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拍给基层党员群众看的片子,就需要给他们讲故事,因为他们只有在观赏故事的时候才能更深地产生共鸣,才能更好地接受教育。《草根卫士》就如它的片名所显示的那样,从策划之初就确定了是要给基层党员群众看的,所以它全部的艺术追求,最终都会落在最初的出发点上——讲故事,讲好的故事,把好故事讲好。
真实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对拍摄对象进行全方位的了解,找到他与众不同和耀眼闪亮的地方,是我要做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2016年6月,我们河口县桥头乡薄竹箐村的外事界务员杨天才入选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拟表彰对象,需要上报他的先进事迹专题片到中组部。以往这样的专题我们一般是找专业团队制作,但这一次上级给的制作时间很短,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公司接手。作为河口县党教科的负责人,我必须自己上阵。
深入了解杨天才和他的巡边工作便成了我的首要任务。从申报事迹材料和各大网站对他的报道中,我找到了大量关于他的先进事迹;把这些材料归类、梳理、总结后,我意识到这个题材先天的优越性。恩格斯曾经说过,文艺作品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个题材显然符合了这一要求。可以说,只要把这个故事讲好,片子就有可看性。
在杨天才巡边三十多年发生的故事中,我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几个,如坠崖、踩地雷、帮助村民追回被盗耕牛等。这些好看的故事虽然在书面材料中已有叙述,但要运用到片子中,仍有待完善细节。在专题片制作上,我一直坚持“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但细节的挖掘往往是最耗时费力的。我想只有深入采访才是最好的方法,即使报送时限其实已经很近,这一步也无法省略,必须如此。
一天后,我便来到了杨天才家。他今天专门等我。初次见面,我仔细打量了他——常年野外的日晒雨淋在他身上留下了痕迹,让他有着黝黑的面庞和粗糙的双手;身上穿着一件并不合身、洗得已经褪色的迷彩服,这迷彩服对他来说就是“国家的象征”。而他那山里人热情好客的性格尤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面对镜头,他没有半点拘束,不紧不慢地给我讲巡边的故事,并详细解答我提出的每个问题。没有套话连篇,也不会紧张卡壳,因为巡边三十年,确实有着太多经历,随便回忆一下都会想起无数风雨坎坷、众多惊心动魄。一天的采访下来,我掌握了很多符合期望的“细节”,有的事情和我事先掌握的一样,有的事情则稍有出入,还有的事情是以前从未知道的。他妻子曾在边境意外受伤,至今走路仍有不便,这对他决定做界务员产生了很关键的影响。这是以往的报道中没有提到的,然而却是人物真实的心路历程。
以往我们塑造典型人物总是习惯于面面俱到,人物不但典型事迹突出,而且其他各方面都很突出。虽然这很可能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只不过我们这么拍出来后,观众却未必喜欢。亮点太分散,人物的个性弱化了,结果就“千人一面”。拍杨天才完全不需要如此,本身就是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还有着突出的典型事迹,真实再现即可,无需人为拔高。至此我的思路明晰了,就是讲好他巡边路上那些普通人不可能有过的经历,拍出一个相对纯粹的故事。
如果拍得不够好,
是因为离得不够近
小标题这句话,是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说过的,强调了纪实作品拍摄现场和拍摄距离的重要性。一些党教片大量采用“摆拍”,因为既省事又节省时间。但这样拍出来的画面做作、不真实。创作《草根卫士》,我选择了大量跟拍。虽说时间上很是紧张,但跟拍一点都不能省,我不能允许自己把这样好的一个题材拍砸了。
一台6D、一台60D、一台gopro,还有一架无人机,这就是我全部的装备。我和县电视台的一名摄像,就临时组成了整个拍摄团队。为了保持画面原汁原味,我们全部采用摄像机高清拍摄功能跟拍。为了展现一个最真实的杨天才,我们没有过多刻意安排,只是拿着摄像机跟随记录,从他在家收拾巡边装备,再到他向老伴告别独自一人踏上巡边路。为了让画面更有感染力,我们还使用了一些特殊的装备。我们利用无人机,以由低到高的视角拍摄他从大路下来独自一人钻进莽莽森林里的巡边小路,镜头从他形单影只的背影扩大到一整片大森林,从孑然而至茫然,強调画面直观感受的同时也暗示人物的情绪。我们还用了gopro,放在他必经的山崖下,或者固定在他开路使用的镰刀上,通过他跳过山崖、斩断野草的特殊视角,最大限度还原巡边路上的艰辛,以第一视角的体验感强化画面冲击力。
同期声录制都是在跟拍中完成的。在采访中,由于我们一起身临其境,因此也更能感受杨天才所思所想,就更容易引导他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我问他为什么要选择这份工作,而且一干就是这么多年。他随口答道:“党的需要、国家的需要、人民的需要,我就履行这个工作(职责)了。”看得出,由于常年工作在边境线上,他心中的党、国家和人民的分量重于千钧。这种心理体验是典型环境下的独特心理活动,因此非常真实。我叫他讲述他在巡边路上踩中地雷的事情。他把我们带到当初的事发地,一边向我描述当时他的遭遇,一边重演他当年踩中地雷后采取的脱险措施。那一刻,我们的心里竟然十分紧张,就仿佛他此刻脚下真踩着一枚地雷一样。
一路跋山涉水,他一边走,我们就一边拍。每到一处他留下过回忆的地方,他就停下来为我们讲述。一路拍下来,竟积累了300多个G的视频素材。这一路上,我们感同身受,杨天才不计得失、不顾安危卫国戍边的典型形象也更为鲜活了起来。
最后都要通过剪辑来完成
很多人觉得,剪辑就是“看图作文”,简单地把画面堆砌在一起就行了。但我认为并非如此,剪辑的过程除了要体现编导意图和对解说词的充分理解外,还要精心组织结构,精心选取画面、把握节奏,把零碎的素材制作成既符合编导意图又吸引观众的好片子。正如美国导演库布里克说的那样:“在剪辑台上可时时发现剪辑的魅力所在,拍摄的整个过程和一件作品的成败,最后都通过剪辑师来完成。”
剪辑点的选择要符合观众的观赏习惯。简单来说,就是要遵循镜头“人接人”“物接物”“动接动”“静接静”的组接规律,用好远、中、近、特写镜头的顺序,表现出拍摄对象的整个活动过程。如杨天才在家中整理装备和老伴告别出门的一组镜头,使用了特写、近景、中景的组合,通过紧凑的剪辑,给人忙而不乱的印象。
剪辑中要用好用活空镜头。人物专题片展现的是人物的活动,绝大部分镜头的主体都应是人物。不过,空镜头运用得好的话,不仅能调剂情感节奏,还有画龙点睛的叙事效果。如我们使用了森林的航拍空镜头展现巡边路的艰辛,以此借景抒情;太阳缓缓落下,月亮渐上天空,则渲染了巡边路上的寂寞。
背景音的使用要得当。杨天才离开大路,独自进入莽莽森林踏上巡边小路时,我们配了一段当地苗族的原生态山歌,那空灵的歌声更能突出故事发生的典型环境。同时我们突出了他在林中行走时周围的鸟鸣声和脚踩落叶的沙沙声,结合画面中他独自穿行的背影,让人更能体会巡边路的幽静和孤独。
(作者单位:云南省河口县委组织部)
真实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对拍摄对象进行全方位的了解,找到他与众不同和耀眼闪亮的地方,是我要做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2016年6月,我们河口县桥头乡薄竹箐村的外事界务员杨天才入选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拟表彰对象,需要上报他的先进事迹专题片到中组部。以往这样的专题我们一般是找专业团队制作,但这一次上级给的制作时间很短,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公司接手。作为河口县党教科的负责人,我必须自己上阵。
深入了解杨天才和他的巡边工作便成了我的首要任务。从申报事迹材料和各大网站对他的报道中,我找到了大量关于他的先进事迹;把这些材料归类、梳理、总结后,我意识到这个题材先天的优越性。恩格斯曾经说过,文艺作品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个题材显然符合了这一要求。可以说,只要把这个故事讲好,片子就有可看性。
在杨天才巡边三十多年发生的故事中,我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几个,如坠崖、踩地雷、帮助村民追回被盗耕牛等。这些好看的故事虽然在书面材料中已有叙述,但要运用到片子中,仍有待完善细节。在专题片制作上,我一直坚持“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但细节的挖掘往往是最耗时费力的。我想只有深入采访才是最好的方法,即使报送时限其实已经很近,这一步也无法省略,必须如此。
一天后,我便来到了杨天才家。他今天专门等我。初次见面,我仔细打量了他——常年野外的日晒雨淋在他身上留下了痕迹,让他有着黝黑的面庞和粗糙的双手;身上穿着一件并不合身、洗得已经褪色的迷彩服,这迷彩服对他来说就是“国家的象征”。而他那山里人热情好客的性格尤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面对镜头,他没有半点拘束,不紧不慢地给我讲巡边的故事,并详细解答我提出的每个问题。没有套话连篇,也不会紧张卡壳,因为巡边三十年,确实有着太多经历,随便回忆一下都会想起无数风雨坎坷、众多惊心动魄。一天的采访下来,我掌握了很多符合期望的“细节”,有的事情和我事先掌握的一样,有的事情则稍有出入,还有的事情是以前从未知道的。他妻子曾在边境意外受伤,至今走路仍有不便,这对他决定做界务员产生了很关键的影响。这是以往的报道中没有提到的,然而却是人物真实的心路历程。
以往我们塑造典型人物总是习惯于面面俱到,人物不但典型事迹突出,而且其他各方面都很突出。虽然这很可能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只不过我们这么拍出来后,观众却未必喜欢。亮点太分散,人物的个性弱化了,结果就“千人一面”。拍杨天才完全不需要如此,本身就是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还有着突出的典型事迹,真实再现即可,无需人为拔高。至此我的思路明晰了,就是讲好他巡边路上那些普通人不可能有过的经历,拍出一个相对纯粹的故事。
如果拍得不够好,
是因为离得不够近
小标题这句话,是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说过的,强调了纪实作品拍摄现场和拍摄距离的重要性。一些党教片大量采用“摆拍”,因为既省事又节省时间。但这样拍出来的画面做作、不真实。创作《草根卫士》,我选择了大量跟拍。虽说时间上很是紧张,但跟拍一点都不能省,我不能允许自己把这样好的一个题材拍砸了。
一台6D、一台60D、一台gopro,还有一架无人机,这就是我全部的装备。我和县电视台的一名摄像,就临时组成了整个拍摄团队。为了保持画面原汁原味,我们全部采用摄像机高清拍摄功能跟拍。为了展现一个最真实的杨天才,我们没有过多刻意安排,只是拿着摄像机跟随记录,从他在家收拾巡边装备,再到他向老伴告别独自一人踏上巡边路。为了让画面更有感染力,我们还使用了一些特殊的装备。我们利用无人机,以由低到高的视角拍摄他从大路下来独自一人钻进莽莽森林里的巡边小路,镜头从他形单影只的背影扩大到一整片大森林,从孑然而至茫然,強调画面直观感受的同时也暗示人物的情绪。我们还用了gopro,放在他必经的山崖下,或者固定在他开路使用的镰刀上,通过他跳过山崖、斩断野草的特殊视角,最大限度还原巡边路上的艰辛,以第一视角的体验感强化画面冲击力。
同期声录制都是在跟拍中完成的。在采访中,由于我们一起身临其境,因此也更能感受杨天才所思所想,就更容易引导他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我问他为什么要选择这份工作,而且一干就是这么多年。他随口答道:“党的需要、国家的需要、人民的需要,我就履行这个工作(职责)了。”看得出,由于常年工作在边境线上,他心中的党、国家和人民的分量重于千钧。这种心理体验是典型环境下的独特心理活动,因此非常真实。我叫他讲述他在巡边路上踩中地雷的事情。他把我们带到当初的事发地,一边向我描述当时他的遭遇,一边重演他当年踩中地雷后采取的脱险措施。那一刻,我们的心里竟然十分紧张,就仿佛他此刻脚下真踩着一枚地雷一样。
一路跋山涉水,他一边走,我们就一边拍。每到一处他留下过回忆的地方,他就停下来为我们讲述。一路拍下来,竟积累了300多个G的视频素材。这一路上,我们感同身受,杨天才不计得失、不顾安危卫国戍边的典型形象也更为鲜活了起来。
最后都要通过剪辑来完成
很多人觉得,剪辑就是“看图作文”,简单地把画面堆砌在一起就行了。但我认为并非如此,剪辑的过程除了要体现编导意图和对解说词的充分理解外,还要精心组织结构,精心选取画面、把握节奏,把零碎的素材制作成既符合编导意图又吸引观众的好片子。正如美国导演库布里克说的那样:“在剪辑台上可时时发现剪辑的魅力所在,拍摄的整个过程和一件作品的成败,最后都通过剪辑师来完成。”
剪辑点的选择要符合观众的观赏习惯。简单来说,就是要遵循镜头“人接人”“物接物”“动接动”“静接静”的组接规律,用好远、中、近、特写镜头的顺序,表现出拍摄对象的整个活动过程。如杨天才在家中整理装备和老伴告别出门的一组镜头,使用了特写、近景、中景的组合,通过紧凑的剪辑,给人忙而不乱的印象。
剪辑中要用好用活空镜头。人物专题片展现的是人物的活动,绝大部分镜头的主体都应是人物。不过,空镜头运用得好的话,不仅能调剂情感节奏,还有画龙点睛的叙事效果。如我们使用了森林的航拍空镜头展现巡边路的艰辛,以此借景抒情;太阳缓缓落下,月亮渐上天空,则渲染了巡边路上的寂寞。
背景音的使用要得当。杨天才离开大路,独自进入莽莽森林踏上巡边小路时,我们配了一段当地苗族的原生态山歌,那空灵的歌声更能突出故事发生的典型环境。同时我们突出了他在林中行走时周围的鸟鸣声和脚踩落叶的沙沙声,结合画面中他独自穿行的背影,让人更能体会巡边路的幽静和孤独。
(作者单位:云南省河口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