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思维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prgaef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境创设,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以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依据教学的内容和所教学生的层次,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要求教师以实际行动关心全体学生成长,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建立深厚的师生情谊,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通”。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注的精神,丰富的想像,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从各方面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起学好语文的情感。
  —、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一切文章都是彼时彼地的生活作家头脑里反映的产物。所谓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
  如《池塘边的叫声》教学片段
  师:(播放课件1:蛙鸣)听到了什么?
  生:(天真的侧头倾听,片刻后争先恐后)青蛙在叫!小青蛙的声音!
  师:(快乐地点点头)那你们见过小青蛙吗?说说青蛙的事吧!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学生纷纷举手)
  生1:小青蛙喜欢在水里生活,也喜欢在岸上生活。
  生2:小青蛙的背是绿绿的,肚子是白白的。
  生3:小青蛙是益虫,吃害虫,保庄稼。
  师:看来,你们对青蛙的了解还真不少呢!今天我们来读一个和青蛙有关的故事好吗?(板书课题,点读课题)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运用读话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二、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实物一出示,儿童便豁然领悟。如教“笔”字。
  师:(出示一枝毛笔)小朋友们看一看,这枝笔的笔杆是用什么做的?
  生:是竹子。
  师:对啊,因此这个“笔”字,上面有个“竹字头”。
  师:那么,它的下面是什么做的?
  生:是用毛做的。
  师:是啊,因此“笔”的下面是个“毛”字,“竹字头”和“毛”合起来就是“笔”,很久以前人们都是用这样的笔来写字的。
  在这个片段中,教师用实物“毛笔”,让学生通过观察,形象而生动地记住了“笔”的字形。
  三、借助图画、图像再现情境
  文与画是相通的,因此,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具
  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开言”的效果。如教学《天安门广场》时。播放《开国大典》录像,帮助学生理解“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
  四、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发人的联想和想像的一门艺术。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境,创造气氛。如教学《天安门广场》时,运用歌典《国歌》引路的方法。
  五、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于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让学生自己进入角色,扮演角色,增加学生对课文角色的亲切感,加深内心体验。如教学《云雀的心愿》时,让学生扮演云雀妈妈和小云雀的对话,体会森林的重要性。
  六、锤炼语言描述情境
  教学语言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思维能力逐渐增强,如果只靠直观性的教学情境,则容易使教学简单化,表面化,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也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满足学生对真善美更高层次的追求。从这一点来看,我们也必须重视教学语言的作用。当情境再现时,教师伴以语言的描绘,使直观手段与语言描述相结合。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就可以综合运用音乐渲染,语言描绘,实物摆设等手段,在教室里创设这样一种氛围:周总理的遗像佩上黑纱,两盆郁郁葱葱的万年青置放在讲台一角,片片白花点缀其间。教室里气氛庄严肃穆,老师在哀乐声中用深沉的语调讲述周总理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不自觉地进入了特定的情境之中,产生了身临其境之感,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之情油然而生,即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使其情感不知不觉间得到了调节与升华。
  七、设置问题,扩展情境
  问题是教学活动中心,没有问题的存在,教学就无法进行。什么样的问题,就决定什么样的思考;思考决定行动。教师应尽可能将看上去似乎简单易懂的教学内容,出乎意料地与学生未曾思考过的问题,未曾接触过的领域联系起来,使学生惊夸地发现其中的深层内涵。
  实践表明,通过情境教学,儿童在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培养起学习的主动性,周围世界的強化感受,作了认识和情感的铺垫,潜在的智能得到较早的开发,且在其中受到道德情感、审美情感的陶冶,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
其他文献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聋校的语文课还担负着帮助聋生克服听觉和语言障碍、形成与发展语言的任务。聋生学习语文不仅仅是学习语言和文化,更重要的是掌握一种沟通交流的工具。这个工具掌握得好与差,直接影响聋生其他课程的学习。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讲,对聋生而言,语文学习的工具性大于语文的人文性。  怎样进行聋校语文的教学,其方法有:  一、识字
期刊
数学猜想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它是建立在己有的事实经验基础上,运用非逻輯手段而得到的一种假定,是一种合理推理。数学方法理论的倡导者G波利亚曾说过,在数学领域中,猜想是合理的,值得尊重的,是负责任的态度,他认为在有些情况下,教猜想教验证更为重要。运用数学猜想,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  一、数学教学中“猜想”的内涵及意义  
期刊
做为一名从教多年的农村教育工作者,每一年都面对着不少的骨干教师调动或辞职,真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如今的多种形势下,农村中小学的教师队伍人才流动过大,人才在日渐萎缩,陷入了发展的困境。  一、教师结构困境  1.年龄结构——老龄化严重  如今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老龄化十分严重,绝大部分属于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出生的人,极少数是80年代出生的人,90年代出生的人更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 
期刊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和教师为主体,结合校外人员研究合作等方式编制而成的,经过反复筛选、整合,拓展等手段,使它更加符合学生特长的发展,确实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我校实施的校本课程,既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又促进了学校特色的形成和整体发展,更能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来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认真学习,接受任务,
期刊
中国青年报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认为当前教育中“冷暴力”现象普遍、承认自己在上学期间遭受过老师的“冷暴力”的分别受访者有80.2%、72.4%。  一、教育冷暴力表现形式  教育冷暴力被分为“作为”“不作为”两种形式。前者主要是指教师通过具体言行来达到在心理上精神上惩罚学生的行为。不作为的“冷暴力”常常指对学生冷淡漠视等致使学生失去存在感、认同感的行为。本文将教育冷暴力类型细致分类成以下六大类:冷漠
期刊
随着《小手牵大手,小孩教大人》清城区小学生文明行为教育读本已深入我校课堂,结合清远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我们开展的活动,从小孩到爸爸妈妈辈,再到爷爷奶奶辈,无不知晓,我们作为一名普通的市民,既是清远城市文明的受益者,更是文明创建的主力军,我们有义务,有能力为创建文明家园出一份力、添一份彩。  创文路上,“小手牵大手,小孩教大人”,人人参与,共同携手,共建文明美丽的清远,已深入人心。下面结合我的实践,分
期刊
当前,青年教师在教学第一线任教的比重越来越高,不少人已成为教学骨干,在学校各项工作中,青年教师的主力军作用日益明显。因此,如何抓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是摆在学校领导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青年教师的基本现状  青年教师的思想特点及倾向。现在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大多出生于上世纪 80到90年代,是中国青年中的一个有知识的群体。他们既追求事业上的成功,又追求生活的丰满和完美;他们大多不安于现状,
期刊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区县教育科研部门的职责不再仅仅是组织或指导几项课题研究,更多的是要倡导学校教育科研,使更多地教师能够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在工作之中进行研究。科研对课程改革的引领作用、支撑作用越加凸显。因此,区县科研部门的建设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区县科研队伍建设。目前,区县级科研人员的构成大多是来自于一线教育实践的骨干教师或管理干部,教育工作与管理经验较为丰富,虽然或多或少的具
期刊
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的教育教学也踏着发展的步伐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新课改要求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构建了新的课程结构,从而对教师有了新的要求,对教师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在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下,我谈谈高中物的教学。  一、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在正式讲授新知识之前,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可以通过一段故事、、一则谜语或笑话、一句名诗、一篇新闻、一个演示实验、一个简短
期刊
我们现在使用的中学语文教材,体现的一个重要教学观念就是“以人为本”,即教学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要用好新教材,必须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上发生转变,切不可“穿新鞋,走老路”。我以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实现教育观念转变的具体体现。因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过程,就是一个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并以学生自己发展为目标的学习过程。只有培养出学生较强的自学能力,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如何转变观念培养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