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不可逆的转型

来源 :长三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xian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碳经济”一词,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
  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充分意识到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它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按现有消费模式,预计2020年英国80%的能源都必须进口。同时,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迫在眉睫。
  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做出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同年底,中国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我国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2007年6月,中国正式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
  当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正式通过一项决议,决定在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新的安排举行谈判,制订了世人关注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该“路线图”为2009年前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关键议题确立了明确议程,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至40%。“巴厘岛路线图”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2008年7月,G8峰会上八国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
  而系统地谈论低碳经济,则应更早地追溯至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而低碳经济所倡导的能源与经济以致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将是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当我们以一个宽广的视角审视这场危机,并透过危机的表面来分析深层次的政策取向时,可以说,这场危机是数项政策共同作用"的无意后果",是山于这些政策切断了决策者与责任之间的
公民社会是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政治文明的价值指向。一个国家的政治文明建设与公民社会的发展状况是互为条件、内在统一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与公民社
南京在刚刚结束的韩国首尔松坡市举行的第十五届国际花园城市竞赛中荣获E类城市金奖。该活动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国际公园与康乐管理协会”联合主办,被誉为“绿色奥斯卡”
“万年澄泥,百年工艺”,作为“袁氏堂”促织盆、金砖雕刻传人,四十岁的袁中平儒雅自信。他在默默耕耘的三十年多中,丝毫没有动摇过继承祖传技艺的执着和信念,这位从小“玩泥巴”的男孩,如今已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他的作品荣获“山花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看了他的作品,欣然题词“诗质画境”相赠。  在“中平澄泥堂”的院子里,记者看到一个黄土堆。这可不是一般的泥
所谓“地学社会学”,是关于地球及地球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的科学,或者说,是关于地球科学和地球物质客体及其过程、它们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社会科学。地学社会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地
9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至此,从东部升级、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到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与辽宁沿海、山东半岛、江苏沿海、海
当代西方经济学发展出现了若干新动向--新兴古典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行为与实验经济学、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与演化经济学等相继兴起.这些新动向代表经济学
改革以来,经济因素成为对中国社会分层作用日益巨大的影响因素,但是,我们同样不能忽视国家对社会分层的重要作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对社会分层的作用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
针对职务犯罪初查活动所面临的立法滞后和非规范化的尴尬,应对我国职务犯罪初查制度从基本原则、初查程序、初查主体、初查措施、初查证据和初查的监督等方面进行完善。
NGO指的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且具有正式的组织形式的非政府体系的社会组织。中国NGO作为转型时期过渡性的社会组织,既有NGO所普遍具有的特征,也兼具了中国所独具的特色,即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