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唤结构下《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语篇增值意义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j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最负盛名的短篇小说之一。本文尝试从接受美学关于文本召唤结构的视角,剖析文本中存在的大量“未定点”和“空白”,旨在探索福克纳是怎样运用叙事和修辞手段,留下“未定点”和“空白”,以激发读者的参与,实现文本意义的语篇增值。
  关键词:《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召唤结构;未定点;空白;读者
  威廉·福克纳是当代美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也是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尽管福克纳以写作长篇小说著称,其短篇小说也赢得了学界的广泛关注。《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福克纳最负盛名的短篇小说之一,自出版开始,便引发了巨大反响。本文尝试从接受美學关于文本召唤结构的视角,探索福克纳是怎样运用叙事和修辞手段,留下“未定点”和“空白”,以激发读者的兴趣和好奇心,实现文本意义的语篇增值。
  一、接受美学的召唤结构
  接受美学的发展建立在伽达默尔的阐释学及英伽登的现象学基础上,“将文学研究的重心从作者和作品上移到了读者审美接受和审美经验的研究上,从而使文学研究跳出了狭隘的研究范围,进入一个更广阔的的领域”。接受美学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主要代表。姚斯提出了“期待视域”的概念;他认为,“一部文学作品,即使它以崭新面目出现,也不可能在信息真空中以绝对新的姿态展示自身。但它却可以通过预告、公开的或隐蔽的信号、熟悉的特点、或隐蔽的暗示,预先为读者提示一种特殊的享受”。伊瑟尔也承认文学文本可以不断唤起读者基于既有视域的阅读期待,并在英伽登提出的文本未定点和空白的基础上提出“文本的召唤结构”,即文本具有一种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唤起读者填补空白、连接空缺、更新视域。读者根据自身经验,填补文本中的空白和未定点,才能够顺畅地阅读,完成对文本的美学欣赏。文本意义的生成乃至语篇增值意义必须是史本和读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文本的召唤结构可以表现为不同的层面。第一层面是语音、语调;第二层面是句法构造,尤其是暗示、上下文的改变、修辞的运用(如象征),都可能导致意思的偏差;第三层面是意象。此外,肖像、特性、环境、情节叙述等都可能造成不确定性和空白。本文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剖析《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的召唤结构:叙述技巧的空白,以及人物和意象象征的不确定性和多义性。
  二、叙述技巧的空白
  1.非线性叙事
  肖明翰在“福克纳主要写作手法的探讨”一文中指出,“他的小说几乎没有传统的直线型情节发展。他很少按时间顺序或通常意义上的逻辑关系来组织、安排情节。在他的作品中,不同的事件、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不同时代的人物被直接放在一起,好像时间差异、空间距离在他的艺术中完全消失了。把过去和现在融为一体,时间好像停止了流动”。召唤结构可通过非线性叙事来体现,时间的跳跃导致了叙述的跳跃和信息的流失,由此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引导读者用自己的想象来填补空白。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由五部分构成,以爱米丽的葬礼开端,以发现荷默·伯隆腐烂的尸体结束,中间部分则是以错乱的时间顺序,对过去事件进行回顾。时间的错乱最初可能会让读者困惑,似乎也削弱了作品的魅力,但这样布局却可以让读者感知福克纳独特的叙述方式。读者可以通过文中少数几个时间节点去发掘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把整个故事串起来。当读者按照正确的时间顺序排列发生的故事,就可以看出爱米丽为什么买毒药,荷默为何消失不见,从未有人踏足的楼上房间是什么样的,是什么造成了大宅难闻的气味等。非线性的叙述给读者留下了很多空白和想象空间,结尾的惊人发现又指引读者回顾之间的叙述片段,把整个故事串起来,从而更好更全面地赋予文本更多意义。
  2.叙述者的不可靠性
  不可靠的叙述者也是文本召唤结构的体现。《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作者对于叙述者的身份、年龄、对爱米丽的态度等似乎并未多加阐释。谁是叙述者?一直以来,评论家们众说纷纭:叙述者是男性还是女性?是爱米丽以前的情人?是镇上八卦的人们?还是爱米丽以前的仆人托比?叙述者有多大年龄?
  通过反复研究文本,读者不难发现,叙述者似乎经历了三代人:爱米丽的父亲、爱米丽、以及爱米丽同龄人的下一代。在文中,叙述者一直以“我们”展开叙述,通过使用这一视角,叙述者把自己的想法加诸到镇上的人,从而把个人想法转变成大众想法。值得一提的是,叙述者在文中最后一部分却第一次用了“他们”:“我们已经知道,楼上那块地方有一个房间。……他们等到爱米丽小姐安葬之后,才设法去开门”。称呼的快速转变是很微妙的,由此拉开叙述者自身和镇上人们的距离,似乎在像读者传达其对爱米丽的同情和关心,尽管爱米丽的行为在大众眼中是荒诞、恐怖的。
  叙述者的身份和想法一直是个谜,但福克纳却也没有提供明确的答案。随着文本的推进,故事情节自动展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不知不觉被叙述者牵引;在此过程中,不断有悬念被创造出来,使读者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猜测、联想、解读,赋予文本更多意义。
  三、象征的不确定性及多义性
  伊瑟尔认为,修辞手法作为句法构造的一种手段,会让意思偏离字面,造成意思的不确定性。同样,朱立元在“略论文学作品的召唤结构”一文中指出,“文学文本中的修辞是召唤读者的一种重要手段。作者通过自然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创造未定意义,给读者留下发现、想象的空间”。象征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所传达的意思是不确定的,读者可以通过想象和经验加以丰富,填补未定点和空白。《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的人物和意象具有丰富、深刻的象征意义。
  1.人物的象征
  爱米丽作为故事的中心人物,被福克纳喻为一座丰碑,并通过不同读者赋予其不同的象征意义。“爱米丽和格里尔森家族是美国南方文化的象征”,其死亡象征着传统南方价值和生活方式的完全衰退;“作为镇上居民和老式传统的唯一联系,爱米丽代表了南方传统和南方贵族”。刘新民(1997)认为“爱米丽是传统秩序的维护者,同时也是旧式价值观的受害者”对于这样一个悲剧人物,福克纳本人也有着复杂的情感。在1955年的采访中,当福克纳被问及爱米丽是不是他心中的理想女性时,他的回答耐人寻味:“我同情爱米丽。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喜欢她,可能还怕她。我同情的不仅是她,还包括任何遭受痛苦和伤害的人”。   爱米丽的情人荷默·伯隆也承载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刘新民(1997)研究故事发生背景后,提出荷默代表着上升的资产阶级。也有一些读者从拼写、发音人手,分析荷默的象征意义。在荷默(Homer)和家(home)之间仅一个字母之差,发音也大致相同,暗示着“爱米丽一直把荷默留在家里”。同时,荷默·伯隆这一名字也揭示了其性格。“荷默”让人联想到《荷马史诗》里流浪的奥德赛;“伯隆”让人想到唐璜,英国诗人拜伦长诗里英俊的花花公子。尽管这些联想并不明显,也能一定程度上反映荷默的性格:一个游手好闲的花花公子,预示了两人的爱情悲剧。
  2.意象的象征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很多意象,比如爱米丽居住的房子、房间里的玫瑰等,都传达了重要的象征意义。福克纳生动地描绘了爱米丽居住的大房子:从外观看,它是一桩“曾经漆成白色的方形大木屋,圆圆的顶阁,尖尖的塔顶,涡形花纹的阳台,尽显出浓浓的七十年代轻松愉快的風格”;但房子的内部缺“发出一股尘封的气味,阴冷潮湿,密不透气”。老房子象征着爱米丽的社会地位以及格里尔森家族的高贵和荣耀。当房子走向破败,格里尔森家族也就衰落了。同时,封闭的房子还意味着爱米丽封闭的内心世界。
  玫瑰也是文中的—个重要象征。小说标题为《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但读者在文中却找不到作为名词的“玫瑰”。玫瑰作为形容词在文中出现过两次,“败了色的玫瑰色窗帘,玫瑰色的灯罩”。有评论家指出,“玫瑰表达了人们对南方传统的怀念,甚至进一步暗示爱米丽的一生就像玫瑰,存活在一代又一代小镇人的记忆里”;反映了作者对衰落的南方传统和家园的复杂情感。“她(爱米丽)的不幸遭遇,她那不为世俗压力所屈服,勇敢追求个人幸福的坚强意志,却又值得人们同情和钦羡”,并认为这也许就是小说被冠以《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这一标题的缘故。当谈及标题含义时,福克纳本人说,“这里有一个遭受苦难的女性,任何人对她的悲剧都无能为力。我同情她,我向她表达敬意,正如你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做个手势、致以问候什么的。对于男性,你可以敬一杯酒;对于女性,你会献上一朵玫瑰”。
  四、结语
  接受美学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评论模式,强调读者在构建文本意义过程中的重要角色。随着文学的发展,现代读者的参与意识达到了新高度。在提供足够信息的前提下,一部文学作品留下的未定点和空白越多,读者越能够深刻地去挖掘文本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重,福克纳巧妙地运用叙事技巧和象征手法,留下未定点和空白,成功引起了读者的兴趣和好奇心;同时,未定点和空白组成了文本的召唤结构,吸引并邀请读者去填补空缺,引发了有限文本里的无限意义,文本意义就是在读者与文本的互动中逐渐生成。但因读者的审美体验总是会受到时间和历史因素的限制,当情境变化时,读者与文本之间总会出现审美差距。笔者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也会有更丰富的文本意义。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新兴媒体的发展,大学生不满足于文字和图片的娱乐,而是追求影视作品的享受。因为影视脱离开细小的文字理解,通过连续生动的动画创作,可以放松心情,启迪人生。本文将先介绍影视作品的定义及特点,通过分析影视作品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影响,来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影视作品;大学生;价值观  如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偏向于人性化发展。所以,要从大学生的喜好人手,影视作品作为一种大众娱乐的作
学困生是每个班级中不可忽视的个体,他们的存在令所有的老师为之焦虑、为之苦恼.陶行知先生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如何转化学困生,不仅考验老师的耐心、责
摘要:唐代的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出现一大批优秀的女性。唐代女子教育在继承以往女子教育的传统上展现出新的特点。本文追溯唐代以前的女子教育,对唐代女子的教育内容、教育成果进行分析,希望能给当今教育工作者带来启示。  关键词:唐代;女子教育;教育内容  陈寅恪先生在《论韩愈》中提到“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接之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于社会政治经济者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这亦
在网络时代下,政治博客作为一种新型的政治表达方式,对社会稳定、政府决策及政治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影响,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民主政治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摘要:文学影视化便是通过电影、电视等电子媒介手段方式,把文学的文本形式转化为具有声画效果的影像作品,对文学文本进行节选、删节或改写之后形成适合于电影拍摄的剧本,并最终转变成电影作品,这也便是文学的影视化改编。本文探讨了影视作品的文学性、艺术性以及大众化媒介特征,通过当代中国文学作品影视改编案例分析,揭示了文学影视化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光晕”消逝现象。  关键词:文学影视化;光晕;媒介  一、文学影视
摘要:唐代是我国诗歌最繁盛时期,在我国浩瀚的文化长河中熠熠闪耀,苏颈是初盛唐之交时著名文士,与燕国公张说齐名,并称“燕许大手笔”。他任相四年,以礼部尚书罢相,后出任益州长史。《武担山寺》是苏颈二度入蜀为官期间所作,从个人经历来看,苏颞因政治恶钱事件影响,在开元八年罢除相位而出任礼部尚书,此后开元九年到十二年,两度出任益州长史,由经历的转变下而心静有所变化。  关键词:苏颞;《武担山寺》;佛教语汇 
中外合作办学高等教育国际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教育领域“走出去”战略的重要举措,其目的是通过对外交流引进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为本土教育资源注入活力,从而转化为教育
大学的食宿条件如何?平时都开展些什么活动?我们应该怎样选择专业?我们应该如何学习?作为一个高中生,我们对大学总是充满着好奇与困惑.大学生活与我们现在的学习生活相比确有
期刊
摘要:东野圭吾的文学作品凭借其鲜明的风格成为中国书市推理界的新风。自2008年正式进入中国书市后,逐渐升温,成为推理界的“畅销君”、“常青树”,进而引发“东野热”现象。以媒介为核心影响因素的单向营销传播模式及两级流动传播模式是促成该现象的决定性因素。  关键词:东野圭吾;传播模式;媒介  2008年,日本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凭借其鲜明的作品风格强势入驻中国书市推理界,打破现有格局。现长期占领推理小说
我国是一个农业方言大国,农村保存着丰富的语言材料,农村语言状况的调查对我国语言研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给农村语言调查过程理出一个头绪,本文以农村孩子为切入点,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