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乃命之源。它不仅决定一个人的生命死活,也是一个人立身于世之本。人生一世,是活得正正派派、坦坦荡荡、心无邪念,还是活得一生心计他人、心为财命,这就要看这颗心是正还是歪,是好还是坏了。一个人怀有歪心、坏心,其下场将会是什么,众人皆知,姑且不说,这里只讲人不能有贪心。因为人一有贪心,那就不仅仅是一种私心了,就会由小贪变中贪、中贪变大贪,乃至贪得无厌、欲壑难填,便应了“人心不足蛇吞象”那句话。
一个人生了贪心,最物化的表现就是以利为驱逐。利乃心之所向,利乃心为所动。为了贪利,为官者便权钱交换,为学者便丧失学术道德,为娼者便出卖自己的肉体和尊严。无权无势者便行窃诈骗。而且这种贪婪之心一起,便无止境,吃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得寸进尺,得陇望蜀。普希金《渔夫与金鱼的故事》中的那个贪得无厌的老太婆,是许多人都很熟悉的。当今官场上又有多少这样的“老太婆”,受贿一次、两次、三次、四次……心越贪越大,利越贪越多,受贿千万元的已是常见,数亿元的也不算稀奇!
所以,人一旦染上贪心,有的就会绞尽脑汁、用尽聪明、使尽手段,去敛财图色。也有的虽是有知恶欲返之意,但是贪心成习、诱惑难敌,只是以“下不为例”慰藉自己,可“下不为例”却一次次地照常“为例”。多少贪官不都是从“拒收”到“下不为例”,再到“大收特收”而不止的!这正如明朝刘元卿《贤奕编》的一则寓言说的,猩猩好酒,猎人便在山路置酒诱之,猩猩下山,一见大骂猎人不仁,以酒相诱,可后来挡不住酒香而先一小杯,继一大碗,后失去警惕,喝了个酩酊大醉,终为猎人所获,且“其后来者也亦然”。这则寓言很有讽刺意味,它道出了猩猩“警觉-智昏-失控-落套”的过程。今日贪官们由贪婪至锒铛入狱的轨迹不亦如此!
可见,人一旦贪欲不止,便难以退步抽身,必然惑其心窍,灭其理智,即便大家认为很聪明的人,也会变得愚蠢起来。这是因为人只要沾上了贪,便会为财欲、权欲、色欲,弄得目眩神摇和魂不附体。人们常会说鬼迷心窍,既然“心窍”已迷,岂有聪明可言!平心而论,他们中的许多人不是不懂得贪财、贪色坑国害民,终将要受到制裁的,可他们却步步走向深渊,何也?原因就是贪心令他们失去了理智,愚蠢驱使他们忘乎所以而胡为。
我们日常所见,多少骗子行骗天下,可伎俩仅就一个,而受骗人却接踵而至。这并不是骗子如何的聪明,而都是受骗人的愚蠢可笑,而愚蠢就在一个“贪”字上。有些人贪图当官,一个无赖冒充什么大书记家的什么人,他们便顶礼膜拜,不惜巨额贿送;一个大字不识的农妇设计圈钱,一些人为了发财,便不惜倾囊相投。贪心实是祸心。人一生贪,祸便相伴随行,何日祸起,不过是迟与早而已。
人生贪心人即蠢,生念贪心祸伴行,这是规律。只要深悟这规律的人,才能保持清醒头脑,在权、钱、色面前,能因不贪而不至愚蠢。在《清朝野史大观》中记有这样一个轶事:道光年间,刑部大臣冯志圻一生酷爱碑帖书画,但他绝不受人馈送,出外巡视,也绝不谈及自己的爱好。有一下属探听到其爱好后,便献上一宋拓名帖,冯原封不动退还。有人劝他何不打开欣赏一下,他说,这种古物若是真的一看就会爱不释手,不启封一赏,视之膺品,心里就不会贪之。“封其心眼,断其诱惑,任你物多美、色多艳、多迷人,眼不见,心不乱,其奈我何!”
这话说得多好!但愿我们今天的大小官吏们记住冯志圻这个拒贪的故事、拒贪的方法,特别记住“封其心眼,断其诱惑”这句金玉良言!
一个人生了贪心,最物化的表现就是以利为驱逐。利乃心之所向,利乃心为所动。为了贪利,为官者便权钱交换,为学者便丧失学术道德,为娼者便出卖自己的肉体和尊严。无权无势者便行窃诈骗。而且这种贪婪之心一起,便无止境,吃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得寸进尺,得陇望蜀。普希金《渔夫与金鱼的故事》中的那个贪得无厌的老太婆,是许多人都很熟悉的。当今官场上又有多少这样的“老太婆”,受贿一次、两次、三次、四次……心越贪越大,利越贪越多,受贿千万元的已是常见,数亿元的也不算稀奇!
所以,人一旦染上贪心,有的就会绞尽脑汁、用尽聪明、使尽手段,去敛财图色。也有的虽是有知恶欲返之意,但是贪心成习、诱惑难敌,只是以“下不为例”慰藉自己,可“下不为例”却一次次地照常“为例”。多少贪官不都是从“拒收”到“下不为例”,再到“大收特收”而不止的!这正如明朝刘元卿《贤奕编》的一则寓言说的,猩猩好酒,猎人便在山路置酒诱之,猩猩下山,一见大骂猎人不仁,以酒相诱,可后来挡不住酒香而先一小杯,继一大碗,后失去警惕,喝了个酩酊大醉,终为猎人所获,且“其后来者也亦然”。这则寓言很有讽刺意味,它道出了猩猩“警觉-智昏-失控-落套”的过程。今日贪官们由贪婪至锒铛入狱的轨迹不亦如此!
可见,人一旦贪欲不止,便难以退步抽身,必然惑其心窍,灭其理智,即便大家认为很聪明的人,也会变得愚蠢起来。这是因为人只要沾上了贪,便会为财欲、权欲、色欲,弄得目眩神摇和魂不附体。人们常会说鬼迷心窍,既然“心窍”已迷,岂有聪明可言!平心而论,他们中的许多人不是不懂得贪财、贪色坑国害民,终将要受到制裁的,可他们却步步走向深渊,何也?原因就是贪心令他们失去了理智,愚蠢驱使他们忘乎所以而胡为。
我们日常所见,多少骗子行骗天下,可伎俩仅就一个,而受骗人却接踵而至。这并不是骗子如何的聪明,而都是受骗人的愚蠢可笑,而愚蠢就在一个“贪”字上。有些人贪图当官,一个无赖冒充什么大书记家的什么人,他们便顶礼膜拜,不惜巨额贿送;一个大字不识的农妇设计圈钱,一些人为了发财,便不惜倾囊相投。贪心实是祸心。人一生贪,祸便相伴随行,何日祸起,不过是迟与早而已。
人生贪心人即蠢,生念贪心祸伴行,这是规律。只要深悟这规律的人,才能保持清醒头脑,在权、钱、色面前,能因不贪而不至愚蠢。在《清朝野史大观》中记有这样一个轶事:道光年间,刑部大臣冯志圻一生酷爱碑帖书画,但他绝不受人馈送,出外巡视,也绝不谈及自己的爱好。有一下属探听到其爱好后,便献上一宋拓名帖,冯原封不动退还。有人劝他何不打开欣赏一下,他说,这种古物若是真的一看就会爱不释手,不启封一赏,视之膺品,心里就不会贪之。“封其心眼,断其诱惑,任你物多美、色多艳、多迷人,眼不见,心不乱,其奈我何!”
这话说得多好!但愿我们今天的大小官吏们记住冯志圻这个拒贪的故事、拒贪的方法,特别记住“封其心眼,断其诱惑”这句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