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在介绍了主要的礼貌理论的基础上,针对汉英交际中的礼貌问题进行思考,指出盲目遵守礼貌原则也会产生交际障碍,并建议性提出在汉英交际中,可以根据交流用语来选择相应的礼貌策略,达到顺利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 礼貌理论 汉英交际 礼貌问题
一、引言
礼貌是维系交际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交际双方言语动化、谦虚恭敬的再现,所以礼貌行为在每个语言社团里都要出现,普遍存在于各种不同的语言文化之中,不同程度地反映着不同阶层人们的交际活动。英汉语言中不同的文化背景自然存在着不同的礼貌观念及表达方式。它们适用于各自的语言社团。不注意这一点,很容易引起会话障碍,甚至会产生笑话。因此,对这一现象,许多语言学家都进行了研究,如Brown,Levison,Lakoff和Leech等,都有他们的学术见地。
二、主要礼貌理论研究
1.布朗(Brown)和列文森(Levison)
这两位语言学家提出了面子理论(the face theory work)。人有两种面子,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和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前者指人们希望自己的言行、思想等得到肯定和赞赏,希望受到恭维;后者指人们希望自己享有自由,不受外界的干扰或侵犯。但是现实生活的交谈中存在不少潜在威胁面子的行为(face-threatening act,即FTA)。根据威胁双方面子的程度,将有可能使用的相应礼貌语言手段从小到大分为:直言不讳(bold on record)、积极礼貌(positive politeness)、消极礼貌(negative politeness)、非公开方式(off-record politeness)和回避威胁面子行为(non-FTA)五种。两位语言学家认为,一般只有一种面子受到威胁,不会出现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兼而有之这种情况。实际上并非如此。下面一例可以说明这点。“请你再唱一遍好吗?”这一句话可能同时威胁两种面子:一方面说话人可能对对方唱的歌不满意,让他再唱一遍,“不赞同”威胁了对方的积极面子;另一方面,说话人请求对方再唱一遍,这干涉了对方的自由,强加于对方,因而威胁了对方的消极面子。再者,影响礼貌语言选择,除了与权势、社会距离、言语行为本身所固有的意义密切相关以外,还涉及到年龄、场合、听话人的心理等。
2.莱考夫(R.Lakoff)
他认为在某些非正式的交谈中,肯定并加强双方的关系比思想交流显得更为重要。他提出了礼貌三原则:不要强加(即不要干涉别人的事情)、提供选择(即让听话人自己决定)、友好相待(即双方建立一种平等友好的关系)。
3.利奇(Leech)
利奇针对格赖斯(Grice)的合作原则提出了礼貌原则,作为前一原则的补充,具体包括:得体准则(Tact Maxim)、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和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
利奇的礼貌原则总结了礼貌语言要注意的六个方面。礼貌原则是以这六项礼貌行为准则为基础的,交谈中的双方总是在主动考虑如何运用礼貌准则,考虑采用哪项或哪几项准则更合时宜,而决不是被动所至、被迫所至。人们在遵循礼貌原则的时候,通常都是既要注意自身,又要尊重对方,总是兼顾两方面,这是符合言语交际本质的,因为言语交际是一种由反馈调节的双方交流过程,参与者双方的理解和合作是成功交际的关键所在。
国内对礼貌的研究大致走了两条路子:一是植根于本土文化,基于中国传统的“礼”并加以适当修正发展,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对称谓、委婉语、敬语等的剖析解释上。二是借鉴引进西方学者在此领域的研究成果,同时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尝试,即把西方的语言理论与汉语的独特现象结合,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三、汉英交际中礼貌问题的几点思考
1.交际中即使双方同时严格遵守礼貌原则,有时也居然会出现交际障碍。究其原因,是文化差异的缘故。例如,一个外企的中国雇员(培训经理)在一次培训项目开始时,用汉语的习惯介绍美国讲师时说:“Now let’s welcome Mr.Smith to give us an excellent and enlightening speech.”这样的话在中国人听来是对一个重要人物非常殷勤热情的介绍。然而这位外国人并没有露出高兴与感激的笑容,反而显得很不自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令人尴尬的局面呢?其实这就是汉英交际中的一个重要的礼貌问题,也是文化差异的问题,中国人对这句话理解为赞扬就要讲话的美国讲师,而美国人却觉得他的中国主人对他没有信心,不相信他能出色地完成这次培训任务,似乎在鼓励他尽其所能。交际中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大体是这样:在这简短的交际中,中国雇员是在遵循本民族的语言礼貌观念说话,而这位美国讲师是在用美国语言礼貌观念来衡量和推断这位雇员的言语。文化传统的差别、礼貌观念及用意不同导致说话者本意同听话者的理解间产生大小不一的距离,发生了程度不同的矛盾,最终出现了跨文化交际中的交流障碍,这是常有的事情。
2.一般说来,英美人士在交流中较重视一致准则,而中国人士则更注重谦逊准则,这是由各自的文化传统决定的。例如下面是一位英国女教师与她的一位中国女学生之间的对话:
T:Oh,What beautiful handwriting!
S:No,no,not at all.You are joking.
在这个对话中教师遵守礼貌原则中的赞誉准则,如果同时又遵守会话原则中的质的准则,诚心对学生的书法表示赞赏,按照这位教师的礼貌观念,学生应该遵守礼貌原则中的一致准则,也就是说,学生应该接受这一赞赏,并回谢老师,用“Thank you”等来应答恰好得体。但学生未考虑或者完全不晓得英国的礼貌习惯,只是按照自己文化中的礼貌观念行事,信守谦逊准则,斩钉截铁地回驳了老师正确的赞赏,用No来回答,甚至谦虚到认为这是在开玩笑的程度,这就导致交际障碍产生。
3.中国人士和英美人士为达到礼貌这一目的而采用的手段不完全相同。一般情况下,英美人士可以采用过去时态来减轻受话人的心理压力,使话语显得更加委婉含蓄。而中国人士则没有这种表达礼貌的方式。如“Could you help me?”比“Can you help me?”更加有礼貌。因为前一句给听话者更多的选择自由与选择空间。
4.礼貌原则同时可以确定人们之间的社会角色关系。一般说来,如果人际关系疏远,所需要的礼貌程度就越高;关系越亲密,越不需要客套,礼貌程度也就越低。因此,可以说礼貌是人际关系远近的一种表征。
5.在交际中,并不是只要遵守礼貌原则的任何哪一项准则,就可以避免出现交流障碍。决定遵守哪种礼貌准则要看具体场合。请看下面一例:
A:You were so kind to us.
B:Yes,I was,wasn’t I?
在这里B不应该信守一致准则,因为这等于尽量赞誉自己,严重违反了谦逊准则,结果导致交际出现障碍;B应该说Thank you,一来表示减少与A的感情对立,二来又是谦虚地回谢A。但是,如果B是在开玩笑,则B的应答不仅不会导致交际障碍产生,而且还十分恰当。
以上对交际中应遵守的礼貌原则的分析,可这样概括一下:在跨文化语言交际中,采用某种语言交流时,双方一定要遵守这种语言中的礼貌观念,而不必考虑其它语言中的礼貌观念。比如英美人和中国人在用英语进行交流时,双方就应遵守英语中的礼貌观念;当用汉语进行交流时就应遵守汉语中的礼貌观念。我们可以回想一下,用汉语和我们交流的外国人,只有多数都遵守汉语中的礼貌观念,才会减少交际障碍的产生。我们在用英语与外国人交流时,同样只有在遵守英语中的礼貌观念时,才会尽最大可能避免因礼貌原因而产生的交流障碍。
四、结语
当今世界各国的文化都程度不同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科学技术已使地球成为一个村庄,各个语言中的礼貌观念也在不断迁移变化,有的被同化,有的被吸收,有的被遗弃,有的被移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礼貌观念也是动态的,而不是始终如一的。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2]Leech,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New York:Longman,1983.
[3]Levision,S.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4]Yule,G.Pragmatic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关键词: 礼貌理论 汉英交际 礼貌问题
一、引言
礼貌是维系交际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交际双方言语动化、谦虚恭敬的再现,所以礼貌行为在每个语言社团里都要出现,普遍存在于各种不同的语言文化之中,不同程度地反映着不同阶层人们的交际活动。英汉语言中不同的文化背景自然存在着不同的礼貌观念及表达方式。它们适用于各自的语言社团。不注意这一点,很容易引起会话障碍,甚至会产生笑话。因此,对这一现象,许多语言学家都进行了研究,如Brown,Levison,Lakoff和Leech等,都有他们的学术见地。
二、主要礼貌理论研究
1.布朗(Brown)和列文森(Levison)
这两位语言学家提出了面子理论(the face theory work)。人有两种面子,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和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前者指人们希望自己的言行、思想等得到肯定和赞赏,希望受到恭维;后者指人们希望自己享有自由,不受外界的干扰或侵犯。但是现实生活的交谈中存在不少潜在威胁面子的行为(face-threatening act,即FTA)。根据威胁双方面子的程度,将有可能使用的相应礼貌语言手段从小到大分为:直言不讳(bold on record)、积极礼貌(positive politeness)、消极礼貌(negative politeness)、非公开方式(off-record politeness)和回避威胁面子行为(non-FTA)五种。两位语言学家认为,一般只有一种面子受到威胁,不会出现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兼而有之这种情况。实际上并非如此。下面一例可以说明这点。“请你再唱一遍好吗?”这一句话可能同时威胁两种面子:一方面说话人可能对对方唱的歌不满意,让他再唱一遍,“不赞同”威胁了对方的积极面子;另一方面,说话人请求对方再唱一遍,这干涉了对方的自由,强加于对方,因而威胁了对方的消极面子。再者,影响礼貌语言选择,除了与权势、社会距离、言语行为本身所固有的意义密切相关以外,还涉及到年龄、场合、听话人的心理等。
2.莱考夫(R.Lakoff)
他认为在某些非正式的交谈中,肯定并加强双方的关系比思想交流显得更为重要。他提出了礼貌三原则:不要强加(即不要干涉别人的事情)、提供选择(即让听话人自己决定)、友好相待(即双方建立一种平等友好的关系)。
3.利奇(Leech)
利奇针对格赖斯(Grice)的合作原则提出了礼貌原则,作为前一原则的补充,具体包括:得体准则(Tact Maxim)、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和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
利奇的礼貌原则总结了礼貌语言要注意的六个方面。礼貌原则是以这六项礼貌行为准则为基础的,交谈中的双方总是在主动考虑如何运用礼貌准则,考虑采用哪项或哪几项准则更合时宜,而决不是被动所至、被迫所至。人们在遵循礼貌原则的时候,通常都是既要注意自身,又要尊重对方,总是兼顾两方面,这是符合言语交际本质的,因为言语交际是一种由反馈调节的双方交流过程,参与者双方的理解和合作是成功交际的关键所在。
国内对礼貌的研究大致走了两条路子:一是植根于本土文化,基于中国传统的“礼”并加以适当修正发展,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对称谓、委婉语、敬语等的剖析解释上。二是借鉴引进西方学者在此领域的研究成果,同时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尝试,即把西方的语言理论与汉语的独特现象结合,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三、汉英交际中礼貌问题的几点思考
1.交际中即使双方同时严格遵守礼貌原则,有时也居然会出现交际障碍。究其原因,是文化差异的缘故。例如,一个外企的中国雇员(培训经理)在一次培训项目开始时,用汉语的习惯介绍美国讲师时说:“Now let’s welcome Mr.Smith to give us an excellent and enlightening speech.”这样的话在中国人听来是对一个重要人物非常殷勤热情的介绍。然而这位外国人并没有露出高兴与感激的笑容,反而显得很不自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令人尴尬的局面呢?其实这就是汉英交际中的一个重要的礼貌问题,也是文化差异的问题,中国人对这句话理解为赞扬就要讲话的美国讲师,而美国人却觉得他的中国主人对他没有信心,不相信他能出色地完成这次培训任务,似乎在鼓励他尽其所能。交际中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大体是这样:在这简短的交际中,中国雇员是在遵循本民族的语言礼貌观念说话,而这位美国讲师是在用美国语言礼貌观念来衡量和推断这位雇员的言语。文化传统的差别、礼貌观念及用意不同导致说话者本意同听话者的理解间产生大小不一的距离,发生了程度不同的矛盾,最终出现了跨文化交际中的交流障碍,这是常有的事情。
2.一般说来,英美人士在交流中较重视一致准则,而中国人士则更注重谦逊准则,这是由各自的文化传统决定的。例如下面是一位英国女教师与她的一位中国女学生之间的对话:
T:Oh,What beautiful handwriting!
S:No,no,not at all.You are joking.
在这个对话中教师遵守礼貌原则中的赞誉准则,如果同时又遵守会话原则中的质的准则,诚心对学生的书法表示赞赏,按照这位教师的礼貌观念,学生应该遵守礼貌原则中的一致准则,也就是说,学生应该接受这一赞赏,并回谢老师,用“Thank you”等来应答恰好得体。但学生未考虑或者完全不晓得英国的礼貌习惯,只是按照自己文化中的礼貌观念行事,信守谦逊准则,斩钉截铁地回驳了老师正确的赞赏,用No来回答,甚至谦虚到认为这是在开玩笑的程度,这就导致交际障碍产生。
3.中国人士和英美人士为达到礼貌这一目的而采用的手段不完全相同。一般情况下,英美人士可以采用过去时态来减轻受话人的心理压力,使话语显得更加委婉含蓄。而中国人士则没有这种表达礼貌的方式。如“Could you help me?”比“Can you help me?”更加有礼貌。因为前一句给听话者更多的选择自由与选择空间。
4.礼貌原则同时可以确定人们之间的社会角色关系。一般说来,如果人际关系疏远,所需要的礼貌程度就越高;关系越亲密,越不需要客套,礼貌程度也就越低。因此,可以说礼貌是人际关系远近的一种表征。
5.在交际中,并不是只要遵守礼貌原则的任何哪一项准则,就可以避免出现交流障碍。决定遵守哪种礼貌准则要看具体场合。请看下面一例:
A:You were so kind to us.
B:Yes,I was,wasn’t I?
在这里B不应该信守一致准则,因为这等于尽量赞誉自己,严重违反了谦逊准则,结果导致交际出现障碍;B应该说Thank you,一来表示减少与A的感情对立,二来又是谦虚地回谢A。但是,如果B是在开玩笑,则B的应答不仅不会导致交际障碍产生,而且还十分恰当。
以上对交际中应遵守的礼貌原则的分析,可这样概括一下:在跨文化语言交际中,采用某种语言交流时,双方一定要遵守这种语言中的礼貌观念,而不必考虑其它语言中的礼貌观念。比如英美人和中国人在用英语进行交流时,双方就应遵守英语中的礼貌观念;当用汉语进行交流时就应遵守汉语中的礼貌观念。我们可以回想一下,用汉语和我们交流的外国人,只有多数都遵守汉语中的礼貌观念,才会减少交际障碍的产生。我们在用英语与外国人交流时,同样只有在遵守英语中的礼貌观念时,才会尽最大可能避免因礼貌原因而产生的交流障碍。
四、结语
当今世界各国的文化都程度不同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科学技术已使地球成为一个村庄,各个语言中的礼貌观念也在不断迁移变化,有的被同化,有的被吸收,有的被遗弃,有的被移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礼貌观念也是动态的,而不是始终如一的。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2]Leech,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New York:Longman,1983.
[3]Levision,S.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4]Yule,G.Pragmatic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