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新接手三年级的教师会发现,中年级学生在刚开始写作文时总有畏难情绪,感到头疼。笔者在仔细观察并与一些学生交流后,发现“头疼”的原因主要有:其一,学生升入三年级以后,很多家长总会多交待一句:要写作文了,你可要加把劲啊。这样的叮嘱,学生就会理解为:这个作文肯定是一只“拦路虎”,再看到一些哥哥姐姐们写作文时咬笔冥想的情景,畏难情绪从心底产生了。其二,刚升入中年级,学生的书面语言还不够丰富,词汇量较少,心中有话笔下无内容可写。其三,教师要求过高。虽然《大纲》要求:三年级学生主要练习写内容比较具体的片段,而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写整篇的文章,不仅要求内容具体,还要有布局谋篇的意识。这与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特点不符,也是造成学生害怕写作文的原因之一。
学生害怕写作文,却喜欢说话,喜欢说故事,喜欢与人辩论,在轻松的环境中也能很快地接受别人的建议。为此在作文课时,笔者大胆尝试采用让学生先议论,再写作的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议论”和“讨论”有些不同,讨论,有多人共同解决问题的意思。而“议论”是指对人或事物所发表的评论性意见或言论,更多地有自由发表见解的意思。所以在作文指导课上,我提倡学生根据写作主题,积极参加到“议论”中来。实践表明,议论在启蒙作文中,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写作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一、议论,提升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第一节作文课,学生正襟危坐,等候教师讲解写作的奥秘。而教师则请一名学生先讲个故事,或是背一首古诗,或是把自己的尺子、钢笔拿出来,和大家说说其与众不同的地方。学生们兴致盎然。然后,教师告诉他们:把刚才说的内容有条理地写下来,就是一篇优秀的作文!学生们听了很激动,这就是爸爸妈妈口中的“拦路虎”?这只老虎不过如此嘛,没有什么可怕的。课堂气氛渐渐开始活跃,学生的大脑加速运转。
写命题作文时,学生的思维处于发散状态,很容易脱离主题,发生跑题现象。而教师针对题目,抛出一根主线,让学生围绕这根主线,通过补充等方式展开课堂议论。例如在《我的植物朋友》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列出了“形状、颜色、作用”这三个词语,让学生围绕这三个词语在四人小组中议论,并适当发挥想象。教师再请出一个学习小组,请他们说出整个议论的过程,发现小组中人人都能把自己观察到的特点说出来,而且小组中还有人不断纠正错误的表达。这样,每个小组里都有一篇较为理想的文章。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也能说出一段简单完整的话,经过教师及时鼓励,学生觉得写作文并不难。
二、议论,锻炼了学生口头作文的能力
口头表达是书面语言的先导。如果学生能把话说得有中心、有条理、通顺完整,那么在此基础上适当加工即可以成为书面语言。显然,学生的口头作文能力提高了,有助于提高作文水平,这也是作文启蒙教学的一个重点。作文课上,笔者采用“三议”法,每一议都有具体要求,循序渐进。
“一议”:有观察、有补充
在作文教学中,为训练学生“言之有物”,训练内容多以写身边人、身边事为主。出示题目后,教师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观察,去思考,这样才能准确描述出物体的形状、颜色,人物的外貌、衣着和动作。如在“我的同桌”的作文教学中,同桌可以互相观察,共同补充。一人说,一人补充,两个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一个人,会有更多的新发现,避免了无话可说、内容空洞的现象。这样的表达和配合,加上教师及时的鼓励,学生的写作兴趣高涨,再加上积极参与的心理作用,学生便不会再抵触作文了。
“二议”:有特点、有顺序
“一议”时,学生看到什么说什么,大胆地说出来就可以了。“二议”时,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说,并详细说出自己认为最突出的特点。还是以“我的同桌”为例,就说外貌,哪个部分最能显示出个性呢?同样有着大大的眼睛,有的人眼中总是闪着疑问,这是个爱钻研的人;有的人眼中总是漾着一丝丝的笑意,特别爱帮助别人;有的人眼中带着威严,比较严肃。学生在得到提示之后,很快就有了下面的精彩表达:“同桌的眼睛虽然小,但是笑起来会眯成一条线,特别可爱。”紧接着有同学补充:“这么可爱的小眼睛看着你,会给人一种暖暖的感觉。”“这么可爱的小眼睛里聚着智慧的光。”几回合下来,一段段生动、有趣的短文就产生了。
“三议”:有词汇、有情感
对于一些基础较好、课外知识丰富的学生,如果仅仅让他们围着教师转,仅从教师一个人的语言中得到启发,会抑制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妨碍这部分学生进一步提高。因此,在议论的后期,教师可以让基础好的学生尽情发挥,既给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也给其他学生示范。
三、议论,提高了各层次学生的写作水平
作文课上,议论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状况,便于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提高。基础差的学生只要能说清楚一段话,写正确即可。基础好的学生则要求说得生动,写得完整有序,重点突出。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精彩之处当场给予表扬。遇到教学难点,要及时解决,因势利导,帮助学不断提高,引导他们的思维走向一个新台阶。例如:同样以“放风筝”为写作主题,甲同学说:“小明把风筝高高举起,迈开大步向前跑去,接着顺着风势把风筝往天上一抛,风筝就稳稳地飞上了天。”这段话中,“举、跑、抛”这几个动词,形象地描述了小明放风筝的过程。教师及时点出这几个动词的准确性,其他学生在后面的表达中也会学着使用,并且知道了用词准确可以形象地写出事物特点,使文章更加生动。
作文课上的议论有其明确的目的,给了学生更多发挥的空间和自主学习的机会。但是学生的年龄较小,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的时候还要注意:
1.议论要围绕作文主题展开。学生很容易在无意中转移话题或重点,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讲清要求,启发和诱导学生走回议题的轨道。
2.做好组织工作。二人同桌或四人小组是较为有效的议论形式,有的学生情绪会比较激动,有的学生会议论不休,难以“勒马收缰”,教师应及时调整。
3.议论后要有归纳。这些归纳,实际上只是概括出来直接输送给学生,是对优点的肯定和对不足的补充。
实践表明,经学生再三议论后写的文章內容比较充实,个别学生还有出彩的语言。即使是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围绕中心写出自己的想法。学生们纷纷表示:“作文再也不是拦路虎了!”
学生害怕写作文,却喜欢说话,喜欢说故事,喜欢与人辩论,在轻松的环境中也能很快地接受别人的建议。为此在作文课时,笔者大胆尝试采用让学生先议论,再写作的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议论”和“讨论”有些不同,讨论,有多人共同解决问题的意思。而“议论”是指对人或事物所发表的评论性意见或言论,更多地有自由发表见解的意思。所以在作文指导课上,我提倡学生根据写作主题,积极参加到“议论”中来。实践表明,议论在启蒙作文中,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写作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一、议论,提升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第一节作文课,学生正襟危坐,等候教师讲解写作的奥秘。而教师则请一名学生先讲个故事,或是背一首古诗,或是把自己的尺子、钢笔拿出来,和大家说说其与众不同的地方。学生们兴致盎然。然后,教师告诉他们:把刚才说的内容有条理地写下来,就是一篇优秀的作文!学生们听了很激动,这就是爸爸妈妈口中的“拦路虎”?这只老虎不过如此嘛,没有什么可怕的。课堂气氛渐渐开始活跃,学生的大脑加速运转。
写命题作文时,学生的思维处于发散状态,很容易脱离主题,发生跑题现象。而教师针对题目,抛出一根主线,让学生围绕这根主线,通过补充等方式展开课堂议论。例如在《我的植物朋友》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列出了“形状、颜色、作用”这三个词语,让学生围绕这三个词语在四人小组中议论,并适当发挥想象。教师再请出一个学习小组,请他们说出整个议论的过程,发现小组中人人都能把自己观察到的特点说出来,而且小组中还有人不断纠正错误的表达。这样,每个小组里都有一篇较为理想的文章。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也能说出一段简单完整的话,经过教师及时鼓励,学生觉得写作文并不难。
二、议论,锻炼了学生口头作文的能力
口头表达是书面语言的先导。如果学生能把话说得有中心、有条理、通顺完整,那么在此基础上适当加工即可以成为书面语言。显然,学生的口头作文能力提高了,有助于提高作文水平,这也是作文启蒙教学的一个重点。作文课上,笔者采用“三议”法,每一议都有具体要求,循序渐进。
“一议”:有观察、有补充
在作文教学中,为训练学生“言之有物”,训练内容多以写身边人、身边事为主。出示题目后,教师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观察,去思考,这样才能准确描述出物体的形状、颜色,人物的外貌、衣着和动作。如在“我的同桌”的作文教学中,同桌可以互相观察,共同补充。一人说,一人补充,两个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一个人,会有更多的新发现,避免了无话可说、内容空洞的现象。这样的表达和配合,加上教师及时的鼓励,学生的写作兴趣高涨,再加上积极参与的心理作用,学生便不会再抵触作文了。
“二议”:有特点、有顺序
“一议”时,学生看到什么说什么,大胆地说出来就可以了。“二议”时,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说,并详细说出自己认为最突出的特点。还是以“我的同桌”为例,就说外貌,哪个部分最能显示出个性呢?同样有着大大的眼睛,有的人眼中总是闪着疑问,这是个爱钻研的人;有的人眼中总是漾着一丝丝的笑意,特别爱帮助别人;有的人眼中带着威严,比较严肃。学生在得到提示之后,很快就有了下面的精彩表达:“同桌的眼睛虽然小,但是笑起来会眯成一条线,特别可爱。”紧接着有同学补充:“这么可爱的小眼睛看着你,会给人一种暖暖的感觉。”“这么可爱的小眼睛里聚着智慧的光。”几回合下来,一段段生动、有趣的短文就产生了。
“三议”:有词汇、有情感
对于一些基础较好、课外知识丰富的学生,如果仅仅让他们围着教师转,仅从教师一个人的语言中得到启发,会抑制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妨碍这部分学生进一步提高。因此,在议论的后期,教师可以让基础好的学生尽情发挥,既给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也给其他学生示范。
三、议论,提高了各层次学生的写作水平
作文课上,议论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状况,便于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提高。基础差的学生只要能说清楚一段话,写正确即可。基础好的学生则要求说得生动,写得完整有序,重点突出。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精彩之处当场给予表扬。遇到教学难点,要及时解决,因势利导,帮助学不断提高,引导他们的思维走向一个新台阶。例如:同样以“放风筝”为写作主题,甲同学说:“小明把风筝高高举起,迈开大步向前跑去,接着顺着风势把风筝往天上一抛,风筝就稳稳地飞上了天。”这段话中,“举、跑、抛”这几个动词,形象地描述了小明放风筝的过程。教师及时点出这几个动词的准确性,其他学生在后面的表达中也会学着使用,并且知道了用词准确可以形象地写出事物特点,使文章更加生动。
作文课上的议论有其明确的目的,给了学生更多发挥的空间和自主学习的机会。但是学生的年龄较小,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的时候还要注意:
1.议论要围绕作文主题展开。学生很容易在无意中转移话题或重点,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讲清要求,启发和诱导学生走回议题的轨道。
2.做好组织工作。二人同桌或四人小组是较为有效的议论形式,有的学生情绪会比较激动,有的学生会议论不休,难以“勒马收缰”,教师应及时调整。
3.议论后要有归纳。这些归纳,实际上只是概括出来直接输送给学生,是对优点的肯定和对不足的补充。
实践表明,经学生再三议论后写的文章內容比较充实,个别学生还有出彩的语言。即使是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围绕中心写出自己的想法。学生们纷纷表示:“作文再也不是拦路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