学,也要尽量采取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使他们学起来轻松。
首先要紧扣目标教学。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突出原因就是教学目标的不清晰、不妥当。要克服这个现象,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应该是学生经过努力“够得着”的目标,又不是简单重复的无意义的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紧扣教学目标,不能随意拔高或是降低目标。然而现实中有老师总是偏离教学目标。比如有位老师教学《庄子故事两则》就拔高了教学目标。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本应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教学重点应该是通过朗读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文言知识,理解内容,从而理解寓言的含义。可是这位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却偏离了教学目标,开始时花了很多时间去讲庄子和背景,后来又大讲特讲庄子的“天人合一”及“清静无为”的思想,进行无度拓展。这些内容明显超越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既没有理解庄子的思想,也对文言知识和寓意不甚明了。
其次要注意循序渐进。我们总会发现在阅读课堂上,学生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压抑,课堂参与度差,思维不够活跃。而老师只能很无奈的自编自导自演。这种现象有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要做到这点,首先要让学生熟读文本。因为阅读教学其实就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实现人与文本的内在交流。课堂教学效率如何,主要看学生与文本是否发生了这种交流,以及这种交流是否亲密、深刻、流畅和完整,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如果学生才初读一遍课文,有的字音还没读准,词语没理解,内容还不熟悉,教师就匆忙地组织对话,交流,谈感悟等,学生怎么和老师、文本交流呢?这样的教学效率当然不高。因此在正式学习课文(特别是篇幅较长的课文)之前,我们一点要布置好预习任务,至少要让学生熟读文本,有时甚至在课堂上也要舍得时间来让学生阅读课文,这才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做法。
再次要注重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笔者在一个艺术班教学戏剧《雷雨》时,由于这些学生在艺术表演上有一定的天赋,所以我专门用了一节课让学生来表演节选部分戏剧,表演者异常兴奋,学生也觉得新奇有趣,注意力高度集中,一堂课下来,学生对剧中人物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对戏剧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自觉的去研究戏剧文学,甚至自己编戏拍戏,这样的课堂效率奇高。又如在该班教学《死水》时,我主要采用朗读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读出了感情,读出了韵味,边读边议,效果也很好。
四、营造良好氛围,充分享受过程,让学生学得快乐
新生一代学生,既看重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他们希望学习是一个快乐的旅程。农村中学生很多都经历了中考失利,这在他们心灵里留下了阴影。他们更期盼学习能帶来快乐。因此作为老师,不妨在课堂上增加快乐哪怕是娱乐的因素,以营造良好的氛围,帮助学生找到久违的自信。这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要拿出良好的精神状态去上课,情绪高昂,精神抖擞,语言幽默,善于煽情,使学生处在亢奋状态之中,其潜能被充分激发,思维的火花就不断闪现,课堂精彩才会不断呈现。
其次,老师要正确处理一些非正常的因素。有少部分学生素养不是很高,在课堂上有时难免出现走神或是非正常的行为。这时教师一定要以豁达的心态冷静的处理,最好来点“小智慧”,化尴尬于无形,尽量避免在课堂上指斥学生。因为中学生的自尊心相当强烈,而又不够成熟,容易冲动。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不仅是当事学生和老师的关系紧张,而且导致其他学生与老师之间情感对立,甚至导致老师自身还下不了台。所以,我们一定要善于处理这类事件。
再是教师要注意顺势而为,满足学生的心理期待,适当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我们在上课时,可能发现一些学生在老师没有预料到的某个点产生了兴奋感,这时老师就要能敏锐的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充分发挥一下,从而引导他们及时向文意的纵深处发展,获得一种高峰体验。例如在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时,我在讲解梦游幻境等几个场景时,及时抓住学生的陶醉感,要求他们充分想象,然后描述。此刻学生写得顺畅,读的声情并茂,才情不断得到展现,课堂达到一个新的高潮。
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大课堂容量。
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已经走进课堂。传统的单向的静态的语文课堂教学将变为多向的立体的课堂教学。利用电教媒体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生动新颖、直观可感的视觉形象,吸引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活泼生动的获取知识信息的氛围,让学生拥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学《过万重山漫想》,教师可将课文改编成解说词,事先准备好一组有关长江三峡的电视画面,利用多媒体,在投入画面的同时,穿插解说词,配以《长江之歌》的背景音乐。十五分钟的直观教学取代了繁琐的背景分析、内容讲解,收到身临其境、陶冶情操之功效。在此基础上,设问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主旨。接着,再投放大江截流、高峡出平湖的壮阔画面,强化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敢于首创,开天辟地,才有辉煌。
综上所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不仅是语文教学研究与改革的问题,同时也牵涉到教育整体,还包括一些外部环境的研究等等,但只要我们在广泛地吸取传统的语文教育营养的基础上,大胆革新,勇于探索,我们的语文教学效率就一定会得到不断提高的。
一、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喜欢学习语文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学生是否有学习语文的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那么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积极性,创设情景,培养兴趣。结合课文内容可展开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分组讨论、比赛朗读、讲小故事,说与课本有关的小笑话,分角色表演等。使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爱好、求知欲得到充分的体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愿意学,主动地获取一些知识,教师再善于因势利导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愉快地学习。在教与学的活动中,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最终要靠学生的认识实践来完成。教师应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让学生自己主动地获取知识。如同叶圣陶所说的,把它比作一扇门,让学生自己走进去,动脑、动手、动口,寻求真知。教师起提示或引导的作用。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样就好比是一潭死水活起来,师生就会充满活力和智慧。学生愿意学,并能熟练掌握所学知识
二、有效把握教材,优化教学内容,让学生学到“精要”
农村中学的学情决定了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内容要单纯而集中,然而一篇语文课文涉及的教学内容又是相当多的。怎么来处理这个矛盾关系呢?这就要我们教师提高对教材的处理能力和对教学的设计能力。其前提是教师要有效的把握教材,这个把握要做到 “全面深刻”。所谓全面,就是对文本要有全方面、多角度的认识和理解,而不能有所偏废;所谓深刻,就是通过反复的品味,对文本要有精当、深层次的甚至是创造性的理解,而不能停留于表面的肤浅的理解,不能拘于教参资料的解读。教师只有做到对教材有了属于自己的全面深刻的把握,才能实现教师和“文本”之间的有效“对话”,才能把握文本的核心命意指向,才能明确教学方向,大胆取舍,优化组合教学内容,厘清重难点,教学内容才单纯集中。
比如教学一篇小说,教师除了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等三要素,还要对其他的方面作深刻的理解、把握。或是背景,或是语言,或是美感,或是艺术手法,或者不同寻常的现实意义等等。而在对这些具体的任何一方面的理解上,务必做到透彻、深刻。比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就要对其中故事情节中的“巧”(特别是情节的悬念层叠之美),人物形象描绘的“细”(特别是对菲利普夫妇的心理刻画),主题揭示的“深”(被异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是小人物生活的辛酸)等方面要有精细的把握。有了全面深刻的把握,再依据情况,确立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组织实施过程。在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的过程中,需要执教者要有战略性的眼光,有抛弃,有保留。然而,有些老师对教材泛泛而解,没有深刻的认识,一篇课文下来内容繁多而又肤浅,学生长进不大。这些教师往往只是依据现成的教案“预制”好的程序机械刻板的讲解,缺乏对教材全面深刻把握,也就谈不上对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了,课堂教学效率自然就很低。我们必须克服这种不良现象,切实实现对教材的有效把握,确保教到“点子”上,教得透彻,学生才能学得“精要”。
三、紧扣目标教学,择优教学策略,让学生学得轻松
农村中学学生数量少、基础差,而且学习能力较弱,厌学情绪较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既要注意紧扣教学目标循序渐进教学,也要尽量采取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使他们学起来轻松。
首先要紧扣目标教学。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突出原因就是教学目标的不清晰、不妥当。要克服这个现象,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应该是学生经过努力“够得着”的目标,又不是简单重复的无意义的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紧扣教学目标,不能随意拔高或是降低目标。然而现实中有老师总是偏离教学目标。比如有位老师教学《庄子故事两则》就拔高了教学目标。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本应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教学重点应该是通过朗读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文言知识,理解内容,从而理解寓言的含义。可是这位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却偏离了教学目标,开始时花了很多时间去讲庄子和背景,后来又大讲特讲庄子的“天人合一”及“清静无为”的思想,进行无度拓展。这些内容明显超越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既没有理解庄子的思想,也对文言知识和寓意不甚明了。
其次要注意循序渐进。我们总会发现在阅读课堂上,学生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压抑,课堂参与度差,思维不够活跃。而老师只能很无奈的自编自导自演。这种现象有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要做到这点,首先要让学生熟读文本。因为阅读教学其实就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实现人与文本的内在交流。课堂教学效率如何,主要看学生与文本是否发生了这种交流,以及这种交流是否亲密、深刻、流畅和完整,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如果学生才初读一遍课文,有的字音还没读准,词语没理解,内容还不熟悉,教师就匆忙地组织对话,交流,谈感悟等,学生怎么和老师、文本交流呢?这样的教学效率当然不高。因此在正式学习课文(特别是篇幅较长的课文)之前,我们一点要布置好预习任务,至少要让学生熟读文本,有时甚至在课堂上也要舍得时间来让学生阅读课文,这才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做法。
再次要注重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笔者在一个艺术班教学戏剧《雷雨》时,由于这些学生在艺术表演上有一定的天赋,所以我专门用了一节课让学生来表演节选部分戏剧,表演者异常兴奋,学生也觉得新奇有趣,注意力高度集中,一堂课下来,学生对剧中人物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对戏剧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自觉的去研究戏剧文学,甚至自己编戏拍戏,这样的课堂效率奇高。又如在该班教学《死水》时,我主要采用朗读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读出了感情,读出了韵味,边读边议,效果也很好。
四、营造良好氛围,充分享受过程,让学生学得快乐
新生一代学生,既看重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他们希望学习是一个快乐的旅程。农村中学生很多都经历了中考失利,这在他们心灵里留下了阴影。他们更期盼学习能帶来快乐。因此作为老师,不妨在课堂上增加快乐哪怕是娱乐的因素,以营造良好的氛围,帮助学生找到久违的自信。这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要拿出良好的精神状态去上课,情绪高昂,精神抖擞,语言幽默,善于煽情,使学生处在亢奋状态之中,其潜能被充分激发,思维的火花就不断闪现,课堂精彩才会不断呈现。
其次,老师要正确处理一些非正常的因素。有少部分学生素养不是很高,在课堂上有时难免出现走神或是非正常的行为。这时教师一定要以豁达的心态冷静的处理,最好来点“小智慧”,化尴尬于无形,尽量避免在课堂上指斥学生。因为中学生的自尊心相当强烈,而又不够成熟,容易冲动。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不仅是当事学生和老师的关系紧张,而且导致其他学生与老师之间情感对立,甚至导致老师自身还下不了台。所以,我们一定要善于处理这类事件。
再是教师要注意顺势而为,满足学生的心理期待,适当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我们在上课时,可能发现一些学生在老师没有预料到的某个点产生了兴奋感,这时老师就要能敏锐的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充分发挥一下,从而引导他们及时向文意的纵深处发展,获得一种高峰体验。例如在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时,我在讲解梦游幻境等几个场景时,及时抓住学生的陶醉感,要求他们充分想象,然后描述。此刻学生写得顺畅,读的声情并茂,才情不断得到展现,课堂达到一个新的高潮。
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大课堂容量。
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已经走进课堂。传统的单向的静态的语文课堂教学将变为多向的立体的课堂教学。利用电教媒体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生动新颖、直观可感的视觉形象,吸引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活泼生动的获取知识信息的氛围,让学生拥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学《过万重山漫想》,教师可将课文改编成解说词,事先准备好一组有关长江三峡的电视画面,利用多媒体,在投入画面的同时,穿插解说词,配以《长江之歌》的背景音乐。十五分钟的直观教学取代了繁琐的背景分析、内容讲解,收到身临其境、陶冶情操之功效。在此基础上,设问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主旨。接着,再投放大江截流、高峡出平湖的壮阔画面,强化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敢于首创,开天辟地,才有辉煌。
综上所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不仅是语文教学研究与改革的问题,同时也牵涉到教育整体,还包括一些外部环境的研究等等,但只要我们在广泛地吸取传统的语文教育营养的基础上,大胆革新,勇于探索,我们的语文教学效率就一定会得到不断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