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虽然逐步走出陈旧的教学模式,重视通过课内外的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感悟、理解科学知识的真谛。但也发现部分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及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混乱”现象,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为了使科学探究更有序更有效,本人认为要重视以下四点训练:
一、知道学生学会提问,提炼筛选问题。
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才会提问;在提问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力也悄然得到发展。因此,提问能力是一个儿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科学课堂上,许多教师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值得提倡的,但是部分教师在创设了情景后,开门见山的抛出:这节课你们想研究什么?你们想了解什么?你们想观察什么?你们想探究什么······通过思考,学生说出了一大堆问题,接着老师就顺着学生的问题不加筛选的进入到课堂教学中。这样,就会导致科学探究很难有效实施。因为学生发现的问题往往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学生观察探究的目标过散过多,缺乏教学的针对性;二是学生发现的问题较普通,深度不够,缺乏探究的有效性;三是学生发现不了研究的问题,提出的是一些人人皆知的浅显问题,缺乏问题的探究性。
为了使学生发现的问题具有探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本人认为,在创设问题情景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在导入时有意识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2.在创设问题情景中,尽量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使学生觉得学习科学很有趣、很实用、很好玩。这样,在兴趣和求知欲的驱动下,学生就会积极主动的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探究问题。
3.让学生学会提炼有价值的问题,就是让学生摆出所以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让学生讨论审视,哪些问题值得探究,哪些问题不值得探究。这样在学生问题交流中也会使一些简单的问题直接解决,从而提炼筛选出有探究性的问题。
二、诱导学生学会探究,体验探究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混乱”和失控现象,值得我们教师的关注和深思。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测量摆的快慢》一课中,只为学生准备了做实验用的铁架台、摆线和螺丝帽等一些简单器材,在学生探究“测量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摆绳长短、摆幅大小的关系”中,要求学生将摆来回摆动10次,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由于教师没有准备实验用的计时工具、量角器等,出现了教学失控现象,产生了无效的探究。除此以外,本人也发现一些教师课堂出现的异常现象:
1.多数学生看到教师准备好的器材,由于好奇而无目的的玩耍,出现探究过程无序化。
2.少数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不高,懒与动手动脑,在一旁冷眼观看,甚至你推他,他让你,缺乏实验探究的主动性。
3.少数学生实验时很霸道,只管自己玩,不与小组同学一起实验探究,缺乏与同学的相互合作。
4.由于教师实验器材准备不齐全,导致实验数据无效,实验结论学生无法答出,缺乏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5.当教师要求学生结束探究活动时,有的学生却继续玩耍,有的由于实验时间不够,还沉浸在探究中。
探究的有序、有效开展会对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影响作用。为了使科学探究活动有效和有序,我认为在探究过程中应重视以下几点:
1.落实实验探究小组,明确分工、任务和探究内容,在实验探究前应让学生先设计好实验方案,便于学生操作。
2.要求学生人人参与与探究,做到动脑、动手、动口,共同协作,从中体验实验成功的乐趣。
3.教师要备好实验器材,精心设计好学生实验记录表,对于一些关键材料,教师要加以控制,以便能随时终止学生的探究,引起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4.教师要经常巡视,对部分学生和小组进行启发引导,同时也可提醒督促学生参与探究活动之中。
三、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参与汇报交流
汇报交流是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对现象作出解释,是我们评价学生学习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依据。但学生在汇报交流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异常:
1.学生在汇报交流时,由于对发现的现象和结论不能肯定,造成表达语言不够精练,描述不够清楚,声音不够洪亮。
2.部分学生还沉浸在有趣的探究活动或无目的的玩耍中,没有养成倾听同学汇报交流的习惯,生成的资源得不到共享。
3.学生倾听后质疑少,不善于对同学发(下转第128页)(上接第126页)现的现象和实验结论进行补充,缺乏争议和验证。
4.组汇报交流单一化,往往把汇报交流落实在个别学生身上,小组合作和沟通得不到体现。
学会汇报和学会倾听别人汇报也是提高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在学生汇报交流时,需要我们加以关注:
1.要创设评价氛围,教师和学生对汇报学生应给予正确的评价,对汇报好的学生可以拍手赞扬等,对汇报不好的学生要寻找闪光点,给予鼓励;对汇报内容比较散的同学,还要多进行指导。
2.要建立学生轮流汇报制度,让更多同学参与交流表达与科学解释。
3.要重视学生汇报交流时的语言表达,力求做到科学规范、准确、简练。
4.要积极营造和激发科学探究活动的氛围和兴趣,使更多学生乐于参与到科学学习交流之中。
四、倡导学生学会记录,感知科学真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学生对“科学记录本”的运用,没有加以正确指导,导致有些学生根本没有准备“记录本”;而有“记录本”的学生,有的不知如何记录,有的简直是大杂烩,什么都记录,杂乱无章,缺乏条理性、真实性和科学性,甚至从学生记录的数据和现象反映出观察和实验的结果,产生无效的探究。为此我们不仅要倡导学生备好“科学记录本”,而且要学会记录和运用好“科学记录本”。
1.为学生备好人人一本“科学记录本”,对学生的记录方法、内容和形式等,要加以认真指导,使学生逐步养成自觉记录的习惯。
2.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和实验,及时将平时和课堂上发现的实验现象和结论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中,便于科学探究活动得到有效评价。
3.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精心设计观察和实验记录内容,使学生觉得自己记录的内容是有价值的、值得研究的和能够发挥作用的信息。
4.教师要适时组织学生对“科学记录本”的评价,使他们记录的成果和成长的记录得到展示和肯定。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的采取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学会提问、学会探究、学会倾听和交流、学会记录,这样才能使科学探究活动有序和有效。
一、知道学生学会提问,提炼筛选问题。
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才会提问;在提问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力也悄然得到发展。因此,提问能力是一个儿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科学课堂上,许多教师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值得提倡的,但是部分教师在创设了情景后,开门见山的抛出:这节课你们想研究什么?你们想了解什么?你们想观察什么?你们想探究什么······通过思考,学生说出了一大堆问题,接着老师就顺着学生的问题不加筛选的进入到课堂教学中。这样,就会导致科学探究很难有效实施。因为学生发现的问题往往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学生观察探究的目标过散过多,缺乏教学的针对性;二是学生发现的问题较普通,深度不够,缺乏探究的有效性;三是学生发现不了研究的问题,提出的是一些人人皆知的浅显问题,缺乏问题的探究性。
为了使学生发现的问题具有探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本人认为,在创设问题情景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在导入时有意识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2.在创设问题情景中,尽量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使学生觉得学习科学很有趣、很实用、很好玩。这样,在兴趣和求知欲的驱动下,学生就会积极主动的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探究问题。
3.让学生学会提炼有价值的问题,就是让学生摆出所以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让学生讨论审视,哪些问题值得探究,哪些问题不值得探究。这样在学生问题交流中也会使一些简单的问题直接解决,从而提炼筛选出有探究性的问题。
二、诱导学生学会探究,体验探究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混乱”和失控现象,值得我们教师的关注和深思。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测量摆的快慢》一课中,只为学生准备了做实验用的铁架台、摆线和螺丝帽等一些简单器材,在学生探究“测量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摆绳长短、摆幅大小的关系”中,要求学生将摆来回摆动10次,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由于教师没有准备实验用的计时工具、量角器等,出现了教学失控现象,产生了无效的探究。除此以外,本人也发现一些教师课堂出现的异常现象:
1.多数学生看到教师准备好的器材,由于好奇而无目的的玩耍,出现探究过程无序化。
2.少数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不高,懒与动手动脑,在一旁冷眼观看,甚至你推他,他让你,缺乏实验探究的主动性。
3.少数学生实验时很霸道,只管自己玩,不与小组同学一起实验探究,缺乏与同学的相互合作。
4.由于教师实验器材准备不齐全,导致实验数据无效,实验结论学生无法答出,缺乏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5.当教师要求学生结束探究活动时,有的学生却继续玩耍,有的由于实验时间不够,还沉浸在探究中。
探究的有序、有效开展会对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影响作用。为了使科学探究活动有效和有序,我认为在探究过程中应重视以下几点:
1.落实实验探究小组,明确分工、任务和探究内容,在实验探究前应让学生先设计好实验方案,便于学生操作。
2.要求学生人人参与与探究,做到动脑、动手、动口,共同协作,从中体验实验成功的乐趣。
3.教师要备好实验器材,精心设计好学生实验记录表,对于一些关键材料,教师要加以控制,以便能随时终止学生的探究,引起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4.教师要经常巡视,对部分学生和小组进行启发引导,同时也可提醒督促学生参与探究活动之中。
三、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参与汇报交流
汇报交流是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对现象作出解释,是我们评价学生学习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依据。但学生在汇报交流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异常:
1.学生在汇报交流时,由于对发现的现象和结论不能肯定,造成表达语言不够精练,描述不够清楚,声音不够洪亮。
2.部分学生还沉浸在有趣的探究活动或无目的的玩耍中,没有养成倾听同学汇报交流的习惯,生成的资源得不到共享。
3.学生倾听后质疑少,不善于对同学发(下转第128页)(上接第126页)现的现象和实验结论进行补充,缺乏争议和验证。
4.组汇报交流单一化,往往把汇报交流落实在个别学生身上,小组合作和沟通得不到体现。
学会汇报和学会倾听别人汇报也是提高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在学生汇报交流时,需要我们加以关注:
1.要创设评价氛围,教师和学生对汇报学生应给予正确的评价,对汇报好的学生可以拍手赞扬等,对汇报不好的学生要寻找闪光点,给予鼓励;对汇报内容比较散的同学,还要多进行指导。
2.要建立学生轮流汇报制度,让更多同学参与交流表达与科学解释。
3.要重视学生汇报交流时的语言表达,力求做到科学规范、准确、简练。
4.要积极营造和激发科学探究活动的氛围和兴趣,使更多学生乐于参与到科学学习交流之中。
四、倡导学生学会记录,感知科学真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学生对“科学记录本”的运用,没有加以正确指导,导致有些学生根本没有准备“记录本”;而有“记录本”的学生,有的不知如何记录,有的简直是大杂烩,什么都记录,杂乱无章,缺乏条理性、真实性和科学性,甚至从学生记录的数据和现象反映出观察和实验的结果,产生无效的探究。为此我们不仅要倡导学生备好“科学记录本”,而且要学会记录和运用好“科学记录本”。
1.为学生备好人人一本“科学记录本”,对学生的记录方法、内容和形式等,要加以认真指导,使学生逐步养成自觉记录的习惯。
2.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和实验,及时将平时和课堂上发现的实验现象和结论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中,便于科学探究活动得到有效评价。
3.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精心设计观察和实验记录内容,使学生觉得自己记录的内容是有价值的、值得研究的和能够发挥作用的信息。
4.教师要适时组织学生对“科学记录本”的评价,使他们记录的成果和成长的记录得到展示和肯定。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的采取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学会提问、学会探究、学会倾听和交流、学会记录,这样才能使科学探究活动有序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