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睡眠监测治疗车的设计与应用

来源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oodd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睡眠障碍是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尤其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OSA)的发病率较高,公共意识日益增强。在睡眠实验室,多采用多导睡眠仪( polysomnography , PSG )检查进行OSA的研究和诊断。而PSG检查要求患者在医院进行整夜的脑电、心电、呼吸等其他与睡眠障碍有关的监测。实际操作中PSG是非常复杂而且耗时的,需要花费45~60 min接导线。在操作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缺陷:(1)所有的导线、胸腹带、口鼻气流等都是挂在墙上备用,操作过程中,来回取线,耗时耗力。(2)在操作过程中,脑电导线易于缠绕,不利于操作,所有监测的导线价格昂贵,操作和保管不当容易损坏。(3)在监测过程中,由于床头监测探头存在盲区,不能全面监测病人睡眠过程肢体活动。(4)由于操作过程较长(45~60 min)且复杂,患者往往会产生焦虑,不能及时了解自己的现状。为了克服上述缺陷,讨论后制定多功能睡眠监测治疗车。经试用后工作人员工作效率提高,患者舒适度及满意度提升。现报道如下。

其他文献
PICC即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具有安全、可靠、耐高渗的特点,特别适合肿瘤患者的治疗。 PICC导管使用的效果和寿命的长短与护理人员规范的操作及对并发症的预测及正确处理密切相关。
烧伤和创伤等外科患者肢体手术或伤后创面会有不同程度的渗血、渗液,盖上被服后容易污染被服,不利于观察渗出,更会影响创面愈合。现有的方法是采用暴露疗法以减少污染、促进创面干燥,加快愈合。然而暴露疗法肢体保暖得不到满足,影响血运循环,不利于康复及隐私的保护等。因此,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军烧伤中心制作了一种躯体保护架,以便临床使用。现介绍如下。
目的 探讨术前评估记录单在经外科患者手术中的应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共纳入80例入住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采用统一的术前评估记录单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心理、生理等情况的评估,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术前访视。对两组患者疗效及术后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失血量为(268.88±38.38) ml,手术时间为(142.1±10.10)mi
目的 调查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护理质量改进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100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进行护理服务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患者对护士责任心评价得分为(4.87±0.11)分,对护士态度评价得分为(4.89±0.09)分,对基础护理评价得分为(4.77±0.15)分,对技术操作评价得分为(4.86±0.25)分,对健康知识宣教评价得分为(4.66±0.21)分。患者的
目的 探讨DUV光子创可贴联合康复新液治疗口腔黏膜炎的效果。方法选择小儿血液科恶性肿瘤疾病患儿化疗后并发口腔黏膜炎患儿120例。将120例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发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0例。对照组:使用康复新液、1.4%碳酸氢钠溶液、甲硝唑溶液及复方硼砂溶液4种,每种溶液3次/d,4种溶液交替含漱,康复新液含漱后口服。试验组在使用原有的漱口液康复新液的基础上,联合DUV光子创可贴进行治疗。康复新液3次
目的 探讨应用优化流程在肿瘤靶向药物静脉给药过程中的管理效果。方法依据《静脉输液护理实践指南》对传统的经验式靶向药物静脉给药流程进行优化,为靶向药物治疗的患者提供个体化、标准化、全程监控的静脉给药流程。比较流程优化前后给药错误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结果流程优化前静脉给药的错误发生率为3.6%,优化流程后无一例给药错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03, P=0.027);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从9
泌尿外科小儿包皮环切术后,一般情况下7~10 d可以拆线或取环,20 d左右恢复。多数患儿术后穿着成年人的服装(男性短裤或女性裙装),用手提着衣服的外边,害怕衣服粘着、摩擦伤口导致疼痛、出血。有些患儿甚至裸露臀部,不方便外出,不仅影响美观而且容易着凉,同时裸露触碰伤口易导致疼痛出血。为了方便患儿,维护患儿的形象,保护患儿的隐私,保证健康,我科设计一种小儿包皮环切病员裤,临床应用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PCI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PCI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PCI术后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PCI术后患者在采取同样护理方法的前提下,结合认知行为干预进行护理。对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进行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再次入院率及心血管恶性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118.2±18
留置鼻胃管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护理技术,食管癌或胃癌术后常规留置胃管进行胃肠减压,以排除胃内胃酸等分泌物的积聚,以利食管胃吻合口的生长愈合,有效的胃肠减压关系着患者手术的成效和疾病的预后。目前,临床上常规留置胃管后大部分采用3M胶布固定后用胶布固定于鼻翼,用医用纱带固定同侧面颊,虽然方便,但由于食管癌或胃癌患者特别是危重患者,鼻胃管留置时间较长,会出现鼻翼及面颊皮脂腺分泌旺盛或出汗污染后,胶布不易更换
目的 探讨SBAR沟通模式在急诊重症监护室护理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SBAR沟通模式,建立“急诊重症监护室交班表”,规范护理交接班的顺序和内容。结果应用SBAR沟通模式前发生输液脱出/渗漏19例(2.68%),压疮8例(1.13%),管路脱出12例(1.69%);应用后分别为3例(0.39%),1例(0.13%),3例(0.39%),应用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