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另外一个我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oryfei9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每每读到安娜·安德烈耶夫娜·阿赫玛托娃的作品,就不禁想起中國文学史上一位光彩夺目的女诗人--李清照。这两位独具特色的女诗人不仅人生经历相似,作品风格相似,而且在文学界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世界文化遗产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关键词:人生经历;作品风格;艺术成就
  中图分类号:I106.2;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152-02
  许多读知道阿赫玛托娃的名字,都是因为被她的《黄昏》深深吸引。这位女诗人的笔触如此細腻,寥寥几笔就能准确勾勒人物的心态,让人读之千般咀嚼,不忍放置。就是因为这种感觉让读者似曾相识,才让许多想起李清照的诗句,因为读李清照的诗也有这样的感触。这也许是本文要研究这两位带给作者同样震撼的诗人有何相似之处的原因。
  一、阿赫玛托娃和李清照相似的出生背景
  安娜·安德烈耶夫娜·阿赫玛托娃是俄罗斯著名的女诗人,阿克梅派代表人物,是俄罗斯诗歌史上的月亮。众所周知,俄罗斯诗歌史上的太阳是俄罗斯基本语的奠基人——普希金,那么能与之并肩的阿赫玛托娃的艺术造诣可想而知。阿赫玛托娃原姓戈连科,1889年6月23日生于敖德萨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1岁举家搬迁到彼得堡近郊黄村,在普希金的母校读中学,并开始写诗。
  李清照生于1084年3月13日,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人。宋代著名女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是苏轼的学生;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李清照从小就在一个充满文学氛围的家庭中成长。
  这两位在各自国家文学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女诗人虽然年纪相差800多岁,但是她们身上却有太多太多的相似之处。她们以自己独特的女性视角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女性形象,为世界诗歌文化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
  二、阿赫玛托娃和李清照相似的人生经历
  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惊奇地发现,阿赫玛托娃和李清照的人生经历是如此的相似,就像活在世界另一端的另一个自己。
  首先,阿赫玛托娃与李清照都出生于一个充满文化氛围的家庭中。虽然阿赫玛托娃的父亲并不赞成她写诗,甚至禁止她用自己的姓氏发表诗歌,但是家庭教育的影响还是造就了她深厚的文学素养;而李清照的家庭乃书香门第,父母藏书丰富,这为李清照夯实了坚定的文学基础。两位诗人都是年少成名。阿赫玛托娃在1912年发表第一本诗集《黄昏》,2年后又发表著名的《念珠》,这两本唯美主义诗集让她名声大噪;李清照少年时期就写出让人耳熟能详的《如梦令》和《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
  其次,两位女诗人都嫁给了另一位当时的著名诗人。阿赫玛托娃1910年高校毕业后就嫁给了恋爱6年的诗人古米廖夫。然而他们却在1917年离婚,两位向往自由的诗人认为分手是最好的选择。李清照18岁嫁给太学生赵明诚。二人婚后生活非常幸福,琴瑟和鸣,然而不幸的是,建炎三年八月赵明诚死于建康。
  这两位女诗人的诗歌里都充满了对爱情的向往和赞美,这与其婚姻、恋爱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而且令人称奇的是,这两位女诗人的艺术成就都远远超过了其丈夫,这令“大丈夫们”感到无可奈何。
  再次,这两位诗人中晚年的经历颇为相似,她们都处于社会动荡和历史变革时期。阿赫玛托娃经历了“十月革命”、卫国战争,晚年更是遭到法西斯强权的迫害。然而,至始至终,阿赫玛托娃都没有背弃她心爱的祖国。在这样痛苦不堪的生活里,在精神和现实双重折磨的下,她却创作出史诗巨作《安魂曲》和《没有主人公的抒情诗》,迈向了创作高峰,她用一颗慈母之心感受祖国人民的悲痛和苦难。李清照也在晚年面临着历史巨变。公元1127年北方金族攻克汴京,宋徽宗和宋钦宗被俘,宋高宗逃跑,赵明诚次年死于建康,李清照晚年凄苦。在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背景下,李清照并没有被打倒,而是提笔写下《声声慢》、《咏史》和《夏日绝句》这样的诗词。
  三、阿赫玛托娃和李清照相似的创作风格转变
  早期两位女诗人的作品都比较委婉,更多的是抒发个人情怀。中后期的作品内容都更加丰富,饱含爱国主义情怀。
  阿赫玛托娃的早期作品语言风格简洁、自然,人物丰满、真实。她是从女性视角看待世界、看待生活的。阿赫玛托娃的作品深受普希金的影响,继承了俄罗斯诗歌的传统和现实主义小说的风格。她的作品中诉说了诗人的孤独和对真正爱情的渴望,但是又往往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人的内心。早年的阿赫玛托娃是位多愁善感的抒情诗人,例如1911年的作品《在深色的面纱下》:“今天你为何如此憔悴?”“是因为,我用苦涩的忧愁把你灌得酩酊大醉。”“我急喘着,高声喊道:‘那一切不过是玩笑。我会死去的,你若一走。’你平静地一笑,冷冷地对我说:“别站在风口里。”用简单的笔触诉说男女主人公分别的离别之苦。然而“十月革命”的来临改变了阿赫玛托娃的生活,也改变了她的创作风格。当时社会动荡,很多知识分子禁不住国外的诱惑,弃国而去,而阿赫玛托娃坚定地与他们划清了界限。在她1917年的作品《有个声音呼唤我》中写道:“放弃你那多灾多难的穷乡僻壤……但我冷漠而又平静地用双手捂住了耳朵,不要让这种卑鄙的言语把悲哀的心灵玷污。”明确表达了她留守祖国,坚定不移的信念。她开始思考时局,思考现实。即使在最为严酷动荡的30年代,她的儿子因父母的原因一再入狱,阿赫玛托娃都没有放弃过祖国,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苦难后,她的意志更加坚定,诗人的作品中爱国主义情怀、忧国忧民之心愈发强烈。她以一位母亲的胸怀爱着这片备受磨难的土地,爱着这片土地上痛苦的人民。
  李清照的转变就更为明显了。李清照本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她的作品符合中国大众的审美,语言清丽,善用白描。李清照早期诗歌多反映闺中生活、田园风光以及离别愁苦。读着她的诗词,仿佛置身画中,一步一步,娓娓道来。赋闲生活,小女儿心态跃然纸上。李清照的《一剪梅》非常有名,也更能表现诗人的写作特点。“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通篇文字清丽,没有半点媚俗之态,思念之情跃然纸上。   李清照南渡后,丈夫的死给了她很大的打击,国家的破灭也让她的创作风格发生巨大的变化,其作品一改往日清丽之风,转而抒發怀乡吊念孤独之意。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她时常思念故土。这些意象在她的作品《菩萨蛮》、《蝶恋花》、《转调满庭芳》、《声声慢》和《孤雁儿》中清晰可见,充分表达了思乡和愁苦之情。我们可以通过这首《武陵春》来体会:“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两位诗人都是由单纯细腻的小女儿慢慢转变成忧国忧民、感怀家国的伟大诗人。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造成了这种相似的转变。
  四、阿赫玛托娃和李清照相似的惊人艺术成就
  阿克梅派是1912—19132年间形成于俄国的诗歌流派,它既有对象征主义的继承,又有对象征主义的否定。而阿赫玛托娃是阿克梅派代表人物,是阿克梅派三大诗人之一。她的主要代表作有《黄昏》、《念珠》、《白色的畜群》、《车前草》、《公元1922》和《没有主人公的叙事诗》以及死后于1987年首次公开发表的《安魂曲》。她的作品广受外好评,并于1964年荣获意大利的“艾特内·塔奥尔米诺”国际诗歌奖,是公认的“诗歌语言的光辉大师”、“20世纪俄罗斯诗坛屈指可数的诗人之一”,俄罗斯白银时代的重要代表。阿赫玛托娃在俄罗斯文坛的地位无人可以动摇。
  李清照诗歌无数,诗词无双。著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她被誉为“词国皇后”,被尊为藕花神,现今在国内多处建有她的纪念馆。在封建社会中,女人本就属于弱势群体,然而李清照却能在那样男权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追求男女平等、关心国家、热爱祖国,开创女性爱国主义诗人的先河,无愧“千古第一才女”的美誉。
  无论在俄国还是在中国,每一个时代,在文学历史的长河中,总会出现一些耀眼璀璨的明星。每一位伟大的诗人或者文学家的创作特点和创作风格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性格特点相关联,他们各具特色,各有风采,她们的作品往往都是独一无二的。像阿赫玛托娃和李清照这样跨越时代、跨越国籍又如此相似的诗人确实是少之又少。阿赫玛托娃和李清照就像世界上的另外一个自己,一样经历困苦,一样经历平凡。在动荡的历史背景下苦苦寻找自身的价值。她们不甘于平凡,不甘于落寞,从一个小女人成长为振臂高呼的爱国诗人,用手中的笔表达自己的家国情怀,用自己的笔来对抗社会的不公,发出自己強有力的呐喊。
  参考文献:
  〔1〕褚斌杰,孙承恩.李清照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熊骄.刚柔并济的婉约—阿赫玛托娃与李清照诗歌中的女性形象对比[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06).
  〔3〕徐贤绪.二十世纪俄罗斯诗歌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徐雪琴.阅尽沧桑,方显达练—浅析造成阿赫玛托娃和李清照诗词创作风格相似的原因[J].时代文学,2009,(03).
  〔5〕杨雷.浅谈李清照和安娜·阿赫玛托娃的创作道路[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2,(05).
  〔6〕周启超.白银时代俄罗斯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其他文献
摘 要:大学生行为失范现象严重,法治意识薄弱已经成为高校面临的普遍现象。文章以手机的课堂使用为例,通过调查和访谈分析在校规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如何能使学生从内心认同校规校纪,自觉自愿遵守。希望这样的探索能够使学生能够领略契约精神,树立法治的理念,体会爱的教育的真谛。  关键词:手机课堂使用;契约精神;爱的教育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2-0
期刊
摘 要:社区情感唤醒是指激发居民隐匿的社区情感,包括居民与居民之间的情感和居民对社区的情感。文章通过对社区的个案研究,认为社区社会组织通过推动居民的社区参与、拓宽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和建构和谐社区文化来实现提高居民社区参与度、发展居民的利他行为和居民对所居住社区正向评价,以此激发居民潜在的社区情感。  关键词:社区情感;社区社会组织;情感唤醒  中图分类号:C91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功能语法观点为导向,研究动词的及物性。考察相关文献后发现,传统语法二分法的分类不够严谨,留下了很多模糊而令人误解的中间地带,对动词及物性的探讨只停留在语法形式和句法层面。运用“广义及物性”理论在语篇层面上界定蒙古语动词的及物动词性更有解释力,并且能让学习者更好地把握和运用蒙古语动词。  关键词:“广义及物性”理论;蒙古语动词;及物分类  中图分类号:H5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法律明确反收购行为的决定权归属,旨在平衡收购方与被收购方、目标公司管理层与小股东、公司与员工及利害关系人、收购双方的冲突利益。因此,在立法模式的选择上应充分考虑中国的资本市场和上市公司治理状况、宏观经济政策等因素。我国《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应解释为股东会相对中心主义,赋予董事会一定的事前反收购决策权,并以商业判断规则审查之。  关键词:反收购;毒丸计划;股东会相对中心主义  中
期刊
摘 要:新《商标法》首次将驰名商标的法定含义、认定制度、权利限制机制及权利冲突解决机制纳入其中,是我国商标法立法史上重要里程碑。本文在归纳新商标法对驰名商标制度四大突破点的基础上,结合司法实践针对驰名商标保护范围、认定标准量化、权利限制界定、域名权利冲突等尚需完善之处提出思考性建议。  关键词:新商标法;驰名商标;突破;完善  中图分类号:D92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
期刊
摘 要:福建文化生态在现代化进程中日益受到冲击,福建文化生态建设已成为福建文化强省建设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在文化生态视野下,发掘并重构福建文化生态系统,从政策保障、路径选择层面谋划福建文化强省建设的整体战略,以便各种文化和谐共生共存。  关键词:文化生态;文化强省建设;多元共存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127-02  十八大以来,习近
期刊
摘 要:随着时代发展,当下国人正从传统道德文化逐渐步入现代道德文化的过程中,在此之中难免出现诸多问题,而种种问题的本源归根结底还是在中国本身的传统道德文化之上。国人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重新审视后发现,其诸多理念对我国当代社会依然具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启蒙;自我循环;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055-02  近代以来国人经过
期刊
摘 要:从文化学、经济学的视角对皖北地区养老产业的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结合皖北文化地域特色,打造区域养老文化产业集聚区,在集聚区内进行一系列的设施配套、专业人才培训等建设,让文化丰富老年人的生活,从而发展我国的老年文化产业,让文化养老成为皖北区域养老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关键词:皖北地区;养老文化;产业集聚区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
期刊
摘 要:《活着》是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代表作品之一。作品通过对主人公"福贵"一家接连不断的残酷遭遇的描述,表现了一种在苦难中挣扎生存、在生存中坦然面对苦难的独立且又坚韧的生活状态,表现了余华对生存的独特认识。  关键词:余华;《活着》;生存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146-02  余华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否决传统
期刊
摘 要:杨绛作为一个学者型的女作家,她的温婉、内敛、柔弱,使得她的小说充满了诗性特征,与现实拉开了距离。《洗澡》中许彦成和姚宓的感情纠葛刻画的浓烈而有节制,缠绵而又克己,体现了作家平实、朴素、静观的写作手法。小说以三反运动为背景,描写知识分子在政治运动中的百态,呈现出一段真实的历史记录,担当了用文学捍卫历史真实的责任与道义。  关键词:诗意;距离;静观;史的精髓;文体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