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间观念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培养小学生具有初步的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作为六年级上册的一节几何课,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架起了桥梁,这一内容的学习可以加强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认识,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形成立体图形知识的整体框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生的思维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展开折叠的操作让学生有了直观感悟,但是过程中应如何避免依赖操作不思考的局面?如何让学生通过操作,深化对长方体和正方体面和体的认识,提高空间想象力?如何通过操作和想象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带着这些思考,我在我的课堂上有了一些实践。
一、由简到难,操作想象有抓手
1.改变顺序,有效分化难点
苏教版教材对节课是这样安排的:首先,让学生拿正方体沿着指定的棱剪开,得到展开图;然后,依旧正方体沿其他的棱剪开,得到多种展开图,与同学交流;最后,拿长方体纸盒,沿一些棱剪开,观察展开图。我认为这样的安排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其一,学生对于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对应和切换上缺乏经验。其二,正方体展开图情况复杂,学生对于展开图的观察缺乏抓手,不知道如何观察。其三,学生不知用怎样的数学语言来表述发现的图形之间的关系。而如果以长方体引入,就能有效分化难点,让学生在观察和想象中建立表象,初步形成方法。课始,教师出示长方体,示范将长方体沿棱剪开,得到展开图。请学生观察展开图,并结合回忆展开的过程,提出问题:你能找到3组相对的面吗?学生中的方法有:根据面的大小形状来判断,因为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或者回忆长方体展开的过程,还有同学想象把长方体叠起来判断。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深化了对长方体面的特征的认识,也初步发展了想象力,构建了体和面联系的表象,能用合适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发现。
2.同与不同,激发探索兴趣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在形式和观察方法上有许多联系和不同,从长方体过渡到正方体,体现到了观察方法由特殊到一般,认识由易到难的过程。学习了长方体的展开图后,教师可以通过小结巧妙抛出问题:“长方体六个面不完全一样,可以根据面的特点来判断相对的面,那如果换成正方体,六个面都是完全一样的正方形,你还能很快找到3组相对的面吗?”
学生马上兴趣饱满地投入到接下去的探究活动中。抓住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和不同,便于学生在不断地观察、对比、想象等过程中,明确本质,发现特点。
二、由展到叠,操作想象齐发力
1.多次变换,发挥想象
从长方体的展开图过渡到正方体,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和方法结构,在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间建立了初步的联系。此时,老师引导学生将一个正方体沿着指定的棱剪开,得到展开图,并为每个面标上序号。借此设计多层次地变换想象活动,让学生在问题中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逐步发现实质。第一层次:找出三组相对的面。提问:回忆我们展开的过程,你能找到三组相对的面吗?第二层次,指定一个面,想象还原。如果①是底面,相对的面是哪一个?该怎么样折叠还原呢?其他几个面分别是什么面?如果①是前面,怎么折叠还原?其他几个面呢?第三层次,变换底面,想象还原:如果②是底面,其他几个面又是怎样的情况呢?第四层次:出示其他展开图,同桌合作,一人指定一个面,另一人回答其余几个面各是什么面。
2.折纸验证,清晰表象
把展开图折一折,是个很直观的操作。但一味地折纸,不展开想象,会弱化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而如果只让学生想象而不进行操作,学生想象中的错误就无法得到纠正,也不利于发展空间想象力。所以,可以在刚刚展开和折叠的过程中,学生一旦有不确定或者有问题时,请学生折一下,验证一下自己的想象。
三、由做到画,想象突破操作限
1.独立操作,交流中发现规律
皮亚杰指出:“要认识一个客体,就必须动之以手。”直观的操作,便于学生建立清晰深刻的表象。教师引导学生将正方体沿一些棱剪开,得到不同的展开图。其次,看着自己的展开图,找找相对的面,做好标注。随后,教师在黑板上出示很多学生的展开图,在大量的感性材料下,引导学生说说有什么规律。学生很快就能发现,相对的面不相邻的规律。最后,结合展开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如果相对的面相邻,就折不起来了。
2.展开想象,画图中渐现类型
正方体的展开图有11种情况,比较复杂,即使全班学生每人都剪开一个正方体,完成一个展开图,也不一定能把所有情况都表现出来。此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上下的两个小正方形还可以怎么放,自己试着画一画。再追问:“刚刚是四个连成一排,如果是三个连成一排,又会出现哪些情况呢?”学生画出一种,随即通过头脑中“想象操作”判断能否折成正方体。在不断地作图、尝试与判断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空间想象力。
四、由认到辩,想象先行有提升
1.个别标注,为想象助力
学生经过多次的操作和想象,脑海中已经建立清晰的表象,通过对比辨析,能更好地发展空间观念。在判断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正方体时,鼓励学生在脑海中想象折叠的过程。如果有点困难,可以先在一个面上标注为底面,然后想象其余几个面分别是什么面。
2.经典练习,加深空间感
一些经典的判断,可以帮助学生再认正方体的特征,加深空间感。如,学生可以利用标注想象的方法,标注一个面为底面,然后发现有两个上面,就是不能折成正方体了。又如 ,学生易发现一个顶点只能连接三个面,连四个面肯定不可能。
空间观念的发展离不开动手操作,更离不开空间想象。脱离了想象的操作,无法切实提高空间观念,脱离了操作的想象,无法建立清晰表象。所以,只有将操作和想象有机结合,以想象为主线,让操作为想象助力,才能提高教学有效性,在“虚实之间”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参考文献:
徐炳蔚.合理操作 发展想象[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3(11).
编辑 王团兰
一、由简到难,操作想象有抓手
1.改变顺序,有效分化难点
苏教版教材对节课是这样安排的:首先,让学生拿正方体沿着指定的棱剪开,得到展开图;然后,依旧正方体沿其他的棱剪开,得到多种展开图,与同学交流;最后,拿长方体纸盒,沿一些棱剪开,观察展开图。我认为这样的安排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其一,学生对于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对应和切换上缺乏经验。其二,正方体展开图情况复杂,学生对于展开图的观察缺乏抓手,不知道如何观察。其三,学生不知用怎样的数学语言来表述发现的图形之间的关系。而如果以长方体引入,就能有效分化难点,让学生在观察和想象中建立表象,初步形成方法。课始,教师出示长方体,示范将长方体沿棱剪开,得到展开图。请学生观察展开图,并结合回忆展开的过程,提出问题:你能找到3组相对的面吗?学生中的方法有:根据面的大小形状来判断,因为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或者回忆长方体展开的过程,还有同学想象把长方体叠起来判断。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深化了对长方体面的特征的认识,也初步发展了想象力,构建了体和面联系的表象,能用合适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发现。
2.同与不同,激发探索兴趣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在形式和观察方法上有许多联系和不同,从长方体过渡到正方体,体现到了观察方法由特殊到一般,认识由易到难的过程。学习了长方体的展开图后,教师可以通过小结巧妙抛出问题:“长方体六个面不完全一样,可以根据面的特点来判断相对的面,那如果换成正方体,六个面都是完全一样的正方形,你还能很快找到3组相对的面吗?”
学生马上兴趣饱满地投入到接下去的探究活动中。抓住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和不同,便于学生在不断地观察、对比、想象等过程中,明确本质,发现特点。
二、由展到叠,操作想象齐发力
1.多次变换,发挥想象
从长方体的展开图过渡到正方体,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和方法结构,在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间建立了初步的联系。此时,老师引导学生将一个正方体沿着指定的棱剪开,得到展开图,并为每个面标上序号。借此设计多层次地变换想象活动,让学生在问题中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逐步发现实质。第一层次:找出三组相对的面。提问:回忆我们展开的过程,你能找到三组相对的面吗?第二层次,指定一个面,想象还原。如果①是底面,相对的面是哪一个?该怎么样折叠还原呢?其他几个面分别是什么面?如果①是前面,怎么折叠还原?其他几个面呢?第三层次,变换底面,想象还原:如果②是底面,其他几个面又是怎样的情况呢?第四层次:出示其他展开图,同桌合作,一人指定一个面,另一人回答其余几个面各是什么面。
2.折纸验证,清晰表象
把展开图折一折,是个很直观的操作。但一味地折纸,不展开想象,会弱化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而如果只让学生想象而不进行操作,学生想象中的错误就无法得到纠正,也不利于发展空间想象力。所以,可以在刚刚展开和折叠的过程中,学生一旦有不确定或者有问题时,请学生折一下,验证一下自己的想象。
三、由做到画,想象突破操作限
1.独立操作,交流中发现规律
皮亚杰指出:“要认识一个客体,就必须动之以手。”直观的操作,便于学生建立清晰深刻的表象。教师引导学生将正方体沿一些棱剪开,得到不同的展开图。其次,看着自己的展开图,找找相对的面,做好标注。随后,教师在黑板上出示很多学生的展开图,在大量的感性材料下,引导学生说说有什么规律。学生很快就能发现,相对的面不相邻的规律。最后,结合展开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如果相对的面相邻,就折不起来了。
2.展开想象,画图中渐现类型
正方体的展开图有11种情况,比较复杂,即使全班学生每人都剪开一个正方体,完成一个展开图,也不一定能把所有情况都表现出来。此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上下的两个小正方形还可以怎么放,自己试着画一画。再追问:“刚刚是四个连成一排,如果是三个连成一排,又会出现哪些情况呢?”学生画出一种,随即通过头脑中“想象操作”判断能否折成正方体。在不断地作图、尝试与判断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空间想象力。
四、由认到辩,想象先行有提升
1.个别标注,为想象助力
学生经过多次的操作和想象,脑海中已经建立清晰的表象,通过对比辨析,能更好地发展空间观念。在判断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正方体时,鼓励学生在脑海中想象折叠的过程。如果有点困难,可以先在一个面上标注为底面,然后想象其余几个面分别是什么面。
2.经典练习,加深空间感
一些经典的判断,可以帮助学生再认正方体的特征,加深空间感。如,学生可以利用标注想象的方法,标注一个面为底面,然后发现有两个上面,就是不能折成正方体了。又如 ,学生易发现一个顶点只能连接三个面,连四个面肯定不可能。
空间观念的发展离不开动手操作,更离不开空间想象。脱离了想象的操作,无法切实提高空间观念,脱离了操作的想象,无法建立清晰表象。所以,只有将操作和想象有机结合,以想象为主线,让操作为想象助力,才能提高教学有效性,在“虚实之间”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参考文献:
徐炳蔚.合理操作 发展想象[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3(11).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