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局地强降雨天气增多,给城市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本文结合实际,针对城市防汛工作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做好城市防汛工作提出建议。
关键词:城市防汛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TV697.1+3
自古以来,人类逐水而居、傍水而聚的习性成就了今天的城市。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密集,财富集中。城市一旦遭受洪水灾害的侵袭,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都将是巨大的。“一夜暴雨、内涝成灾”是当前许多城市防洪的真实写照。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的新形势,城市越来越“淹不起”,而另一方面,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明显增多,不少城市的防洪工程建设却没有跟上,防洪标准较低,城市排水能力严重不足。城市防洪的薄弱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 特别是近年来北京等地遭遇的强降雨,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给城市防汛工作敲响了警钟。现结合即墨市实际,就如何做好城市防汛工作简要提几点建议。
一、城市防汛现状
即墨市南依崂山,东临黄海,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城区总面积51平方公里,位于中部平原区。多年平均降雨量684.8毫米,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年降水量的72.5%集中在6~9月份,且每年有1-2次台风登陆影响。2006年8月26日,即墨市境内遭遇强降雨,全市平均降雨196.1毫米,其中单点王村镇降雨439.5毫米,其中4小时降雨358毫米,是全市有降水记录以来的最大4小时降雨量,给当地农业生产、交通、近海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墨水河发源于崂山北麓城阳区惜福镇三标山,流经即墨城区,穿过胶济铁路于城阳注入胶州湾,是即墨城区重要的防洪排涝工程。河道全长41.52公里,流域面积317.2平方公里,其中即墨境内河道长21.3公里,流域面积276.1平方公里。墨水河在即墨境内主要支流有留村河、龙泉河、土桥头河、西流峰河4条。其中龙泉河是墨水河的主要支流,长20公里,流域面积56.1平方公里。2005-2010年连续五年时间投资达1.7亿元实施墨水河综合整治,新建拦河闸坝5座,实施城区河道清淤9.03公里,复式断面护岸4.386公里,砌筑主河槽挡土墙近7公里,完成墨水河下游庙头桥-铁路桥段河道治理10公里、支流龙泉河1公里,新建改建跨河桥4座。
通过综合整治,城区墨水河干流及支流龙泉河基本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可承受的24小时降雨量在240毫米左右。一旦遇到日降水量超过240毫米的历时强降雨,河道排水不畅,将会出现河水倒灌,同时上游石棚水库、团彪水库溢洪,洪水叠加,极易造成严重城市内涝。承担主要排涝任务的许多支流河道缺乏统一规划,河道淤积,遭挤占,排涝能力不足,严重制约城区排涝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
(一)排水管网排涝能力偏低。城市建设重地上、轻地下,排水设施跟不上城市發展的速度。目前,城区排水系统设防标准低,大多为3-5年,使得内涝水不能及时排出,难以为持续降雨腾空容量,直接影响地面径流通过管网向河道汇集的速度,造成内涝。虽然积水在雨后能较快地消退,但影响到城市形象,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并造成损失。
(二)河道排涝能力不足。墨水河贯穿即墨城区,主要支流有龙泉河、留村河、土桥头河、西流峰河,还有多条比较小的支流。历经多年治理,墨水河主河道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但许多支流河床过窄过浅,淤积严重,排水不畅,加之人为改变或缩小泄洪通道,河道调蓄量减少,排涝能力大大降低。
(三)防洪防汛规划滞后。随着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城区面积不断扩张,城市防洪安全保障与城市发展不够同步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防洪排涝规划、建设跟不上城市快速发展的步伐。
(四)防洪意识不强。由于多年未发生较大范围的洪水和内涝,使相当一部分干部群众的水患意识淡化,存有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
二、对策与建议
(一)坚持防治相结合。所谓“防”,就是要在文化路南关桥、德馨小学、利群商厦、小商品城附近等城区地势低洼、地下商场车库等易积水区域建设水文监测等预警设施,提高快速预警能力。建立以周边社区、村庄为单位的防汛抢险队伍,加强防汛物资及排涝设备储备,定期开展演练,确保能在险情发生第一时间开展自救,最大限度减少洪涝灾害损失。所谓“治”,就是要治理城区雨水管网排涝标准不高的问题。城区雨水管网大多建设标准不高,且运行多年,淤积严重,排涝标准大大降低。遇强降雨,排水不跌,极易形成城市内涝。汛前要组织人员对城区内的排水管网、暗渠、雨水井、排水泵站等排水设施开展全面检查和维修,发现问题,要采取整改措施及时解决,确保正常运行。另外,需制定长远规划,划分片区,按照先急后缓、先重点区域后一般区域原则逐步实施雨水管网改造,提高防洪排涝能力。
(二)进一步推进城区河道治理。即墨市城区排涝得益于贯穿城区的天然河道墨水河。汛期,城区积水一部分直接进入墨水河,另外一大部分积水通过众多支流汇入墨水河主河道。近年来,由于城市建设挤占河道,人为向河道倾倒垃圾,致使支流河道断面狭小,淤积严重,行洪能力严重不足,时常引发洪涝灾害。应立足于提高防洪排涝标准,加大城区河道支流治理力度,宜拓宽则拓宽,宜疏通则疏通,确保墨水河这条城区排涝 “大动脉”通畅。
(三)提高城市规划防洪排涝标准。城区总体规划应与防洪体系建设、环境保护、土地利用等规划相互衔接、互相补充,形成一个完整的规划体系。随着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要树立超前的防洪意识,结合城市发展,制定长远的防洪目标,特别是旧村改造、新城区建设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必须符合城市防洪规划要求,进行防洪风险评估。城市防洪规划的实施要与城市基础建设有机结合,防洪工程布置要与城市的道路、交通、景观等其它方面的建设相互协调,市政建设也要服从防洪大局,不能因个别工程而降低整个城市防洪标准,造成洪水隐患,因小失大。
(四)加大城市防洪工程的管理力度。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一是按照防洪设施统一管理的思路,建立高效运作的管理体系。在稳定现有管理队伍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社会化管理,层层建立管理工作目标考核责任制,同时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担”原则,切实划分事权,层层落实管理工作责任制。二是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主管部门加强督促检查,确保长效管理。三是落实维修养护经费,将经费纳入市级财政预算,切实加强工程安全运行管理,确保全市防洪安全。
(五)构建城市防洪工作的长效机制。城市防洪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情,需要城建、交通、公安、气象、水文等多部门联动。加大气象、水文、防汛预警监测系统的建设投入,提高预报的装备水平和技术手段,增强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提高水雨情科学预报能力。加强防汛通信系统建设,建立防洪预警信息发布资源集成共享机制。及时修订完善各级防汛预案,做到部署在先、方案科学、措施完善,形成科学的预案防御体系,确保防汛指挥体系各成员单位在应急状态下能各司其职、联动抗灾,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六)落实城市防汛工作责任制。城市防汛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要严格抓好防汛行政首长负责制的落实,相关部门要按照防汛责任制的要求,把任务、责任逐级分解到单位、分解到人,做到级级有压力,人人有责任,确保将城市防汛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七)加强防灾减灾宣传。在全面落实各项安全度汛措施的同时,切实加强城市防汛工作的宣传。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站等新闻媒体,向广大市民、企事业单位、机关、学校等广泛宣传城市防汛面临的形势和工作任务,普及城市洪涝灾害和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公众洪涝灾害意识、自救互助能力和防灾避险主动性,形成全社会关心防汛、支持防汛的强大舆论氛围。
关键词:城市防汛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TV697.1+3
自古以来,人类逐水而居、傍水而聚的习性成就了今天的城市。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密集,财富集中。城市一旦遭受洪水灾害的侵袭,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都将是巨大的。“一夜暴雨、内涝成灾”是当前许多城市防洪的真实写照。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的新形势,城市越来越“淹不起”,而另一方面,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明显增多,不少城市的防洪工程建设却没有跟上,防洪标准较低,城市排水能力严重不足。城市防洪的薄弱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 特别是近年来北京等地遭遇的强降雨,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给城市防汛工作敲响了警钟。现结合即墨市实际,就如何做好城市防汛工作简要提几点建议。
一、城市防汛现状
即墨市南依崂山,东临黄海,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城区总面积51平方公里,位于中部平原区。多年平均降雨量684.8毫米,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年降水量的72.5%集中在6~9月份,且每年有1-2次台风登陆影响。2006年8月26日,即墨市境内遭遇强降雨,全市平均降雨196.1毫米,其中单点王村镇降雨439.5毫米,其中4小时降雨358毫米,是全市有降水记录以来的最大4小时降雨量,给当地农业生产、交通、近海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墨水河发源于崂山北麓城阳区惜福镇三标山,流经即墨城区,穿过胶济铁路于城阳注入胶州湾,是即墨城区重要的防洪排涝工程。河道全长41.52公里,流域面积317.2平方公里,其中即墨境内河道长21.3公里,流域面积276.1平方公里。墨水河在即墨境内主要支流有留村河、龙泉河、土桥头河、西流峰河4条。其中龙泉河是墨水河的主要支流,长20公里,流域面积56.1平方公里。2005-2010年连续五年时间投资达1.7亿元实施墨水河综合整治,新建拦河闸坝5座,实施城区河道清淤9.03公里,复式断面护岸4.386公里,砌筑主河槽挡土墙近7公里,完成墨水河下游庙头桥-铁路桥段河道治理10公里、支流龙泉河1公里,新建改建跨河桥4座。
通过综合整治,城区墨水河干流及支流龙泉河基本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可承受的24小时降雨量在240毫米左右。一旦遇到日降水量超过240毫米的历时强降雨,河道排水不畅,将会出现河水倒灌,同时上游石棚水库、团彪水库溢洪,洪水叠加,极易造成严重城市内涝。承担主要排涝任务的许多支流河道缺乏统一规划,河道淤积,遭挤占,排涝能力不足,严重制约城区排涝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
(一)排水管网排涝能力偏低。城市建设重地上、轻地下,排水设施跟不上城市發展的速度。目前,城区排水系统设防标准低,大多为3-5年,使得内涝水不能及时排出,难以为持续降雨腾空容量,直接影响地面径流通过管网向河道汇集的速度,造成内涝。虽然积水在雨后能较快地消退,但影响到城市形象,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并造成损失。
(二)河道排涝能力不足。墨水河贯穿即墨城区,主要支流有龙泉河、留村河、土桥头河、西流峰河,还有多条比较小的支流。历经多年治理,墨水河主河道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但许多支流河床过窄过浅,淤积严重,排水不畅,加之人为改变或缩小泄洪通道,河道调蓄量减少,排涝能力大大降低。
(三)防洪防汛规划滞后。随着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城区面积不断扩张,城市防洪安全保障与城市发展不够同步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防洪排涝规划、建设跟不上城市快速发展的步伐。
(四)防洪意识不强。由于多年未发生较大范围的洪水和内涝,使相当一部分干部群众的水患意识淡化,存有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
二、对策与建议
(一)坚持防治相结合。所谓“防”,就是要在文化路南关桥、德馨小学、利群商厦、小商品城附近等城区地势低洼、地下商场车库等易积水区域建设水文监测等预警设施,提高快速预警能力。建立以周边社区、村庄为单位的防汛抢险队伍,加强防汛物资及排涝设备储备,定期开展演练,确保能在险情发生第一时间开展自救,最大限度减少洪涝灾害损失。所谓“治”,就是要治理城区雨水管网排涝标准不高的问题。城区雨水管网大多建设标准不高,且运行多年,淤积严重,排涝标准大大降低。遇强降雨,排水不跌,极易形成城市内涝。汛前要组织人员对城区内的排水管网、暗渠、雨水井、排水泵站等排水设施开展全面检查和维修,发现问题,要采取整改措施及时解决,确保正常运行。另外,需制定长远规划,划分片区,按照先急后缓、先重点区域后一般区域原则逐步实施雨水管网改造,提高防洪排涝能力。
(二)进一步推进城区河道治理。即墨市城区排涝得益于贯穿城区的天然河道墨水河。汛期,城区积水一部分直接进入墨水河,另外一大部分积水通过众多支流汇入墨水河主河道。近年来,由于城市建设挤占河道,人为向河道倾倒垃圾,致使支流河道断面狭小,淤积严重,行洪能力严重不足,时常引发洪涝灾害。应立足于提高防洪排涝标准,加大城区河道支流治理力度,宜拓宽则拓宽,宜疏通则疏通,确保墨水河这条城区排涝 “大动脉”通畅。
(三)提高城市规划防洪排涝标准。城区总体规划应与防洪体系建设、环境保护、土地利用等规划相互衔接、互相补充,形成一个完整的规划体系。随着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要树立超前的防洪意识,结合城市发展,制定长远的防洪目标,特别是旧村改造、新城区建设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必须符合城市防洪规划要求,进行防洪风险评估。城市防洪规划的实施要与城市基础建设有机结合,防洪工程布置要与城市的道路、交通、景观等其它方面的建设相互协调,市政建设也要服从防洪大局,不能因个别工程而降低整个城市防洪标准,造成洪水隐患,因小失大。
(四)加大城市防洪工程的管理力度。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一是按照防洪设施统一管理的思路,建立高效运作的管理体系。在稳定现有管理队伍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社会化管理,层层建立管理工作目标考核责任制,同时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担”原则,切实划分事权,层层落实管理工作责任制。二是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主管部门加强督促检查,确保长效管理。三是落实维修养护经费,将经费纳入市级财政预算,切实加强工程安全运行管理,确保全市防洪安全。
(五)构建城市防洪工作的长效机制。城市防洪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情,需要城建、交通、公安、气象、水文等多部门联动。加大气象、水文、防汛预警监测系统的建设投入,提高预报的装备水平和技术手段,增强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提高水雨情科学预报能力。加强防汛通信系统建设,建立防洪预警信息发布资源集成共享机制。及时修订完善各级防汛预案,做到部署在先、方案科学、措施完善,形成科学的预案防御体系,确保防汛指挥体系各成员单位在应急状态下能各司其职、联动抗灾,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六)落实城市防汛工作责任制。城市防汛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要严格抓好防汛行政首长负责制的落实,相关部门要按照防汛责任制的要求,把任务、责任逐级分解到单位、分解到人,做到级级有压力,人人有责任,确保将城市防汛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七)加强防灾减灾宣传。在全面落实各项安全度汛措施的同时,切实加强城市防汛工作的宣传。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站等新闻媒体,向广大市民、企事业单位、机关、学校等广泛宣传城市防汛面临的形势和工作任务,普及城市洪涝灾害和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公众洪涝灾害意识、自救互助能力和防灾避险主动性,形成全社会关心防汛、支持防汛的强大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