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促发展 增效创和谐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yphil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教育质量是我国教育改革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作为基础教育领域的工作者,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提高教学实效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任务。
  多年来,史家胡同小学秉承和谐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探索出了一条减负增效的和谐之路。
  转变发展观 构建和谐教育体系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90年代初,卓立校长明确提出了“和谐教育”的办学思想。和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育人模式,它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社会发展需求与人的自身发展需求相和谐为宗旨,协调并优化各种教育因素,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
  多年来,学校不断挖掘和谐育人的深刻内涵,在“和谐教育”理念的引导下,以培养“和谐的人”为育人目标,以“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知识、人与自身、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五大和谐支柱,强化学生五大基本意识,即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创造意识、生命意识、尊重意识,培养学生五大核心能力,即认识社会、交往、学思知行、自主自律、体验和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我们积极打造和谐教育的有效载体,以“大课程”观搭建和谐课程体系,即书本课程、行动课程、数字化课程、个性化课程、特色活动课程五大课程,继续推进五大金牌项目,即和谐育人公益项目、“超新星”项目、阳光E家、深度联盟项目、国际化和谐发展项目,使全体学生在丰富的实践体验中实现全面和谐发展,成为“和谐的人”。
  转变课程观 搭建和谐课程体系
  “课程服务于儿童未来的成人生活还是现实的学习生活?”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会产生不同的课程观。我们认为课程设置要基于儿童现实生活,为儿童的未来生活作充分准备。因此,学校提出了“未来就在我们身边”课程建设观念:“未来不是我们创造而是属于身边的孩子们,所以我们要通过丰富的课程设置,让孩子感受和体验生活,培养孩子掌握未来的能力和选择未来的力量。给他们注入成长的基因,用和谐奠基生命的底色,那么未来就在我们身边。”
  基于这样的课程观,学校依托国家级校本研究课题和丰富的课程资源,借助课程内容前沿的优势,本着“重参与、实践;重合作、互动;重应用、创新”的宗旨,通过对三级课程的整合、规划,形成学校和谐课程体系。
  为了更好地整合丰富的课程资源,学校成立了校本课程资源中心,建立了20个富有特色的资源教室,构建了以学科拓展课程、创新体验课程、人文素养课程和健康教育课程为主体的校本课程体系。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在三至六年级的每个年级设置10门选修课,内容涵盖了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天文、生物等多个基础学科的内容,并对他们进行人文素养、健康安全、通用技能的培养。
  学校还鼓励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自主选课,打破现有班级,按“自选结果”实行“走班制”。学校要求学生每月利用综合实践课在课程资源中心完成4课时的学习。
  课程资源中心给孩子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选择,以实践性学习方式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意识和合作精神;给孩子提供了足够宽阔的视野和相对自由的成长空间,筑建促进学生优质均衡发展的立体平台。
  转变教学观 打造和谐课堂
  教学观支配着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决定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的态度和方法,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的高低。传统的教学观认为知识是客观存在的,教学是一个知识“传递——接受”的过程,教师的着眼点在知识,而无视学生需求和学生差异,是造成学生课业负担沉重的直接原因。因此,我们要建立新型的教学观,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因材施教,使教育教学符合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到充分开发。
  从2004年起,学校就进行基于学生学习需求转变教师教学行为的校本教研,教师们收集、整理学生学习需求的信息,然后进行分类,形成体系(如共性信息和个性信息),并对这些学习需求进行分析和价值判断,为教学设计提供最鲜活的依据。
  学校还对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现状的全面调研,针对教学设计理念的理解、任务定位、基本要素的整体把握和优化,进行系列培训。学校以《基于学生学习需求进行教学设计》的课题研究为引领,引导教师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进行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的整体设计。在教学设计实施前、实施过程中、实施结束时组织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并对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修正,比较系统地将小学生的学习需求与教学设计有针对性地结合起来,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研究中教师系统地收集、整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深化了“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落实,形成了基于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设计流程,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转变人才观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这实质上是要求我们转变人才观。
  学校的和谐教育关注每一个学生。我们视每一个孩子为“超新星”,“超新星”是一种未爆发能量的天体,一旦爆发,它的能量将超过太阳。我们的教育就是帮助他们储藏能量,在为全体学生构建和谐育人体系的基础上,为有特殊发展需求的学生建设个性化课程,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搭建成长的“脚手架”。
  温总理在学校70周年校庆之际题词“学思知行”,给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指明了方向,即培养学生学思结合的能力。于是我们让学生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课堂活动中,体验着“量的积累”,为“质的改变”积蓄潜能。
  学校从1999年就开始的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和敢于创新的平台,我们不仅是教师,还是“学生团体”聘任的成长导师,引导学生通过调查、采访、资料分析等方法,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学校积极开发体验性活动课程,如植物组培、模型制作、机器人、创新思维、角色体验等课程,通过“思”、“知”、“行”的体验,在寻求合理“学习负担”中,给予学生宽阔的发展空间,激活学生的学习品行,积累学生的实践性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意志力、实践力、创造力,即成长的“合力”。
  转变质量观 构建和谐评价体系
  知识的掌握程度不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我们“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我们认为,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会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宽容之中,他就会懂得接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安全之中,他就会知道信任。所以,我们用积极的评价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学习的社会人际关系环境、学习的自我调控环境,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
  在学业评价方面,学校重视学习过程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各科教师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发展的生理、心理特征,修订了评价的方法。如将语文、数学、英语的平时成绩占学期评定的40%,期末成绩占评定的60%。在这40%和60%里又划分了不同的项目,如语文分为阅读、口语交际、朗读、习作、作业、写字、综合性学习、课堂参与、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单元练习等;数学的评价内容分为学习态度与习惯和学习成绩,学习成绩又分为运算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平时作业、单元测试等。科任教学的评价就更具特色,有音乐课的律动歌舞的评价,游戏比赛法的评价,社会课的社会新闻、收集资料的评价等。
  如果学生对自己的某一项、某一次评价不太满意,他还有一次重新表现的机会,教师会根据学生的第二次表现,修订评价结果。学校通过关注和满足学生合理的需求,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使评价切实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我们的和谐教育致力于精心雕塑孩子的心灵,减负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落实在每一天,落实在每一节课,落实在管理的每一个环节,真正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史家胡同小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用心挖掘他们的潜力,发展他们掌握未来的能力,为他们培植充满生机的种子,注入成长的基因,用和谐奠基生命的底色。
  □编辑 吴君
其他文献
案例:  一天,一个学生眼圈红红地走进心理咨询室,连说自己“想不通”。经过询问,得知她与班主任发生了冲突,而且这样的矛盾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她告诉心理咨询老师:因为班主任把班级信箱的钥匙收了,她与外校一个男生的通信被查,班主任一定要她说明情况,并说有事可以打电话,为什么一定要写信。这位学生气愤地说:“我为什么必须向他说明情况?我为什么一定不能写信?”这还不是促使她来咨询的直接原因,她走进心理咨询室的
■ 倾听法则——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  在人际交往中,倾听是一门艺术,更是一次心灵的交流与碰撞。倾听他人,会使对方心情愉快,毫无顾虑地吐露出内心的苦恼或喜悦,最重要的是能使说话者感觉受到尊重。只有善于倾听的人,才能更准确地把握谈话者的意思、流露出的情绪、传播出的信息,容易获得对方的信任和好感。这便是人际交往中的“倾听法则”。  去年艺术统考成绩公布的那天,小曼同学情绪十分低落。平时她的专业
【摘要】要想争取教育信息的最大成效,保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就必须加强师生间的心理沟通。心理投入是心理沟通的前提,可以产生师生间的心理相容,其教育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心理激励是心理沟通的有效途径,从内心世界强化学生的动机,使他们朝着集体组织目标方向发展。心理平衡是心理沟通的最终目的,可以使班集体中每个成员因感受到自己受到尊重和信任而产生一种舒畅欢快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学生心理矛盾
当下,当我们冷静地审视语文课堂时,会发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讲”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渐渐淡出了课堂。许多教师在课上当讲不讲,当问不问,唯恐被扣上“一言堂”和“满堂灌”的帽子;课上翻来覆去地朗读,看似热烈的讨论侵占着大量的时间;讨好的评价,不敢指出学生问题所在,生怕压制了学生的个性;重要环节的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毫无深度广度可言……面对上述现象,如何让教师不再谈“讲”色变?这是一个值得教师深入探讨的问
针对中药材、调味品及外敷药物中的去甲乌药碱,建立了一种基于QuEChERS前处理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联用的检测新方法.样品经甲酸-乙醇提取、QuEChERS吸附剂净化后,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能力识别学生的学习方式与结果的正确、优劣,对学生的独到之处要给予认可和欣赏。教育要培养的是有个性的人才,而不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标准件”。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态度的稳定,学生相近的年龄和从众的心理特征,让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解答问题的角度大体相同,从而导致答案唯一化、作文千篇一律的现象。要改变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我认为,教师要学会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赏识学生的与众不同,培
三位物理学家因在引力波的首次直接探测中做出了决定性贡献,摘得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rn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雷纳·韦斯(Rainer Weiss)、加州理工学院的巴里·巴里什(Barry B
期刊
评价一节课是不是好课,不是看教师讲得多精彩,而是要看课堂教学中能不能把“以人为本”落到实处,即学生能否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体,能否主动参与学习,能否收获终身学习的能力。下面,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  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不仅仅是要求教师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富有激情的演绎,更主要的是教师如何结合学科特
“创设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让他们在属于自己的‘巴学园’中健康、自信、快乐的成长。”  ——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中心小学马骏校长  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中心小学始建于1962年,距今已有50年的历史,是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现代活力的美丽学校,目前一校三址,共有2096名学生。在近些年的学校改革与创新中,学校教育与管理充分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发展,倡导“发现、唤醒、激活、点燃”的全新育人理念,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