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信息素养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中学生信息意识、信息思想的形成与培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教育培养形成的。高中新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可见,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下研究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如何开展教学评价,对于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提升学生的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 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课上哪些可以做,哪些坚决不做。教师要监督学生,观察和了解学生的网络行为,及时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再次,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上网和学习的关系。要让学生明确计算机只是一种工具,是为我们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服务,是我们来控制它,而不是被它吸引。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做一个有正义感的青年,不在网络中做任何破坏性的行为。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效果在检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效果,其基本假设可以概述为:通过改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及过程,可以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一、改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
由于多年形成的心态及习惯,信息技术教师总认为自己所从事的学科属边缘学科,既没有高考的压力,也没有学校的检查评估,教师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师活动开展不规范,长时间形成了学生不重视,学校不检查,教师只应付的格局,完全忽视了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实施新课程改革后,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信息技术教师作为培养学科信息素养的主体,教师的信息素养是直接影响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如果一个教师不能及时获取新信息,就会影响教学内容的更新,甚至还会将一些已经过时的观点传授给学生。正所谓身教胜于言传,一个自身都缺乏求知欲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怎么能够培养出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的学生呢。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一切教育思想和信息技术产生实际效能的重要因素,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能否提高自己的信息素质,首先要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融入了信息化的教育教学理念。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的推广与普及,教师也应当断提高自的信息素养,跟进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主动去学习和提高自身的素养。
二、抓住课堂教学,立足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阵地
1、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只有在强烈的信息意识的引导下,产生强烈的发现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才有可能使学生自觉地追求信息。信息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靠信息技术教师长期在教学活动的引导和渗透。在信息技术必修模块的教学内容中,有大量关于信息与信息技术;信息的获取及信息价值判断等相关内容,其目的就是要在高一这段时间,在学生的意识里建立一个关于信息技术的概念,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让他们明白如果能够掌握现在所学的信息技术课的知识,会为他们今后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好处。带着这样的目标和态度学生才会在心里重视这门课,而不是仅仅把它当作是一门单纯地掌握技术性的课程,学生心里重视了,自然就会努力地去学好它。
2、丰富学生的信息知识,重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学习与日常生活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由于受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的影响,学生对信息技术了解甚少,尤其是农村中学生,在家庭教育中信息技术教育可以说是零。即使是城市中学生,他们对信息技术知识的了解也仅限于用计算机来上网。而信息技术是一个宽范的知识领域,它包含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技术范畴。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有必要教学中加强信息知识的传授,不要单纯把信息技术课上成计算机操作课,忽视了理论知识的教授与更新。
3、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要让学生明白,信息技术始终是一种工具,是一种学习工具,它不单单是教会学生几个按钮的操作,而是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平台上掌握收集、处理信息,以及如何学习的方法。这也是信息时代重要的生存能力。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活动中要提高信息能力,教师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观念,一改过去对课堂的统治地位,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学设计中,每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任务后都设计了一个综合实践活动,如在学完第一、二章后设计了一个“夸夸我的家乡”的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理的分工,收集关于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名人,地理特征,自然资源等的的信息,然后加工整理,最后表达出来。在学习完第三章后,设计了一“制作资料网站“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收集信息,加工信息也及利用信息的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当然,单纯地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是不科学也是不可取的,而是应将学生的信息能力和他们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
三、加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途径
1、加强实践,培养学生信息技能。信息技术的特殊性决定了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必须要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在动手操作的同时掌握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加工的能力。在很多教学实例中,都需要让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兴趣,愿意自己动手去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堂作业。
2、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在教学上,任务驱动法是一个可以很好发动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尤其是对于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在教师上课之初就提出的问题上进行研究,当教师设定一个让学生感兴趣、符合本堂课教学内容的问题时,给学生一些线索,让他们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多次的利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潜移默化的将自主学习贯穿到学生今后的日常生活中。不仅可以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得到技能上的提高,更对其今后的终身学习提供保障。
3、充分进行学科整合,提高学生信息道德。信息技术可以将其他学科的知识作为教学课程中的基础,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正是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魅力所在。在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这样也能让学生们不是呆板的学习计算机,而是懂得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去把学习和生活中发生的问题快速有效的处理好。例如可以用计算机进行绘画,并对颜色有更有效的认知;可以用某些打字软件,进行单词趣味录入;可以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功能,播放与学习相关的音频视频。这些手段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计算机的使用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在其他学科的成绩。
4、运用分组学习法,提高学生团队意识。在这个社会的体制下,分工合作和团队精神是一个企业或团体的重要能力。这对团体的整体实力有这重要的影响。因为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在信息技术教育中也是相当必要的。通过运用分组学习法,在任务驱动法的基础上,将学生分组,使其找到在团队中合适的位置,一起完成任务。
总之,信息素养的培养既是新世纪实施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国家信息化战略、参与国际市场上人才竞争的一项基础工程。
【关键词】 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 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课上哪些可以做,哪些坚决不做。教师要监督学生,观察和了解学生的网络行为,及时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再次,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上网和学习的关系。要让学生明确计算机只是一种工具,是为我们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服务,是我们来控制它,而不是被它吸引。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做一个有正义感的青年,不在网络中做任何破坏性的行为。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效果在检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效果,其基本假设可以概述为:通过改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及过程,可以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一、改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
由于多年形成的心态及习惯,信息技术教师总认为自己所从事的学科属边缘学科,既没有高考的压力,也没有学校的检查评估,教师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师活动开展不规范,长时间形成了学生不重视,学校不检查,教师只应付的格局,完全忽视了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实施新课程改革后,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信息技术教师作为培养学科信息素养的主体,教师的信息素养是直接影响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如果一个教师不能及时获取新信息,就会影响教学内容的更新,甚至还会将一些已经过时的观点传授给学生。正所谓身教胜于言传,一个自身都缺乏求知欲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怎么能够培养出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的学生呢。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一切教育思想和信息技术产生实际效能的重要因素,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能否提高自己的信息素质,首先要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融入了信息化的教育教学理念。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的推广与普及,教师也应当断提高自的信息素养,跟进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主动去学习和提高自身的素养。
二、抓住课堂教学,立足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阵地
1、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只有在强烈的信息意识的引导下,产生强烈的发现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才有可能使学生自觉地追求信息。信息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靠信息技术教师长期在教学活动的引导和渗透。在信息技术必修模块的教学内容中,有大量关于信息与信息技术;信息的获取及信息价值判断等相关内容,其目的就是要在高一这段时间,在学生的意识里建立一个关于信息技术的概念,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让他们明白如果能够掌握现在所学的信息技术课的知识,会为他们今后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好处。带着这样的目标和态度学生才会在心里重视这门课,而不是仅仅把它当作是一门单纯地掌握技术性的课程,学生心里重视了,自然就会努力地去学好它。
2、丰富学生的信息知识,重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学习与日常生活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由于受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的影响,学生对信息技术了解甚少,尤其是农村中学生,在家庭教育中信息技术教育可以说是零。即使是城市中学生,他们对信息技术知识的了解也仅限于用计算机来上网。而信息技术是一个宽范的知识领域,它包含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技术范畴。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有必要教学中加强信息知识的传授,不要单纯把信息技术课上成计算机操作课,忽视了理论知识的教授与更新。
3、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要让学生明白,信息技术始终是一种工具,是一种学习工具,它不单单是教会学生几个按钮的操作,而是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平台上掌握收集、处理信息,以及如何学习的方法。这也是信息时代重要的生存能力。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活动中要提高信息能力,教师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观念,一改过去对课堂的统治地位,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学设计中,每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任务后都设计了一个综合实践活动,如在学完第一、二章后设计了一个“夸夸我的家乡”的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理的分工,收集关于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名人,地理特征,自然资源等的的信息,然后加工整理,最后表达出来。在学习完第三章后,设计了一“制作资料网站“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收集信息,加工信息也及利用信息的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当然,单纯地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是不科学也是不可取的,而是应将学生的信息能力和他们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
三、加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途径
1、加强实践,培养学生信息技能。信息技术的特殊性决定了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必须要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在动手操作的同时掌握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加工的能力。在很多教学实例中,都需要让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兴趣,愿意自己动手去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堂作业。
2、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在教学上,任务驱动法是一个可以很好发动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尤其是对于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在教师上课之初就提出的问题上进行研究,当教师设定一个让学生感兴趣、符合本堂课教学内容的问题时,给学生一些线索,让他们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多次的利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潜移默化的将自主学习贯穿到学生今后的日常生活中。不仅可以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得到技能上的提高,更对其今后的终身学习提供保障。
3、充分进行学科整合,提高学生信息道德。信息技术可以将其他学科的知识作为教学课程中的基础,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正是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魅力所在。在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这样也能让学生们不是呆板的学习计算机,而是懂得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去把学习和生活中发生的问题快速有效的处理好。例如可以用计算机进行绘画,并对颜色有更有效的认知;可以用某些打字软件,进行单词趣味录入;可以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功能,播放与学习相关的音频视频。这些手段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计算机的使用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在其他学科的成绩。
4、运用分组学习法,提高学生团队意识。在这个社会的体制下,分工合作和团队精神是一个企业或团体的重要能力。这对团体的整体实力有这重要的影响。因为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在信息技术教育中也是相当必要的。通过运用分组学习法,在任务驱动法的基础上,将学生分组,使其找到在团队中合适的位置,一起完成任务。
总之,信息素养的培养既是新世纪实施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国家信息化战略、参与国际市场上人才竞争的一项基础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