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之·教之·劳之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iyuan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舞蹈艺术生涯》是“一代舞蹈宗师”吴晓邦先生的著作,初名为《我的艺术生活———舞蹈生涯五十年》,由香港草原出版社1981年10月出版,再版名为《我的舞蹈艺术生涯》,由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9月出版,三版收录于《吴晓邦舞蹈文集》,由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在纪念中国舞蹈高等教育60周年之日,我们重温经典,通过对吴晓邦先生一生舞蹈教育实践的述评,触摸并缅怀新中国舞蹈教育的点滴路程。
  吴晓邦(1906—1995),生于清光绪32年,原名吴锦荣,学名吴祖培,字启明,为表达对波兰爱国主义音乐家肖邦的纪念与崇敬,于1931年改名为晓邦,并以此名为从事舞蹈艺术事业的名字。吴晓邦是新中国舞蹈艺术及教育事业的奠基人,“是一个开拓型的舞蹈家、教育家,一个十分重视舞蹈理论研究的执着的学者,又是中国当代舞蹈事业的奠基者、领导者之一。”[1]从早年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与革命教育,青年东渡日本求学,回国后在时代脉搏上创作、舞蹈、教学,辛勤地播撒舞蹈艺术的种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领导与建设新中国舞蹈艺术事业,为中国现当代舞蹈事业的开拓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按照吴晓邦舞蹈教育实践与教学思想的发展历程,笔者将其分为四个阶段,即萌芽期、探索期、成熟期、深化期。
  一、萌芽期———“晓邦舞蹈学校”
  1932年至1937年,是吴晓邦舞蹈教育的萌芽期,标志性事件为在上海开办了“晓邦舞蹈学校”。“这是上海第一个舞蹈学校,所以引起了当时艺术界的注意,舒秀文是第一个学生”,[3]后又在新亚学艺传习所当舞蹈教员,1935年在上海乐剧训练所教授舞蹈,并于1936年创办了“晓邦舞蹈研究所”。吴晓邦“尽力去回忆及吸收江口隆哉、宫操子现代舞蹈课程。讲习会的讲义成为我反复复习的资料……让学生通过动作去体会现代舞上自然法则运动的规律和人体习性的动、本能的动、附随动和摆动的关系”。[3]27在这个时期,吴晓邦舞蹈课堂中所教授的课程从最初的芭蕾逐渐过渡到在日本现代舞讲习会上的内容,并得到了发展,先生“在上海新村的這三个月,开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训练方法”,[3]28即理论与实践并行,启发与讲授结合,注重引导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力。
  二、探索期———“教学相长的教学方法”
  1938年11月吴晓邦开始在上海中法戏剧专科学校做舞蹈教员。1939年发表了第一篇舞蹈理论研究文章《舞蹈与其他姐妹艺术的关系》。1940年6月受邀为桂林新安旅行团的孩子们教舞和排练节目,1940年10月在长沙抗敌剧团、广东省立战时艺术馆教授舞蹈,1947年3月在民主联政宣传队舞蹈队教学,1949年8月在第四野战军政治部部队艺术学校舞蹈班授课。11年间,走遍大江南北,历经18处教学场所。其中1942年夏到1943年秋在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对于吴晓邦的教育生涯是一个很重要的时期,稳定而良好的环境提供给先生从事创作与教学更为广阔的空间。
  这个时期,吴晓邦每天都和学生在一起习舞,把“现代舞的课程更加系统起来,在动作和姿态上使学与用更好地结合;研究和部分地吸收了民间‘巫’中迎鬼驱神的一套表演技法,成为教学上教授呼吸和表演的基础。并开始对中国武术进行研究和学习,充实教学方法,把现代舞的一套体系进行科学化和中国化”。[3]56在汉口的舞蹈短期训练班为期八周,吴晓邦又“对过去各个时期教课的讲义进行收集和整理,成为1950年《新舞蹈艺术概论》的初稿”。[3]93
  在舞蹈教学中,吴晓邦十分注重教学方法,“教学相长”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法。先生认为教和学是互长的,教师每天教的过程也是学的过程,在教学中学习,从教学对象中吸取经验提高自身。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应该完成学生的技能训练和模仿需求,还要因材施教,通过模仿启发并开拓学生的智力,引导学生从模仿进入创造阶段,这才是发展舞蹈教学的关键。而作为学生,要在学习中发挥自主性与独立性,大胆地提问并独立思考。“教学相长”的理念实质是鼓励每个人作为个体的能动性与创造力,强调老师和学生的双向进步,保障舞蹈教育的高质量及可持续性。而具体课堂中究竟是采用启发式还是注入式,吴晓邦亦非一言概之,而是认为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有的可以用启发式教育,有的就适合用注入式教育”。[4]当然,“在艺术的教育形式中,应以启发为主,这是舞蹈教员毕生需要研究的问题。”[4]183
  11年是一个漫长的教学探寻与摸索过程,吴晓邦舞蹈教学的内容与目标在实践中逐步系统化与中国化,教学方法上讲究科学性与合理性,舞蹈教材也在逐一补充与完善。在时局不稳的岁月里,这是艰难而困苦的,然而正是这些奠定了吴晓邦舞蹈教学体系迈入了成熟期。
  三、成熟期———“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1950年1月到8月,吴晓邦在上海为新安旅行团的团员们讲课和排练,1950年8月在中央戏剧学院开设了舞蹈干部运动训练班,“舞运班”课程为期一年,学生来源主要是调干,后又在北京和天津招收了二十余名高中毕业生。班里的专业课与文化课按比例分配,“术课占五分之三,学课中舞蹈理论和政治课各占五分之一”,[4]94在专业课的设置中安排大家一并学习芭蕾、戏曲基本训练、民族民间舞、现代舞训练中的人体科学法则技术以及创作实习课,这样的课程设置,“是希望同学们在一年内,对芭蕾舞、现代舞、戏曲舞蹈这三者都能知道一些”,[4]94尽量达到全方面的舞蹈专业素质。
  1950年吴晓邦以多年积累的艺术实践与教学活动经验,出版了中国舞蹈理论的第一部专著:《新舞蹈艺术概论》。书中涉及舞蹈基础理论、舞蹈美学、舞蹈教学、创作与表演、中国古代舞蹈史等各方面,特别是关于舞蹈艺术的本质特征,吴晓邦在书中言:“舞蹈是人体造型上‘动的艺术’,是借着人体‘动的形象’,通过自然或社会生活的‘动的规律’,去分析各种自然或社会的‘动的现象’,而表现出各种‘形态化’了的运动”。[5]苏珊·朗格曾在《艺术问题》中提出舞蹈是一种“虚幻的力”所造成的“动态形象”“动的形象”,“当我们仔细考察,吴晓邦先生类似的观点,从著作出版时间来看,要比苏珊·朗格夫人足足早了5年。这一事实至少告诉我们,由吴晓邦先生开创的舞蹈基础理论研究,起点是不低的。”[6]   1953年10月文化部开始筹建北京舞蹈学校,成立了筹备委员会,吴晓邦是筹备委员会主任,也是教员训练班班主任。后因与苏联专家教学理念的不同,先生未出任校长一职。1956年12月吴晓邦创建了天马舞蹈艺术工作室,这是一个“带有科学研究性的试验室”,[4]172初期招收了5名学员,后来在北京又招收了7名新生,舞蹈的基本训练每天要进行两个半小时,理论课是结合基训课边学边讲解。对学员的培训采用的是多年积累的一套教学体系,即自然法则运动和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教学方法,“这是一套培养学生在心理和生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舞蹈教学法。”[3]129同时为了让“古曲新舞”这种创作方法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与内涵,先生除去教授专业课、排练课、理论课以外,又请艺术界的专家们教授学生诗词、国画与古曲欣赏。
  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舞者,这是吴晓邦舞蹈教学思想的核心主张,即主张舞蹈教育的系统化,舞者的教育需要全面发展,集演员、编导与教员三位一体,保障艺术教育的完整,学科发展的多样及舞蹈人才的高素质。先生认为过去那种领导出题、编导出主张、演员有技术、教员只管训练的做法,虽然像流水作业一样能够快出人才,但是不符合艺术人才发展需要的客观规律。在国外,舞蹈家身披艺术指导之名,实则兼演员、编导、教员三职,三方面经验同时积累,最后用理论思想的线串起来,因此才在舞蹈工作中逐步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这是20世纪80年代吴晓邦“在舞蹈教育学会上的讲话”,先生培养舞者“三位一体”的教学观念在今天看来无疑是具有前瞻性的。
  这个时期吴晓邦的舞蹈教学体系趋于成熟,对于培养学生有着明确的目标与观念,完成了从实践中来,升华至理论,又重新走向实践的历程。
  四、深化期———“身心一元的教学内容”
  1960年年底天马停办了。吴晓邦与心爱的舞蹈事业隔离了18年。期间先生“以画代舞”拜各家学习国画艺术,“以武代舞”学习拳法与剑术。“在没有条件搞自己热爱的舞蹈艺术时,只能将自己的一腔热情投入另一个艺术领域中,但他始终念念不忘的还是舞蹈这门一生追求的事业。”[7]
  1979年第四次全国文代会,吴晓邦又重新开始舞蹈艺术生涯,被推选为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在这次会议的联欢会上,他最后一次表演了《义勇军进行曲》。此后先生任职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研究生部导师,致力于中国舞蹈理论研究,先后出版了多部舞蹈理论著作,培育了两届三期七名从事舞蹈理论事业的硕士研究生。1980年开始吴晓邦向全国大中城市的舞蹈工作者们,做系统的舞蹈理论与技术讲学。先生一直反对对外国舞蹈训练模式的死搬硬套,在汲取西方现代舞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创建了自己的一套舞蹈教学体系,即以自然法则训练体系为核心,借鉴中国传统身体文化,力主训练、创作、研究三结合,身心并举,技术与理论并施,创作与教学同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虽然一开始这样的体系并不能被接受,但今天咀嚼,方体会其科学缜密。
  结语
  吴晓邦提倡培养全面发展的舞蹈人才,注重舞蹈学生身体与心理、技能与智能、专业与理论、文化与技术的平衡,反对把舞蹈人才培养成单一的技术人才,强调在舞蹈教学中文化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舞蹈教育终归是一种美的教育,树立正确的艺术观是舞蹈教育中首要解決的大事,要重视学生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倡导启发式教学和因材施教等。在60余年的舞蹈教学实践中,吴晓邦既承袭了中华传统文化与文明,又汲取了西方现代舞蹈的思想精华,既普遍展开各类舞蹈教学活动,又时时不忘钻研、精进舞蹈理论,最终建立了自己的教学体系与教育观念,在今天看来,先生的舞蹈教育理念与教学思想依旧富有时代性、前瞻性与建设性。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吴晓邦先生舞蹈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与研究”阶段性成果,批准号为15YJC760018。)
  注释
  [1]周巍峙.吴晓邦舞蹈文集·序[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1.
  [2]资华筠.缅怀宗师风范·求索舞蹈学科学位教育之真谛[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4).
  [3]吴晓邦.我的舞蹈艺术生涯[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14.
  [4]吴晓邦.吴晓邦谈艺录[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131.
  [5]吴晓邦.新舞蹈艺术概论[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50:4.
  [6]吕艺生.吴晓邦舞蹈学研究的时代意义[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4).
  [7]吴安娘.回忆我的父亲———吴晓邦[J].金太仓,2006(4).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责任编辑程成)
其他文献
湖北儿童文学作家董宏猷倾心于写“梦”,从《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到《一百个孩子的中国梦》,用跨文体写作的方式把孩子的梦写得真切、丰富、深刻、动人,表达作家对孩子的生存遭际、中国现实与未来的思考。即便在不以“梦”为题的小说中,如这部长篇新作《鬼娃子》,也融入梦境,以梦为天马,以梦幻来对照现实,并介入现实、改造现实,创造理想的自然和社会的生存状态、群体和个体的生活姿态与生命境界。  作者在《后记》中谈到
期刊
1991年,美国发动了海湾战争。在这场被军事史命名为人类第一场“现代化战争”或“信息化战争”的战争中,美军凭借精确制导武器等最为先进的军事技术,在几乎“零伤亡”的情况下用时一个月就击溃了伊拉克的防线。而就在同一年,鲍德里亚在法国《自由报》与英国《卫报》发表文章《海湾战争从未发生》(LaGuerreduGolfen’apaseu lieu)。在这篇备受争议的文章中,鲍德里亚将海湾战争解读为一场彻底的
期刊
一般而言,现代技术的迅速发展能将人从繁重劳动的奴役中解放出来,人的闲暇时间将会随之增多。然而,事实似乎与此正好相反。技术越发达,多数人的主观感觉却仍是匆忙。同样的悖论出现在数字时代,电脑、手机的使用为工作任务的实施节省了大量时间,但我们却感觉闲暇时间更少了,这是个体错觉还是另有他因?以这个疑惑为切入点,朱迪·瓦克曼(JudyWajcman 1950—)在《时间逼迫:数字资本主义中的生命加速》[1]
期刊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优良家风家训对国家进步、社会安定、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我国受惠于这种家国并举的理念,形成了“国有史而家有谱”,重视家谱修撰与传承的文化传统。今天传承、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谱牒类文献是其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悠久的谱牒修撰传统  中国具有悠久的谱牒修撰传统,甲骨文文献中就有对殷王世系的列举以及祭祀
期刊
一直以来我国翻译界的不少人士都颇以自己国家是一个翻译大国而自得甚至自豪。这里所谓的“翻译大国”,其含义不外乎翻译的历史悠久绵长,翻译作品的数量汗牛充栋,翻译的从业人员众多、内容类别丰富,等等。这当然不假。然而放眼国际翻译界,我们不难发现,“翻译大国”并不会自然而然地等同于“翻译强国”,这里所谓的“翻译强国”指的不光是翻译的体量,诸如翻译的规模、数量、历史等,还更注重这个国家的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能否
期刊
2018年,中国科幻延续了2017年的“大年”之势,呈现出更加蓬勃的发展状态。这一年度科幻全行业相关产品输出稳定,科幻受众数量进一步增加,科幻产业结构也不断得到优化,全行业产值在半年内创下近百亿元的新高。就科幻图书市场而言,创作成果颇丰,既有老牌科幻作家的持续性作品输出,还有新锐作家为中国科幻注入新鲜血液。2018年中国科幻阅读市场产值在开年后迅速增长,半年内总量已接近9亿元。  结合国家新闻出版
期刊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边的云彩。  这是20世纪30年代民国诗人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的经典名句,我们耳熟能详,它早已深深渗透到我们的文学血脉里,让我们有意无意间拥怀着浓厚的“康桥”情节。也许正是因着这样的文学情怀,《人民文学》2018年第12期登载的李建臣的散文《漫步康桥》吸引了我的目光。“伦敦北九十公里有个小镇……它叫剑桥……”我一行一行贪恋地用双目去接受
期刊
一  戈德史密斯、简·奥斯丁、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赛、拜伦、德·昆西、查尔斯·兰姆、夏洛蒂·勃朗特、雪莱……乍眼看去,这一连串在英国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名字,似乎很难与中国扯上什么关系,然而,其间的关联却可以参照赛义德在《文化与帝国主义》中的描述:伯特兰姆家族与他们在安提瓜的种植园关系密切,但在《曼斯菲尔德庄园》中,这种关系却被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美学上的沉默和谨慎成为英帝国攫取海外经济利益的同谋
期刊
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最为引人注目的哲学活动恐怕就是夏天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和任何一种专业性乃至国际性哲学会议不同,“世界哲学大会”所体现的就是一种“世界性”,代表了“世界哲学”意识在这个时代的兴起和重新塑造。程广云教授领衔所著的《哲学导论》一书应和着世界哲学大会的题旨恰逢出现,其出版受到大会主席德莫特·莫兰(Dermot Moran)的关注和肯定,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这本书中所涌动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