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农村需要新农民,新农民需要新文化,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而农民的全面发展是以农村文化的进步为基本条件的,农村新文化建设可以为农村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更是农民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城市相比,农村的文化建设仍相当落后,农民的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都比较低,当务之急应是加强农村新文化建设,培育新农民。
关键词:新农民;新文化;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各地政府在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确立与建设和谐新农村相一致的思想、文化理念,大力加强农村文化环境建设,抓住影响新农村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探索农村新文化在新农民培养中的途径,努力培养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的发展。
一、新文化在新农村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实现小康社会是培养新型农民的强大精神支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让农民有安全感、身心愉快、人文关怀,让农民的素质得到提升和文化底蕴得到弘扬。农村社会是否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是否有一个强大的精神支撑——共同的理想信念。而农村新文化建设就是培养新型农民确立共同的理想信念,联系各种社会群体、使之超越具体利益关系而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抓住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以村为关键培育新农民,提高新农民文化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在夯实基础上下功夫;以政府为主导,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和积极性,发挥较好的作用。
抵御腐朽落后文化是造就新型农民的重要手段。老百姓需要具有思想文化的东西,如果不去普及健康的文化意识,那么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就会产生。如占卦算命、看风水等封建迷信活动,聚众赌博违法乱纪事件等。农村文化的落后均会影响到全面建设新农村的实现,影响到新农民的培养。
农民有了新文化才能视野开阔。农村在向城镇化方向过渡中,不以建有多少新村,多少公路为硬性标准,而以提供给农民科学文化知识多少,培养农民好的生活理念、习惯,提高人的精神品质为最终目的。比如组织“文化下乡”,利用农村文化节开展传统的农村文艺和新颖的活动,促进了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为抵御腐朽落后文化,造就一代新型农民奠定了基础。
文化阵地和活动是重要载体和标志。文化设施是开展农村新文化活动的载体,是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文化村抓住村文化楼、文化广场这些新农村基层重要的文化活动阵地建设,充分利用节假日开展文化活动,把经常性、小型多样的文化活动与定期举办大、中型群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引导、扶持和组织区域性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对农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特色文化进农村,可以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建设特色文化村,可以让村民成为知书、识礼和诚信的新一代农民。有些村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建好文化阵地,引导农民追求文明健康的文化生活,并在村里开展农民文化节,进行篮球、乒乓球、拨河、棋艺、广场舞等五大比赛和花卉盆景、庭院建设、书法等三大展示;举办农民运动会,大大丰富了群众的文娱生活,这些活动不仅陶冶了农民的情操,也提升了他们的生活品质。在典型带动下,各村都想方设法来搞好新农村文化,现在农民不出村就能享受“文化大餐”。
二、农村新文化建设,培养新型农民的途径
加强农村新文化建设,繁荣新农村文化事业,丰富新农民文化生活,是实践“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新农村文化建设领域涉及面广泛,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社会文化事业也将面临许多新的情况,加强农村新文化建设任重道远。
完善农村文化设施,为进行文娱活动创造条件。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要继续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传播先进思想,普及科学知识,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活跃农村文化市场,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要。
开发文化产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培养新农民的关键。目前文化产业处于刚起步阶段,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更为薄弱。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的同时,要开发利用农村文化资源、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积极培育和完善农村文化市场,使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激活农民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活跃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行为,根据农村市场的季节性、喜庆性、地域性、流动性的特点,坚持“扫黄打非”,把重点整治与日常整治相结合起来。拓展农村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积极探索有效的工作机制,是培养新农民的制度保证。实现新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于调动农民自身积极性,文化建设必须与农民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可做到如下几点:
1、将农村文化工作重点下移,立足圩镇,深入农户。因地制宜建设起一批规模适当、设施良好的村级农民文化公园;培育省级、市级特色文化村和示范村。发挥圩镇文化中心的导向作用,辐谢、带动、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在现有的基础上普及、完善、提高,使新文化成为农民的自觉需求。
2、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增强农村文化机构和队伍建设。一方面切实加强村文化中心等的定性、定向、定员工作,落实工作人员的待遇问题,关心、帮助和解决村文化中心工作人员在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另一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和科学合理的人事管理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农村文化骨干培训网络,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到基层文化机构工作。
3、贴近农民,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村文化活动。服务农民,着力推进村镇文化建设,满足农民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在实践过程中,注重与发展农村经济、与科技教育、与丰富农民日常生活、与提高农民素质相结合,形成良好的文化生态,提高村镇的知名度和竞争能力及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
三、总结
时代的发展为社会文化事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建设农村新文化,培育有作为新农民,不可避免会有各种困难和问题,也会面临机遇和挑战。以繁荣和发展为中心,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着眼于人的素质提高,不断改善农民的文化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通过新文化建设培养新型农民,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新农民;新文化;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各地政府在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确立与建设和谐新农村相一致的思想、文化理念,大力加强农村文化环境建设,抓住影响新农村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探索农村新文化在新农民培养中的途径,努力培养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的发展。
一、新文化在新农村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实现小康社会是培养新型农民的强大精神支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让农民有安全感、身心愉快、人文关怀,让农民的素质得到提升和文化底蕴得到弘扬。农村社会是否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是否有一个强大的精神支撑——共同的理想信念。而农村新文化建设就是培养新型农民确立共同的理想信念,联系各种社会群体、使之超越具体利益关系而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抓住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以村为关键培育新农民,提高新农民文化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在夯实基础上下功夫;以政府为主导,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和积极性,发挥较好的作用。
抵御腐朽落后文化是造就新型农民的重要手段。老百姓需要具有思想文化的东西,如果不去普及健康的文化意识,那么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就会产生。如占卦算命、看风水等封建迷信活动,聚众赌博违法乱纪事件等。农村文化的落后均会影响到全面建设新农村的实现,影响到新农民的培养。
农民有了新文化才能视野开阔。农村在向城镇化方向过渡中,不以建有多少新村,多少公路为硬性标准,而以提供给农民科学文化知识多少,培养农民好的生活理念、习惯,提高人的精神品质为最终目的。比如组织“文化下乡”,利用农村文化节开展传统的农村文艺和新颖的活动,促进了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为抵御腐朽落后文化,造就一代新型农民奠定了基础。
文化阵地和活动是重要载体和标志。文化设施是开展农村新文化活动的载体,是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文化村抓住村文化楼、文化广场这些新农村基层重要的文化活动阵地建设,充分利用节假日开展文化活动,把经常性、小型多样的文化活动与定期举办大、中型群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引导、扶持和组织区域性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对农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特色文化进农村,可以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建设特色文化村,可以让村民成为知书、识礼和诚信的新一代农民。有些村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建好文化阵地,引导农民追求文明健康的文化生活,并在村里开展农民文化节,进行篮球、乒乓球、拨河、棋艺、广场舞等五大比赛和花卉盆景、庭院建设、书法等三大展示;举办农民运动会,大大丰富了群众的文娱生活,这些活动不仅陶冶了农民的情操,也提升了他们的生活品质。在典型带动下,各村都想方设法来搞好新农村文化,现在农民不出村就能享受“文化大餐”。
二、农村新文化建设,培养新型农民的途径
加强农村新文化建设,繁荣新农村文化事业,丰富新农民文化生活,是实践“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新农村文化建设领域涉及面广泛,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社会文化事业也将面临许多新的情况,加强农村新文化建设任重道远。
完善农村文化设施,为进行文娱活动创造条件。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要继续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传播先进思想,普及科学知识,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活跃农村文化市场,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要。
开发文化产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培养新农民的关键。目前文化产业处于刚起步阶段,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更为薄弱。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的同时,要开发利用农村文化资源、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积极培育和完善农村文化市场,使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激活农民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活跃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行为,根据农村市场的季节性、喜庆性、地域性、流动性的特点,坚持“扫黄打非”,把重点整治与日常整治相结合起来。拓展农村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积极探索有效的工作机制,是培养新农民的制度保证。实现新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于调动农民自身积极性,文化建设必须与农民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可做到如下几点:
1、将农村文化工作重点下移,立足圩镇,深入农户。因地制宜建设起一批规模适当、设施良好的村级农民文化公园;培育省级、市级特色文化村和示范村。发挥圩镇文化中心的导向作用,辐谢、带动、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在现有的基础上普及、完善、提高,使新文化成为农民的自觉需求。
2、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增强农村文化机构和队伍建设。一方面切实加强村文化中心等的定性、定向、定员工作,落实工作人员的待遇问题,关心、帮助和解决村文化中心工作人员在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另一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和科学合理的人事管理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农村文化骨干培训网络,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到基层文化机构工作。
3、贴近农民,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村文化活动。服务农民,着力推进村镇文化建设,满足农民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在实践过程中,注重与发展农村经济、与科技教育、与丰富农民日常生活、与提高农民素质相结合,形成良好的文化生态,提高村镇的知名度和竞争能力及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
三、总结
时代的发展为社会文化事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建设农村新文化,培育有作为新农民,不可避免会有各种困难和问题,也会面临机遇和挑战。以繁荣和发展为中心,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着眼于人的素质提高,不断改善农民的文化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通过新文化建设培养新型农民,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