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家简介
鲁敏,1973年生,江苏东台人,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已出版长篇小说《六人晚餐》《百恼汇》《此情无法投递》等,中短篇小说集《九种忧伤》《墙上的父亲》《小流放》《惹尘埃》《伴宴》《离歌》《纸醉》等。曾获人民文学奖、中国作家奖、中国小说双年奖、庄重文文学奖、郁达夫奖,多部中短篇小说入选中国小说学会历年小说排行榜及中国小说年度精选本,并有多部中短篇作品被译成德、法、日、俄、英、韩、西班牙、意大利、阿拉伯等文字。2009年,短篇小说《伴宴》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在一个晴朗的秋日午后,我们来到南京双门楼宾馆采访作家鲁敏,向她请教有关中学生阅读及写作方面的问题。
鲁敏老师十分和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如窗外的暖阳一样温润人心,使本来紧张的我们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于是,我们与鲁老师进行了一场愉快的对话。
阅读和吃饭一样重要
提起阅读对人生的影响,鲁敏老师认为,成功人士都拥有一个共同点——大量的阅读。“通过广泛阅读,使他们对人情世故、人性把握得更好,使他们形成人格力量。”她说,“一个人一天不读书,他也许能活得和别人一样好,一样快乐。但总是不读书,会在漫长的时间后,让他和那些坚持读书的人拉开差距。读书对人的成长有深远的影响。”她强调:“一个人成长为什么样的人,与他吃的食物有关,与他接触的人有关,更与他读的书有关。”
中学生处于人生的黄金阶段,更应该重视阅读,但繁重的学业负担往往压缩了大家的阅读时间。谈到日常学习和阅读的关系,鲁敏老师深有感触。她的女儿正在金陵中学读高二,每天都很忙碌,总是没有时间阅读,课业学习和课外阅读好像永远是一对矛盾体。为了让女儿多阅读,她每天早餐时都会放一些书在餐桌上,一段时间积累下来,女儿竟利用这短暂的晨读看完了李安的传记、柴静的《看见》,以及沈从文、萧红的作品。鲁敏老师解释说,虽然早餐时间看书的习惯不一定很好,但这个例子说明——看书的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她说:“一个人总是要多看些书,就像汲取必要的营养一样。有人说没有时间阅读,那是因为他没有把阅读和吃饭看得一样重要。”
鲁敏老师觉得,现在不管是学生还是成年人,花在看手机上的时间特别多,如果能抽出看手机时间的十分之一来看书,那就很好了。再比如,很多人每天坐地铁的时间很长,完全可以随身带本书阅读。一本书大多在300~600页,一年有300多天,如果每天看1~2页,那么一年就可看完一两本书。实际上,阅读和学习的矛盾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大,关键是我们要把这些零碎的时间用起来。每天只要挤出一点时间,就可以实现自己扩充阅读量的想法。
阅读积累人文素养
至于看什么书,鲁敏老师首先询问了我们的读书情况,然后帮我们分析,也谈了她自己的观点。在如何看待经典名著的问题上,鲁敏老师认为,如果说现代人的生活像一张纸,那么自古以来的生活或人类的历史进程就像一本书或一个图书馆,而经典名著就蕴藏其中。名著里描写的生活肯定和现代的不一样,因此,阅读名著不是靠它提供生活守则或参考书,而是要跟随作品走进那个世界,感受人物性格、情感,获取人文精神、素养。名著之所以能够长久流传,就是由于它的人文情感打动人,作品中人物的生死存亡、悲欢离合让我们的内心深有感触。
我们提到,现在很多家长要求孩子阅读时背记好词好句和一些片段。鲁敏老师谈了不同的看法:“带着这样的任务去读书,真的很痛苦,并且会伤害阅读的本真。”她认为,阅读应当成为一件轻松的事情。最好的阅读应该是在最舒服、最想读书的时候,抱着没有什么目的的态度去读书,就像看电影一样轻松。她打了个比方:“读书就跟交朋友一样,不要非图个什么不可,否则人家都会离得远远的。阅读时不一定要明确干什么,你觉得这本书想读,你就继续读,反之,不要逼自己。”不过,鲁敏老师也提醒我们,对于老师有要求的阅读,那一定要按照要求做,即便是应试教育的阅读,也要尽量接受,做到不抗拒、不抱怨并适应,因为这也是一种能力!不要因此而憎恨阅读,因为阅读和写作还是很快乐的!不知不觉中,文字就会影响到你,在作文中笔风可能就会起变化。
阅读孕育人生梦想
在回答是否赞成中学生把写作作为职业理想时,鲁敏老师说:“一个人的成长就像一棵树一样,有很多的枝条,向不同的方向生长,不宜过早地确定方向,首先要做的是充分汲取营养。”她认为,一个优秀的作家,一定不是只懂文字,而是对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所了解,掌握很多信息。如果一个作家只写作,不了解其他的事,那他的文章也是枯燥无味的。
鲁敏老师觉得,如果一个人很早就有一个作家梦,也是一件好事情,这会让人很早就感受人生百态,尤其会有阅读的准备。当问及她在中学时代的理想时,鲁敏老师笑着说:“当时有当作家的朦胧的想法,这个理想来源于小时候读书比较多。”她在那个年代,主要读《少年文艺》《儿童文学》《外国文学》《民间文学》等。鲁敏老师还谈到,她所认识的作家中,有些人很早就下乡插队,生活非常艰苦,也没有想到将来会成为作家。但是,他们有着很好的读书习惯,阅读的质量也很高。长期的阅读逐渐使他们产生了写作的想法,而这种想法和对人性人心、对文学、对这个世界的爱,会形成一种气息环绕在他们生命的牖户当中,只待有一天这扇窗户打开,他们的文学梦就实现了。
“有一个文学梦是好的,但梦想和将来并不是一一对应的。想要成为作家,首先要有很大的阅读量和良好的阅读习惯。”鲁敏老师总结说,“作家必须有深厚的人文修养,才会有深刻的文学作品。”
采访最后,我们询问鲁老师一直坚持写作的动力是什么,鲁老师说:“作家在现代社会还是很边缘化的职业。我经常在家里写了一天后,站在窗口往外看,总觉得楼下的每个人都活得生龙活虎的,过得特别好,因为他们都有具体的事情要做。而我,每天就是对着电脑或者几张纸。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写得特别好,真是太棒了!第二天打开文档一看,简直是一堆垃圾,立即就删了。我们作家圈里有个笑话:‘有个人上午写了半天,家里的人问他这半天写得怎么样,他说写了个逗号;下午过后,又问他写得怎么样,他说,我把逗号删了。’这就是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会产生的不确定感和虚无感,会怀疑自己的作品有没有价值,自己的作品有没有人看,这种虚无感是永远存在的。既然这种感觉永远挥之不去,那为什么我还能坚持写作呢?这是因为我本身真的非常喜欢写作,尤其是在写得比较顺利的时候,那种快乐真的和别人赚了一千万时获得的快乐是一样的,甚至拿一千万给我,也比不上写作带给我的这种快乐。我通过文字说出了我想说的东西,作为一个人,能带给这个世界这些文字,我觉得很美好。”
(指导教师:吴 璇)
小记者采访感言
程文奕(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鲁敏老师对读书的看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阅读孕育梦想,无论一个人将来如何发展,阅读都能为他奠定良好的基础。最是书香能致远,对于我们初中生而言,读书应该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追求。让我们在快乐的阅读中放飞梦想!
方程(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我钦佩鲁老师对阅读、写作的独特见解与思考,对世故人情的洞察以及平和对待人生的态度。这次与作家面对面的采访,给了我与众不同的经历和收获,让我知道了要更合理地规划今后的学习生涯。鲁老师让我深入地了解了一位作家,细细体味了属于作家的生活感悟。我一定会将这份记忆好好珍藏。
鲁敏,1973年生,江苏东台人,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已出版长篇小说《六人晚餐》《百恼汇》《此情无法投递》等,中短篇小说集《九种忧伤》《墙上的父亲》《小流放》《惹尘埃》《伴宴》《离歌》《纸醉》等。曾获人民文学奖、中国作家奖、中国小说双年奖、庄重文文学奖、郁达夫奖,多部中短篇小说入选中国小说学会历年小说排行榜及中国小说年度精选本,并有多部中短篇作品被译成德、法、日、俄、英、韩、西班牙、意大利、阿拉伯等文字。2009年,短篇小说《伴宴》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在一个晴朗的秋日午后,我们来到南京双门楼宾馆采访作家鲁敏,向她请教有关中学生阅读及写作方面的问题。
鲁敏老师十分和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如窗外的暖阳一样温润人心,使本来紧张的我们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于是,我们与鲁老师进行了一场愉快的对话。
阅读和吃饭一样重要
提起阅读对人生的影响,鲁敏老师认为,成功人士都拥有一个共同点——大量的阅读。“通过广泛阅读,使他们对人情世故、人性把握得更好,使他们形成人格力量。”她说,“一个人一天不读书,他也许能活得和别人一样好,一样快乐。但总是不读书,会在漫长的时间后,让他和那些坚持读书的人拉开差距。读书对人的成长有深远的影响。”她强调:“一个人成长为什么样的人,与他吃的食物有关,与他接触的人有关,更与他读的书有关。”
中学生处于人生的黄金阶段,更应该重视阅读,但繁重的学业负担往往压缩了大家的阅读时间。谈到日常学习和阅读的关系,鲁敏老师深有感触。她的女儿正在金陵中学读高二,每天都很忙碌,总是没有时间阅读,课业学习和课外阅读好像永远是一对矛盾体。为了让女儿多阅读,她每天早餐时都会放一些书在餐桌上,一段时间积累下来,女儿竟利用这短暂的晨读看完了李安的传记、柴静的《看见》,以及沈从文、萧红的作品。鲁敏老师解释说,虽然早餐时间看书的习惯不一定很好,但这个例子说明——看书的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她说:“一个人总是要多看些书,就像汲取必要的营养一样。有人说没有时间阅读,那是因为他没有把阅读和吃饭看得一样重要。”
鲁敏老师觉得,现在不管是学生还是成年人,花在看手机上的时间特别多,如果能抽出看手机时间的十分之一来看书,那就很好了。再比如,很多人每天坐地铁的时间很长,完全可以随身带本书阅读。一本书大多在300~600页,一年有300多天,如果每天看1~2页,那么一年就可看完一两本书。实际上,阅读和学习的矛盾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大,关键是我们要把这些零碎的时间用起来。每天只要挤出一点时间,就可以实现自己扩充阅读量的想法。
阅读积累人文素养
至于看什么书,鲁敏老师首先询问了我们的读书情况,然后帮我们分析,也谈了她自己的观点。在如何看待经典名著的问题上,鲁敏老师认为,如果说现代人的生活像一张纸,那么自古以来的生活或人类的历史进程就像一本书或一个图书馆,而经典名著就蕴藏其中。名著里描写的生活肯定和现代的不一样,因此,阅读名著不是靠它提供生活守则或参考书,而是要跟随作品走进那个世界,感受人物性格、情感,获取人文精神、素养。名著之所以能够长久流传,就是由于它的人文情感打动人,作品中人物的生死存亡、悲欢离合让我们的内心深有感触。
我们提到,现在很多家长要求孩子阅读时背记好词好句和一些片段。鲁敏老师谈了不同的看法:“带着这样的任务去读书,真的很痛苦,并且会伤害阅读的本真。”她认为,阅读应当成为一件轻松的事情。最好的阅读应该是在最舒服、最想读书的时候,抱着没有什么目的的态度去读书,就像看电影一样轻松。她打了个比方:“读书就跟交朋友一样,不要非图个什么不可,否则人家都会离得远远的。阅读时不一定要明确干什么,你觉得这本书想读,你就继续读,反之,不要逼自己。”不过,鲁敏老师也提醒我们,对于老师有要求的阅读,那一定要按照要求做,即便是应试教育的阅读,也要尽量接受,做到不抗拒、不抱怨并适应,因为这也是一种能力!不要因此而憎恨阅读,因为阅读和写作还是很快乐的!不知不觉中,文字就会影响到你,在作文中笔风可能就会起变化。
阅读孕育人生梦想
在回答是否赞成中学生把写作作为职业理想时,鲁敏老师说:“一个人的成长就像一棵树一样,有很多的枝条,向不同的方向生长,不宜过早地确定方向,首先要做的是充分汲取营养。”她认为,一个优秀的作家,一定不是只懂文字,而是对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所了解,掌握很多信息。如果一个作家只写作,不了解其他的事,那他的文章也是枯燥无味的。
鲁敏老师觉得,如果一个人很早就有一个作家梦,也是一件好事情,这会让人很早就感受人生百态,尤其会有阅读的准备。当问及她在中学时代的理想时,鲁敏老师笑着说:“当时有当作家的朦胧的想法,这个理想来源于小时候读书比较多。”她在那个年代,主要读《少年文艺》《儿童文学》《外国文学》《民间文学》等。鲁敏老师还谈到,她所认识的作家中,有些人很早就下乡插队,生活非常艰苦,也没有想到将来会成为作家。但是,他们有着很好的读书习惯,阅读的质量也很高。长期的阅读逐渐使他们产生了写作的想法,而这种想法和对人性人心、对文学、对这个世界的爱,会形成一种气息环绕在他们生命的牖户当中,只待有一天这扇窗户打开,他们的文学梦就实现了。
“有一个文学梦是好的,但梦想和将来并不是一一对应的。想要成为作家,首先要有很大的阅读量和良好的阅读习惯。”鲁敏老师总结说,“作家必须有深厚的人文修养,才会有深刻的文学作品。”
采访最后,我们询问鲁老师一直坚持写作的动力是什么,鲁老师说:“作家在现代社会还是很边缘化的职业。我经常在家里写了一天后,站在窗口往外看,总觉得楼下的每个人都活得生龙活虎的,过得特别好,因为他们都有具体的事情要做。而我,每天就是对着电脑或者几张纸。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写得特别好,真是太棒了!第二天打开文档一看,简直是一堆垃圾,立即就删了。我们作家圈里有个笑话:‘有个人上午写了半天,家里的人问他这半天写得怎么样,他说写了个逗号;下午过后,又问他写得怎么样,他说,我把逗号删了。’这就是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会产生的不确定感和虚无感,会怀疑自己的作品有没有价值,自己的作品有没有人看,这种虚无感是永远存在的。既然这种感觉永远挥之不去,那为什么我还能坚持写作呢?这是因为我本身真的非常喜欢写作,尤其是在写得比较顺利的时候,那种快乐真的和别人赚了一千万时获得的快乐是一样的,甚至拿一千万给我,也比不上写作带给我的这种快乐。我通过文字说出了我想说的东西,作为一个人,能带给这个世界这些文字,我觉得很美好。”
(指导教师:吴 璇)
小记者采访感言
程文奕(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鲁敏老师对读书的看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阅读孕育梦想,无论一个人将来如何发展,阅读都能为他奠定良好的基础。最是书香能致远,对于我们初中生而言,读书应该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追求。让我们在快乐的阅读中放飞梦想!
方程(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我钦佩鲁老师对阅读、写作的独特见解与思考,对世故人情的洞察以及平和对待人生的态度。这次与作家面对面的采访,给了我与众不同的经历和收获,让我知道了要更合理地规划今后的学习生涯。鲁老师让我深入地了解了一位作家,细细体味了属于作家的生活感悟。我一定会将这份记忆好好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