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社会失信问题研究

来源 :教育与职业(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z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社会失信行为不仅仅是个人的诚信和道德问题,更是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的社会失信行为具体表现在信息控制、身份管理以及任意违约等行为。文章分析了造成失信行为的主要原因在于失信成本(C)的降低、失信收益(Q)的提高、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失衡、工具理性的驱动。同时,从高校、家庭及社会三个方面出发,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社会失信 诚信体系
  [作者简介]任建通(1981- ),男,河北保定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法社会学;冯景(1982- ),女,河北保定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河北 保定 071000)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07-0070-03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变迁,促使我国劳动力市场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加速扩招,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随之凸显。同时,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社会失信行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社会失信行为不仅是个人的诚信和道德问题,更是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制约,将会严重影响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社会失信行为的表现
  古人云:“人无信不立。”社会失信行为不仅影响个人声誉,更重要的是损坏了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公平正义,导致新时期的社会失范。美国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代表默顿从功能主义角度提出了社会失范理论。他认为,每个社会都有自己所鼓励的文化目标,同时也给予实现这种文化目标合法的手段,这二者是协调和平衡的。如果人们缺乏其中之一,或二者同时缺乏的话,就会出现所谓的“失范”状态,也就是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所提供的目标和手段之间出现断裂和脱节。他从价值上将社会结构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社会目标,一类是达到目标的手段。默顿将社会所规定的目标与决定达到这些目标的规范不一致的状态称为社会失范。换言之,社会失范就是当人们通过制度化手段无法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时,使用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的行为。从这个角度来讲,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以各种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手段或方式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的失信行为就是社会失范的一种表现,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控制:“浮肿”的简历。如果把应聘过程比作表演的过程,那么表演的第一步就是表演者(应聘者)要对个人的前台角色进行装饰(制作更加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简历),使自己所表演的角色和观众所要求的角色达成一致。在这个装饰的过程中,表演者会通过各种方式把自己装扮成合格的角色,即符号传递的过程。那么,这些装饰是通过信息的控制来实现的,如仪表、言谈、服装、表情等。同样,高校毕业生在应聘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就业的目标也必然要装饰自己。但是,通过信息的控制过度地包装自己就是一种失信行为的表现。很多毕业生过度浮夸自己的简历,甚至造假来提高自己被录用的概率。例如简历“注水”现象,毕业生在制作自己的简历时,绞尽脑汁利用各种高科技的手段伪造各种证书,毫无顾忌地冠以“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获得者”“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以及从未有过的社会实践经历来令自己的简历变得“浮肿”和“光鲜”,进而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这些都是失信行为的表现。2012年11月3日,新华网发表了一篇名为《简历“注水”,成为一些大学生求职通病》的文章,就折射出诚信“短腿”的不良现象。正是这样一种普遍的不良现象导致了许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拔采取更为谨慎的态度,结果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无章,社会失范成为一种常态,于人于己弊大于利,因此毕业生在制作简历进行信息控制时需注意:“浮肿”有风险,“注水”须谨慎。
  2.身份管理:“枪手”的替代。身份分为个人身份和社会身份。个人身份是指个体所独有的特征,主要包括生理因素;社会身份是他者根据个体所具有的社会属性而产生的理解和认识。因此,个体身份是通过社会身份而被认识的,如果想改变他人对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可以通过有效的身份“管理”来实现。一些高校毕业生接受用人单位的笔试、面试考试时,缺乏自信或本身不具备用人单位提出的标准和要求,便聘用“枪手”替代自己的社会身份,以此来使自己能够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例如,厦门一所高校的大四学生小林在应聘外企的体检中因自己是一名乙肝病毒携带者而想找“体检枪手”蒙混过关。另外,还有在公开的考试中寻找“枪手”来替代自己进行考试等现象。
  3.任意违约:“保底”的跳槽。根据权威部门的研究统计,我国目前有27%的用人单位和49%的高校毕业生存在着违约的现象。我国的就业制度自从“统包统分”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转变后,签订就业协议成为毕业生就业不可或缺的一步。但是,在现实中,毕业生违约、毁约等不履行协议的现象十分突出。很多毕业生认为先签约“保底”,再伺机“跳槽”是就业过程中的最优选择。臧传军在对270名毕业生的问卷中关于“毕业生对找工作签协议所持的态度”这个问题进行调查时,毕业生普遍选择了“先尽早签一个保底的工作,如果遇到好的到时候再毁约”这一比例的毕业生多达194人,占到了 71.9%。在就业压力大的前提下,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先给自己上就业“保险”是稳中求进的个体理性选择。但是,违约行为给学校和自己带来很多麻烦,同时冲击了整个就业市场的诚信体系。
  二、高校毕业生社会失信行为的原因分析
  1.失信成本(C)的降低,失信收益(Q)提高。失信成本(C)是行为人实施失信行为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和可能要付出的代价,失信收益(Q)是指实施失信行为所能给失信人带来的功利性利益。失信收益(Q)与失信成本(C)之比的高低,决定行为人失信动机(I)的强弱,即Q/C =I。失信成本越小,失信收益越大,失信行为的动机也就越大,反之亦然。在计划经济时代的“统包统分”就业制度下,毕业生由政府统一进行分配,一旦出现就业失信行为,就可能意味着永久的失业,所付出的成本较高,收益较小,失信动机较弱。但是,当今社会转型使人们生活的场域由“透明”转向了“匿名”,活动范围也进一步加大,这使得失信成本降低,失信收益提高,再加上社会的惩处力度比较小。因此,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失信行为普遍增多。   2.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失衡。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失信行为让社会成员对大学生产生了负面评价。但是,诚信缺失等违反社会道德的现象,不能简单归结于大学生自身的素质问题。这种行为的出现存在着更深层次的社会根源,当前的教育是否存在问题?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作用下,我国的高等教育以“智育第一”为主要模式,学校的道德教育课程被冷落在边缘。很多高校对于学生的就业失信行为表现出“难得糊涂”的态度,就业率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只要毕业生就业率高,失信行为似乎已成为“潜规则”。我国的家庭教育在这种教育体制下,更加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了子女能够进入高等学府,找到一个理想的职业,利用各种机会为他们提供“业余大餐”,争取在考试中名列前茅而忽略了对子女的德育。
  3.工具理性的驱动。 著名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社会学是解释社会行动的科学,他认为,一切社会行动可以区分为四种理想类型,即目的取向的行动、价值取向的行动、情感的行动和传统的行动。在韦伯看来,“理性化”是“我们时代的属命”。按照韦氏理论理解,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的社会失信行为是一种目的取向行为,即行为人作出该行动时,对行动的目的以及实现这一目的采用的手段都经过了自己理性的思考和选择。大多数人在自己的社会行动中都表现出这种行为特征——趋于工具理性化,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不同的行动会产生不同的效益,而他们的行动原则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效益。笔者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社会失信行为追求的“理性化”是一种在高校毕业生自己看来“满意”的选择,或者说是基于现实就业需要的理性行为。面对当前强大的就业压力,趋于工具理性的作用,高校毕业生为了实现就业这一目标,选择失信是一种必然的后果。
  三、重建就业诚信体系的对策
  1.建立高校毕业生社会失信的监督管理机制。社会失信的监督管理机制包括评价机制和惩处机制。评价机制有利于对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行为进行考评,减少失信行为的发生。例如建立大学生个人电子诚信档案体系,利用互联网技术,用人单位通过对大学生的电子诚信档案对拟录用人员进行查询。学校和教育主管机关作为毕业生的就业主导单位,严格落实就业招聘的资格审查工作,对失信行为提供翔实的信息,对整个过程进行全程监督。惩处机制就是对于毕业生失信行为的惩罚,增加失信成本,降低失信的收益,如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可以根据事情的严重性给予一定的惩罚措施。对于那些失信者予以公布、批评。而对于诚实守信的学生,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进行按星级区分奖励,以监督管理的方式扭转失信风气。另外,对于用人单位的失信行为,也要联合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监督和惩处,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方进行制约。
  2.加强学校和家庭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高校是培养大学生诚信意识的重要场所。首先,高校要实事求是地进行毕业审核和推荐。就业指导部门要把好协议签订关,建立协议签订数据库,谨防多签、多占。其次,高校要对诚信教育建立长效机制,利用道德教育课、就业指导课进行日常化教育,尤其是要培养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最后是完善大学生的个人诚信档案,将诚信指标纳入学生在校期间的评价体系。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家长应和学校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及时反映学生在家的表现。父母在子女就学、择业的过程中,不应用功利化的取向来影响他们。家长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给子女起到模范表率作用,尤其在子女面前要言行一致,勇于担当,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我国社会处于加速转型期,一些新问题、新矛盾也随之出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交流的方式和信息传播的途径。我国传统社会中诚信等道德的功能在各种价值观念的冲击下渐趋式微和消解。在是非对错的利益选择中,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趋于哪种价值体系已经模糊化。因此,在道德贫困、道德滑坡的影响下,他们选择了工具理性化,即只在意自己的行动让自己满意,这对于整个社会诚信体系是巨大的冲击。因此,新时期如果要避免高校毕业生社会失信行为,就必须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他们普遍接受社会主义核心道德价值观,利用良好的道德环境、健康的舆论价值导向为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道德建设提供良好的诚信氛围。在全社会营造正当竞争、诚实守信的舆论氛围,使全社会所倡导和遵循的伦理价值体系与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诚信教育相一致,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性化、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参考文献]
  [1]安身健,李群如.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教程[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2]郭星华,周延东.规则僭越:转型期的社会失范[J].探索与争鸣,2013(2).
  [3]马林.道德素质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D].西安:西安工业大学,2011.
  [4]许正.简历“注水”,成为一些大学生求职通病[EB/OL].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2-11/03/c_131948471.htm,2012-11-03.
  [5]沈华铃,程枝文.就业歧视催生特殊群体,厦门“体检枪手”生意火[EB/OL]. http://edu.qq.com/a/20110310/000277.htm,2011-03-
  10.
  [6]臧传军.高校毕业生就业道德缺失问题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3.
其他文献
作为化妆品标识的第一个系统规范性法规,除明文规定化妆品不得“明示或暗示具有预防、治疗疾病作用”外,还首次要求化妆品实行全成分标注。为消费者维权打下了基础    继高露洁“14天快速美白”遭投诉,职业打假人王华林将竹盐、中华本草五珍、洁银中药等功效牙膏生产商告上法庭之后,以“防治牙龈出血”为主要诉求的云南白药牙膏再惹官司。9月12日,消费者状告云南白药牙膏一案在天津市武清区法院正式开庭审理。因认为数
担负着百姓的冷暖和期待,承载着代表们的期望与掌声,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落下了帷幕。“民生正当头,岂容趋避之”,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绩。作为今年两会的重中之重,这种民生关切,无处不在,但是怎样把民生问题落到实处,变关切为行动,还要拭目以待。    期待医改新方案    2007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在多家媒体进行的民意调查中,“看病贵、看病难”位居“新三座大山”(看病、住
汽车坏了零件,到维修店修理。修完后店里说,换了新的正牌零件,收费××元。开了一段时间,车子又坏了,还是坏在那个零件上。换了家维修店,修理工一看说,新换的零件是冒牌的!  私家车越来越多,汽车维修业的诚信渐成人们关注的热点。    最近,浙江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在杭州、绍兴、金华、舟山四地同时发布汽车维修状况调查报告,指出汽车维修业经常出现虚报维修项目、以旧充新、以次充好、擅自抬高零部件价格和拿回
旅游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是从事星级宾馆和饭店的服务工作,其服务水准特别高,对服务员的要求特别严格,服务者的言行、衣着、表情都会涉及“人格”、“国格”,所以在校期间必须严格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也是
成立专门的募捐机构,拓宽高校资金筹措渠道。成立专门的募捐机构,有利于拓宽我国高校资金筹措渠道改变资金来源普遍单一的现状,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到高校中来。目前在我国高校中真正意义上广泛开展募捐活动的募捐机构很少,多数募捐机构仅局限于处理找上门的捐赠,或者是干脆就没有募捐机构,这大大减少了学校的捐赠收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个人、企业、社会团体、慈善组织有能力提供大笔捐赠,建立募
为了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法律素质,促进各项工作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为上海的市政建设和管理作出良好的成绩,根据沪市政党(2007)21号关于印发《市政局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
[摘要]校企合作这一形式对于提升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水平卓有成效,但前提是校企之间高效的融合。文章就企业融合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了因融合不畅而出现的种种问题,并探索建立了新的校企融合条件下的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校企融合 高职 职业道德 教育模式  [作者简介]吴坤埔(1979- ),男,四川渠县人,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法学基础理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