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遇西昌

来源 :神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nm1597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斗“收官之星”发射推迟的那些天里,我常在想没能在西昌看成发射的遗憾,是否会随着“点火”的口令消解?
  2020年6月,是我入职航天宣传岗位的第8个月,在之前二十多年的人生里,我从未想过自己会与头顶的这片星空产生这样紧密的联系。
  而人生的转折点就是这么不期而遇,我成了一名航天期刊的编辑。火箭、卫星、航天员……曾经感觉遥远的事物成为我每天工作的内容,仰望的星空也逐渐成为脚下的大地。
  航天,于我而言,好像也并非想象中的遥不可及。
  “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虽然每次火箭发射我从未错过,但却从未亲临现场感受过火箭发射时喷薄而出的热浪与上升时发出的“龙吟虎啸”,只能透过影像去想象。
  我常想,如果能到现场看一次发射,该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
  很快,机会来了。
  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卫星即将在西昌发射场升空,完成北斗系统的全球组网。而我,将会去现场参与这次任务的报道,成为这一历史性时刻的见证者。得知这一消息时,内心狂喜几乎将我淹没。等平静下来后,便已经乘上飞机,开启我的“北斗”之旅。
  6月14日上午,飞机缓缓降落于西昌青山机场,刚下飞机,我便能明显感觉到微风送来的凉爽,这座春天栖息的城市,当真是名不虚传!从机场一路向外走去,横绝于眼前的是青翠的山峰,一座牵着百褶裙裙角的彝族姑娘铜像矗立在机场对面,欢迎着每一位远方来的客人。
  到了酒店,放下行李与满身的疲惫,本以为可以立即进入发射场,去完成这次穿越千里的相见。没想到一个通知,让这样的相见晚来了一天:从北京来的人员,在进入发射场前都需进行核酸检测。虽然自我感觉良好,但要经历核酸检测这一关,心里到底是有些惴惴不安。
  此时,多一刻等待,就多加一分内心的急迫。但我也知道,疫情之下,谁也马虎不得。核酸的卡口,为场区人员系上了绝对的安全带,这样的等待,必要却也值得。结果出来很快:阴性!第二天中午,带着对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向往,我们首先向牛头山观测站进发。
  汽车在高速路上平稳地行驶了很长时间,接着便转入了一段盘山公路。我们顺着盘山公路一路向上,路的两旁是高高低低的稻田,零星地散落着几排黛瓦斜檐的房子,上了年纪的彝族女人们或是背着箩筐佝偻着前行,或是围坐在自家门口,悠闲地享受着午后的阳光。孩子站在稻田边上,黑黑的皮肤上映着两块红扑扑的小脸蛋,睁着一双大眼看着被汽车激起的尘土。大约是许久未见过这种纯朴的场景了,水牛、老妪、稻田、孩童……在这苍烟如海的大凉山深处,我竟产生“此心安处”之感。
  再向前走,行路越崎岖、山径越陡斜,汽车盘山而上,有几次贴着山边转弯时,我都忍不住抓紧身边的扶手。侧头从窗外向下望去,嗬,都已经开这么高了!这要是一个不小心……这么想着,我便往车内又挤了一分。但这些并不在车辆驾驶员的考虑范围之内,山路虽险,他却十分娴熟,显然不知道来去多少回了。
  不知又颠簸了多久,终于到达了牛头山观测站。这里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地势最高、位置最偏远的点号,也是每次火箭发射万里测控的“第一棒”。站在1700多米高的山上,有人指给我,从这里向西北看去,隐藏于大山深处,是被云雾遮挡住的发射塔架。这是我第一次亲眼见识到传说中的发射塔,期待已久却是有些猝不及防,端起相机,竟不知道如何展现她的美才好。从这里看去,高大的发射塔仅有一根手指大小,少了一分想象中的巍峨,多了一分可爱。
  与一路上山见到的悠闲不同,35亩大的观测站,此时一片静谧,只有夏季独有的蝉鸣与风吹过松林的阵阵涛声,每个人都在岗位上紧张而有序地准备着。这里的工作人员介绍说,1979年,第一代牛头山人来到这座山头,用双脚踏遍山头的每一寸土地,用双手一砖一瓦地搭建、一草一木地种植,如今的牛头山苍松成林、蔚然成景。清风徐来、大山不语,只是默默地凝望着远处的发射塔,等待着火箭腾飞的那一刻。
  从牛头山观测站下来后,我们便直奔发射场。约莫一盏茶的工夫,“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八个大字映入眼帘。对于这里,我虽未踏足,却像是与它相识许久。
  随着汽车不断向里深入,一个个“熟悉”的建筑不断地在我眼前铺陈开来。与照片不同,当真实的三维建筑出现,二维的平面便显得那样索然无味。后羿拿着射日弓,带着恢宏的气势向天举箭;立于山腰的“颗颗螺钉连着航天事业,小小按钮维系民族尊严”的巨型标语,金色的大字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再向里走,刚才隐于山坳中的发射塔,终于显现出它的全貌。我们站在3号发射塔架下,極力仰头向上看去,但不管我们将脖子扭到何种程度,始终无法看清其顶端的壮观。
  立于3号发射塔架旁边的是执行此次北斗任务的2号塔架。此时已是接近黄昏,太阳正顺着西边的山脉缓缓滑下,夕阳的余晖映照在紧紧包裹着火箭的2号塔架上,顶部缕缕黄烟证明它和我一样期待明天的到来,我默默地祈祷明天一切顺利,便随车返回了西昌市区。
  夜,开始了。市区的人们围坐在一张小小的四方桌前“摆龙门阵”,虽然仅是这里的一个过客,但我却沉醉其中。这里像是被遗忘于深山老林里的“世外桃源”,黄发垂髫,怡然自乐。街边每个小店里都是灯火通明,美食蒸腾起的热气,熏得每个人满脸红光,卖花的老妪走街串巷,流浪歌手拿着一把破吉他、背上音箱,乐此不疲地推销着自己的歌声,这里虽没有大城市的霓虹与繁华,但有着自己独特的热闹与生活。在一片氤氲的热气中,我的思绪逐渐飘远,回到了刚刚离开不久的场区,在同一片月色下,不知那里是否也灯火通明,充满着发射前的紧张。
  这一夜,我兴奋得难以入睡,这是一种接近梦圆的欢悦,不知道在床上又翻来覆去了多久,我终于睡了过去。清晨6点,闹钟响了,伴随着闹钟而来的是一个遗憾的消息:发射推迟。我曾想象过看到火箭腾空而起的那一刻,我将会作何表情,也许我会内心平静,也许我会热泪盈眶,而这些想象顷刻化为潮水退去,留下了砂石最初的模样。
  那个上午,我在房间里来回踱步,跟关心这次发射的所有人一样,都在焦急地等待着推迟多久的消息。而生活往往正是如此,越是急切地追寻一个答案,越是有无数或明或暗的答案等待你去辨别。有的说,加注泄回没那么简单,至少要推迟两周;有的说,搞不好要更换发射用的火箭,可能得一个多月开外,一时间众说纷纭。由于没有确切的发射消息,我们选择了按原计划17号返京。
  当飞机慢慢升空,我看了眼窗外,耀眼的太阳依旧挂于天际,似乎与来时无异,天气平静得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而我知道心里的遗憾终是留在了这座充满魅力与神秘色彩的城。
  回京后,工作忙碌之余,我的心始终牵挂着那颗北斗星。仅仅三四天后,月城就传来了好消息:6月23日,火箭将再次加注完成发射!而同时定下来的还有一个消息,因为工作原因,我不能到现场去感受它出征太空时的壮观,留于西昌的遗憾依旧无从消解。
  终于到了发射当天,我和很多人一样,守在直播屏幕前,紧张地等待着。随着01指挥员的倒计时口令,我的心也跟着提了起来,“3,2,1”,每一个数字都像是一声鼓点,敲击在我心上。终于,伴随着“点火”的口令,乳白色的长龙拔地而起,带着尾部绚丽的火焰,一路向上,冲向那神秘又浩瀚的苍穹。
  看着那道橘红色火焰逐渐消失于云层中,我突然意识到或许无须去思考遗憾是否消解这样庸人自扰的问题,生活总是与遗憾相伴,也或许正是这个遗憾,才让我铭记初遇西昌的那些时光。
其他文献
一个秋天的下午,少年蹲在墙跟,看着眼前的树,树上的叶子红的黄的青的都有,这颜色吸引了他,他拿出铅笔和纸开始画这棵树,什么颜色的叶子都只能画成铅黑色。他只能画成铅黑色,可大自然的颜色是那样丰富。似乎是一种铅黑色的声音,少年又挨了父亲的一二声吼。父亲的愤怒总有暖色,这暖色投射到那张画纸上,极短的时间内,让少年看到了他的画也是彩色的。母亲却喜欢看儿子画画,儿子的专注带来的是安静,就像睡着了在摇篮里。  
期刊
回忆就像剥洋葱,每剥掉一层都会露出一些早已忘却的事情,层层剥落间,泪湿衣襟。  ——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君特·格拉斯  会唱歌的金达莱  站在山岗上,眺望着那漫山遍野的金达莱,她正迎着初春的朝霞,绽放着粉红的笑脸,散发着浓郁的芬芳,一串串一簇簇,好像为曾战斗在这块土地上的勇士们献上她心中的敬意。我出生在陕西关中渭河北塬上,在这个季节只见过家乡的杏花、桃花和金灿灿的迎春花,还是第一次在这异国
期刊
“军号已吹响,钢枪已经擦亮,行装已背好,部队要出发……”李伟华这次休假回家,又听到父亲李东不由自主地哼唱起这首《再见吧,妈妈》。  “你爸的军歌演唱会又开始了!”山秀峰微笑着,云淡风轻地对李伟华说。但是又有谁知道,这首歌对于这个家庭有着特殊的情感记忆。  伴随着歌曲的旋律,思绪被拉回到1985年的那个盛夏。  “报告!”  “请进!”  “首长,这是我的请战书,我申请去前线参战!”23岁的李东敲开
期刊
一  这天上午,我和两名参谋站在一个小镇的端头,手拿地图认真查对行军路线。大队长是老军事了,经验丰富,此刻正轻松地带领其余十几名官兵在旁,一边谈笑,一边忙着收拾东西、整理随身行装,等待路线确定随即出发。  深秋转入初冬的一天,单位组织一次野外小拉练。几分钟前,我们才乘车抵达这个陌生的小乡镇,这儿是我们既定的出发点。把之定位为小拉练,是因为距离近、路程短、人数少,主要目的是为今后大的野外训练探路。天
期刊
年 轮  在心里盘一口深井  涟漪是时光的波澜  花朵在上,传播谶语  根须在下,探索箴言  雨雪纷飞  命运,安之若素  影 子  朝阳将那棵白杨的影子推远了  黄昏,影子又被推回来  黑暗中,白杨树一点点将影子收回身体  小心的样子,像母亲  揽孩子入怀  枝丫间的鸟巢,睡得安详  河  绕山转坡,千回百折  找可走的路  岸边的村庄如藤蔓上的葡萄  留下沿途的回味  清浅,细弱  奔腾,是传
期刊
2020年11月24日对中国人来说注定是一个不眠之夜。夜里4点半,随着文昌航天指挥中心指挥员"点火"的号令发出,长征五号被点燃,她载着中国月球探测器嫦娥五号顺利升空,奔赴月球。海南文昌发射场一片沸腾,全中国一片沸腾,世界一片哗然……一时间,嫦娥五号的各种讯息刷爆了朋友圈,占满了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作为中国无人月球探测最关键的一步,嫦娥五号将实施月面采样返回任务,大约20多天后,它将带着来自月球的"
期刊
王干先生是鲁迅文学院的客座教授,过去是,现在还是,很受学生拥戴。我读鲁院的时候,他是我的导师。其实,不仅在鲁院,即便在整个当代文学这所“大学”里,先生的师尊地位也很显见。先生的本职工作是编辑,业余写作,以评为主,这就使他有无数学生。这些年,记述先生为人为文的文章很多,作者有名不见经传者,但也不乏名人大家,但以我今日所见,少见以师为题者。年轻人不敢这样写,是因为王干先生名望太大,怕有拉大旗之嫌;名人
期刊
春日:荠菜  记忆中的春天,从一棵荠菜开始。  随着人慢慢长大,许多小时候模糊不清的记忆,会在你一次一次的回想中,打乱又重组,最终让你忘记原本真实的是什么样子,共同交织成一个个似是而非的故事。但,记忆本就与他人无关,也就无所谓真实与否,总之那些最终留下来的,就是属于你的童年回忆。关于荠菜,我脑海中留下的故事,要追溯到孩提时代的外婆家。  外婆家在苏北的农村。从我家一路向南,过了城市的马路,过了两边
期刊
蒋排长来家  蒋排长年轻时很帅气,帅得令很多人惭愧。很多人说他很像电影《小花》《南海长城》里的演员唐国强。一米七八的个头,脊梁永远挺拔着,白净的皮肤,高鼻子大眼睛,讲一口夹杂了杭州腔的普通话。  蒋排长去我家做家访时是艳阳高照的秋天。因为提前知道了蒋排长要来家访,母亲和幺婶在家忙活了一整天,倾其所有做了腊肉炒苞菜、腊肉炒蒜笞、鲜肉炒木耳,还有一个腊猪腿炖豆角,带汤的菜是酸菜豆腐汤。蒋排长去我家家访
期刊
上部:堂弟尚义去当兵  我叔家的儿子尚义,也就是我的堂弟,从部队回来了,回来的当天没进家,去亲戚那里住了两天。他头天刚到家,第二天早晨,他爹就喝了农药,被送进了医院,据说喝的是百草枯,也有人说喝的是“84”消毒液掺白酒。民间有“84”掺白酒,喝了马上 “走”之说,意思是毒性很强。不管是哪一种,只要进入人体,都有可能造成死亡。就是阎王爷不收,也只能活成个植物人。如果我叔真成了植物人的话,他的儿子尚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