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的思考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ll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网络背景下的大学生审美教育在形成环境、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等方面,都明显地表现出时代性、复杂性和独特性。但由于受到以网络世界为主导力量的影响,大学生审美教育在教育客体上模糊,并趋向功利化,失却对人的终极关怀。因此,在网络背景下,应通过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舆论和创新审美教育来完善审美教育的功能,促进审美教育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网络教育背景 大学生 审美教育 革新路径
  一、网络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的特点
  1.时代性。新实践美学认为,美和美感产生于人的实践,人的实践经由复杂中介而转化为美,美与人们追求自由、创造价值以及情感活动密切相关,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①当人类超出于审美活动的简单化而进行思考或者开展理论建构,并以此来促进人类的审美活动时,审美教育也就产生了。审美教育受到人所创造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并因此表现出时代性。一是在内容上,只能依据现时代人们所关注的审美主题、审美追求、审美目标和审美资料而开展审美教育。网络背景之下,就意味着审美教育的内容除了来源于现实社会环境之外,还应选取来自虚拟社会的素材以充实审美教育的内容。二是在工具选择上,只能选取现时代所掌握的技术、场所和工具而实施审美教育,不可能超越现时代采取当下并不存在的工具让人们受到审美教育。三是在服务对象和目标追求上,服务于现时代的教育对象,服务于时代的发展需要,并通过审美教育使受教者对时代使命做出担当,在实现审美教育目标追求的同时,推动时代的发展与进步。
  2.复杂性。大学生审美教育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和教育工具等要素共同组成。这些要素本身就是复杂而变动的。在这些要素中,审美教育者作为主导力量,将通过选择教育工具和教育方法与策略,设置或者改善教育环境对受教育者实施影响。这个过程中,审美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和教育工具都将发生新的变化。由此,审美教育表现为一个整体运动的过程,在时空变化中不断发挥功能,发展出新的功能,使人在社会、自然和艺术共同构成的世界图景中实现人的审美经验的积累与艺术修养的提高,以及人性的回归,不断建构和实现审美教育的终极价值。
  3.独特性。首先,是教育对象的独特性。大学生的身心特征、知识与能力、理性与新奇,以及情感与价值追求,使得网络背景下的审美教育呈现出独特性。其次,形成和发展环境的独特性。它形成于网络时代,面对的是网络化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而又将在网络背景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再次,教育内容和形式的独特性。由于教育对象和形成与发展环境的独特性,必须根据教育对象的审美需求与审美意味等,结合网络环境带给人的影响而选择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以便为真切实现审美教育目标而奠定基础。最后,教育目标的独特性。网络背景下的大学生审美教育既要实现一般意义上的审美教育目标,又要助推受教育者能在网络环境下实现审美追求,既要维护普遍意义上的审美教育目标,又要认真结合大学生角色而设定自己的目标。
  二、网络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功能
  1.网络背景下的大学生审美教育目标。网络背景下的大学生审美教育直面网络环境与现实社会环境共同组成的大环境。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诱发了人的灵魂和心理的丑陋,释放在现实社会环境遭受的压力,人格出现分裂。因此,在审美目标上,首先便在于健全网络包围下的大学生的人格。其次,网络的世界的出现拓宽了人的生存空间,丰富了大学生的审美对象与环境,人的本质力量也在网络世界不断实现呈现。因此,审美教育的目的还在于增加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创造,进一步确证人的本质力量。再次,大学生身处网络虚拟环境和现实社会环境的包围之下,受到各种物质条件甚至是自身非理性因素的奴役,因此,审美教育目的还在于促使大学生摆脱以网络环境为主要力量的各种条件的奴役,走向心灵和灵魂自由。
  2.网络背景下的大学生审美教育功能。在时代发展和高校竞争中,“高校以核心资源和核心能力为轴心……使高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保持和提升继续发展的潜力。”②固然,多种因素影响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但是,在网络背景下,大学生审美教育的作用尤为突出。审美教育尊重个体的人格,规避网络世界不良信息的干扰,以熏陶而非灌输的方式,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心灵世界和精神世界。这能增加人在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悟,陶冶人的道德情操,提升人的审美能力。
  三、网络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的主要问题
  1.审美教育终极关怀失却人的中心地位。天人合一、自然与人类相通等宇宙意识渗透在中国美学的审美境域中,使得人的心灵、精神和情感均成为人的审美中不断互动的对话者,“人与物之间显现出休戚与共、相依为命的对待构成态势……人能自由地亲近、吐纳万物自然。自然万物也就理所当然地能为人们自由地亲近和吐纳。”③在审美过程中,人始终是主体,但又是与客体相融合在一起的客体。但在网络背景下,大学生审美教育过多地关注了“内容”而没有从“内容”里发掘出人的价值、追求、理想、生存意义以及人的情感,把“内容”与人、与人的发展对立起来,失却了审美的终极意义。
  2.审美教育客体模糊不清。“在技术变迁剧烈的时期,主体要适应新的技术,而世界也在中介过程中被重新建构,主体、客体都处于变化之中,主体迫切需要对自我进行重新认识。”④正是由于审美主体缺乏对自我进行“重新认识”,而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里,模糊了审美客体的边界;忽视了大学生多重角色下的审美追求;忽视了与审美相关联的领域;或者无限放大审美客体的范围,把网络世界的一切都纳入审美教育范围,使得审美教育漫无目的,缺乏针对性。
  3.审美教育目的功利主义倾向明显。“从消费时代日常生活中呈现出来的审美大多已不再是主体的自由自觉的精神追求,而是异化为由消费主义和文化工业所操纵和控制的被动选择……是一种在人与物的高速流转中身不由己地速食影像与符号而享受一瞬快感的过程。”⑤在此消费社会场景中,人的审美和审美教育已经不是一种自主自觉行为,而是一种受到“消费”和“影像与符号”奴役的被动行为,关注的是“消费”和“影像与符号”,不是“情境交融”“物我合一”,更不是人的“自我确证”。   四、网络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的革新路径
  1.努力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首先,提升大学生网络思想道德素养。网络世界作为虚拟社会,“打破了时空的束缚,代表真实人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的虚拟替身将在虚拟社会中漫游”,而实际上,“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共同构成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虚拟社会必然是通过人这座桥把现实社会延伸到虚拟社会的结果。”⑥而人“这座桥”最为重要的便是思想道德素养,应通过各种方式加深大学生对网络社会的认知,通过多种方式彰显思想道德教育的地位,明确网络社会中思想道德素养的意义所在,提升大学生网络思想道德素养。
  其次,提高大学生的网络技能。通过加强网络教学队伍建设,提升网络教学师资力量,增加大学生的网络知识,为网络技能的提高提供条件。同时,大学生网络技能的提高,还需要开辟各种途径参加网络实践,增进对网络知识的理解和提高网络技能。通过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积极调动和引导大学生在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中的审美主观能动性,增加他们在自身所处的环境中的道德体验。
  2.大力营造良好的高校网络舆论环境。“人文环境是一个有组织的环境,是一种无形的鼓舞和约束力量。优良的人文环境无疑是滋养创新型人才最肥沃的土壤,是人才发展不可或缺的软环境。”⑦高校网络舆论环境是网络背景下大学生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依托,只有不断改善高校网络舆论环境,才能使大学生更好地融入网络世界。
  首先,建立完善的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制度。通过及时公开和发布信息,满足师生的信息需求,减少谣言的产生和传播;通过适时设定校园网络讨论和关注主题及讨论方式,发现和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舆论关注点,促进他们对主流价值观的体验和认同;通过严厉打击非法信息,树立传播良性信息典范,鼓励大学生主动抵制不良信息,实现对高校网络舆论环境的改善,为大学生审美教育提供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其次,对高校网络实施有效监管。通过成立网络信息监控队伍,定时对高校网络信息进行监控,减少不良信息的传播和进入。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鼓励他们自觉对高校网络进行监管,提高高校网络监管效能,推进和巩固审美教育的良好效果。最后,主动反思高校网络各项工作机制。通过建立反思制度,定时确定反思的方向和内容,定时对高校网络工作机制进行反思;通过走访、调查和谈话等方式,了解师生对高校网络环境的观点、看法、意见和建议,及时反思高校网络工作机制。
  3.创新大学生审美教育。“教育创新是一种从教育观念到制度的全方位改革,改革的中心就是建构‘以人为本’的教育,创造一个以有效提高民族素质和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创造一个促使学生人性有机构成而不至于异化的教育模式。”⑧审美教育创新有利于为受教育创造新的教育环境和成长环境,增进受教育者对审美教育价值的认同,发挥审美教育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具体须做好以下两点:
  首先,创新大学生审美教育观念。网络背景下,大学生审美境域已经与原来的审美教育不同,相关教师应结合网络世界的复杂性考量审美教育的目标、策略、手段和素材,从多角度多学科学习和体认审美教育。其次,创新审美教育思路。教师要正确认识网络背景下大学生审美教育的地位,把大学生的审美需求和审美愿望放置于网络环境下研究,把握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模式和行为趋势以及引发各种网络行为的心态,挖掘传统审美教育思路的优点,进而创新审美教育思路。
  [注释]
  ①黄健云.新实践美学对传统美感理论的超越[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97.
  ②郑超欣,孙光勇.高校核心竞争力及其提升的必然选择[J].教育与职业,2007(35):38.
  ③李天道.现象学构成识度与中国美学境域缘发构成论[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6.
  ④皮海兵.网络虚拟实践的本质[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6.
  ⑤粟世来.审美现代性与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批判[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25.
  ⑥李国林.大学生人文教育的社会需求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6(2):79.
  ⑦王秀英,李广.试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7(36):142.
  ⑧李志友,杨军.谈教育创新与人的全面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6(9):31.
其他文献
实现了基于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的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pace Vector Pulse Width Modulation——SVPWM)系统,并将其应用于电压型整流器(Voltage Source Rec
把艾文宝的邻域跟踪算法推广到单调线性互补问题(LCP),用2-范数代替1-范数来定义宽邻域。由于单调LCP的迭代方向不再具有正交性,因此算法的理论分析比线性规划复杂。证明了算法
提出了一种新的具有高输入-输出电压转换率的升压变流器,该变流器含有两个升压电感和两个开关管,并采用一个耦合两个升压电感电流通道的辅助变压器,通过恒频控制可在较宽的负
依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发展现状和趋势,选取一个制造商—电子化零售商供应链模型为分析框架,构造出了供应链总利润模型;假定渠道成员的行为分别符合Stackelberg模型与战略联盟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接受高等教育总的来说是一种稀缺资源,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的主、客体。具备“经济人”的特征。文章通过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高校思
目的探讨miR-491-5p靶向FGFR4调节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对小儿肝母细胞瘤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qRT-PCR检测小儿肝母细胞瘤组织、瘤旁正常组织、正常肝细胞LO2和肝母细
提出了对数字图像这种特殊的明文应用分组密码思想加解密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对明文图像分组,应用已有的多种随机序列生成器生成相应的密钥模板根据分组密码的构造规则设计算
受财富效应的影响,2006年下半年以来,基金销售出现了火爆的场面,但基金销售火爆背后投资者的非理性,以及基金管理公司盲目追求发行规模,给基金业乃至整个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埋下了
粗糙集理论是在集合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强大的数学分析工具,是一种崭新的智能信息的处理手段,它可以有效地分析和处理不精确、不一致、不完整信息,目前主要应用于模式识别、专家系统、人工神经元网络、决策分析以及知识发现。而无线电测控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及规模的庞大性,使其在用一般方法进行效能评估时具有一定困难,故将粗集理论引入了此系统的效能评估中。
2006年8月29日至31日的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天高气爽,秋色如画。热情好客的呼和浩特人民。刚刚依依不舍的送走了“全国民族工作会议”的贵客,如今又浓情厚谊的迎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