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宁行宫始建新证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nxy7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广宁行宫是清朝皇帝东巡时,过路广宁(今北镇)时的驻跸之所。关于广宁行宫的始建时间,因档案文献不明,没有查到确切的文字记载。虽有一些根据相关资料进行的推断,能见仁见智,却一直没有定论。乾隆、道光年间的朝鲜使团成员所撰的《燕行录》中,有几个作者记录了广宁行宫建筑情况。这些文字记录,为我们考证广宁行宫的始建时间等,提供了新的证明。本文结合这些新的资料,将以前所得的资料及其论述进行梳理考述,以期使得史无定论的广宁行宫的始建时间等问题得以解决。
  关键词:清帝东巡;广宁行宫;始建;《燕行录》
  中图分类号:K8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10-0031-05
  一、文献中广宁行宫的相关记载
  广宁行宫是清朝皇帝出巡东北至盛京(今沈阳)、兴京(今抚顺新宾)祭祖,过路广宁(今北镇)时的驻跸之所。清帝东巡祭祖谒陵,自康熙十年(1671年)始,逐渐成为历代定制。后因清朝内忧外患,无暇东巡祭祖,此定制于道光九年(1829年)最后一次东巡后,逐渐断绝废止。其间,康熙、乾隆、嘉庆和道光这四朝皇帝在东巡往返途中,曾十次驻跸广宁,并三次到过广宁行宫。今广宁行宫位于北镇市广宁城西五里,建筑在北镇庙的东侧,与北镇庙仅一墙之隔,现在已是北镇庙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北镇庙一起于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護单位。现在的广宁行宫只能通过残留的宫殿地砖及宫墙依稀看到其往日的辉煌。
  广宁行宫的始建时间,虽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但根据相关资料的记述,仍能推断出其始建的大概时间。
  《清宣宗实录》中记载,道光九年(1829年)八月,道光皇帝开始进行东巡,此次道光皇帝东巡启程与回程均选择南线。启程途中,于八月丁酉,“驻跸北镇庙行宫”,躬祭北镇庙。之后,前往兴京和盛京祭祖。九月末折返回銮,途中于十月乙丑,“驻跸北镇庙行宫”。乙酉,宣宗皇帝返回北京故宫。“行宫”即广宁行宫。何汝霖撰《沈阳纪程》中也有记载,道光己丑年(1829年)作者扈从道光皇帝东巡,九月“初六日,阴……辰初,至北镇庙……庙旁即行殿”。
  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七月,仁宗颐琰第二次东巡。据《清仁宗实录》记载,启程后,于八月辛巳,“驻跸广宁行宫”,壬午,“上诣北镇庙行礼”。返程途中,九月乙卯,“驻跸广宁行宫”。清楚的记载了“广宁行宫”四字。并为行宫御制诗文,如《仰止堂》诗:“北镇舆图著,祯符表大清。高山钦仰止,景柞沐承平。丹壁岩端灿,翠屏林外横。皇恩久浃治,申锡典欣成。”《含碧斋》诗曰:“庙左建斋室,解鞍一宿停。洁清展庭院,淳朴守仪型。广甸田收碧,晴霄山叠青。留都天作镇,荐享永扬馨。”
  《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一千一百八十九记载:“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九月,甲寅。谕、朕回銮后……是日、驻跸广宁大营。翼日如之。乙卯……上诣北镇庙行礼,御行殿”。“行殿”,即“行宫”。《奉天通志》中也有记载: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清高宗第四次东巡问“九月甲寅驻跸广宁,乙卯上诣北镇庙行礼,御行殿”。
  据《黑图档》记载,沈阳故宫博物院原藏有一副黑漆对联,上联为“帝命式于九围本支百世”,下联为“天心佑夫一德承叙万年”。有学者认为此联为乾隆二十二年(1755年)由京制造,为广宁行宫二层殿(含碧斋)的悬挂之物。因此认为“乾隆二十二年(1755年)之前广宁行宫就已建成使用”。
  关于“行宫”二字的最早记载出现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嘉庆东巡纪事》卷三中记载:“礼部谨奏:恭查乾隆十九年……随驾之王公、二品大臣以上及二品以上地方官员,俱斋戒一日,穿蟒袍补服陪祀,其不斋戒之官员于行宫两旁跪迎跪送等……”文中的“行宫”就是指广宁行宫。
  据以上记载,于是有学者提出“广宁行宫应修建于清乾隆年间”的观点。更为确切的时间为乾隆十九年(1754年)甚至之前。
  乾隆皇帝于是年驻跸广宁时,曾写了诸多诗文,并勒石刻碑。北镇庙现存碑多块,兹择其要者,缕陈如下:
  北镇庙御香殿前西侧现存《广宁道中作诗碑》,刻清乾隆十九年,乾隆皇帝有感于明亡史实而作的七言排律。该碑系暗紫色沉积砂岩,为龟趺螭首,碑首与碑身为一体。碑首高102厘米,宽125厘米,厚39厘米,上雕盘龙,碑额无字。碑身高244厘米,宽115厘米,厚33厘米,正面阴刻草书10行183字:碑阴无字。龟趺首尾长297厘米,宽120厘米,高85厘米:趺下石座长228厘米,宽128厘米,高17厘米。碑文曰:
  广宁道中跋马行,败垒荒堡频逢迎。云是当年防守处,江山坐失嗟有明。外猜内忌政纷乱,谋藏不从不藏荐。其间门户尚相争,文臣掉舌武臣窜。增饷未逮士卒家,逍遥可上拥柴牙。成梁华表至今在,爵里世胄沧桑夸。堠台烽火更番置,朝侦夜望亦云备。设逻徒布千万兵,王师一举皆捐弃。辽东不保全辽西,破竹安禁飞骑驰。我来抚迹仰前烈,百年古县成雍熙。皇天无亲德为本,民不可下曰可近。一言敬告守器人,待言守时计已晚。广宁道中作。甲戌季秋之月下浣,御笔。
  北镇庙御香殿前西侧现存《游医巫闾山杂咏诗碑》,刻清乾隆十九年,乾隆皇帝游祭医巫闾山时亲赋御书七言绝句四首。该碑系暗紫色沉积砂岩,为龟趺螭首。碑首高108厘米,宽125厘米,厘40厘米,上雕盘龙,碑额无字。碑身高250厘米,宽114厘米,厚32厘米,正面阴刻行草8行120字,碑阴无字。龟趺首尾长247厘米,宽115厘米,高75厘米;龟下石座长192厘米,宽152厘米,高15厘米。碑文曰:
  摧娄孤峰削玉华,山枢旁出古槎析。何人解事为镌勒,语凿空犹道女娲。翠云屏。深谷栖迟可乐贤,路遥偶来访林泉。东丹潜志读书处,逐鹿成图岂恝然。道隐谷。垂崖进水落丝丝,冬不疑冰事匪奇。应为仙家修养法。将临玉女洗头时。圣水盆。飞来一笠冠瓒坑,海水天云入旷观。奇迹无穷宇宙内,寻幽探遍故应难。旷观亭。游医巫闾山杂咏。甲戌季秋之月下浣,御笔。   北镇庙御香殿前东侧现存《游医巫闾山得五言三十韵诗碑》,碑阳刻清乾隆十九年,乾隆皇帝途径广宁游历医巫闾山所新赋御笔诗一首。此碑系暗紫色沉积砂岩质,龟趺螭首。碑首高114厘米,宽128厘米,厚38厘米,上雕盘龙,碑额无字。碑身高224厘米,宽113厘米,厚30厘米,正面阴刻行书12行321字,背面阴刻行书8行64字。龟趺首尾长250厘米,宽118厘米,高83厘米。龟下石座长240厘米,宽140厘米,高16厘米。碑阳文曰:
  奥宇坤维镇,神堂碣石开。嶐嵸参汉回,案衍向阳恢。舜典陞紫载,山经括地咳。曾从望昔度,可又负今回。裎祀帛笾荐,威仪卿尹陪。达诚仙阙退,问景王鞭催。蓦人梨粟墅,延缘峛崺堆。圃场崇有积,鸡犬静无猜。频见耕荒隧,畴能保一阫。日高方觉暖,风细不生埃。盘古深成阻,牛山久己峐。寺颓僧避去,屋寂鸟飞来。遂造崎岖遍,从看草木才。地灵自呵护,天意本栽培。泻雾豁宫霍,流澌落漩洄。柳书人作字,松抱石为胎。初狭尘凡限,中宏造化胚。便因穷窈窕,旋命减舆台。诘曲遵碕径,蒙茸藉嫩苔。悬崖飞瀑水,切颢耸瑶台。尚有芝英碣,宁妨荐福雷。武陵虽假藉,洞口试徘徊。作记征彭泽,成诗忆楚材。宁知进士第,转逊岳阳杯。肥逐幽栖处,翘思独注才。云巢真可号,龙种是谁栽。最后中峰矗,居然一笠嵬。海天惟浩荡,心目与兼该。始遇欣佳矣,旷观诚壮哉。安期如却扫,意不在蓬莱。游医巫闾山得五言三十韵。甲戌杪秋之月下浣。御笔。
  此碑阴为清道光九年(1829年)秋八月,道光皇帝从北京来盛京祭祖,9月9日至广宁祭北镇庙所赋御笔诗一首。碑文曰:
  作镇开鸿业,皇朝仰肇裎。衔诚钦列圣,锡福遍齐民。受命纪辛已,随銮怆戊寅。巍手钟王气,宝祚自天申。道光己丑季秋之月,致祭北镇医巫闾山,恭依皇祖元韵御笔。
  北镇庙神马殿后西侧现存《御祭碑文》,刻清乾隆十九年,乾隆皇帝东巡祭祖,到北镇庙祭神而作七律一首(满汉文合璧)。此碑系暗紫色沉积砂岩质,龟趺螭首。碑首高117厘米,宽112厘米,厚41.5厘米,上雕盘龙,正面偏下为方型碑额,上题“御祭”二字。碑身高240厘米,宽106厘米,厚37厘米,正面阴刻满汉文字,前半部为楷书6行81字,后半部刻满文,其内容相同。碑阴无字。龟趺首尾长286厘米,宽106厘米,高88厘米。龟下石座长210厘米,宽137厘米,高16厘米。碑文曰:
  祭北镇庙医巫闾山。敬谒桥山大典昭,旋舆蠲吉祀寅朝。提封于昔更无北。望秩而今溯有姚。庙古百王虔盛享,神庥亿载佑全辽。高低黍稻盈豳野,岁岁颙祈风雨调。乾隆十有九年歲在甲戌冬初之吉,御制并书。(后半部满文略)
  二、朝鲜使团成员所撰《燕行录》乾隆、嘉庆年间广宁行宫情况
  明、清时期,朝鲜多次派遣使团出访中国。朝鲜使团成员出使清朝,视为燕京(北京)之行。回国之后,燕行使团中的有关人员将其在华时的所见所闻撰写成文,报告朝廷。有些则著录成书,刊行于世。这些燕行之作,或称为《燕行录》,或称为《燕行日记》等。其数目繁多,内容丰富,影响深远,是中朝文化交流的宝贵资料。
  《燕行录》中,也有关于广宁行宫的记载,为广宁行宫始建时间的问题提供了新的依据。
  乾隆二十年(1755年)朝鲜燕行使团成员无名氏所写的《燕行录》记载:“行二十里过二台子、鞑子店、新店到新广宁,而北望十里许,有旧广宁城址,其北有一带高山如屏墙立东西,首尾横亘百里,若天之定南北者,然此即医巫闾山也。其山下有北镇庙,即为医巫之神而置之者。而庙西数里有桃花洞,即明朝户部尚书夏钦(应为贺钦)所隐居处也,盖称名胜之地。而年前乾隆亲幸后大起行宫,高楼朱门,彩阙粉墙,尽其奇工,正合行客一入玩赏。而天寒行忙,暮色催程,故有意未果。而且闻行中之言,则自起行宫之后,不许行人之私自出入云……”“而年前乾隆亲幸后”的“年前”,即乾隆十九年(1754年)。这一年乾隆皇帝进行了第二次东巡。“乾隆亲幸”就是指这次到北镇庙行礼。“而年前乾隆亲幸后大起行宫”的记载说明,是这次乾隆帝东巡后开始了“广宁行宫”的建设。此记载可为广宁行宫始建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观点的重要佐证。
  朝鲜使团成员李基宪于嘉庆六年(1801年)来华,其在《燕行日记》中记载有“出庙东一门则有行宫十余问,皆颓废”。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朝鲜使团成员金士龙来华,游览了北镇庙,在《燕行录》中也提到,“庙之北有行宫,皆颓圮,无可观”。由此可知,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时,广宁行宫就已废弃。
  三、广宁行宫始建考述
  据《奉天通志》《清高宗实录》《黑图档》及《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等各种官方文献记载和朝鲜燕行使团成员著录的《燕行录》记载,两者互相考证,所得出的广宁行宫的始建时间较为有说服力。
  乾隆二十年(1755年)朝鲜使团成员无名氏的《燕行录》中提到的:“……而年前乾隆亲幸后大起行宫……”。从而认定,广宁行宫的始建时间为乾隆十九年(1754年)。及《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帝在十九年(1754年)九月从盛京返京师,于“己亥驻跸广宁城西大营……庚子,上诣北镇庙行礼”。而认定广宁行宫建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观点,虽与《燕行日录》中的文字记载相符,但乾隆帝于“己亥驻跸广宁城西大营”,而不可能驻跸广宁行宫。那么用《清高宗实录》的这一文字记载考证广宁行宫建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这个材料不足为凭。
  而由《嘉庆东巡纪事》卷三文字中提到了“行宫”二字,于是提出“乾隆十九年(1754年)已有广宁行宫的存在了”的观点:以及以沈阳故宫的“一副黑漆对联(上联为“帝命式于九围本支百世”,下联为“天心佑夫一德承叙万年)”,认为此联系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由京制造,为广宁行宫二层殿(含碧斋)悬挂之物。于是提出“乾隆二十二年(1755年)之前广宁行宫已建成”的观点。根据《燕行录》中的文字记载考证,可以认定这两个资料的说法也只得商榷,采信程度不足。   通过《燕行录》与《清高宗实录》中的文字记载相互考证还可以认定,乾隆皇帝东巡过路广宁不但没有驻跸过广宁行宫,而且广宁行宫在乾隆末年还日渐残毁了。
  《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七月,第三次东巡东北。启程途中,八月“甲子……驻跸广宁城东大营”,“乙丑,上诣北镇庙行礼”。这段文字没有提“行宫”,说明行宫还没有建成。
  乾隆皇帝于是年东巡东北,驻跸广宁时,曾写了诸多诗文,并勒石刻碑。北镇庙现存碑多块,兹择其要者,缕陈如下:
  北镇庙御香殿前东侧有《医巫闾山四咏诗碑》,刻清乾隆四十三年中秋月,乾隆皇帝经广宁游闾山而作七言绝句四首。此碑系暗紫色沉积砂岩质,龟趺螭首。碑额高90厘米,宽93厘米,厚25厘米,上雕盘龙,无字。碑身高213厘米,宽88厘米,厚20厘米,正面阴刻行书8行140字,碑阴无字。龟趺首尾长234厘米,宽227厘米,高72厘米。碑文曰:
  庙西峙立翠云屏,凝盼谁能拟色形。一石丈余大方广,补天两字出何经?翠云屏。
  闻道深山足隐沦,与居木石桂松邻。谁知潜志乐饥者,原是扌双身逐鹿人。道隐谷。
  列崖垂落水如帘,隔断尘氛静且恬。多有朝鲜人泐句,箕畴文化至今渐。圣水盆。
  山堂此日已为亭,眼底平陵碧海渟。应是辽王贮书处,至今秀色蓄眸青。旷观亭。
  医巫闾山四咏。戊戌秋月上浣,御笔。
  《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九月第四次东巡东北返京师时,于“甲寅驻跸广宁大营。乙卯,上诣北镇庙行礼,御行殿”。这说明乾隆帝头一天驻跸广宁大营后,于第二天去北镇庙祭祀。并到过行宫。这次乾隆帝驻跸广宁,并“御行殿”,很有可能是视察行宫的建筑情况。
  乾隆皇帝于是年东巡东北,驻跸广宁时,曾写了诸多诗文,并勒石刻碑。北镇庙现存碑多块,兹择其要者,缕陈如下:
  北镇庙御香殿前东侧现存《过广宁望医巫闾山恭依皇祖元韵碑》,由碑文而知,该碑阳、阴所刻两首诗分别为乾隆皇帝于乾隆八年(1753年)和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所作五言排律一首、五言律诗二首,由此可考该碑当刻立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以后。此碑系暗紫色沉积砂岩质,龟趺螭首。碑首高129厘米,宽134厘米,厚46厘米,上雕盘龙,碑额无字。碑身高300厘米,宽122厘米,厚39厘米,正面阴刻行书6行103字,背面阴刻行书8行96字。龟趺首尾长289厘米,宽120厘米,高84厘米。龟下为方形石座,长240厘米,宽142厘米,高17厘米。碑文曰:
  碑阳:
  海旭凝螺黛,罡风削玉蓉。灵奇经览乍,圣迹蹑寻重。过客群停辔,仙人回矗峰。徒思山侧迳,未抚寺前松。万古为幽镇,千秋溯舜封。崇功标地纪,秩祀偶天宗。截薛疑骞凤,境垣突连龙。盈眸欣积素,步马迟娄胸。过广宁,望医巫闾山,恭依皇祖元韵。癸亥孟冬月上浣。御笔。
  碑阴:
  佛阁连镇庙。由来非雨蹊。功均生物赖,德以佑民齐。息虑原无象,纵观莫有倪。底须七景历,自合五言题。
  栈道入岩关,花宫翠霭间。憩躬坐清暇,骋目俯孱颜。旋亦别而去,那能恒此间。天成同一望,奚必定盘山。
  观音阁即景二首。癸卯九秋月下浣,御笔。
  北镇庙御香殿前西侧现存《广宁道中作诗碑》,刻乾隆四十八年,乾隆皇帝第四次东巡祭祖,途经广宁所作五言律诗一首。此碑系暗紫色沉积砂岩质,龟趺螭首。碑首高87厘米,宽118厘米,厚31厘米,上雕盘龙,正面偏下为方形碑额,其上无字。碑身高187厘米,宽105米,厚25厘米,正面阴刻草书6行53字,碑阴无字。龟趺首尾长282厘米,宽116厘米,高80厘米。龟下石座长220厘米,宽145厘米,高17厘米。碑文曰:
  胜国扼冲地,陪都属邑城。昔今形势异,原隰凿耕盈。攻夺缅前烈,养教廑后营。重新修百堵,黎庶喜相迎。广宁道中作。癸卯季秋下浣,御笔。
  北镇庙御香殿前西侧现存《题医巫闾山四景诗文碑》,刻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乾隆皇帝第四次东巡祭祖,途径广宁所作七言绝句四首。此碑系暗紫色沉积砂岩质,龟趺螭首。碑首高86厘米,宽85厘米,厚28厘米,上雕盘龙,碑额无字。碑身高178厘米,宽79厘米,厚21厘米,正面阴刻楷书8行140字,碑阴无字。龟趺首尾长220厘米,宽86厘米,高74厘米。龟下石座长240厘米,宽150厘米,高14厘米。碑文曰:
  西峰翠色罨眉尖,恰似屏风展映帘。片石千秋大方广,分明八瓣说楞严。翠云屏。
  谷名道隐非充隐。泌水洋洋足乐饥。游艺不能无后议。图成逐鹿又何为。道隐谷。
  石崖幡纚落垂绅,勒句多看东海人。诗字不殊言语异。同文可识正同伦。圣水盆。
  曾闻万卷贮山亭,欲胜刘家陋室铭。榱桷缥缃消已尽,惟余名共碧峰青。曠观亭。
  题医巫闾山四景。癸卯季秋月下浣,御笔。
  北镇庙御香殿前西侧现存《望医巫闾山三依皇祖元韵诗碑》,刻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乾隆皇帝第四次东巡祭祖,途经广宁所作五言排律一首。此碑系暗紫色沉积砂岩质,龟趺螭首。碑首高84厘米,宽89厘米,厚36厘米,上雕盘龙,正面偏下碑额无字。碑身高209厘米,宽92厘米,厚24厘米,正面阴刻草书8行98字。碑阴无字。龟趺首尾长232厘米,宽103厘米,高78厘米。龟下石座长260厘米,宽178厘米,高17厘米。碑文如下:
  回跸经平甸,远欣见翠蓉。已知北镇近,应谒古祠重。舜狩未传典,尧章永勒峰。望中悉路径,游处忆杉松。凭辇秋犹暖,唏峦云未封。由来钦故国,自昔重裎宗。庙貌新榱桷,神威护象龙。一时骋遥目,五字识虔胸。望医巫闾山三依皇祖元韵。癸卯季秋下浣,御笔。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距乾隆皇帝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第四次东巡,八年后来华的朝鲜使团成员金士龙在《燕行录》提到的“庙之北有行宫,皆颓圮,无可观”。说明,广宁行宫在乾隆末年日渐残毁。残毁的程度可据嘉庆六年(1801年)来华的李基宪在其《燕行日记》中的描述“出庙东一门则有行宫十余问,皆颓废”。   所以,嘉庆皇帝第一次东巡未驻跸广宁行宫。据《清仁宗实录》记载,嘉庆十年(1805年)七月,嘉庆皇帝开始进行第一次东巡。此次嘉庆皇帝东巡,启程与回程均选择南线。启程途中,于八月乙酉,“驻跸广宁城南御营”,丙戌,“上诣北镇庙行礼”。之后,前往兴京永陵。八月戊申“上自盛京回銮”,回程途中未经过广宁县域。
  但是嘉庆皇帝第二次东巡后,嘉庆皇帝,以及后来道光皇帝东巡时,来回都是驻跸在广宁行宫内。据《清仁宗实录》记载,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七月,嘉庆皇帝开始进行第二次东巡,此次嘉庆皇帝东巡启程与回程均选择南线。启程途中,于八月辛巳,“驻跸广宁行宫”,壬午,“上诣北镇庙行礼”。之后,前往兴京永陵等地。九月仁宗皇帝自盛京回銮。途中,九月“乙卯,上诣北镇庙拈香”,“是日,驻跸广宁行宫”。十月“丙子,上还宫”。
  通过上述文字记载,表明嘉庆十年(1805年)七月,嘉庆皇帝第一次东巡没有驻跸广宁行宫,直到嘉庆皇帝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第二次东巡“驻跸广宁行宫”,其间有13年时间;这其间由李基宪于嘉庆六年(1801年)来华看到广宁行宫“皆颓废”,到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第二次东巡能够“驻跸广宁行宫”,说明这13年间对广宁行宫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很有可能是嘉庆十年(1805年)七月,嘉庆皇帝第一次东巡,丙戌“上诣北镇庙行礼”的时候,看到了广宁行宫破败情况,而决定加以修缮。这一结论也是有文字记载可考证的。
  关于嘉庆皇帝对广宁行宫的修缮,目前所见的最早记载为盛京将军富俊等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三月,上奏的《关于修缮广宁行宫的奏折》:
  “奏为查勘建盖广宁行宫现在赶办各情形,先行恭折奏闻,仰祈圣鉴。窃照前任盛京将军晋昌、领内务府郎中石柱、协领福兴阿勘定建盖广宁行宫,台基及□座房间数目绘图贴说。奏蒙圣鉴在案,奴才普恭陛下□,后于三月初一日行拟广宁工次。查得业于二月初九日吉期开工,灰线刨槽,筑打地台均不误乎。肖即遵照。谨将广宁行宫已修各座活计敬缮清单,恭呈御览。”
  这一奏折为我们考证广宁行宫的再次建设时间提供了重要依据,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奏折上报的开工时间为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二月初九日,这应该是本年度的开工时间。从奏折上报的时问及奏折相关内容可以判断,此次“修缮”广宁行宫,应该始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或更早。
  盛京将军富俊等的《关于修缮广宁行官的奏折》及《清仁宗实录》中,均明确地提及“广宁行宫”四字,这也应该是“广宁行宫”名称的官方记载。
  至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广宁行宫已修缮完毕,正式有清朝皇帝“驻跸”于此。
  据《清宣宗实录》记载,道光九年(1829年)八月,道光皇帝开始进行东巡,此次道光皇帝东巡启程与回程均选择南线。启程途中,于八月丁酉,“驻跸北镇庙行宫”,躬祭北镇庙。之后,九月末折返回銮,途中于十月乙丑,“驻跸北镇庙行宫”。道光皇帝是清代最后一个进行东巡的皇帝,并且也是最后一个驻跸广宁行宫的清代皇帝。
  (責任编辑 徐阳)
其他文献
在新冠肺炎疫情和汶川大地震等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中,体育场馆发挥了独特的避灾抗疫应急功能,成为了灾疫中托起生命的“诺亚方舟”.文章论述了体育场馆作为避灾安置场所,具有覆盖面广、容纳量大、安全性高、改造量小、通达度好、隔离性好等优势,针对既有体育场馆在设计与管理方面制约其避灾抗疫功能发挥的薄弱环节,提出了坚持平灾结合的原则,强化新建改建体育设施的兼容性和可变性,推动体育场馆的生态化、智慧化升级,深化体育场馆管理体制改革等建议,以更好地发挥体育场馆资源的避灾抗疫应急作用.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已然成为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中最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所以,研究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现实困境,并提出相应对策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期许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提供理论参考.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视角出发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有关科研成果进行总结归纳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现有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呈现效率低下化、形式单一化、资源断层化、结构失衡化、组织弱小化等现实困境.文章从新公
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专家问卷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网球专项课学业成就评价问题进行了研究,初步构建了包括网球理论知识、网球技战术能力、网球专项体能、网球综合能力等4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42个三级指标的网球学业成就评价标准,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评价指标进行了权重计算,结果显示,标准突出了对网球综合能力培养,体现了“教、练、组织”三大能力是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标准为对不同等级水平学生的网球教学与训练,从目标的制定、内容与方法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通过对英国20年来关于足球青训的政策文件和改革措施进行梳理,实地探访青训学院观察其实施情况,解读英国足球青训学院体系的内容.英国足球青训学院是以培养一线队优秀的本土球员为目标,在训练、竞赛和教育环节为球员提供了综合发展的环境;英国青少年足球培养有业余、混合与全日制三种训练形式,竞赛采用兼顾教学的年度周期比赛方式,特别强调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教育环境”.建议我国足球青训在育人理念基础上建立可持续发展和综合化培养的青训体系;从训练、竞赛、教育等环节完善培养路径,改革和完善当前足球青训体系.
摘要:2021年7月16日至18日,由大连民族大学、大连民族大学文法学院主办,大连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研究所承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文献学术研讨会”在大连召开。本次会议的议题主要是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研讨中华民族共同体文献的渊源和主要内涵以及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要文献支撑等问题。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文献;研讨会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
采用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围绕后疫情时代我国电竞运动产业发展的基本内涵、现实困境、发展趋势与推进思路进行研究分析.研究认为,电竞运动产业是基于游戏又超越游戏,集科技、竞技、娱乐、社交于一身的拥有独特商业属性与用户价值的数字娱乐文化体育产业.面临的现实困境:人才匮乏,电竞从业人员紧缺;行业误解,社会大众认可度低;立法缺失,电竞行业市场混乱;收支失衡,职业战队运营困难;差距明显,对标电竞产业强国.后疫情时代,电竞产业的发展趋向电竞体育化、电竞技术化、电竞规范化、电竞全民化、电竞国际化和电竞
契丹女性的发式主要以髡发为主,同时还出现了束髻、辫发等现象.辫发是承接了北方少数民族所共有的传统,束髻则是受到汉族影响.本文以“五京建制”为依据,将统治区域分为内蒙古东南部、辽西地区、燕北地区和山西大同地区,对不同地区女性发型进行对比分析,以壁画中契丹族女性形象和出土实物为研究对象,了解契丹族女性发型.以契丹女性发型窥探民族融合与辽代女性社会生活,展现出契丹族、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民族之间民族交流与融合,从而体现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的进程.
摘要:城,最早是指围绕某一区域四周以供防守的高大围墙,即城墙。“城”因其具有盛放、装载人民及帝位等重器的功能而得名。多种辞书都提到了《左传·僖公四年》载有“楚国方城以为城”,是有关长城的最早记载,这样在“城”向“长城”过渡的中间,出现了一个新词:方城。古人依山建城邑,因山为关塞,连塞为长城,它们之间并不矛盾。因此,“方城”的山名、关塞名、城邑名与长城名,四者是可以统一的。“长城”一词见于先秦文献的
2021年8月8日上午,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吴英喆教授及5名博士生与巴林左旗委政法委副书记昭日格图、旗委宣传部副部长潘海军、乌兰达坝苏木党委书记金全、乌兰达坝苏木副苏木达斯日古楞、旗委政法委干部池建学、旗委宣传部干部海尔汉、林东蒙古族中学巴拉担桑布老师等16人,来到乌兰达坝苏木浩尔图嘎查小巴音朱日和罕山(亦称小罕山),再一次开展“踏查契丹历史遗迹,揭开契丹文字之谜”专项调研活
期刊
《新民说》时期,梁启超意识到国民文明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兴亡,由此开启以德育为核心的民智、民力完全人格建构的新民之路,而《新民说》是这一理念最为集中的表达,其核心内涵是:淬厉与采补中西文化的化合观,以私德教育为核心的民智、民力的和谐发展以及人的自觉和责任的调和,其中小说成为实现理想新民重要的文学体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