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往年,到了五月初一和初五,从天亮,门外就有喊:“黑白桑椹来大樱桃”的,一个接着一个,一直到快吃午饭的时候,喊声还不断。喊的声音似乎不专是为了做生意,而有一种淘气与凑热闹的意味,因为卖樱桃、桑椹的不都是职业的果贩,而是有许多十几岁的儿童。他们在平日,也许是拉洋车的,也许是卖开水的,到了节,临时改了行——家家必须用粽子、桑椹、樱桃供佛,他们就有一笔生意好做。
北平的卖粽子的有好几个宗派:“稻香村”卖的是广东粽子,个儿大,馅子种类多,价钱贵。这种粽子并不十分合北平人的口味,因为馅子里面硬放上火腿或脂油;北方人对糯米已经有些胆怯,再放上火腿什么的,就更害怕了。可是,这样的东西并不少卖,一来是北平人认为广东的一切都似乎带着点革命性,所以不敢公然说它不好吃,二来是它的价钱贵,送礼便显着体面——贵总是好的,谁管它好吃与否呢。
真正北平的正统粽子是:(一)北平旧式满汉饽饽铺卖的,没有任何馅子,而只用顶精美的糯米,包成很小的粽子,吃的时候,只撒上一点白糖。这种粽子也并不怎么好吃,可是它洁白、娇小,摆在彩色美丽的盘子里显着非常的官样。(二)还是这样的小食品,可是由沿街吆喝的卖蜂糕的带卖,而且用冰镇过。(三)也是沿街叫卖的,可是个子稍大,里面有红枣。这是最普通的粽子。
此外,另有一些乡下人,用黄米包成粽子,也许放红枣,也许不放,个儿都包得很大。这,专卖给出下力的人吃,可以与黑面饼子与油条归并在一类去,而内容与形式都不足登大雅之堂的。
小顺儿的妈心中想着的粽子是那种糯米的,里面有红枣子的。她留心的听着门外的“小枣儿大粽子啵!”的呼声。可是,她始终没有听到。
她说不上来什么是文化,和人们只有照着自己的文化方式——像端午节必须吃粽子、樱桃与桑椹——生活着才有乐趣。
为补救吃不上粽子什么的,她想买两束蒲子、艾子,插在门前,并且要买几张神符贴在门楣上,好表示出一点“到底”有点像过节的样子。她喜爱那些神符。每年,她总是买一张大的,黄纸的,印着红的钟馗与五个蝙蝠的,贴在大门口,而外,她要买几张粘在白纸上的剪刻的红色“五毒儿”图案,分贴在各屋的门框上。她也许相信,也许根本不信,这些纸玩艺儿有什么避邪的作用,但是她喜爱它们的色彩与花纹。她觉得它们比春联更美观可爱。
妈妈不能对孩子发气,孩子是过年过节的中心人物,他们应当享受,快活。但是,她又真找不来东西使他们高声的笑。她只好惭愧的说:“初五才用雄黄抹王字呢!别忙,我一定该你抹!”
“还得带葫芦呢!”葫芦是用各色的绒线缠成的樱桃,小老虎,桑椹,小葫芦……联系成一串儿,供女孩子们佩带的。
“你臭小子,带什么葫芦?”妈妈半笑半恼地说。
“给小妹带呀!”小顺儿的理由老是多而充实的。
妞子也不肯落后,“妈!妞妞带!”
妈妈没办法,只好抽出点工夫,给妞子作了一串儿“葫芦”。只缠得了一个小黄老虎,她就把线簸箩推开了。没有旁的过节的东西,只挂一串儿“葫芦”有什么意思呢?假若孩子们肚子里没有一点好东西,而只在头上或身上带一串儿五彩的小玩艺,那简直是欺骗孩子们!她在暗地里落了泪。
(节选自《四世同堂》第三十八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注释】
老舍,原名舒庆春,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擅长描写下层普通民众生活,一生追求艺术作品的大众化、民族化,曾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鉴赏评价】
虽为小说片段,但堪称气息浓郁的旧北京端午风俗图。作者不仅介绍了北京粽子生意火爆、种类繁多、贵贱有别等有关情况,而且介绍了贴神符、抹雄黄等传统民间风俗。作者不紧不慢,对一个又一个画面娓娓道来,有静态叙述,也有动态描写;有面的介绍,也有点的刻画;画面形象鲜明,逼真传神;结构顺应自然,如行云流水,不落人工痕迹。
为与内容描写相一致,增强北京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作者选取淳朴而又自然的北京大众语言,又适当加以提炼,体现精、妙、洁、雅的文学语言特性,使得语言平和柔顺而又短小活泼,语气丰富多变而又风趣幽默,韵味悠长。如“二来是它的价钱贵,送礼便显着体面——贵总是好的”,“这种粽子也并不怎么好吃,可是它洁白、娇小,摆在彩色美丽的盘子里显着非常的官样”,寥寥数语,幽默而又精到地刻画北京市民阶层独有的文化特征和习惯心理:长期生活在天子脚下,浸濡传统文化的熏陶,虽然为民, 生活艰难,也不会忘了礼节和老规矩,要追求体面、排场、精巧的“官样”生活。不能实现,就会“暗地里落了泪”。三言两语,幽默风趣,神采毕现,鲜明体现了作者民族化的语言风格。
【思考练习】
1在作者笔下,旧北京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2在这些风俗中,作者详写哪一个?为什么?
3本文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语言风格?
【参考答案】
1吃粽子、樱桃、桑葚,挂蒲子、艾子,贴神符,抹雄黄,带葫芦等。
2详写了吃粽子,从端午节买粽子生意的火爆,到介绍北平粽子的几个宗派,然后介绍真正北平的正统的粽子四个种类。作者之所以详写,一是为了展现具有浓郁北京特色的风俗图画,更为小说人物的性格塑造制造一个典型环境:北京人谦和、温厚、懦弱、散漫、苟安而又追求体面、排场的性格,恰恰是特定的生活环境造就的。
3语言俗白简练,新鲜活泼,幽默诙谐,具有浓郁的北京韵味儿。
北平的卖粽子的有好几个宗派:“稻香村”卖的是广东粽子,个儿大,馅子种类多,价钱贵。这种粽子并不十分合北平人的口味,因为馅子里面硬放上火腿或脂油;北方人对糯米已经有些胆怯,再放上火腿什么的,就更害怕了。可是,这样的东西并不少卖,一来是北平人认为广东的一切都似乎带着点革命性,所以不敢公然说它不好吃,二来是它的价钱贵,送礼便显着体面——贵总是好的,谁管它好吃与否呢。
真正北平的正统粽子是:(一)北平旧式满汉饽饽铺卖的,没有任何馅子,而只用顶精美的糯米,包成很小的粽子,吃的时候,只撒上一点白糖。这种粽子也并不怎么好吃,可是它洁白、娇小,摆在彩色美丽的盘子里显着非常的官样。(二)还是这样的小食品,可是由沿街吆喝的卖蜂糕的带卖,而且用冰镇过。(三)也是沿街叫卖的,可是个子稍大,里面有红枣。这是最普通的粽子。
此外,另有一些乡下人,用黄米包成粽子,也许放红枣,也许不放,个儿都包得很大。这,专卖给出下力的人吃,可以与黑面饼子与油条归并在一类去,而内容与形式都不足登大雅之堂的。
小顺儿的妈心中想着的粽子是那种糯米的,里面有红枣子的。她留心的听着门外的“小枣儿大粽子啵!”的呼声。可是,她始终没有听到。
她说不上来什么是文化,和人们只有照着自己的文化方式——像端午节必须吃粽子、樱桃与桑椹——生活着才有乐趣。
为补救吃不上粽子什么的,她想买两束蒲子、艾子,插在门前,并且要买几张神符贴在门楣上,好表示出一点“到底”有点像过节的样子。她喜爱那些神符。每年,她总是买一张大的,黄纸的,印着红的钟馗与五个蝙蝠的,贴在大门口,而外,她要买几张粘在白纸上的剪刻的红色“五毒儿”图案,分贴在各屋的门框上。她也许相信,也许根本不信,这些纸玩艺儿有什么避邪的作用,但是她喜爱它们的色彩与花纹。她觉得它们比春联更美观可爱。
妈妈不能对孩子发气,孩子是过年过节的中心人物,他们应当享受,快活。但是,她又真找不来东西使他们高声的笑。她只好惭愧的说:“初五才用雄黄抹王字呢!别忙,我一定该你抹!”
“还得带葫芦呢!”葫芦是用各色的绒线缠成的樱桃,小老虎,桑椹,小葫芦……联系成一串儿,供女孩子们佩带的。
“你臭小子,带什么葫芦?”妈妈半笑半恼地说。
“给小妹带呀!”小顺儿的理由老是多而充实的。
妞子也不肯落后,“妈!妞妞带!”
妈妈没办法,只好抽出点工夫,给妞子作了一串儿“葫芦”。只缠得了一个小黄老虎,她就把线簸箩推开了。没有旁的过节的东西,只挂一串儿“葫芦”有什么意思呢?假若孩子们肚子里没有一点好东西,而只在头上或身上带一串儿五彩的小玩艺,那简直是欺骗孩子们!她在暗地里落了泪。
(节选自《四世同堂》第三十八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注释】
老舍,原名舒庆春,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擅长描写下层普通民众生活,一生追求艺术作品的大众化、民族化,曾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鉴赏评价】
虽为小说片段,但堪称气息浓郁的旧北京端午风俗图。作者不仅介绍了北京粽子生意火爆、种类繁多、贵贱有别等有关情况,而且介绍了贴神符、抹雄黄等传统民间风俗。作者不紧不慢,对一个又一个画面娓娓道来,有静态叙述,也有动态描写;有面的介绍,也有点的刻画;画面形象鲜明,逼真传神;结构顺应自然,如行云流水,不落人工痕迹。
为与内容描写相一致,增强北京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作者选取淳朴而又自然的北京大众语言,又适当加以提炼,体现精、妙、洁、雅的文学语言特性,使得语言平和柔顺而又短小活泼,语气丰富多变而又风趣幽默,韵味悠长。如“二来是它的价钱贵,送礼便显着体面——贵总是好的”,“这种粽子也并不怎么好吃,可是它洁白、娇小,摆在彩色美丽的盘子里显着非常的官样”,寥寥数语,幽默而又精到地刻画北京市民阶层独有的文化特征和习惯心理:长期生活在天子脚下,浸濡传统文化的熏陶,虽然为民, 生活艰难,也不会忘了礼节和老规矩,要追求体面、排场、精巧的“官样”生活。不能实现,就会“暗地里落了泪”。三言两语,幽默风趣,神采毕现,鲜明体现了作者民族化的语言风格。
【思考练习】
1在作者笔下,旧北京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2在这些风俗中,作者详写哪一个?为什么?
3本文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语言风格?
【参考答案】
1吃粽子、樱桃、桑葚,挂蒲子、艾子,贴神符,抹雄黄,带葫芦等。
2详写了吃粽子,从端午节买粽子生意的火爆,到介绍北平粽子的几个宗派,然后介绍真正北平的正统的粽子四个种类。作者之所以详写,一是为了展现具有浓郁北京特色的风俗图画,更为小说人物的性格塑造制造一个典型环境:北京人谦和、温厚、懦弱、散漫、苟安而又追求体面、排场的性格,恰恰是特定的生活环境造就的。
3语言俗白简练,新鲜活泼,幽默诙谐,具有浓郁的北京韵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