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的讲——练——讲化学复习课模式存在很多的弊端,已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提高化学复习课的复习效率已成为许多高三化学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目标,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复习课堂的主体,提高复习课效率呢?本文重点介绍了创设问题情景在复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创设问题 复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8(a)-0130-01
有人说复习就象炒旧饭,没有意思,我想说的是复习即使就是炒旧饭,炒好了其实也是一碗好饭,味道甚至比新鲜饭还香还好吃,关键是要看放什么料,火候怎么样,如何炒。笔者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考虑是如何把复习课搞“活”,搞出“激情”,搞出“气氛”,使复习课成为学生喜欢上的课。
为此我在复习中努力把复习内容设计成一个个有梯度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质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对原有的知识进行主动回顾并加以利用,正是通过问题使学生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质疑求异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达到良好的复习效果。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促进学生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这与新课程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我认为巧设问题在化学复习中能起到以下几个作用:
首先,通过问题情景能有效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
把课本的重难点分设置成不同梯度的“问题”,既有利于组织教学也有利于学生掌握和应用,如在进行选修四第三章盐类水解的复习时我首先提出了如下四个问题:
1、盐溶液都呈中性吗?各举两例盐溶液显示中性,显示酸性,显示碱性的实例?并思考盐溶液为什么有些显中性,有些显酸性,有些显碱性?
2、什么叫盐类水解?盐类水解的实质是什么?
3、为什么有些盐在水中能水解,有些不会水解?请以NH。Cl、CH,COONa、NaCl、Na,CO,溶液为例分析水解的条件并写出相应的水解方程式?
4、盐溶液的酸碱性有何规律?
这四个问题由浅入深地把盐类水解的实质、水解条件和规律及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等复杂内容有效地组织起来。
又如对沉淀溶解平衡应用的教学,我在备课时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
1、如何除去NH4C1中少量的FeCl?
2、CaCO,为什么可以溶解于盐酸中?
3、在AgNO溶液中滴加NaCl溶液至不再有沉淀生成,再滴加KI溶液有何现象,再滴加Na2S溶液有何现象并解释为什么?写出相应的反应方程武。
这三个问题把沉淀溶解平衡的三个方面的应用如沉淀生成、沉淀溶解和沉淀转化等有机组织起来。既复习了旧知识又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问题”有利于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优化师生活动,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传统的复习模式一讲一练,老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老师很累,学生也舒服不到哪里去,但是有付出不一定有收获,到头来学生对复习的内容可能还是满头雾水,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成为课堂的主体,没有参与教学,课堂就像一滩死水,学生成了暂时的知识储罐器而并没有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同时师生之间的距离也越拉越远。
为了优化师生关系,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课堂气氛,我在弱电解质的电离复习中不急于复习什么是弱电解质,而是先设置了两个复习问题:
1、试列举一、二例电解质并解释什么是电解质?常见的电解质有哪些?
2、电解质可分为强、弱电解质,那么强、弱电解质有何不同?常见的强电解质有哪些?常见的弱电解质有哪些?
先交由学生进行分组复习讨论,然后再请部分学生进行总结,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更正,我只是对学生科学性的错误进行纠正,对部分知识要点进行归纳和整理,大部分时间交由学生去交流与讨论,从课后练习来看,学生对电解质和强弱电解质的理解还是比较牢固的,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问题”就象师生之间的一座桥梁,师生围绕问题开展双向交流、各抒已见,平等公正地进行讨论,验证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也就是说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关系,是合作伙伴关系。学生感到宽松、融洽、愉快、自由、坦然,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与强制,就能自由与民主地思考,探究,提出理论假设,无顾忌地发表见解,大胆果断地决策与实践,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群体合作观,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认真听取别人意见善于吸收对方的新思想,捕捉对方的思想火花,具有与人合作的社交能力。
再次,创设问题情景有利于学生在复习中培养学生的个性。
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也就没有特色。问题教学在复习课中的实施为学生创设了施展个性的极好机会,也充分展示了化学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勇敢、冒险、好奇心强、有恒心、有独立性、有挑战性及一丝不苟等有利于创造的个性品质。它通过教师创造性地设置问题的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去发现问题,抓住问题的实质,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多种求解的途径。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即小组就问题开小交谈会,通过相互启发激励,让创造性设想产生连锁反应,产生共振,从而启迪出更多的创造性设想。这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既是学生讨论、探究、交流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敢于批判,敢于挑战、勇于探索的过程。
总之,在化学复习过程中,巧设“问题”就象给“旧饭”加上佐料,旧饭炒出了新味道,使学生成为复习课堂的主体,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成为课堂的主人,能达到意想不到的复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多霞,钱扬义,化学教学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王益群,化学素质教育探索与实践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创设问题 复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8(a)-0130-01
有人说复习就象炒旧饭,没有意思,我想说的是复习即使就是炒旧饭,炒好了其实也是一碗好饭,味道甚至比新鲜饭还香还好吃,关键是要看放什么料,火候怎么样,如何炒。笔者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考虑是如何把复习课搞“活”,搞出“激情”,搞出“气氛”,使复习课成为学生喜欢上的课。
为此我在复习中努力把复习内容设计成一个个有梯度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质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对原有的知识进行主动回顾并加以利用,正是通过问题使学生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质疑求异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达到良好的复习效果。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促进学生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这与新课程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我认为巧设问题在化学复习中能起到以下几个作用:
首先,通过问题情景能有效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
把课本的重难点分设置成不同梯度的“问题”,既有利于组织教学也有利于学生掌握和应用,如在进行选修四第三章盐类水解的复习时我首先提出了如下四个问题:
1、盐溶液都呈中性吗?各举两例盐溶液显示中性,显示酸性,显示碱性的实例?并思考盐溶液为什么有些显中性,有些显酸性,有些显碱性?
2、什么叫盐类水解?盐类水解的实质是什么?
3、为什么有些盐在水中能水解,有些不会水解?请以NH。Cl、CH,COONa、NaCl、Na,CO,溶液为例分析水解的条件并写出相应的水解方程式?
4、盐溶液的酸碱性有何规律?
这四个问题由浅入深地把盐类水解的实质、水解条件和规律及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等复杂内容有效地组织起来。
又如对沉淀溶解平衡应用的教学,我在备课时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
1、如何除去NH4C1中少量的FeCl?
2、CaCO,为什么可以溶解于盐酸中?
3、在AgNO溶液中滴加NaCl溶液至不再有沉淀生成,再滴加KI溶液有何现象,再滴加Na2S溶液有何现象并解释为什么?写出相应的反应方程武。
这三个问题把沉淀溶解平衡的三个方面的应用如沉淀生成、沉淀溶解和沉淀转化等有机组织起来。既复习了旧知识又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问题”有利于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优化师生活动,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传统的复习模式一讲一练,老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老师很累,学生也舒服不到哪里去,但是有付出不一定有收获,到头来学生对复习的内容可能还是满头雾水,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成为课堂的主体,没有参与教学,课堂就像一滩死水,学生成了暂时的知识储罐器而并没有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同时师生之间的距离也越拉越远。
为了优化师生关系,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课堂气氛,我在弱电解质的电离复习中不急于复习什么是弱电解质,而是先设置了两个复习问题:
1、试列举一、二例电解质并解释什么是电解质?常见的电解质有哪些?
2、电解质可分为强、弱电解质,那么强、弱电解质有何不同?常见的强电解质有哪些?常见的弱电解质有哪些?
先交由学生进行分组复习讨论,然后再请部分学生进行总结,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更正,我只是对学生科学性的错误进行纠正,对部分知识要点进行归纳和整理,大部分时间交由学生去交流与讨论,从课后练习来看,学生对电解质和强弱电解质的理解还是比较牢固的,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问题”就象师生之间的一座桥梁,师生围绕问题开展双向交流、各抒已见,平等公正地进行讨论,验证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也就是说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关系,是合作伙伴关系。学生感到宽松、融洽、愉快、自由、坦然,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与强制,就能自由与民主地思考,探究,提出理论假设,无顾忌地发表见解,大胆果断地决策与实践,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群体合作观,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认真听取别人意见善于吸收对方的新思想,捕捉对方的思想火花,具有与人合作的社交能力。
再次,创设问题情景有利于学生在复习中培养学生的个性。
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也就没有特色。问题教学在复习课中的实施为学生创设了施展个性的极好机会,也充分展示了化学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勇敢、冒险、好奇心强、有恒心、有独立性、有挑战性及一丝不苟等有利于创造的个性品质。它通过教师创造性地设置问题的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去发现问题,抓住问题的实质,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多种求解的途径。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即小组就问题开小交谈会,通过相互启发激励,让创造性设想产生连锁反应,产生共振,从而启迪出更多的创造性设想。这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既是学生讨论、探究、交流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敢于批判,敢于挑战、勇于探索的过程。
总之,在化学复习过程中,巧设“问题”就象给“旧饭”加上佐料,旧饭炒出了新味道,使学生成为复习课堂的主体,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成为课堂的主人,能达到意想不到的复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多霞,钱扬义,化学教学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王益群,化学素质教育探索与实践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