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认知干预对脑卒中伴抑郁和焦虑患者认知功能和负性情绪的影响

来源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ison2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强化认知干预对脑卒中伴抑郁和焦虑患者认知功能和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某院收治的脑卒中伴抑郁和焦虑患者1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 84)和观察组(n = 84),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强化认知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简易智力状况检查法(MMSE)]、负性情绪[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量表(SDS)]、神经和运动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和Fugl-Meyer评分量表(FMA)]及生活质量[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I-74)].结果: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MMSE各维度及评分明显较高(t = 6.268,6.688,3.586,8.750,3.695,11.644;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SAS和SDS评分明显较低(t = 4.650,4.198;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较低(t = 6.575,PP<0.05),FMA评分明显较高(t = 5.816,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GQOLI-74各维度评分明显较高(t = 3.872,3.683,4.533,4.853;P<0.05).结论:与常规干预相比,强化认知干预可改善脑卒中伴抑郁和焦虑患者的认知功能,减轻患者负性情绪,促进神经和运动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奥氮平联合认知行为干预对痴呆精神行为症状改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20年10月某院收治的60例老年痴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以奥氮平及常规干预,每天5~20mg,干预频率1次/周,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认知行为干预,每周1次,两组均持续治疗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干预前后阳性与阳性症状(PANSS)和阿尔茨海默病病理行为(BEHAVE-AD)评分、精神行为症状评分、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功能评分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
目的:调查面孔识别中的异族效应,检测人脸加工过程中种族信息的感知方式.方法:本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实验范式和方法,专门检测种族识别的神经机制.平均多张相同种族的面孔以突显面孔的种族信息,改变这些“平均面孔”的变形程度来操纵被试对种族信息的判断,然后采用多体素模式分析的方法检测种族认知的完整神经过程.结果:约在300ms之后的面孔识别晚期阶段,大脑开始对面孔的种族信息进行解码;持续至约370ms之后,形成稳定的种族表征.结论:个体对种族信息的解码过程发生在面孔识别过程的晚期阶段.
目的:基于心理应激多因素作用过程模型,探索大学生智谋能力与风险知觉在疫情信息感知压力与替代性心理创伤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取便利抽样的方法,于2020年2月26日-3月1日,对湖北省、安徽省、山西省3所高校的153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此次疫情中,12.1%的大学生出现了替代性心理创伤,女生替代性心理创伤的评分(中位数:20.00)高于男生的评分(中位数:18.00)(P<0.05);疫情信息感知压力与替代性心理创伤呈正相关(r=0.23,P<0.001);逐步回归分析法和Bootstrap法构建
目的:讨论多巴胺D4受体(DRD4)基因第3外显子48bp可重复序列多态性(exon Ⅲ 48 bp VNTR)和COMT val158met基因多态性及其交互作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修改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对30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分组,分为伴攻击行为组(研究组)和不伴攻击行为组(对照组),分别进行社会人口学资料、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测定,采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DRD4 exon Ⅲ 48 bp VNTR 和 COMT val158m
目的:探讨ICU转出患者躯体快感缺失、社会快感缺失、自我怜悯和创伤后应激障碍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某院收治396例ICU转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其躯体快感缺失、社会快感缺失、自我怜悯以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结果:ICU转出患者躯体快感缺失得分为43.22±3.08、社会快感缺失得分为28.49±3.52、自我怜悯得分为84.38±6.27、伤后应激障碍得分为60.81±5.06.通过路径分析,ICU转出患者自我怜悯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直接效应为-0.439,总效应为-0.5
目的:分析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意念及其风险因素.方法:连续入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2018年9月-2019年9月住院的伴NSSI的抑郁症患者177例为研究对象,评估自编一般资料问卷、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再使用贝克自杀意念量表(beck)将其分为伴/不伴自杀意念组,并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结果:①177例伴NS-SI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有自杀意念的为120例(67.80%).②单因素分析显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对儿童抑制控制的影响,以及家庭环境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以北京市280名3~6岁儿童家长为研究对象,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家庭环境量表和3~6岁儿童抑制控制能力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民主性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抑制控制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20,P<0.05),溺爱性的父母教养方式和放任性的父母教养方式与抑制控制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14,-0.24;P<0.05);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控制性与抑制控制
目的:探讨精神病态对自杀意念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莱文森精神病态自评量表(LSRP)、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孤独感量表(UCLA)以及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郑州市某大学的414名在校生进行测查.结果:①精神病态与孤独感和自杀意念呈正相关(r=0.36,0.56;P<0.01),与领悟社会支持呈负相关(r=-0.33;P<0.01);②孤独感在精神病态与 自杀意念之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84.62%;③领悟社会支持调节中介效应的前半段(精神病态与孤独感的乘积项:β=0.08,t
目的:探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女大学生的压力感知对焦虑水平的影响,以及负性情绪中介作用与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方法:使用人口学基本信息调查问卷、压力感知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正性负性情绪量表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1919名女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路径分析发现,压力感知正向预测焦虑水平(β=0.23,95%CI=[0.19,0.27]),压力感知正向预测负性情绪(β=0.41,95%CI=[0.38,0.45]),负性情绪正向预测焦虑水平(β=0.50,95%CI=[0.45,0.55]),即负性
目的:分析护生人格特征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焦虑的特点,探讨两者间的关系,为发掘科学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举措提供可行参考.方法:利用互联网“问卷星”平台发放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及中文版Sarason考试焦虑量表(TAS)对536名临毕业备考的护生进行调查.结果:536名护生TAS总均分为(17.68±7.315)分,有重度考试焦虑者198(36.9%),考试焦虑检出率为62.7%,护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前焦虑水平属中等水平.女护生TAS得分高于男护生(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