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按照这一教学理念,我精心设计了《一个数除以分数》这一节课。
一、 背景:
《一个数除以分数》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的内容,要求学生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并掌握这个计算法则。在分数除法中,不论哪种情况的计算方法都可以归结为:乘以除数的倒数。书中的例题是学生巳学习分数除以整数,在这基础上再教学一个数除以分数。然后把分数除法的法则统一起来。“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除数的倒数”这个结论怎样让学生自主去探究发现?过去传统的教学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强调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法则、再让学生根据这个法则进行一个数除以分数的反复的、机械训练。
这节课的设计上,我力求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采用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通过观察、分析等思维活动,并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采取不同的思路、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并乐于与别人交流、与别人合作,通过面对面的交流、面对面的沟通学习,使学生互通有无,会的教不会的,不会的向会的学习,一种想法的听听别人的其他想法,多种想法的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别人听,这种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议论、争执或听别人讲解的过程中,达成教学目标,从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二、 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一)创设问题:
1、 老师请同学们帮忙:一辆汽车2/5 小时行18千米,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请每个同学猜测,说说你的依据?
[片段分析]:上课伊始,创设这样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希望每个同学去猜测,使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二)把你猜测的依据说给组内同学听:
*老师首先把探究新知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思路、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使每个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并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让组内同学相互交流、相互帮助。让学生“互通有无”,会的教不会的,不会的向会的学习,一种想法的听听别人的其他想法,多种想法的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别人听,并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学习态度。
(三) 反馈讨论结果:
(1)有的想:把分数化成小数计算:18÷0.4;
(2)有的同学通过画线段图想:1小时平均分成5份,2/5是1小时的2份,所以计算为:18×(5÷2)
(3)有的想:从线段图上看,假设1小时中有3个18千米,再减去18的一半,
18×3-18÷2;
(4)有的想:先求1小时行多少千米:18÷2,即18× 1/2 ,
1小时是5个的 1/5,18× 1/2×5 = 18× 5/2。
(5)有的想:按照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乘以整数的倒数,这里也可以乘以分数的倒数即18×5/2。
*让小组的代表汇报他们的探究成果,其他组内同学可以补充想法、思路。把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而老师只是起着引导、组织、点拨的作用。
(四)归纳、总结:
(1)对这些计算方法,你的看法如何?
(2)从这些算法,你能不能发现计算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方法?
(3)观察这些解题过程:分别用了哪些方法?
*引导学生对不同算法的观察、分析、评议,了解这些计算方法的特点,即利用巳学的知识来解决新知。并让学生体会到各种方法的特点,从而筛选出比较简便的算法,从而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在此基础上得到结论:整数除以分数,等于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
(五) P34做一做:
(六) 让学生尝试:完成P34例3:
说说:为什么14/15÷3/10变成14/15×10/3
(七)观察例2与例3:能说说怎样计算分数除法?
*让学生在尝试学习中,加深对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除以这个数的倒数的理解。从中体验到自己探究到的结论被应用的快乐。
(七) 巩固计算法则:
1、填空:5÷2/3=5×( ) 8÷7/12=8×( )
7÷1/10=7×( ) 15÷12/13=15×( )
2、 计算下面各题:
15÷7/10 27× 3/10 18÷2/3
3、 不用计算,在下面的 ○里填上“>”、“<”或“=”。
6÷1/4 ○6 1/4÷6 ○1/4 6×1/4 ○6
三、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
1、学生参与面广: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每个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在疑惑中去探索,在探索中思索,在思索中去发现。好生积极性高涨,虽说有一些差生不知从何入手想,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经过组内一对一的帮助,很快理解别的同学的想法,增加学习的积极性。
2、探究能力得到发展: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大胆提出猜想。教学中的结论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发现,学生的思路有些出乎老师的意外,有些怪异、又有道理,多么好的思维方式,可见老师真的不必包办太多。放手让学生大胆的去探究,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拓展,探究能力得到发展。
3、教师起组织、引导作用:课堂上学生唱“主角”,老师只是一个“配角”,把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交流,关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思维等方面,也许有的同学一时想不出,但毕竟他在参与。
4、教学效率得到提高:这节课学生花在探究上的时间较多,老师授课的时间很少。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长,全班共同听课的时间短,但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不仅自己推导出这个结论,而且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这个结论,所以在应用知识方面、解决问题方面以及今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更为今后的再学习、再创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值得注意:
1、在探究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挥好生的作用:培养好生不仅自己会学,还要关注身边的同学,让每个同学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参与。因为老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去巡视会发现,发言的机会往往被好生抢去,个别学困生在探究过程中,听的比较多,发言机会较少。
2、练习的时间合理安排: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发展性领域得到拓展,而知识技能较对于过去的传统教学好像更不扎实,怎样在练习中提高效率是要引起注意。
一、 背景:
《一个数除以分数》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的内容,要求学生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并掌握这个计算法则。在分数除法中,不论哪种情况的计算方法都可以归结为:乘以除数的倒数。书中的例题是学生巳学习分数除以整数,在这基础上再教学一个数除以分数。然后把分数除法的法则统一起来。“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除数的倒数”这个结论怎样让学生自主去探究发现?过去传统的教学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强调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法则、再让学生根据这个法则进行一个数除以分数的反复的、机械训练。
这节课的设计上,我力求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采用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通过观察、分析等思维活动,并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采取不同的思路、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并乐于与别人交流、与别人合作,通过面对面的交流、面对面的沟通学习,使学生互通有无,会的教不会的,不会的向会的学习,一种想法的听听别人的其他想法,多种想法的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别人听,这种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议论、争执或听别人讲解的过程中,达成教学目标,从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二、 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一)创设问题:
1、 老师请同学们帮忙:一辆汽车2/5 小时行18千米,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请每个同学猜测,说说你的依据?
[片段分析]:上课伊始,创设这样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希望每个同学去猜测,使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二)把你猜测的依据说给组内同学听:
*老师首先把探究新知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思路、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使每个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并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让组内同学相互交流、相互帮助。让学生“互通有无”,会的教不会的,不会的向会的学习,一种想法的听听别人的其他想法,多种想法的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别人听,并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学习态度。
(三) 反馈讨论结果:
(1)有的想:把分数化成小数计算:18÷0.4;
(2)有的同学通过画线段图想:1小时平均分成5份,2/5是1小时的2份,所以计算为:18×(5÷2)
(3)有的想:从线段图上看,假设1小时中有3个18千米,再减去18的一半,
18×3-18÷2;
(4)有的想:先求1小时行多少千米:18÷2,即18× 1/2 ,
1小时是5个的 1/5,18× 1/2×5 = 18× 5/2。
(5)有的想:按照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乘以整数的倒数,这里也可以乘以分数的倒数即18×5/2。
*让小组的代表汇报他们的探究成果,其他组内同学可以补充想法、思路。把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而老师只是起着引导、组织、点拨的作用。
(四)归纳、总结:
(1)对这些计算方法,你的看法如何?
(2)从这些算法,你能不能发现计算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方法?
(3)观察这些解题过程:分别用了哪些方法?
*引导学生对不同算法的观察、分析、评议,了解这些计算方法的特点,即利用巳学的知识来解决新知。并让学生体会到各种方法的特点,从而筛选出比较简便的算法,从而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在此基础上得到结论:整数除以分数,等于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
(五) P34做一做:
(六) 让学生尝试:完成P34例3:
说说:为什么14/15÷3/10变成14/15×10/3
(七)观察例2与例3:能说说怎样计算分数除法?
*让学生在尝试学习中,加深对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除以这个数的倒数的理解。从中体验到自己探究到的结论被应用的快乐。
(七) 巩固计算法则:
1、填空:5÷2/3=5×( ) 8÷7/12=8×( )
7÷1/10=7×( ) 15÷12/13=15×( )
2、 计算下面各题:
15÷7/10 27× 3/10 18÷2/3
3、 不用计算,在下面的 ○里填上“>”、“<”或“=”。
6÷1/4 ○6 1/4÷6 ○1/4 6×1/4 ○6
三、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
1、学生参与面广: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每个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在疑惑中去探索,在探索中思索,在思索中去发现。好生积极性高涨,虽说有一些差生不知从何入手想,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经过组内一对一的帮助,很快理解别的同学的想法,增加学习的积极性。
2、探究能力得到发展: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大胆提出猜想。教学中的结论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发现,学生的思路有些出乎老师的意外,有些怪异、又有道理,多么好的思维方式,可见老师真的不必包办太多。放手让学生大胆的去探究,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拓展,探究能力得到发展。
3、教师起组织、引导作用:课堂上学生唱“主角”,老师只是一个“配角”,把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交流,关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思维等方面,也许有的同学一时想不出,但毕竟他在参与。
4、教学效率得到提高:这节课学生花在探究上的时间较多,老师授课的时间很少。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长,全班共同听课的时间短,但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不仅自己推导出这个结论,而且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这个结论,所以在应用知识方面、解决问题方面以及今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更为今后的再学习、再创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值得注意:
1、在探究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挥好生的作用:培养好生不仅自己会学,还要关注身边的同学,让每个同学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参与。因为老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去巡视会发现,发言的机会往往被好生抢去,个别学困生在探究过程中,听的比较多,发言机会较少。
2、练习的时间合理安排: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发展性领域得到拓展,而知识技能较对于过去的传统教学好像更不扎实,怎样在练习中提高效率是要引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