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种植支抗技术和口外弓加强支抗正畸法在口腔正畸中的效果比较

来源 :健康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51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微型种植支抗技术和口外弓加强支抗正畸法在口腔正畸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方法:以我院2014年1月-2015年3月期间收治的100例接受口腔正畸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对患者平均分组,采用微型种植支抗技术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正畸,采用口外弓加强支抗技术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正畸,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相较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上中切牙凸距差、尖牙间宽度等各项疗效评价指标值均明显更优(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和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88.00%、4.00%,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分别为64.00%、26.00%)(P<0.05)。结论:在口腔正畸中应用微型种植支抗技术可获得令人满意的正畸效果,相较于口外弓加强支抗正畸法,微型种植支抗技术有效率和安全性均更高。
  关键词:微型种植支抗技术;口外弓加强支抗正畸法;口腔正畸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自身外表有了更高的追求,口腔正畸在临床得到广泛使用[1-2],为此,本文以对比分析的方式,分析探讨了对微型种植支抗技术和口外弓加强支抗正畸法两种常见的正畸技术在口腔正畸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数表法将100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患者平均年龄为(26.75±4.54)岁,两组
  患者各项一般资料的比较均未见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采用口外弓加强支抗技术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正畸治疗:将带环安置在患者上颌第一、二磨牙之间,根据患者上口外弓的具体情况制作配套的口外支抗;制备完毕之后,要求患者每天进行佩戴,佩戴时长保持在8h以上;与此同时,在患者口腔内焊接配套的Nance弓,每侧的牵引力维持在300g左右即可。
  采用微型种植支抗技术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正畸治疗:治疗正式开始前,使用洗必泰对患者行漱口处理,确保患者口腔清洁;口腔清洁完毕后,选用利多卡因(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20107)行口腔局部麻醉;根据患者个体情况以及治疗需求,区分、标记待植入种植体的牙用黄铜丝,标记植入部位;与此同时,详细检查患者牙根的位置和形态以及牙周情况;完成上述操作后,在患者上颌植入对应型号的微型种植体,并在患者下颌第二磨牙的相应位置安置带环、舌弓。术后保持随访,待患者软骨全部愈合后,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选择链状橡皮圈对微钛钉加力,链状橡皮圈。每月更换1次,2年后取出种植体。
  1.3观察指标
  统计患者上中切牙凸距差、尖牙间宽度等指标数值。从牙齿咬合度、牙龈健康度、牙齿美观度以及牙龈疼痛度4个维度评价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总分100分,得分在70分及以上,认为患者治疗有效[3]。观察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计算不良反应总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软件SPSS20.00处理数据,以的形式表示正态计量资料,数据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数据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平均中切牙凸距差为(4.12±1.01)mm、平均上中切牙倾角为(27.89±3.65)°、平均磨牙移位为(3.25±0.65)mm、平均上齿槽座角为(-1.85±0.67)°、平均下齿槽座角为(1.49±0.51)°、平均尖牙间宽度为(1.89±0.56)mm;对照组患者平均中切牙凸距差为(2.13±0.98)mm、平均上中切牙倾角为(12.49±1.67)°、平均磨牙移位为(5.82±0.93)mm、平均上齿槽座角为(-0.67±0.22)°、平均下齿槽座角为(0.46±0.20)°、平均尖牙间宽度为(0.51±0.27)mm。经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上述各项指标值的组间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观察组患者各指标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中共44例患者治疗有效,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8.00%;对照组患者中共32例患者治疗有效,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64.00%。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期间,50例观察组患者中共2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00%,包括1例(2.00%)口腔感染、1例种植体松动;50例对照组患者中共13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6.00%,包括5例(10.00%)口腔感染、6例(12.00)口腔炎症以及2例(4.00%)牙周水肿。经比较,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较对照组患者明显更低,数据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本次研究顺利完成,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上中切牙凸距差、下齿槽座角、 尖牙间宽度以及上齿槽座角等各项疗效评价指标值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且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结果表明,微型支抗是提高患者正畸治疗成功率的有效途径,分析原因主要在于微型种植体支抗直径小,植入几乎不会给牙周组织带来创伤,且在颌骨上施加正畸力的方式,可有效避免牙齿移动,因而可显著提升正畸有效率[4-5];此外,微型支抗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对牙周组织创伤小等优势,因而可有效缩短患者各项症状好转时间、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治疗初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此外,笔者认为为进一步提升微型种植体支抗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在植入种植體的过程中,为防止软组织在安装过程中卷入,可根据实际情况切开患者牙槽翻模处黏膜;微型种植体置入完毕以后,拍摄牙尖片确认种植体与牙根之间的关系,确认无误以后,常规服用抗生素抗感染。
  综上所述,微型种植支抗技术和口外弓加强支抗正畸法在口腔正畸中均有着一定的临床应用效果,比较而言,微型种植体支抗具有稳定性更高、安全性更好的优势,可进一步提升患者正畸成功率、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临床应用价值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洪,牟雁东,于晓光等.口腔正畸治疗中微型种植体支抗的稳定和安全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20(8):1159-1164.
  [2]汪双喜.微型种植支抗技术和口外弓加强支抗正畸法在口腔正畸中的效果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23):90-92.
  [3]陈小梅.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医药前沿,2015,(24):148-149.
  [4]李重青.微型种植支抗技术与口外弓加强支抗正畸法在口腔正畸治疗中应用对比[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9):1338-1339.
  [5]马星宇.微型种植体支抗技术应用于口腔正畸的疗效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14):119.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并探讨妇产科护理中安全管理与个性化护理实施的临床效果与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期间收治的78例妇产科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其分为实
目的:研究与分析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VSD)联合开放植骨治疗胫骨创伤性骨髓炎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胫骨创伤性骨髓炎患者50例,回顾性分析其全部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取VS
摘要:作为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医疗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孕产妇死亡率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如何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已成为了各医疗机构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孕产妇死亡评审分析孕产妇的死亡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一系列改进措施,旨在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同时为孕产妇死亡评审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市级;孕产妇死亡评审;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孕产妇死亡评审,是通过用明确的标准,对孕产妇死亡病例进
摘要:目的:观察与探究微生物检验在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04月~2017年04月期间于本院就诊及治疗的100例医院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有50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凭借医生自身的临床经验用药,对观察组患者结合微生物检验的结果合理用药,对比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感染严重程度与对照组患者相对比,组间差异比较明显(p<0.05),观察组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是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与全球环境变化的人文因素计划(IHDP)的核心研究计划之一,是全球环境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无论是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还是从
目的 探究分析产房助产士的全程陪护在降低产妇自然分娩产后出血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产科收治的162例产妇的临床资料,并将其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目的:探析无痛分娩中硬膜外镇痛法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0月至2017年7月52例分娩产妇,在产妇进产房后,均给予常规吸氧、建立静脉通道,并选择进行硬膜外腔给药镇痛
目的 本文针对消化内镜联合四联方案治疗胃溃疡出血的效果及再出血因素进行了探究.方法 选取了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胃溃疡出血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共有患者九
在临床上,乙肝、丙肝、酒精肝和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引起的肝硬化经常会合并有腹水的症状,人们习惯性地将其叫做“肝腹水”.肝硬化腹水的发生机理非常复杂,目前还没有彻底将其搞
目的:探讨发生输液反应的原因及预防措施,降低输液反应的发生.方法:搜集资料,了解输液反应产生的原因和分析总结预防措施.结果:输液反应的原因有药物因素,操作因素,患者及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