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绍兴城市规模小,但古城风貌保留比较完整,绍兴市市政府方面采取了点、线、面全方位整体保护的方案,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历史风貌。政府是改造的主导力量,承担了公共设施改造的投入,同时根据受益情况,充分发挥了居民和企业的力量。改造结果既完整保护了历史风貌,提升了环境质量,又带动了旅游业和招商引资,提升了城市整体价值和竞争力。
【关键词】旧城;保护;改造;历史风貌
一、概况
绍兴是一座有着5000年文化积淀和2500年建城历史的文明古城,是我国国务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市内人文古迹遍布城乡,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多达274处,其中国家级16处、省级54处、另有3000多处文化遗存和3.5万件入藏文物。1959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在绍兴得到印证,表明绍兴有5000年的文明史。绍兴被誉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城市”,更是一座坐落在水上的城市;绍兴被誉为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等。此外,绍兴还有百座古桥,至今尚存18条河流,是著名的江南水乡。
绍兴是古老的,但是绍兴又是现代产业发达的城市,绍兴古城保护和改造,与打造绍兴经济城市、文化名市一起,成为绍兴发展的目标。1999年,位于城市核心地带鲁迅路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鲁迅故居等文物和历史街区因商业改造而引起社会广泛争议,绍兴旧城整体保护改造被提上了日程。
二、改造方式:修旧如旧,文明改造
新的旧城改造方式从2001年3月开始,按照“修旧如旧”的思路进行改造:对已经确定的文物保护垫或具有文物价值的民居保持原状;对部分受损和已经损毁的居民,依照原状实行修整和重建,并且对门户、窗栏、屋脊等进行复古的修整。
改造过程中,政府坚持以人为本,以自愿改造为原则,杜绝强制拆迁,逐户谈话,征求改造意见,并在综合考虑的基础上,采纳了居民的意见,将卫生间建造在楼梯下面。
三、文化保护:点、线、面
保护分成了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山西的平遥,实行的是一个全城的保护;第二种模式是绍兴的点、线、面进行结合的保护;第三种模式是指主要对城市里面重点文保单位进行保护。一般来说,进行全城保护比较困难,而只保护重点文保单位不保护环境,文化名城也是徒有虚名。所以,绍兴模式提出:第一要对重点的文保单位进行保护,第二需要对历史街区进行保护,第三需要保持整个城市风貌的延续性,就是城市格局能够有自身的特色。无论缺少哪一点,历史文化名城都不成立。
与部分城市文保事业举步维艰相比,绍兴古城的点、线、面保护的做法和经验,以及保护与发展之间的恰当处理,赢得了各方赞誉,被称为“绍兴模式”。
1、点——文物保护
绍兴城内不仅文物众多,而且相对比较集中。从时间分布看,贯穿了自夏朝以来直至清末的各个朝代;从类别看,包括了古遗址、古墓葬、石刻、古建筑、古典园林、名人故居,以及近现代重要史迹,尤其以名人故居为主的地上文物众多。面对散落街巷,宛若满天星斗的众多文保单位和历史遗存,绍兴人认识到:文物不是包袱,保护文物不是保护落后。
针对文物相对集中的现状,绍兴市采取了“原地、原物、原状”的改造思路。对城区和近郊的文物保护单位,严格按国家文物保护法规定,实行原地、原物、原状保护,并划定保护范围和三类建设控制地带:第一类建设主要是街区里面传统的居民,传统的模式是修缮;第二类是普通的居民,主要是进行土地的改善;第三类是对违法的、或者是不协调的建筑(如一些20世纪80年代建设的一些多层建筑)要进行整修、拆除或者更新。
对具有文物保护价值的文保点,按同样原则予以保护,形成梯级保护结构。
在这个改造思路的指导下,绍兴市先后全面修复了周恩来祖居、曹元培故居、鲁迅祖居等各级文保单位,实施了鲁迅故里保护工程、兰亭保护一期工程、沈园三期工程、周恩来祖居环境改造工程、秋瑾故居后园恢复工程等,重建了贺秘监祠,编制了《吕府保护规划》方案,从而有效加强了对文物史迹的保护和利用工作。通过加强对“点”的保护,使古城范围内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近现代的文物单位都得以较好保存。
2、线——水系和街巷肌理保护
绍兴市一座漂在水上的城市,水是绍兴的灵魂,这也是绍兴的基本城市特征。古城四周,护城河如玉带环绕;鉴湖水系,湖光山色一派水乡风光。绍兴城内尚存18条古城河道、84座古桥,河网密集,在绍兴每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就有4公里长的河道。走进城内,“一河一路、一河两路、有河无路”的景致,充满浓浓江南水乡风情,让人流连忘返。
针对绍兴的地理、历史现状,通过河道的治理和历史街巷的保护,串联散乱各处的文物遗产成为改造中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绍兴市砌整疏浚了12公里长的护城河及18条内河,疏浚总里程达43公里。经过综合整治,古城形成了以河流为骨架,街坊临河、宅第傍水的水城格局,就如一条纽带,将一颗颗闪着耀眼光芒的文化遗产串在一起,形成了宝贵的“珍珠项链”,使人置身于“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环境之中。
3、面——历史街区的保护
绍兴文化名城保护的终极目标是全城保护。将点和线串联起来,进而达到全城保护之目的,那就是“面”上的功夫:历史街区的保护。
历史街区是绍兴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留下了众多清末民初近百年的建筑符号。小桥流水,粉墙黛瓦,不但保存著这座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信息,也反映出了绍兴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和风貌。
绍兴专门出台《绍兴历史街区保护实施办法》,通过保护、修缮、恢复、保留、整饬、更新等方式,对7个历史街区进行保护修缮。
在时序上明确近、中、远期的保护目标,并对工程项目实施一期、二期及更多的滚动式发展,把一批有保留价值的建筑物纳入街区的修缮保护范围,使一息尚存的古旧建筑得以挽救和保留,由此市区历史街区的实际保护面积由原来的近150万平方米突破为200万平方米。
四、总结
绍兴旧城改造的成功,不仅在于保护了原有建筑风格,而且在于住在这里的人与建筑成为一体。有了住户的积极参与,街区就充满了生气。绍兴市的“点、线、面”结合的文化保护与发展方式,政府主导下的市民参与|企业资助、银行贷款的多元投资机制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 任悦萍;徐方贵;;浅谈绍兴古城的保护[J];山西建筑;2007年13期
[2]李和平;严爱琼;;历史街区建筑的保护与整治方法[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关键词】旧城;保护;改造;历史风貌
一、概况
绍兴是一座有着5000年文化积淀和2500年建城历史的文明古城,是我国国务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市内人文古迹遍布城乡,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多达274处,其中国家级16处、省级54处、另有3000多处文化遗存和3.5万件入藏文物。1959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在绍兴得到印证,表明绍兴有5000年的文明史。绍兴被誉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城市”,更是一座坐落在水上的城市;绍兴被誉为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等。此外,绍兴还有百座古桥,至今尚存18条河流,是著名的江南水乡。
绍兴是古老的,但是绍兴又是现代产业发达的城市,绍兴古城保护和改造,与打造绍兴经济城市、文化名市一起,成为绍兴发展的目标。1999年,位于城市核心地带鲁迅路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鲁迅故居等文物和历史街区因商业改造而引起社会广泛争议,绍兴旧城整体保护改造被提上了日程。
二、改造方式:修旧如旧,文明改造
新的旧城改造方式从2001年3月开始,按照“修旧如旧”的思路进行改造:对已经确定的文物保护垫或具有文物价值的民居保持原状;对部分受损和已经损毁的居民,依照原状实行修整和重建,并且对门户、窗栏、屋脊等进行复古的修整。
改造过程中,政府坚持以人为本,以自愿改造为原则,杜绝强制拆迁,逐户谈话,征求改造意见,并在综合考虑的基础上,采纳了居民的意见,将卫生间建造在楼梯下面。
三、文化保护:点、线、面
保护分成了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山西的平遥,实行的是一个全城的保护;第二种模式是绍兴的点、线、面进行结合的保护;第三种模式是指主要对城市里面重点文保单位进行保护。一般来说,进行全城保护比较困难,而只保护重点文保单位不保护环境,文化名城也是徒有虚名。所以,绍兴模式提出:第一要对重点的文保单位进行保护,第二需要对历史街区进行保护,第三需要保持整个城市风貌的延续性,就是城市格局能够有自身的特色。无论缺少哪一点,历史文化名城都不成立。
与部分城市文保事业举步维艰相比,绍兴古城的点、线、面保护的做法和经验,以及保护与发展之间的恰当处理,赢得了各方赞誉,被称为“绍兴模式”。
1、点——文物保护
绍兴城内不仅文物众多,而且相对比较集中。从时间分布看,贯穿了自夏朝以来直至清末的各个朝代;从类别看,包括了古遗址、古墓葬、石刻、古建筑、古典园林、名人故居,以及近现代重要史迹,尤其以名人故居为主的地上文物众多。面对散落街巷,宛若满天星斗的众多文保单位和历史遗存,绍兴人认识到:文物不是包袱,保护文物不是保护落后。
针对文物相对集中的现状,绍兴市采取了“原地、原物、原状”的改造思路。对城区和近郊的文物保护单位,严格按国家文物保护法规定,实行原地、原物、原状保护,并划定保护范围和三类建设控制地带:第一类建设主要是街区里面传统的居民,传统的模式是修缮;第二类是普通的居民,主要是进行土地的改善;第三类是对违法的、或者是不协调的建筑(如一些20世纪80年代建设的一些多层建筑)要进行整修、拆除或者更新。
对具有文物保护价值的文保点,按同样原则予以保护,形成梯级保护结构。
在这个改造思路的指导下,绍兴市先后全面修复了周恩来祖居、曹元培故居、鲁迅祖居等各级文保单位,实施了鲁迅故里保护工程、兰亭保护一期工程、沈园三期工程、周恩来祖居环境改造工程、秋瑾故居后园恢复工程等,重建了贺秘监祠,编制了《吕府保护规划》方案,从而有效加强了对文物史迹的保护和利用工作。通过加强对“点”的保护,使古城范围内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近现代的文物单位都得以较好保存。
2、线——水系和街巷肌理保护
绍兴市一座漂在水上的城市,水是绍兴的灵魂,这也是绍兴的基本城市特征。古城四周,护城河如玉带环绕;鉴湖水系,湖光山色一派水乡风光。绍兴城内尚存18条古城河道、84座古桥,河网密集,在绍兴每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就有4公里长的河道。走进城内,“一河一路、一河两路、有河无路”的景致,充满浓浓江南水乡风情,让人流连忘返。
针对绍兴的地理、历史现状,通过河道的治理和历史街巷的保护,串联散乱各处的文物遗产成为改造中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绍兴市砌整疏浚了12公里长的护城河及18条内河,疏浚总里程达43公里。经过综合整治,古城形成了以河流为骨架,街坊临河、宅第傍水的水城格局,就如一条纽带,将一颗颗闪着耀眼光芒的文化遗产串在一起,形成了宝贵的“珍珠项链”,使人置身于“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环境之中。
3、面——历史街区的保护
绍兴文化名城保护的终极目标是全城保护。将点和线串联起来,进而达到全城保护之目的,那就是“面”上的功夫:历史街区的保护。
历史街区是绍兴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留下了众多清末民初近百年的建筑符号。小桥流水,粉墙黛瓦,不但保存著这座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信息,也反映出了绍兴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和风貌。
绍兴专门出台《绍兴历史街区保护实施办法》,通过保护、修缮、恢复、保留、整饬、更新等方式,对7个历史街区进行保护修缮。
在时序上明确近、中、远期的保护目标,并对工程项目实施一期、二期及更多的滚动式发展,把一批有保留价值的建筑物纳入街区的修缮保护范围,使一息尚存的古旧建筑得以挽救和保留,由此市区历史街区的实际保护面积由原来的近150万平方米突破为200万平方米。
四、总结
绍兴旧城改造的成功,不仅在于保护了原有建筑风格,而且在于住在这里的人与建筑成为一体。有了住户的积极参与,街区就充满了生气。绍兴市的“点、线、面”结合的文化保护与发展方式,政府主导下的市民参与|企业资助、银行贷款的多元投资机制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 任悦萍;徐方贵;;浅谈绍兴古城的保护[J];山西建筑;2007年13期
[2]李和平;严爱琼;;历史街区建筑的保护与整治方法[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