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是指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论上的优化组合。由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其教学要求也各不相同,我们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就要有针对性地合理选择,灵活运用,以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中要从数学学科的特性和小学生的接受心理出发,注重教学环节的创新。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优化;策略
一、创设良好的物质条件
世界著名教育学家巴班斯基认为,“创设必要的教学物质基础,显然是有效地和高质量地发挥教学教育过程作用的条件”。特别是使用教具、学具、电化教学手段,不仅增加了学生的感性经验,有助于理解和巩固所学的概念、法则,而且激发学生思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研究表明,只采用教师口授学生耳听,教学后3小时能记得60%,教学后3天能记得15%;而采用视、听结合的方法,教学后3小时能记得91%,教学后3天能记得75%。由此可以看出教学效果有显著的差异。如果增加学生的亲手操作,由于多种感官参加活动,教学效果更好。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运用教具、学具和电化教学手段”。为了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教学时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教学设备,如挂图、教具、投影仪等,另一方面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收集和制作一些必要的教具、学具、幻灯片等。提倡就地取材,利用废物,尽量少花钱,讲实效。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适当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
二、教师可应用设疑,保证数学教学目标顺利的完成
课堂设计得好,不仅可以把学生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掌握科学的设疑方法。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使用设疑技法,能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激活思维。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导入设疑:同学们,我们看到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车轮总是圆的?车轴又装在什么位置上?这样,从课一开始,学生就被巧妙的提问所吸引,纷纷开动脑筋,结合课本上所讲的内容进行热烈而富有成效的讨论,使学生的思维具有极大的创造性,在解疑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
三、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让学生动手操作,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有以形象思维为主和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苏霍姆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上。”教师要引导他们动手分一分、数一数、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活动,使他们从中发现规律。这样就使抽象的概念、法则具体化了,学生不仅容易懂、记得牢,而且还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时,首先让同学们把一个圆形硬纸片平均分成16等份;然后用剪刀把它剪开,最后,把剪开的小纸片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大家看着自己拼好的图,老师提问: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学生进行交流后得出: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πr),宽就是圆的半径(r)。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πr×r=πr2。就得到了圆的面积公式。这样教学生不仅学会了圆的面积计算,而且还了解了公式的来历,加深了印象,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優化数学学习方式,提高创新意识
在新授课中,阅读也是一种能力,一种技巧。它不仅仅是读的过程,而且是动手动脑的有机结合、统一协调的过程。为了使学生读有所得,读有所感,教师将读分为粗读、细读、精读几种形式,并为学生编写自学提纲,诱导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启发其创新意识。粗读:要求学生先通读教材内容,大致了解所要学习的新知识,要求把教材中重要的概念、公式、性质法则用符号画出来。细读:就是要求学生具体细致地阅读,要求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一边讨论,使口、脑、手多种功能并用,力求解决所提出的问题。精读:即让学生在基本弄清各个问题的基础上,对其中的一些问题做更深入地分析,产生联想质疑问难,进一步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并发现其规律所在,最终形成自己的见解。学生在这样一个和谐、民主、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独立思考,相互合作,不断追溯,使其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五、巧用多媒体,有效地激趣解疑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由于小学生自身的年龄特征,要让他们在四十分钟内自始至终保持高度的注意力,那是很不容易的。教师要创造出一个个新奇、有趣的情境,让学生有“如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兴趣学习是教学的一个最简单的有效法则。而多媒体不仅可以提供生动的画面,还可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现实的生活材料。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增加学习的有效性。有效的课堂评价要做到:评价的语言要饱含激励,用教师的真情实感去评价学生;减少简单确定性评价,倡导发展性评价;做到严格管理与激励评价相结合,批评与激励相结合,主要在批评的方式上下工夫,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教学中,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呢?我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作业和试卷的设计及批改中,都要面向全体学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促使他们知难而进,积极进取,在克服困难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诱导,启发学生回答问题,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摘桃子”。设计的问题也要有一定的“坡度”,让中下水平学生回答较容易的问题,难度较大的由优等生回答。遇到学生临时答不上或答错时,要耐心启发、诱导,并鼓励学生答对为止。这样,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成功的体验。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优化;策略
一、创设良好的物质条件
世界著名教育学家巴班斯基认为,“创设必要的教学物质基础,显然是有效地和高质量地发挥教学教育过程作用的条件”。特别是使用教具、学具、电化教学手段,不仅增加了学生的感性经验,有助于理解和巩固所学的概念、法则,而且激发学生思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研究表明,只采用教师口授学生耳听,教学后3小时能记得60%,教学后3天能记得15%;而采用视、听结合的方法,教学后3小时能记得91%,教学后3天能记得75%。由此可以看出教学效果有显著的差异。如果增加学生的亲手操作,由于多种感官参加活动,教学效果更好。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运用教具、学具和电化教学手段”。为了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教学时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教学设备,如挂图、教具、投影仪等,另一方面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收集和制作一些必要的教具、学具、幻灯片等。提倡就地取材,利用废物,尽量少花钱,讲实效。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适当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
二、教师可应用设疑,保证数学教学目标顺利的完成
课堂设计得好,不仅可以把学生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掌握科学的设疑方法。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使用设疑技法,能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激活思维。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导入设疑:同学们,我们看到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车轮总是圆的?车轴又装在什么位置上?这样,从课一开始,学生就被巧妙的提问所吸引,纷纷开动脑筋,结合课本上所讲的内容进行热烈而富有成效的讨论,使学生的思维具有极大的创造性,在解疑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
三、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让学生动手操作,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有以形象思维为主和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苏霍姆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上。”教师要引导他们动手分一分、数一数、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活动,使他们从中发现规律。这样就使抽象的概念、法则具体化了,学生不仅容易懂、记得牢,而且还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时,首先让同学们把一个圆形硬纸片平均分成16等份;然后用剪刀把它剪开,最后,把剪开的小纸片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大家看着自己拼好的图,老师提问: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学生进行交流后得出: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πr),宽就是圆的半径(r)。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πr×r=πr2。就得到了圆的面积公式。这样教学生不仅学会了圆的面积计算,而且还了解了公式的来历,加深了印象,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優化数学学习方式,提高创新意识
在新授课中,阅读也是一种能力,一种技巧。它不仅仅是读的过程,而且是动手动脑的有机结合、统一协调的过程。为了使学生读有所得,读有所感,教师将读分为粗读、细读、精读几种形式,并为学生编写自学提纲,诱导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启发其创新意识。粗读:要求学生先通读教材内容,大致了解所要学习的新知识,要求把教材中重要的概念、公式、性质法则用符号画出来。细读:就是要求学生具体细致地阅读,要求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一边讨论,使口、脑、手多种功能并用,力求解决所提出的问题。精读:即让学生在基本弄清各个问题的基础上,对其中的一些问题做更深入地分析,产生联想质疑问难,进一步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并发现其规律所在,最终形成自己的见解。学生在这样一个和谐、民主、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独立思考,相互合作,不断追溯,使其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五、巧用多媒体,有效地激趣解疑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由于小学生自身的年龄特征,要让他们在四十分钟内自始至终保持高度的注意力,那是很不容易的。教师要创造出一个个新奇、有趣的情境,让学生有“如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兴趣学习是教学的一个最简单的有效法则。而多媒体不仅可以提供生动的画面,还可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现实的生活材料。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增加学习的有效性。有效的课堂评价要做到:评价的语言要饱含激励,用教师的真情实感去评价学生;减少简单确定性评价,倡导发展性评价;做到严格管理与激励评价相结合,批评与激励相结合,主要在批评的方式上下工夫,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教学中,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呢?我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作业和试卷的设计及批改中,都要面向全体学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促使他们知难而进,积极进取,在克服困难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诱导,启发学生回答问题,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摘桃子”。设计的问题也要有一定的“坡度”,让中下水平学生回答较容易的问题,难度较大的由优等生回答。遇到学生临时答不上或答错时,要耐心启发、诱导,并鼓励学生答对为止。这样,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成功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