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在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由于学生自身、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容易出现知行脱节、表里不一的现象。作为学校教育,要从“教学内容联系生活” “教学情境融入生活”“行为训练体验生活”等方面做起,让思品教育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在生活实践中促进学生知行合一。
关键词:思想品德;知行脱节;生活实践;知行合一
2011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新课标明确指出: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
然而,在现实中很多学生常常表现为知行脱节、表里不一。比如:学生知道要爱护公物,在旅游时却在文物上乱涂乱画,只为了“雁过留痕”;明明知道尊敬长辈是我国的优良传统美德,然而每天晚上回家,却对自己的父母毫无感激之言,以为“不拘小节”……一项调查显示,91.7%的学生赞成在公共汽车上给老、弱、病、残乘客让座,但是真正遇到这种情景时,只有59.9%的学生表示能做到主动让座。
一、思品课知行脱节的主要原因何在?
思品教育背离生活,造成知行脱节,具体表现为:
1、学生自身认识水平有限,由于年龄、知识结构、心理成熟情况等原因,学生对于道德认识是浅层次的,有时候只停留在口头上,有些道德目标过于抽象,不能与具体的生活相联系,对学生没有吸引力、说服力,因而只是被动的接受教育, 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认可、吸收、内化不够,没有把所学的道理内化成实际的行为。
2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结合不够 。在实际思品教学中,教师过多地讲述理论,有时候还会陶醉于学生课堂上“精彩”的回答,却不了解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诸如每天是否见到老师、同学都能有礼貌的打招呼,是否认真打扫卫生等等小事,甚至还可能存在严重的急需解决的思品问题。
3、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步调不一。孩子的成长除了学校教育,还离不开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不像学校教育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在日常生活、家庭人际交往中它随时随地可进行,更具有潜移默化、感染熏陶作用。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大,受家庭影响较深,他们非常依赖家庭,家长本身就是子女最先、最直接、常模仿的榜样,家长的思想作风、行为习惯等对孩子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但由于一些家长的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较差,家庭教育的指导思想、方式、方法就不一定正确,很可能同学校教育步调不一致,甚至背道而驰。例如,学校教育给老弱病残者让座,而家长却要孩子抢座位;学校教育运动员刻苦训练,为班级、为校争光,家长却怕孩子累着、伤着,不赞成参加;学校要求不随地扔纸屑,家长却说仍在地上,怕什么……
二、思品课又该如何促进学生知行的统一呢?
1、教学内容联系生活
新课标强调“必须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要“有利的学习环境”“真实可信的生活事例”“生动活泼的方式”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在授课前,教师要深入学生中进行调查,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在教学中力求贴近学生的实际,学生的生活,学生的思想。如我在教学《为你高兴》前,先进行三项课堂调查:(1)在家里,我最快乐的事是什么?在班里,我最快乐的事是什么?在学校里,我最快乐的事?(2)你的快乐与同学和朋友分享吗,你的心情怎样?你分享过同学和朋友的快乐吗,你的心情怎样?(3)通过你的细心观察,你发现你班有哪些同学有快乐的事情?你与他们分享过这些快乐吗?你的心情怎样?课堂教学时,有针对性展开对话,最后小结明理“如果快乐不能与人分享,这不算是真正的快乐了”,就水到渠成。
2、教学情境融入生活
《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 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精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情境,使学生具有想动脑、想思考、想提问、想说话的情感取向和强烈欲望,让学生在真切的情境中获得直接体验,并对那些通过分享获得的间接经验进行领悟内化。如利用影像截取生活情境、故事导入创设问题情境等等。
把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引入课堂,不仅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贴近现实社会生活,增强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而且还可以引導学生关心社会生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行为训练体验生活
课程标准提出了体验或目标,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应该让学生走进社区,体验生活,在社会生活中提高认识,正如陶行知所讲“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因此我们要把思品教学引向课外,创造机会,多让学生进行实际锻炼,课外活动课、班队活动课、节假日等都是我们可利用的时机。如教育学生要节约用水,可以组织学生搜集资料,了解各国各地区水资源的分布情况,体会节水的重要性;组织学生实地调查各个家庭的用水量,了解水量少的家庭是怎么用水的懂得如何节约用水。
总之,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知情意行诸要素相互结合、协调发展的过程,思品新课标明确指出:“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我们应多方研究,多方探讨,让学生逐步做到知行合一,这才是我们德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德育应贴近生活世界》.缪兴秀 2000第12期
[2]《走进新课程》.朱慕菊 2002
[3]《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解读》.2012
关键词:思想品德;知行脱节;生活实践;知行合一
2011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新课标明确指出: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
然而,在现实中很多学生常常表现为知行脱节、表里不一。比如:学生知道要爱护公物,在旅游时却在文物上乱涂乱画,只为了“雁过留痕”;明明知道尊敬长辈是我国的优良传统美德,然而每天晚上回家,却对自己的父母毫无感激之言,以为“不拘小节”……一项调查显示,91.7%的学生赞成在公共汽车上给老、弱、病、残乘客让座,但是真正遇到这种情景时,只有59.9%的学生表示能做到主动让座。
一、思品课知行脱节的主要原因何在?
思品教育背离生活,造成知行脱节,具体表现为:
1、学生自身认识水平有限,由于年龄、知识结构、心理成熟情况等原因,学生对于道德认识是浅层次的,有时候只停留在口头上,有些道德目标过于抽象,不能与具体的生活相联系,对学生没有吸引力、说服力,因而只是被动的接受教育, 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认可、吸收、内化不够,没有把所学的道理内化成实际的行为。
2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结合不够 。在实际思品教学中,教师过多地讲述理论,有时候还会陶醉于学生课堂上“精彩”的回答,却不了解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诸如每天是否见到老师、同学都能有礼貌的打招呼,是否认真打扫卫生等等小事,甚至还可能存在严重的急需解决的思品问题。
3、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步调不一。孩子的成长除了学校教育,还离不开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不像学校教育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在日常生活、家庭人际交往中它随时随地可进行,更具有潜移默化、感染熏陶作用。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大,受家庭影响较深,他们非常依赖家庭,家长本身就是子女最先、最直接、常模仿的榜样,家长的思想作风、行为习惯等对孩子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但由于一些家长的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较差,家庭教育的指导思想、方式、方法就不一定正确,很可能同学校教育步调不一致,甚至背道而驰。例如,学校教育给老弱病残者让座,而家长却要孩子抢座位;学校教育运动员刻苦训练,为班级、为校争光,家长却怕孩子累着、伤着,不赞成参加;学校要求不随地扔纸屑,家长却说仍在地上,怕什么……
二、思品课又该如何促进学生知行的统一呢?
1、教学内容联系生活
新课标强调“必须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要“有利的学习环境”“真实可信的生活事例”“生动活泼的方式”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在授课前,教师要深入学生中进行调查,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在教学中力求贴近学生的实际,学生的生活,学生的思想。如我在教学《为你高兴》前,先进行三项课堂调查:(1)在家里,我最快乐的事是什么?在班里,我最快乐的事是什么?在学校里,我最快乐的事?(2)你的快乐与同学和朋友分享吗,你的心情怎样?你分享过同学和朋友的快乐吗,你的心情怎样?(3)通过你的细心观察,你发现你班有哪些同学有快乐的事情?你与他们分享过这些快乐吗?你的心情怎样?课堂教学时,有针对性展开对话,最后小结明理“如果快乐不能与人分享,这不算是真正的快乐了”,就水到渠成。
2、教学情境融入生活
《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 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精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情境,使学生具有想动脑、想思考、想提问、想说话的情感取向和强烈欲望,让学生在真切的情境中获得直接体验,并对那些通过分享获得的间接经验进行领悟内化。如利用影像截取生活情境、故事导入创设问题情境等等。
把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引入课堂,不仅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贴近现实社会生活,增强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而且还可以引導学生关心社会生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行为训练体验生活
课程标准提出了体验或目标,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应该让学生走进社区,体验生活,在社会生活中提高认识,正如陶行知所讲“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因此我们要把思品教学引向课外,创造机会,多让学生进行实际锻炼,课外活动课、班队活动课、节假日等都是我们可利用的时机。如教育学生要节约用水,可以组织学生搜集资料,了解各国各地区水资源的分布情况,体会节水的重要性;组织学生实地调查各个家庭的用水量,了解水量少的家庭是怎么用水的懂得如何节约用水。
总之,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知情意行诸要素相互结合、协调发展的过程,思品新课标明确指出:“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我们应多方研究,多方探讨,让学生逐步做到知行合一,这才是我们德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德育应贴近生活世界》.缪兴秀 2000第12期
[2]《走进新课程》.朱慕菊 2002
[3]《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解读》.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