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说,当年北京大王庄有弟兄三个,因为生计向南行走。走出八百里,老大停下来,老二、老三继续南行。又走了几十里,老二停下来,老三继续走。再走几十里后,老三也停下来。之后,弟兄三人各自娶妻生子,子又生孙,孙又生子,时至今日,都繁衍成近千人的庄子。王家庄是老二的村庄,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叫王家庄的呢?已无从考证。这里不只是王姓,早已夹杂了许多别的姓。多少辈子里肯定发生过许许多多的事情,但没有村志,没有留下记录。我留意了庄里的一些人和事,并做了记录,今编成一篇《王家庄的人和事》。
老五
王家庄的王文昌,徒有文气的名字,但没有一点儿文化。没有文化,给儿子取不了什么君呀儒啊之类的雅名,只有让五个儿子依次称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老五。这也省了在取名字上费的心思。
王文昌和老婆像两头猪带着一窝猪崽子,吃饭都难以混饱,哪有供孩子上学的钱。所以,从老大到老四都没有上学。到了后来,日子稍微宽松了一点儿,好歹让老五上了个小学。老五是他们兄弟五个里面最聪明、最体面的人,能在村里当文书。
那天,不知因为什么事儿,老五和邻居争论起胆大胆小的话题。老五对邻居说:“你如果敢半夜里在庄北坟地里睡,明天我给你买二斤油条!”
鄰居问:“真的?”
老五说:“真的。”
邻居又问:“说话算数?”
老五说:“骗你不是人!”
邻居说:“好,一言为定。”
村北有一片坟地,大坟小坟像一个愚妇蒸的一大锅馒头摆在那里。有老坟,长着一坟野草,像疯子的头发一样乱;有新坟,新土上插着纸幡,纸幡顺着风无精打采地飘着。有埋得浅的坟,经了一场雨,连棺材都露出来了。埋死孩子是不用棺材的,有的孩子今儿埋了,明儿就被狗扒出来,有的露着小衣服,有的露着一根小腿。常有蛇从大坟小坟里慢悠悠地爬出来,常有野狗在这里追赶、撕咬。
这里除了土坟,还有几棵松树长着,像秃头顶上的几根毛发。
半夜里,老五的邻居来到了坟地,他转了一圈儿,躺在了一个大坟头上。躺了一会儿觉得无聊,就爬到一棵松树上,密密的松叶把他遮住。
这时,老五和哥哥老四在家里说话。老四说起遇到鬼打墙的事儿。老四说那天赶集卖韭菜,夜里十二点多赶着小驴车走,一直到四五点钟还没走出一片坟地。第二天一看,自己把那片坟地都踩光滑了。
一看快到半夜了,老五对老四说:“我跟邻居打了一个赌哩。”
老四问:“打的什么赌?”
老五说:“他要是半夜敢一个人在坟地里,我给他买二斤油条。”
老五和老四就出门往村北坟地里走,他俩要去看看邻居去没去坟地。
老五问老四:“是真有鬼吗?”
老四说:“你还真不能不信。有一些事儿没法解释。”
老五问:“鬼火是不是真有?”
老四说:“鬼火是真有的,过去咱大哥就见到过。”
老五问:“有鬼的话,鬼吃什么呢?”
老四说:“鬼应该不吃不喝,在地下跟在地上一样走路。白天在地下,夜里到地上来转悠,听到鸡叫才回去。”
老五说:“你别说得那么吓人!”
两个人说着说着就走进了坟地,开始寻找邻居。坟地里静得出奇,偶尔响起的几声叫,有着对这静夜挑逗的意味。
老五、老四两个人胆战心惊地走着,刚走到一棵松树跟前,邻居猛地从树上跳下来,一下抱住了老五。老五“啊”地一声怪叫,傻了。从此,王家庄就有了一个“傻老五”。
不吉
过去织布,不知要经过多少道程序——
摘了棉花,先要撕出里面的棉籽,然后是弹棉花,再然后是撕下一块块棉花用一段高粱秸在青砖上擀成空心的像白蛇一样的“布绩”(也许是“布几”或“布笄”“布吉”什么的)。线就是通过纺车从“布绩”里抽出来的。然后把一个个线穗子攒成一把一把的线,又洗又浆,再一根根落到织机上,这才响起织机的声音。
“布绩”的谐音是“不吉”。王家庄的人家遇到不吉利的事,若这家有个迷信的妇女,就会将一把“布绩”扔到路上,谁捡了去就等于把“不吉”转给谁了。
刘氏一家不顺当。大儿子跟着村里的建筑队出去干活儿,在房上布瓦的时候一不小心滚下来,腰和腿都折了,躺在家里无法再出去挣钱。二儿子早起去县城卖白菜,不幸被大货车轧成肉饼。收尸的时候,只得用铁锨从地上一锨一锨装到塑料袋子里运回家。最近,刚嫁出没两个月的女儿又查出病,不知日子能不能过下去。
一连串的灾祸,让刘氏睡不着觉了。她不仅想起儿女们的命运,也想起了自己的半生。她曾嫁过一个人家,因为婆婆少分给她一个窝头,就离开那家跑到王家庄,跟了一个老实巴交的男人。男人无法撑起这个家,是她又当女人又当男人养起五个儿女。儿女们长大成人,该娶的娶了,该嫁的嫁了,她在王家庄有了骄傲的资本。她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没想到老了老了,一桩桩不幸的事儿压到她的身上,压得她没有办法。
“难道我苦苦熬了多半生,在一辈子的尾巴上还要有几个大难?”她在黑夜里睁着眼,不知望着什么在想。
二儿子死后,小孙子就跟着刘氏过,七八岁的孙子被刘氏像一条小狗似的养活着,被她驯养得乖巧听话。
“孙子,给奶奶把鸡喂上!”
小孙子便到东屋里抓一把玉米一下撒在院子里,几只鸡拼命地去啄。
“孙子,是谁家的小猪跑来了?”
奶奶还没支使孙子干什么,孙子就知道奶奶的意图,他赶忙拿起一根小棍儿将小猪赶出门外。
一天晚上,刘氏把小孙子哄睡下,听到院外静下来了,便从柜子里拿出一把“布绩”,悄悄开了屋门、大门,转弯向南去了。她要把“布绩”放到会有人经过的地方,要让人把“不吉”拾走。走到一个十字路口,她觉得这里最合适,扔下就走了。她知道,今晚是没人拾的,到明天早晨就会有人发现。 早晨,太阳出来了,门口水盆里一盆子的阳光。刘氏一个劲儿地催孙子:“快洗脸,吃饭,上学!”
孙子按照奶奶的程序做好一件件事情,就背起书包上学了。刘氏慢慢收拾碗筷,收拾完了,就静心坐在了床上。
一会儿,孙子跑回来:“奶奶,奶奶,我在路上捡了这个!”
奶奶看到了孙子手里的“布绩”。
村长的智谋
王家庄村长是个很有智谋的人。在讲他如何对付乡里人之前,先看他是如何对付村里妇女的。
那天很热,村长和一帮妇女正在村兽医站附近干活儿。村长用一个小水桶从井里提上一桶水被妇女们喝光了,提上一桶水又被妇女们喝光了。他在一旁气得不行。他对兽医说:“你那刺激母牛交配的药,人吃了管用不管用?”
兽医说:“没给人用过。”
村长说:“拿一点来试试。”
兽医就拿了一点递给村长。
村长又从井里提了一桶水搁在一个高台上,偷偷将药放进水里,然后用小棍搅一搅。
一帮妇女见村长又从井里提上了水,又都过去喝。
村长在一旁看着。
喝了水的妇女,开始还和先前一样有说有笑。不一会儿,她们就像怀春的母牛一样焦躁不安起来,然后一个个走进棒子地深处、谁也看不见的地方去了。
村长捂着嘴,边笑边对兽医说:“看来给母牛吃的药女人吃了也管用。”
再讲村长对付乡里人的事儿。
乡里一个干部爱喝酒,一到馋酒的时候就到各村寻酒喝。村里干部一是烦他到处寻酒,更烦他喝酒黏糊。他只要坐下来,一喝就是半天,你想干点儿什么活儿也不能。
那天,这位乡干部来到王家村喝酒,村长便叫来其他几个村干部陪着。开始喝酒的时候还不到中午十二点,一直喝到下午四点了,乡干部还没有喝完的意思。村长说:“您喝!”乡干部就慢慢端起酒杯,一边端着酒杯一边说话,说着说着就把杯子放下了。村长再说:“您喝!”乡干部还是那样慢慢端起杯子,说着说着又放下,半天喝不下那杯酒。
村长开始说一些提示性的话。他说:“今天乡里没什么会议吧?”
乡干部说:“没有没有。”
村长又说:“最近乡里工作挺忙吧?”
乡干部说:“忙是忙,我来时把工作都安排好啦。”
村长心里说,看来乡干部还要继续喝下去啊。
趁乡干部去厕所的时间,村长对其他人说,看来不想法儿不行了,咱们都把大衣穿上。
有人问:“屋里挺暖和的,穿大衣干什么?”
村长说,一会儿就不暖和了。
陪酒的几个人就都穿上了那种厚厚的军大衣。
乡干部去厕所回来,坐在椅子上继续喝,还无半点散场的意思。
村长偷偷往煤炉子里放一点儿胶皮,屋里随即就臭起来。他说:“这是什么味儿啊,赶紧把炉子弄出去!”
炉子被弄出了屋子。紧接着,屋里的温度就降下来。乡干部明显开始发冷。
村长说:“喝酒!”
乡干部搓搓双手,说:“喝!”
这次他端起酒杯没放下,一下喝干了。
村长几个人穿着军大衣足以抵挡室内的温度,穿着单薄的乡干部有些受不住了。他一会儿搓手,一会儿搓脸,一个劲儿地说:“够冷的,够冷的!”
村長一个劲儿地劝:“来,干一杯!”
乡干部痛痛快快地干了两杯,抖着身子说:“太冷啦,太冷啦。”
村长说:“再喝几杯呗。”
乡干部说:“不了,不了。”边说边急急忙忙起身往屋外走。村长几个人把乡干部送出大门,看着乡干部很快消失在村外。他们转回头来,都满脸的坏笑。
到广州去发财
土地也是分三六九等的,价值相差十万八千里。在北京,巴掌大的一块地方能卖到几万、几百万、几千万,而在王家庄,我半亩地的宅院只卖了五千块钱。
我为什么卖宅院?为的是破釜沉舟到广州去发财。为什么到广州发财呢?因为我的一个亲戚已经在广州发了财。
我的那个亲戚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侏儒一般,比那个演小品的丑星好看不了几分。最丑的地方是那地包天的嘴,正像一个女作家说的,像怎么也拉不严的拉锁。他到广州给人打工成了小老板,有了妻子儿女,过年竟坐着飞机衣锦还乡了。
我没有地包天的嘴,我的个头一米七五,为什么我就不能发财呢?在去广州之前我做了一个好梦,梦得我都笑醒了好几回。
我的宅院卖给刘三了。
在王家庄,我唯有在刘三面前还能骄傲一回。我起码还有个宅院,而像乞丐一样的刘三,连宅院也没有。我常以高傲的口气对刘三说:“刘三,你别叫刘三了,叫瘪三吧!”是刘三的一个外甥给了他几千块钱,他才有了买我宅院的钱。
我带着原有的一点儿钱和卖宅院的五千块钱去广州了。到了广州我才发现,并不像我想得那么简单,活儿也不是一下就能找到。几天之后,我才在一个卖防盗门的小店里找了一个活儿,任务就是跟着小老板到客户家里安装防盗门。安装的技术我不会,那就只负责往楼上背防盗门。几十斤重的防盗门压在身上,走平路就费不少力,扭七拐八拐的楼梯更是让我累得要命。
只往楼上背防盗门,这绝不是我的目的。我只是把这作为暂时站脚的地方,像飞机起飞一样,必须要有一个机场的。可是,在这里一干就是一年,丝毫看不到能起飞的迹象。
一晃,我到广州已经五个年头了。工作换了一个又一个,起飞的迹象越来越渺茫。人生有多少个五年啊,我很着急。可着急有什么用呢?不会因为你着急了就有人来照顾你。
那天我得一点闲到大街上溜达,猛然有人一巴掌拍在我的右肩上。我一回头,竟是我王家庄的表弟。我真不敢相信,在广州的大街上能见到王家庄的表弟。
我问表弟:“你来广州干什么?”
表弟说:“跟刘老板出来购物。” 我问:“哪个刘老板?”
表弟凑到我耳边,小声说:“刘三。”
我惊讶地说:“刘三当了老板?”
表弟说:“百万富翁了。”
我头晕。
表弟说:“在王家庄发现铁矿了,全庄变成了矿区,你回去肯定认不出来了,旧房子一间也见不到了。”
表弟的这些话我没怎么注意去听,刘三当老板的话一直缠绕在我的脑子里。刘三这个瘪三,怎么能成老板呢,老天真是瞎了眼!
我忍不住问表弟:“刘三是怎么发财的?”
表弟说:“你卖给他的那个宅院,拆迁时矿上给他一百万。”
家事
王仁义盖起了王家庄最好的房子。他是这么想的:自己就一个儿子,盖上这五间房,自己住三间,儿子住两间,自己再活个三十年二十年把眼一闭,把腿一蹬就都成了龟儿子的。不论在城里还是在乡下,房子都是大事。有了房子,王仁义觉得下半辈子就只有吃香的喝辣的,抱着孙子过滋润日子了。
王仁义盖好房以后的一些日子确实滋润。他为自己的房子滋润,为儿子娶了一个高挑、俊模样的媳妇滋润,为儿媳妇给他生下了一个大胖孙子滋润。盖好房子后两个月,儿子订了婚;订婚两个月后,娶媳妇;娶媳妇两个月后,儿媳妇怀上孩子;儿媳妇怀胎十个月,生了大胖小子,一步一步赶着,顺顺溜溜。
孩子五个月上,王仁义每天晚上去茅房,经过儿子房子的窗下时,都听到儿媳跟儿子吵吵。
那天吃饭的时候,王仁义趁儿媳妇不在饭桌上,就问儿子:“你们小两口这些日子吵吵什么?”
儿子一肚子心事的样子,但嘴上说,“没吵吵什么。”说着就低头吃饭。
第二天吃晌午饭时,儿子抱着孩子来到爹的屋里。
王仁义不见儿媳妇来吃饭,就问:“孩子他妈呢?”
儿子说:“去她娘家啦。”
“几时回来?”
儿子不说话了。
五个月大的孩子一时也离不开娘,没奶吃就拼着命地哭。王仁义两口子急得只有跟着孙子一起哭。
儿媳妇走了五天还不回来,王仁义知道这一定是小两口闹意见了。为什么闹意见?问儿子,儿子就是不说为什么。
这天,王仁义买了礼物登了亲家的门。进了门,儿媳妇的脸色难看,亲家倒还热情。王仁义最想知道的是儿媳妇为什么抛下孩子不回家,而亲家只一个劲儿地劝酒,不往王仁义的心事上说。
王仁义跟亲家喝酒喝到下午两点,都有些醉意的时候,亲家才对王仁义说:“闺女想自己住那个宅院呀。”
王仁义一下子醒酒了:“为这事儿啊,好说好说,明天俺老两口子就搬出去!”
亲家又说:“这些天孩子不吃奶,闺女的奶水下不来啦,孩子得用奶粉喂啦。”
王仁义说:“用奶粉,用奶粉。”
亲家说:“买奶粉的钱怎么办?”
王仁义说:“我出,我出。”
儿媳妇跟着王仁义回来了。
第二天早晨,天还没亮透,王仁义就起来摸摸索索收拾东西。
王仁义老婆还没有醒好,就责怪王仁义:“你这么早捣腾啥哩?”
王仁义说:“那片白麻地咱得去看着啊。”
老婆奇怪地说:“看它干啥?”
王仁义说:“不看它哪行!”
老婆说:“这些年哪年看它啦?不也行?!”
王仁义脖子梗梗地说:“那些年不看它行,今年不看它不行!”
王仁义用了去年一年的白麻杆搭起了一个棚子,老两口在棚子里过起了日子。老婆还不时地到家看看儿子孙子,和庄里人们搭讪搭讪,王仁义却整天窝在白麻棚里抽烟,抽得白麻棚里跟着了火似的。
刘大胆儿
刘大胆儿从小就胆大。
小时候,我们村后有一块专门埋小孩子的地儿,时常有野狗扒出死孩子。我们都不敢去那里,就是靠近那里的小路也不敢走,而刘大胆儿常在那里跑来跑去,很骄傲地显示着他的胆量。
坟地我们也不敢去,而刘大胆儿敢躺在坟上晒太阳,敢摘了坟上野柯子长出来的小小的红果子吃。
那天,我们几个孩子跟刘大胆儿打赌。
我对他说:“夜里你敢往坟地里去吗?”
刘大胆儿说:“敢。”
我说:“你真敢?”
刘大胆儿说:“你打赌吗?我要敢去,你把你的洋火枪给我行吗?”
我说行。
白天我们几个小孩商量着把一个泥人放在坟地里,等晚上让刘大胆儿去拿。
黢黑的夜,刮着大风,人们都早早睡下了,我们几個小孩在一个大院子里等着,看刘大胆儿怎么把坟地里的泥人拿来。
坟地离村子有四五里地,那里一片坟,并且有一个最大的坟刚刚被挖过,像向天张着一张巨大的嘴。大人们把里面的砖和棺木都弄了出来,木头做了踏板,砖垒了牛棚。
刘大胆儿走向坟地,他顶着风,一会儿走,一会儿跑,我们都替他害怕,可他好像不知道什么是害怕。
这次打赌的结果,当然是他从坟地里拿回了泥人,我失去了洋火枪。
刘大胆儿成人后,发挥了他胆儿大的作用,村里有了死人,都是他给死人净面、穿衣、入殓。他说:“活人才可怕,死人你怕他干什么,他不会骂人也不会打人!”
那年,村里一个光棍死了,光棍家里没人,村里就派刘大胆儿守尸。光棍家里穷,就一张床,放了尸体就没有刘大胆儿睡觉的地方了。刘大胆儿在哪里睡呢?他对着死尸说:“让给我一块地方。”他把死尸向里拥了拥,就跟死尸一并躺下来,一气儿睡到天明。
刘大胆儿没有媳妇,一个人的日子也过得艰难。于是他干起了盗墓的行当。他听说日子好的人家死了人,有什么值钱的东西随葬了,就在夜里凭着他的力气和胆量,把人家的坟掘开,打开棺材寻找值钱的东西。有一次,他对要好的朋友说:“我打开棺材,为方便在死人身上搜东西,都是让死人坐起来。我用一根绳子,这边套在我脖子上,那边套在死人脖子上,我们面对着面。”朋友听得浑身起鸡皮疙瘩。 那一年,县里的火葬场建起来,需要一个火化工。刘大胆儿的一个什么亲戚在县里当个什么干部,就把刘大胆儿推荐到火葬场当了火化工。
火葬场是个很瘆人的地方,平常人们走进去就害怕。刘大胆儿就一个人,白天黑夜住在火化炉旁边一间小屋里。有火化的来了,他就从小屋里出来,走进火化间,把死人整好推进炉膛,用那把大铁钩子把人开膛破肚。在他眼里,烧人跟烧一具动物尸体没什么两样儿。等大烟筒里一股黑烟冒完,他用一块红布包了一包骨灰,对等着的人说:“拿去吧!”
有一次来了一位女尸,刘大胆儿掀开脸看了一眼,人虽然死了,但在刘大胆儿看来还是那么好看。从未尝过女人味的他顿时起了坏心思。在即将火化的那一时,他对送尸体的人说,“都走开,走开!”他说着,将两扇门关紧,感觉没人看到的时候,将尸体的衣服脱掉……
事情不知怎么暴露了,刘大胆儿被女尸的家属告上法庭,被判刑进了监狱。
奶奶的小木匣
奶奶有一个小木匣。红色的漆已经磨掉大半,在正前面还可隐隐看到一个凤头的样子。小匣上有一把小小的锁,那把锁好像从来也没有打开过。
奶奶今年八十多岁了。她从年轻时就有这个小木匣,并且一时也离不开这个小木匣。
我问过奶奶:“小木匣里是什么呀?”
奶奶说:“没什么。”然后就岔开话题。
我也问过妈妈:“奶奶的小木匣里是什么呀?”
妈妈说:“可能是奶奶攒的钱。”
奶奶还不到三十岁的时候,当兵的爷爷就在一次战役中牺牲了。奶奶靠着纺线织布把爸爸和姑姑拉扯成人。爸爸大学毕业后分到山东工作,姑姑大学毕业后分到河北工作。爸爸和姑姑都成为奶奶的骄傲。
在家里,奶奶晚上睡觉总是把用紫头巾包着的小木匣放在床头上,放在她随时都可以看到摸到的地方。奶奶去姑姑家时,总是先把小木匣放在显眼的地方,以便走时不忘拿着。在家里,奶奶用紫头巾包着木匣,去别人家时,都是把紫头巾包着的木匣放在爸爸专门给她买的一个布兜里。
那次,我的一个弟弟让奶奶到乡下玩几天。奶奶答应了,临走时,也没忘了她的小木匣。爸爸给奶奶几百块钱,对奶奶说:“别带小木匣了,放在家里,我把它锁在抽屉里。”
奶奶不同意,说:“还是带着吧,不大也不重。”
奶奶带着小木匣上路了。
在弟弟家,奶奶经历了一场心惊——
奶奶去大门外送一位客人的工夫。回到屋里不见了小木匣。她走出去、走进来,床上床下、桌前桌后、被里被外都找遍了也没有找到。奶奶急哭了。
弟弟回到家,问:“家里来人没有?”
奶奶说:“来了,我送客人的时候匣子还在。”
弟弟问:“来小孩子没有?”
奶奶说:“没见小孩子进来呀。”
弟弟出了屋门转到后院,一下就见到奶奶的布兜。弟弟的儿子正用小铲子往布兜里装土呢。孩子把小木匣扔在一边,小木匣受气似的躺在那里。
奶奶一见到弟弟找回来的小木匣,便扑上去两手捧住。奶奶的神情一时那么紧张、害怕。
有一次,奶奶从姑姑家回来。从河北走时天还好好的,车一进山东雨就下起来了,一直到要进家门了,雨也没有停。爸爸让奶奶下车进家,奶奶却不下。催了奶奶三次,奶奶才说:“不淋着木匣吗?”
爸爸找来一个方便袋,套在装木匣的布兜上,奶奶才下了车。
奶奶是突然去世的,死得很平静。死时,木匣就在奶奶的头边,一只手还搭在木匣上。
奶奶死后的第一天和第二天,家里人来人往、忙里忙外,都没有闲着的空儿,也没有闲着的心。第三天上,来人渐渐少了,爸爸和姑姑才有心思提起奶奶的小木匣。
爸爸说:“我一直不知道小木匣里装的什么?”
姑姑说:“我猜是钱。”
爸爸说:“也有可能是姥姥陪送的首饰什么的。”
姑姑说:“打开看看吧。可以让妈带走的,让它跟妈一块儿走。”
爸爸就找钥匙,没有找到,便找来一把螺丝刀从锁那里撬开。
里面是爷爷穿着军装的照片。
平静的河水
孙奶奶家有六口人:她,儿子和儿媳,两个孙女,一个孙子,幸福美满。
三年前,孙奶奶觉得不够美满。原因是只有两个孙女而没有孙子。所以她鼓动儿子儿媳无论如何也要再生一个孙子。如她所愿,儿子儿媳在山区躲藏了一年后,生下一个男孩。孙奶奶要在家门口放鞭炮,儿子儿媳说:“超生了要罚不少钱的,低调些吧,别张扬啦!”孙奶奶不同意,于是,门口响了好大一阵子红鞭。鞭炮响过,地上像铺上一层红色的地毯。
不知不觉孙子长到了三岁,与七岁的大姐、五岁的二姐站在一起依次矮下来,像他们敲打的玩具琴。
儿子儿媳出去打工了,孙奶奶一个人拉扯着三个孩子过日子。大孙女要上学,小孙女要上幼儿园了,孙奶奶用电动三轮车拉上三个孩子先送上学的,再送上幼儿园的;大孙女小孙女要放学了,孙奶奶再拉上小孙子依次把她俩拉回家。
河边的公园修好了。河岸用花砖铺平,河水也清了不少。
星期六这天,孙奶奶对孩子们说:“我拉你们去公园玩呀?”
三个孩子像吃奶的羊崽儿一样围住奶奶,高兴得直跳。奶奶就用电动三轮车载着他们去河边的公园。
河边的路上,庄里的二嫂提着一兜鸡蛋走来,孙奶奶看到鸡蛋,想起自己家的鸡蛋吃完了,急忙停下电动三轮车,电也没来得及关就走到二嫂跟前:“鸡蛋几块钱啦?”
二嫂说两块五。
孙奶奶说:“涨了两毛,头些日子我买的两块三。”
二嫂说:“沒想到今年鸡蛋这么便宜。”
孙奶奶说:“吃鸡蛋的觉得便宜,可苦了养鸡的了,听说养鸡户杀鸡哩!”
二嫂说:“干买卖就是这样,说不定什么时候赔,什么时候赚。” 孙奶奶问:“你那儿媳妇赶到哪个月里生孩子?”
二嫂说:“腊月里。”
孙奶奶说:“那天见了三嫂,三嫂说她儿媳妇赶到十月里。”
……
这时,三个孩子正在电动三轮车的车斗里等奶奶。大孙女像小老师一样教弟弟妹妹认三轮车上的字:“电!”
弟弟妹妹跟着念:“电。”
姐姐说:“动!”
弟弟妹妹跟着念:“动。”
姐姐说:“三!”
弟弟妹妹打闹起来,不跟着读了。
姐姐有点生气,她从车斗里下来,而后爬到奶奶坐的位子上。她见奶奶就是转动把手让三轮车行走的,便也转动把手,果然三轮车就动起来,并且顺着斜坡向河里移动,越来越快。当奶奶发现三轮车迅速移动的时候,急急忙忙朝三轮车跑去。但她没能撵上三轮车,她直直地看着三轮车载着三个孩子画了一条抛物线进到深深的河水里,河水散尽了一圈圈涟漪后平静下来。
……
牵一只羊到集上
王家庄有一对辈分特别大的老人,几乎全庄的人都称呼他俩老爷爷、老奶奶。
老两口将两个闺女嫁出去,给三个儿子盖了房娶了媳妇让他们分家过了,自己在村南的一块空地上盖起了三间房子,过起了生活。
他们的房子在村边上,靠着一条河。夏天,河沿上长满青草;秋冬时候,河边树上的叶子也落下不少。
老奶奶跟老爷爷说:“咱买只羊吧,河边上短不了吃的,挺方便的。”
老爷爷说:“你想买就买呀。”
老奶奶问:“买什么样的呢?黑的还是白的?”
老爷爷说:“你喜欢黑的就买黑的,你喜欢白的就买白的。”
集上那天,老奶奶早早做了饭,老两口吃了饭就到集市上买羊。
集上有牛羊市,东边是牛市,西边是羊市。牛市這边,牛儿们此起彼伏地“哞哞”吼,羊市这边,羊儿们此起彼伏地“咩咩”叫。老两口走进羊市就眼花缭乱了,看看这只黑的不算肥,看看那只白的不算大,最后选定了一只看起来就很温顺的、白的母山羊。当这只不大的白山羊离开老山羊时,叫得人心酸,它用力挣脱老奶奶的手去找妈妈。老奶奶几乎拽不住绳子了,好不容易才将一路叫着的小羊牵回家。
老爷爷有别的事儿干,喂山羊、放山羊,主要是老奶奶干。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老奶奶都弄些温水给羊喝,每天都抓把麦麸均匀地撒到温水里。夏天怕羊热,专门给它搭一个凉棚,冬天怕它冷,就把它牵到自己的住房里。闲着没事儿的时候,她就用自己梳头的梳子给羊梳梳毛,一会儿梳一下自己的头发,一会儿梳一下羊的毛,一会儿梳一下羊的毛,一会儿梳一下自己的头发。看上去,山羊总是很干净很精神。
山羊很快就怀上小羊,肚子一天天大起来,老奶奶更加关心它。自己怀这五个孩子的时候也没这样娇贵过。那时候日子不行,为了一家人,不管怀上没怀上孩子都得干活儿。
老奶奶对山羊的好很快得到回报,山羊一下生了三只健康的小山羊。自此,老奶奶就转为照顾三小一大四只山羊了。
在老奶奶的照顾下,小山羊长得很快,它们时常在院子里追来追去。把它们牵出去,让它们到河沿上吃草吃树叶时,它们更是欢实得不得了,跑得离开妈妈很远。
三只小山羊长着长着就大了,到了可以卖的时候了。
老爷爷对老奶奶说:“现在羊正贵着,赶紧把三只小羊卖了吧!”
老奶奶眼里有泪了,她看着活蹦乱跳的小羊,心里舍不得卖。可不卖怎么能养住这么多呢?当时买它们的妈妈也是为了让它产羊卖点钱哩。
卖羊不必赶到集上,庄里常来收羊的,他们时常在胡同里吆喝。那一天,收羊的又在胡同里吆喝时,老爷爷就将那人叫进院子里,看了那三只小羊,讲好了价钱,那人就把三只小羊逮走了。
在收羊的人把那三只小羊逮走时,它们的妈妈“咩咩”地叫得让人心疼,它用力挣脱绳子想要追赶自己的孩子。这种情景让老奶奶想起了在集市上买这只山羊时,它的妈妈“咩咩”叫的样子。老奶奶的泪流了下来。
三只小山羊没了,大山羊一个劲儿地叫,叫声长长地,凄凄惨惨,像妈妈呼唤自己丢失的孩子回家来一样。老奶奶走近大山羊,抚摸它的头,它的身子,从前摸到后,从上摸到下,安慰这只茫然、心痛的动物。
连续几天,老奶奶都看着老山羊在想念孩子。喂它时,它不像原来那样高兴地去吃,到外面放它时,它也心不在焉的样子,时常昂起头“咩咩”地叫一阵子。
时间过去半个多月了,老奶奶看着老山羊还在伤心。她一定明白老山羊心里难受。她能怎么样呢?她想来想去,想做一件事。那天她没有征求老爷爷的意见,就把羊牵到了羊市上。
羊市还是那样一派热闹的景象。老奶奶把羊牵到这里,牵到那里,在羊市上转来转去。看到挺温和的羊,老奶奶就让自己的羊靠近它,让它们像人一样地说说话,亲近亲近。
老奶奶的羊成色很好,被好多买羊的人看中,都走过来向老奶奶问价。老奶奶谁也不理。有人追问紧了,老奶奶就决绝地说:“不卖!”
正好老奶奶的一个表妹来买羊,她觉得老奶奶有些反常,就问:“姐姐,这羊你真的不卖?”
老奶奶说:“真的。”
“那你牵它到市上来干吗?”
老奶奶说:“羊跟人一样,只在家里会闷得慌。”
抢头车
王家庄的王家和赵家各有一个小伙子,都到了娶媳妇的时候。
结婚的日子是要择的。王家是花钱在集上请人择的,赵家是带着烟酒请邻村有个叫“半神仙”的人择的。两家都没有想到,择的日子是同一天,都是农历腊月初六。
乡间有个说法,叫“抢头车”,一个庄里的人同一天结婚,谁先娶来媳妇进家谁家好。有什么好?大家也说不清,但都说好,那么这个好就要争。
王家的新娘在七十里以外的莒庄,赵家的新娘在八里地以外的小洼庄。 赵家的人说,“咱不用慌,咱这几里地,一会儿就娶回来了,他王家怎么也白搭,怎么也得落在咱后头!”
王家的人沉不住气了,觉得怎么也争不上头车。这时,王家小伙儿的二舅说话了:“新娘的一个姐姐不是在刘庄吗?”
小伙儿的娘说:“听说是刘庄有个姐姐。”
小伙儿的二舅说:“打听一下,看准不准。”
小伙儿的娘问:“为啥?”
小伙儿的二舅说:“如果准的话,头一天让新娘住在她姐家,咱往她姐家去娶不就近了吗?”
小伙儿的娘茅塞顿开。
娘叫小伙儿赶紧打听这事儿,然后得到准信儿,新娘的姐姐是在刘庄。
刘庄离王家庄只隔着一条河,不过二里地。用车娶,连来加去也超不过半个钟头。小伙儿的娘通过中间人跟新娘那边联系上,说明事由,尽力操作这事儿。
新娘那边得到信息,理解男家的想法。再说,男家好不就是女儿也好吗?就愉快地答应了。结婚头一天,新娘就住到了刘庄姐姐家。两家说好,对这事儿严格保密,尤其不能让赵家人知道了。
腊月初六,两个小伙子结婚的这天,王家庄一过半夜十二点就乱得不成样子了。王家和赵家的宅子离得不远,每家一排轿车,各家忙各家的。
王家这边很低调,一切事好像都在悄悄进行,他们的人说话也是低声音的。而赵家就高调得很,赵家人有一种胜券在握的心情,他们的高声还有向王家示强的意味。
赵家主事的人大声吆喝:“白车在前面!白车在前面!白头到老嘛!”
当新郎坐进车的时候,主事人跟新郎开玩笑说:“精神起来,拿出小牤牛的劲头来!”
小伙儿的爸爸有点焦急地催促,“该走了,尽早啊!”
主事人很不在乎地说,“不用慌,不用慌,我们这么几里地,来回用不了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以后发车,王家也抢不去头车!”
两家的车都发走了。王家庄一时由喧闹变得清静,叫了半个时辰的狗觉得村子静下了,也没了声响。
过了不久,刚休息的狗又叫起来。它们听到有些汽车又开进村子,一会儿鞭炮噼噼啪啪地响起来,一个个冲天雷在村子上空咚咚地炸开。这些响声把狗的叫声压下去,使它们的狂叫变得跟呻吟一个样儿。
赵家人听了纳闷儿,就问:“是怎么回事?”
接着就又有人说:“王家娶回媳妇啦,抢了头车啦!”
赵家人不明就里:“怎么可能呢?他王家坐的飞机吗?”
这时有人跑进门告诉了实情,赵家人都一脸地茫然。
王跛子
离王家庄十几里的地方,有一条不小的河。这年春天,周围几十个村子的河工都集中到这条河里给它清淤。一个村子分不了几米宽,整个河里沸沸扬扬,人像一窝蚂蚁一样。
中午时分,河工们躺在河坡上歇息,河岸上飘过一句“花生嘞——!”紧跟着声音也飘来一位蒙着花丝巾的女子。女子聚集了附近河工们的眼光,视线像一把长长的棉线抓在女子的手里。
王家庄的河工王贵生,最先从河坡上爬起来喊过女子:“过来,看看你的花生!”
女子过来,掀开篮子上的青布,露出胖胖的花生。
王贵生说:“尝一个行吗?”
女子默许。
王贵生捏开一个花生,露出一点坏笑说,“仁(人)挺好,又白又胖的。”说着,把花生仁填进嘴里。
女子露出好看的笑。
女子的笑怂恿了王贵生的胆量,他盯着女子高高的胸膛说:“看看你褂子里的花生仁儿行吗?”
女子听出王贵生的亵渎,转身走了。一会儿,几个陌生男人过来叫走王贵生,在一块平地上把王贵生揍得爬也爬不起来。之后,王贵生成了王跛子。
王跛子死得很蹊跷。
那天,王跛子一直没有回家,家里人到处找他。东西南北的地里没有,街坊四邻家没有,孩子在整个村子里叫喊也没有喊到,直到夜里都没见他回家,一家人如入云里雾里。
第二天一早,一家的小孩到河边玩儿,小孩发现河里水面上飘着一团黑东西,仔细看后说:“是头发。”
小孩对走过来的大人说:“河里飘着头发。”
大人凑近仔细看了,发现头发下面是一个人站着。这个人是早已死了的王跛子。
捞王跛子上岸的人说,王跛子的两脚是插到淤泥里的,从河边的鱼竿分析,王跛子昨天来钓鱼了。
王跛子的死让人们立刻想到他爹的死。
王跛子的爹发现一根手指有一个黑点,不痛也不痒。后来黑点越变越大,再后来,这根手指有点腐烂。叫医生看过,医生说:“把这根指头截掉。”王跛子的爹说:“不痛不痒的,什么大不了的事儿!死,我也要留个全尸。不截!”就在附近村里找医生用药布包起来,隔一段时间去换一次药,就这么维持了一年半载。
这年麦收时,王跛子的爹发现腋下也长出了黑点,不到五天,王跛子的爹说死就死了。
人们正忙着收麦,一村子的人拉麦的拉麦,轧场的轧场,不分白天和黑夜。天一有点阴,人们就恐慌,像是跟天争抢这一季的口粮。
在这个又热又忙的时候,王跛子看着爹的尸体做出一个决定:他不做任何声张,由自己送走爹。
王跛子带上铁锨来到自家的坟地,挨着爷爷的坟,在爷爷脚下的位置挖起了坑子。他挖好坑子,放下铁锨,坐在锨把上點了一根烟。稍稍休息了一下,就走回家,用一辆小车子把爹的尸体拉进坟地。
“爹,委屈您啦!”
他把爹放进坑子,用十几块砖顶住几根棍子,棍子上面搭上几块板子,就把土一锨一锨地填进去,一直到堆起一个坟头。
王跛子埋葬了爹,就忙收麦了。
天刚黑的时候,在外上学的儿子回家来,找爷爷没有找到,问爸爸:“我爷爷哩?”
王跛子说:“埋了。”
王木匠
人各精一道。王家庄的王木匠,小时念书入不了门,只一年级就念了三年。人们笑话他,可把基础打牢固了。念书不行,干木工活儿却很在行,再复杂的活儿,一看就明白。年龄不大,就在当地成了名木匠。 做木工,拉大锯是个力气活儿。将一搂抱粗的圆木,用墨盒弹上线,绑在架子上,一人站在高处,一人坐在地上,用几米长的大锯,你推我拉,你拉我推。随着锯末子哗哗落地,人的胳膊酸痛起来,力气也消耗殆尽。王木匠干自己喜欢的活儿,不惜力气。
木匠是受人尊重的角色。穷的时候,被人请家去,打个桌子、凳子、窗户、门,都要好好管饭的。日子好过一点儿的时候,有人家的儿子结婚、闺女出嫁,木匠被请去打床、打立橱、做沙发,不光管饭,主家还要给钱。
王木匠自称是踩百家门子的人,谁家的家境,谁家的人性都了解。在干木工活儿的同时,也了解了谁家有个儿子,谁家有个闺女,看着合适,顺便做个媒人。人们更加高看他一眼。
我和妻子的媒人就是王木匠。父亲请他做木梯子,妻子那边请他做过箱子。他在我家做梯子时,父亲让他多吃了一顿饭,他就对父亲有了不错的看法。当父亲提出我已经十八九岁,该找媳妇的时候,王木匠提到了李庄的一个姑娘。正好,我父亲与那姑娘的父亲认识,父亲也见过那姑娘,父亲就托他到姑娘家去了一趟。一说,姑娘的父亲也见过我,跟我父亲也认识,不费什么事儿,那姑娘就成了我的妻子。
渐渐地,小木匠的活儿不行了。市场上到处有了成品桌子、椅子、橱子、沙发、床,再不需要小木匠踩百家门子。王木匠还算脑筋转得快,他买了专破大木头的带锯,用机器带动一条像宽带子一样的大锯条转。偌大的木头,在一阵机器轰鸣声中很快被锯成想要的木料。一时间,十里八乡的人们拉着整车的木头到王家庄来破木材,忙得王木匠饭也没空吃。忙了不到一年,他就扒了三间旧房,盖起了五间大瓦房。
大洼庄有个如花似玉的闺女,她爹解中才是当地有名的医生,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女婿。有一天,解中才到王家庄给人看病,路过王木匠的胡同时,看到了他的大瓦房。在门口打听到是王木匠的家时,他迈进了王木匠的家门。进了门,便被王木匠的整齐和干净折服。他喝过王木匠的儿子递过来的第一碗茶水后,对王木匠说:“儿子也到了成亲的年龄了吧?”王木匠的妻子在一旁笑着说:“还等着解医生给操心哩!”解医生说:“包在我身上啦!”解医生回到家,就托了媒人将女儿说给了王木匠的儿子。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说,现在三年就河东,三年就河西,甚至一年河东,一年河西。就在王木匠想雇上几个人,再买一部更大带锯的时候,买卖怎么也不行了。有别人看这买卖发财也买了带锯的原因,也有当地做木工活儿的人少了的原因。
我有一段时间没回老家王家庄了,这次回去问起父亲:“王木匠现在干什么哩?”
父亲说:“现在只被人雇去打棺材了。”
王仁昌的发家史
王家庄最中心的房子是王仁昌的三间土房。
王仁昌是干什么的?以拉小车为生。当然,这是那些年的事儿了。
那年,王仁昌想到了一个事情。他对老婆说:“我家老辈是财主。”
老婆说:“啥财主呀!你做梦了吧?”
王仁昌说:“这三间房的檩为证。一般人家哪会用这么好的檩啊!”
确实,三间房的檩根根粗壮、圆滑。
王仁昌说:“这一根檩能卖二十块钱,二十块钱能买一千块红砖。这三间房的檩卖了,盖三间砖房还有剩余。”
老婆子拦不住他的想法,他还真实施了他的计划。他在王家庄盖起了第一座砖房,并且还真有剩余。
过了一年,王仁昌又有了想法。他对老婆说:“我们可以买一匹马了!”
他与老婆算起了这一年他拉小车的收入和一点存款。
第二天,王仁昌就从集市上花三百块钱拉回一匹马。从此,小车两辕里不再是他,而是马。
马比他这个人跑得快不说,他也轻快多了。他很快就挣了六百块钱。
那天,他去县城,把马拴到一棵树上休息,跟旁边一个开拖拉机的人说起了话。王仁昌说:“你的拖拉机比我这马跑得快多了,可也比我这马值钱啊!”
开拖拉机的人说:“新拖拉机值钱,像我这旧的,也就值六百块钱。不知怎么搞的,我的腰疼起来了,没法开这玩意了。”
王仁昌问:“想卖?”
“想卖。”开拖拉机的人无奈的样子。
王仁昌立刻动了心。他卖了马,买了这辆拖拉机。从此,王家庄有了第一辆拖拉机,一辆十二马力的红色拖拉机。
叉把扫帚上了集市,地里的麦子一天天变黄。好像突然一下,麦子就都熟了。王家庄的人们把一畦畦麦子割倒,再一车车运到场里,趁着毒毒的日头把它们摊开,让它们一点点焦干。然后,套上牲口,人站在場中间牵着牲口让它拉着石磙一圈圈转悠,把麦秸碾得又薄又滑。
天好好的,人们不慌,天一变坏,人们就着急了。人们看到王仁昌的拖拉机拉着石滚子“呼呼”地在场里转,一会儿就把厚厚的麦秸轧薄了。人们给王仁昌递烟卷说好话,求他给轧麦子。王仁昌一个麦收挣够了买一辆二十四马力拖拉机的钱。他又买来一辆二十四马力拖拉机。
这一年,他又对老婆说:“这么大的拖拉机只凭在咱当地干活儿赚头不大,我听说在南边能挣钱。”
王仁昌就把拖拉机开到南方。不多久,王仁昌不但开着原来的拖拉机回来,还雇人开着一辆新拖拉机回来,就像放出去的一匹马带着另外一匹马回来了。
“没钱人家的钱是公的,有钱人家的钱是母的。”王仁昌凭着两辆拖拉机把家业越做越大,不久有了一个大货车车队专门跑山西运煤。他成为王家庄,乃至整个乡里的首富。
王仁礼的菜园
庄南是一片菜园。
菜园里长着绿油油的嫩韭、黄瓜和辣椒。在这园子中间有一口水井,一架古老的辘轳卧在水井上。起初,常见王仁礼光着膀子吃力地将木桶从井里摇上来,然后迅速地抓住木桶把里面的水倒出来,水便顺着小沟流进嫩韭、黄瓜或辣椒中间,滋润着它们生长。
后来,一架水车替代了古老的辘轳,牛替代了王仁礼。时常见到王仁礼把黄牛牵到井边,把它套进牛套里,把牵绳系在水车上,是为了不让牛走出圈外;再将一根细杆顶住牛头,是为了不让牛靠近水车;然后再用一块黑布蒙住牛的眼睛,牛便顺着王仁礼给它规定的轨道旋转。牛蹄的“哒哒”声,混着水车清脆的“吱吱”声和水流的“哗哗”声在这里响起。王仁礼便干别的什么活儿去了。有时候,不知什么原因牛会自己停下来。王仁礼只要在远处吆喝一声“嘚儿”,牛就又走动起来,牛蹄声、水车声、水流声又响动起来。 菜园的西边有一间小土屋,屋里有床,有凳子,还放着各种种菜的农具。夏天,里面会有一架蚊帐。这里几乎成了王仁礼的家,白天晚上他都在这里。一是要照顾菜园,二是防止好占便宜的人偷盗。小屋有一孔圆窗,透过圆窗可以看到整个菜园。盗贼是有的,大都是些小孩子。他们先进了高高的玉米地,然后偷偷爬进菜园,摘了黄瓜或辣椒什么的,便迅速返回玉米地。王仁礼是很难发现的,有時他的小狗会冲着盗贼叫起来。王仁礼的小狗像王仁礼的眼睛和跟班,时刻奓着耳朵、瞪着眼睛警惕着周围的响动和变化,随时跟在王仁礼的脚后。只有王仁礼躺在床上休息了,它才卧在小土屋的门口,或替王仁礼观察着整个菜园,或将头贴在地面闭目养神。
王仁礼有一男三女。妻子给他生了三朵花之后,终于如愿以偿生出了一个儿子。儿子是王仁礼两口子的宝贝。
王仁礼的儿子是经常来菜园玩儿的。菜园里有的是蝴蝶和蚂蚱。蝴蝶,他只是喜欢,是逮不住的;蚂蚱可以逮住。他用草茎把蚂蚱穿成一串,像提着一条鱼一样在整个菜园里乱窜。
除了逮蚂蚱,儿子最感兴趣的就是水车和水了。他学着爹的样子“嘚儿嘚儿”地赶牛,牛被他赶得快三分。他以自己这样的小人儿能驱使偌大的黄牛而得意。只“嘚儿嘚儿”地吆喝感觉不过瘾时,他还拿起一根树枝条靠近黄牛,抽在它的屁股上。牛又加快几步,牛蹄声、水车声、水流声加紧响一阵。他放下树枝条不赶牛的时候,又把兴趣转移到玩儿水上。他一会儿用小手阻挡流水,一会儿将清清的水撩起很高,撩到旁边的菜上和牛脚下的道上。
“你娘做的啥饭?”王仁礼问儿子。
儿子答:“贴的饼子,煮的红薯。”
王仁礼说:“告诉你大姐,吃了饭来看园子,我回家去吃饭。”
儿子像没听到一样。
王仁礼开始收工。他把小锄用鞋底擦干净立在小屋的墙上,然后让牛停下来,解下牛套,把牛拴在小屋南边的木桩上。
儿子见牛被牵走了,赶紧跑到井边。他一直对水从井里哗哗流出来感到好奇,但他一直没找到靠近井边的机会,因为一靠近井边,爹就会吆喝他离开。这回趁爹拴牛的时候,他急速靠近水井,极力地向井下观看。就在要看清下面的水管和水面的时候,他脚下一滑,滑进井里。
等到一群人来了将孩子从井里捞上来,孩子的身体已经僵硬了。
在家里,王仁礼什么也不说,孩子的尸体也不看,只大口大口地吃煮熟的红薯。
有人埋怨王仁礼:“你儿子没了,你竟还能吃得下饭去?”
另一人说:“还看不出来吗?他精神已经出问题啦。”
屋顶上的火药
那年代,年关大集上最热闹的就是鞭市。卖鞭炮的围成一个大圈,各自守着装鞭炮的大箱子、大筐子,站在桌子上、车子上,手握着长长的杆子,一边拼命地吆喝,一边点燃手上的鞭炮。
“南京到北京,好货到处兴;南来的北往的,买鞭买响的!”
紧接着“噼里啪啦、噼里啪啦”,鞭炮响个不停。原来一串串红的、黄的、绿的大鞭小炮变成一朵朵闪亮的火花,吓得人们捂着耳朵躲躲藏藏。好鞭响过,人们一下涌过去,这个三包那个五包,一阵忙乱。
鞭市上哪个买主也不示弱,好货就得是响声说了算,赶集的人就是凭着响声去的,整个鞭市就是一片爆炸的海洋。
卖烟花的也混在里面。
烟花不像鞭炮那么响,卖主也举着自己的烟花拼命地吆喝,看准了火候,把举着的烟花放在地上,用手里的香烟点燃药芯,烟花便“嘶嘶”地冒起火焰来,烟花越来越大,越来越高,形成一棵艳丽的花树。人们买烟花是凭着哪个开花开得大、开得高、开得时间长去的。
开头开得有点儿长,还是说正题吧——
王家庄的老六是卖烟花的,每到年关是他发点小财的时候。
老六卖了多年的烟花了,十里八乡都知道老六的烟花好。只要老六到市上,从箱子里拿出一只红红的烟花,往地上一放,点燃了,识货的人就会围住他的摊子。
老六的烟花外皮都是红色的,透着喜庆。点燃起来,花儿由小变大,越蹿越高,久久不熄,且五颜六色透着实诚。
卖得多,自然就做得多。年关这段日子,老六和儿子一天到晚吃不好睡不好,眼都熬得通红,肚子也时不时地“咕噜咕噜”叫。
“该加的,里面都加上了吗?”老六和儿子在配火药,老子问儿子。
儿子说:“都配好了。”
老六抓起一把火药:“潮些,得抓紧晾干。”
儿子说:“我看还是弄到房上晾得快。”
老六说:“也是。”
儿子和老子有了一致的意见,儿子便找来筐子和老子一起将火药一筐筐提上屋顶,然后摊开在稍凸的屋顶上。
这天太阳不算好,但屋顶上的风是通透的,风一点点带走火药里的水分。
过了午时,儿子问老六:“屋顶上的火药差不多干了吧?”
老六说:“差不多干了。”
儿子说:“那弄下来吧?”
老六说:“弄下来吧。”
老六便和儿子一起爬梯子上房。
老六说:“带上锨!”
儿子从梯子半截下来,随手拿了一把铁锨重又上房。
在屋顶上,老六与儿子将火药堆成堆,堆成好大的一堆,像一个小坟包一样大。
老六把装火药的筐子放到火药堆旁,说:“装吧。”
儿子便用铁锨装药。
老六说:“怎么用铁锨?”
儿子说:“我小心着装。”
老六还想说什么,儿子便贴着屋顶上的水泥面稍稍一用力,只听“嘣”的一声,屋顶上爆起一个天大的火球,一时照亮了半个庄子。老六和儿子都被击落到地上,变成两具烂糊糊的尸体。
相依的父子
王德祥五十岁上死了妻子。他无儿无女,只剩下光杆儿一条。
有人劝他:“德祥啊,你想法要个儿子吧,不然,等你老了爬不动了,谁来伺候你呢?” 王德祥把这话记在心里。还真有这么一个机会让他得到了一个儿子,一个因车祸死了父母的五岁的孩子。尽管孩子有些呆,但总比没有强啊。
这样,王家庄王德祥的家门里出出进进有了大小两个人。
王德祥下地干活儿推着车子,一边是农具,一边是儿子;王德祥赶集上店、出去打工,骑着自行车,后头驮着儿子。
王德祥找到村里最有学问的二叔说:“给孩子取个名字吧!”
二叔说:“别叫我费多大心思了,你叫大祥,孩子就叫小祥吧。”
小祥在小推车和自行车后架上渐渐长成十六七岁的小伙子。人们看到他与王德祥颠倒过来了:下地干活儿,变成儿子推着车子,一边是农具,一边是老子;赶集上店、出去打工,儿子用自行车驮着老子。老子王德祥见到人时常骄傲地说:“我这儿子才是真儿子,一步也离不开我,真心实意地伺候我。你们的儿子用车子推过你几回?用自行车驮过你几回?你们的儿子每天早晨给你往外端尿盆子吗?”
这些,还真叫别人闭了嘴,说不上话来。
王德祥年龄大了,无法出去打工了,就买了几只羊,时常是老子和儿子一块儿放羊。老子忙地里的活儿或干别的事情了,就由儿子自个儿在村边放羊。别人见他自个儿放羊,都爱惹一惹这个不识几个数的人。
“小祥,你放着几只羊啊?”
小祥说:“俩大的俩小的,一共三只。”
人们都笑,笑得小祥莫名其妙。
别人又问:“小祥,人几根腿呀?”
小祥干脆地答:“两根。”
“鸡呢,几根腿?”
“也是两根。”
“那么,牛呢,几根腿?”
小祥很不耐烦地说:“我哪有闲工夫儿数那个呀!”
丁家洼大集那天,王德祥早早叮嘱儿子:“我去赶集买东西,你在庄南河坡里放羊,别往远处去啊,听见了吗?”
小祥答应下来。
王德祥在集上买这买那,回来时已经过晌了,一看家门没开,知道儿子没有回来。他赶紧去庄南河坡去找,不见人,也不见羊。他找遍了村子,也没找到儿子和羊。人们怀疑小祥是不是掉到河里了,可河里的水深还到不了小祥的膝盖那儿。
人们进行着各种猜测。
“可能他撵着羊走远了,找不到家啦。”
“说不定让人弄到面包车上拉到山西挖煤去了。”
还有人想到挖人肾的可怕的事。
王德祥已经两天没有睡觉了。他在半夜里围着村子叫喊儿子的名字,叫得整个村子里的狗不住地狂吠,使整个村子的人们不得安宁。
王德祥叫到第四天上就叫不动了,躺倒在村口的小桥上。有人告诉村干部,村干部来了一看情况严重,就找来几个人把他送到乡医院。
王德祥在医院里住了几天,医生说:“回家养着吧,他的心病没法治。”
王德祥就被拉回家,村干部让王德祥的两个邻居轮流来照顾。
這样,半个月过去了。王德祥的邻居找村干部说:“王德祥怕是不行啦!”
村干部赶紧来到王德祥家,看到王德祥确实只剩一丝气息。村干部说,“德祥啊,你得想开些啊。你没要这个儿子的时候不是也在活嘛!”话音刚落,王德祥已经没了气息。
村干部就出门找人给王德祥办丧事,他找来几个人说:“王德祥也没什么亲人,干脆让大家来吊唁吊唁就去火化吧。”
大家想想,村干部说得在理,就打电话叫来殡仪车。几个人把王德祥的尸体抬上车。殡仪车响着哀曲就出了村。
殡仪车走了,人们望着它,想起王德祥的往事,议论起王德祥这一辈子。好像人们的议论还没有结束,有人匆匆找到村干部,说:“有一辆警车开到咱村子来啦!”
村干部刚出了门,就看到警车径直开到王德祥的家门口,停住了。随即,就看到小祥从警车里下来。
村干部赶紧跑过去,对警察说:“求你一下,这孩子的爹刚给拉去火葬场。孩子的爹就是因为这孩子找不到了才愁死的,能不能让他爷儿俩见一面啊?”
警察想了想,答应了村干部的话,拉上小祥就急速赶往殡仪馆。
可惜,等到警察赶到殡仪馆,王德祥已成为一堆骨灰。
小花
至今,王家庄西边还有寨墙的痕迹。这里凹一块,那里凸一块,圆滑得像融化了一半的奶油雪糕。寨墙下面是寨沟,浅浅的。夏天,寨沟里长满了芦苇和野草。
就在寨墙和寨沟之间,现在还有一个废弃的氨水池。除了大人们往里面扔些垃圾,就是孩子们把一些死狗死猫和死蛇什么的往里扔了。
这氨水池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可是大有用处的。那时的庄稼上些土杂肥。生活不好,土杂肥的质量也差,大都是弄些杂草什么的放进粪坑让猪在里面踩踏一番,稍一变黑就挖出来运到地里去了。除了这土杂肥,就是上氨水了。村里集体运来一些氨水,就灌进用水泥抹起来的直径三四米、深两米的氨水池。用的时候,就从池子里弄到油桶里,运到地头,再用专用的工具上到地里。
氨水是很厉害的东西,气味呛人的鼻子,腐蚀性特别强。施肥时要戴口罩和手套。鼻子一旦靠近,就呛得喘不过气来;手一旦接触上,就会被腐蚀得掉层皮。
小花是个六岁的女孩,从我见到她时,就扎着两个小翘辫儿,一个小辫儿上扎着一朵红花。王家庄只有小花的爸爸挣工资,小花爸爸娶了王家庄最俊的闺女,小花也成为王家庄最好看的小姑娘。
小花的家就在寨沟的西边。她家的北边是一片红麻地,麻杆红红的,开花的季节,它的花是粉的。小花的妈妈常常领着小花到红麻地边,将红麻拉弯了腰摘下几朵粉花,插在小花的头上、衣襟上,乐得小花和花儿一块乱颤。
我是小花的邻居。我特别喜欢小花,也常到红麻地边上找蓖麻棵,折一节蓖麻杆,用花纸做一个小风车,把小风车插在蓖麻杆上,再折一节蓖麻叶的杆,吹得小风车“吱吱”转起来。小花笑得没了眼睛。
我时常惹小花:“你大了跟谁结婚?”
小花瞪着天真的眼睛说:“我不结婚。只有爸爸和妈妈才结婚。”
我再问:“你爸爸妈妈结婚的时候你在干什么呢?”
小花说:“我不在家。”
一天早晨,小花坐在她家门口的一块石头上,手里玩一块泥巴。一会儿捏成一个小人儿,一会儿捏成一只小鸟,一会儿捏成一个长长的泥条,用两只小手指夹着摇来摇去。对面是一些从氨水池里汲氨水要下地干活儿的人。小花瞅了好长时间,小脚开始移动。她好奇的眼睛一直盯着那伙干活儿的人,边瞅边走,一直走到氨水池附近。
人们忙着将汲上来的氨水往车上装,都没注意到有一个小人儿的到来。小花越走越靠近氨水池,一直走到像张着嘴的巨大的鳄鱼的氨水池口。好奇的小花好像没有在氨水池口停留,就一下落入池子里。人们发现有孩子掉到池子里后,都惊呆了。
当人们想了办法将小花捞上来的时候,看到的只是一个小小的骨架。
(责任编辑 徐参文)
老五
王家庄的王文昌,徒有文气的名字,但没有一点儿文化。没有文化,给儿子取不了什么君呀儒啊之类的雅名,只有让五个儿子依次称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老五。这也省了在取名字上费的心思。
王文昌和老婆像两头猪带着一窝猪崽子,吃饭都难以混饱,哪有供孩子上学的钱。所以,从老大到老四都没有上学。到了后来,日子稍微宽松了一点儿,好歹让老五上了个小学。老五是他们兄弟五个里面最聪明、最体面的人,能在村里当文书。
那天,不知因为什么事儿,老五和邻居争论起胆大胆小的话题。老五对邻居说:“你如果敢半夜里在庄北坟地里睡,明天我给你买二斤油条!”
鄰居问:“真的?”
老五说:“真的。”
邻居又问:“说话算数?”
老五说:“骗你不是人!”
邻居说:“好,一言为定。”
村北有一片坟地,大坟小坟像一个愚妇蒸的一大锅馒头摆在那里。有老坟,长着一坟野草,像疯子的头发一样乱;有新坟,新土上插着纸幡,纸幡顺着风无精打采地飘着。有埋得浅的坟,经了一场雨,连棺材都露出来了。埋死孩子是不用棺材的,有的孩子今儿埋了,明儿就被狗扒出来,有的露着小衣服,有的露着一根小腿。常有蛇从大坟小坟里慢悠悠地爬出来,常有野狗在这里追赶、撕咬。
这里除了土坟,还有几棵松树长着,像秃头顶上的几根毛发。
半夜里,老五的邻居来到了坟地,他转了一圈儿,躺在了一个大坟头上。躺了一会儿觉得无聊,就爬到一棵松树上,密密的松叶把他遮住。
这时,老五和哥哥老四在家里说话。老四说起遇到鬼打墙的事儿。老四说那天赶集卖韭菜,夜里十二点多赶着小驴车走,一直到四五点钟还没走出一片坟地。第二天一看,自己把那片坟地都踩光滑了。
一看快到半夜了,老五对老四说:“我跟邻居打了一个赌哩。”
老四问:“打的什么赌?”
老五说:“他要是半夜敢一个人在坟地里,我给他买二斤油条。”
老五和老四就出门往村北坟地里走,他俩要去看看邻居去没去坟地。
老五问老四:“是真有鬼吗?”
老四说:“你还真不能不信。有一些事儿没法解释。”
老五问:“鬼火是不是真有?”
老四说:“鬼火是真有的,过去咱大哥就见到过。”
老五问:“有鬼的话,鬼吃什么呢?”
老四说:“鬼应该不吃不喝,在地下跟在地上一样走路。白天在地下,夜里到地上来转悠,听到鸡叫才回去。”
老五说:“你别说得那么吓人!”
两个人说着说着就走进了坟地,开始寻找邻居。坟地里静得出奇,偶尔响起的几声叫,有着对这静夜挑逗的意味。
老五、老四两个人胆战心惊地走着,刚走到一棵松树跟前,邻居猛地从树上跳下来,一下抱住了老五。老五“啊”地一声怪叫,傻了。从此,王家庄就有了一个“傻老五”。
不吉
过去织布,不知要经过多少道程序——
摘了棉花,先要撕出里面的棉籽,然后是弹棉花,再然后是撕下一块块棉花用一段高粱秸在青砖上擀成空心的像白蛇一样的“布绩”(也许是“布几”或“布笄”“布吉”什么的)。线就是通过纺车从“布绩”里抽出来的。然后把一个个线穗子攒成一把一把的线,又洗又浆,再一根根落到织机上,这才响起织机的声音。
“布绩”的谐音是“不吉”。王家庄的人家遇到不吉利的事,若这家有个迷信的妇女,就会将一把“布绩”扔到路上,谁捡了去就等于把“不吉”转给谁了。
刘氏一家不顺当。大儿子跟着村里的建筑队出去干活儿,在房上布瓦的时候一不小心滚下来,腰和腿都折了,躺在家里无法再出去挣钱。二儿子早起去县城卖白菜,不幸被大货车轧成肉饼。收尸的时候,只得用铁锨从地上一锨一锨装到塑料袋子里运回家。最近,刚嫁出没两个月的女儿又查出病,不知日子能不能过下去。
一连串的灾祸,让刘氏睡不着觉了。她不仅想起儿女们的命运,也想起了自己的半生。她曾嫁过一个人家,因为婆婆少分给她一个窝头,就离开那家跑到王家庄,跟了一个老实巴交的男人。男人无法撑起这个家,是她又当女人又当男人养起五个儿女。儿女们长大成人,该娶的娶了,该嫁的嫁了,她在王家庄有了骄傲的资本。她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没想到老了老了,一桩桩不幸的事儿压到她的身上,压得她没有办法。
“难道我苦苦熬了多半生,在一辈子的尾巴上还要有几个大难?”她在黑夜里睁着眼,不知望着什么在想。
二儿子死后,小孙子就跟着刘氏过,七八岁的孙子被刘氏像一条小狗似的养活着,被她驯养得乖巧听话。
“孙子,给奶奶把鸡喂上!”
小孙子便到东屋里抓一把玉米一下撒在院子里,几只鸡拼命地去啄。
“孙子,是谁家的小猪跑来了?”
奶奶还没支使孙子干什么,孙子就知道奶奶的意图,他赶忙拿起一根小棍儿将小猪赶出门外。
一天晚上,刘氏把小孙子哄睡下,听到院外静下来了,便从柜子里拿出一把“布绩”,悄悄开了屋门、大门,转弯向南去了。她要把“布绩”放到会有人经过的地方,要让人把“不吉”拾走。走到一个十字路口,她觉得这里最合适,扔下就走了。她知道,今晚是没人拾的,到明天早晨就会有人发现。 早晨,太阳出来了,门口水盆里一盆子的阳光。刘氏一个劲儿地催孙子:“快洗脸,吃饭,上学!”
孙子按照奶奶的程序做好一件件事情,就背起书包上学了。刘氏慢慢收拾碗筷,收拾完了,就静心坐在了床上。
一会儿,孙子跑回来:“奶奶,奶奶,我在路上捡了这个!”
奶奶看到了孙子手里的“布绩”。
村长的智谋
王家庄村长是个很有智谋的人。在讲他如何对付乡里人之前,先看他是如何对付村里妇女的。
那天很热,村长和一帮妇女正在村兽医站附近干活儿。村长用一个小水桶从井里提上一桶水被妇女们喝光了,提上一桶水又被妇女们喝光了。他在一旁气得不行。他对兽医说:“你那刺激母牛交配的药,人吃了管用不管用?”
兽医说:“没给人用过。”
村长说:“拿一点来试试。”
兽医就拿了一点递给村长。
村长又从井里提了一桶水搁在一个高台上,偷偷将药放进水里,然后用小棍搅一搅。
一帮妇女见村长又从井里提上了水,又都过去喝。
村长在一旁看着。
喝了水的妇女,开始还和先前一样有说有笑。不一会儿,她们就像怀春的母牛一样焦躁不安起来,然后一个个走进棒子地深处、谁也看不见的地方去了。
村长捂着嘴,边笑边对兽医说:“看来给母牛吃的药女人吃了也管用。”
再讲村长对付乡里人的事儿。
乡里一个干部爱喝酒,一到馋酒的时候就到各村寻酒喝。村里干部一是烦他到处寻酒,更烦他喝酒黏糊。他只要坐下来,一喝就是半天,你想干点儿什么活儿也不能。
那天,这位乡干部来到王家村喝酒,村长便叫来其他几个村干部陪着。开始喝酒的时候还不到中午十二点,一直喝到下午四点了,乡干部还没有喝完的意思。村长说:“您喝!”乡干部就慢慢端起酒杯,一边端着酒杯一边说话,说着说着就把杯子放下了。村长再说:“您喝!”乡干部还是那样慢慢端起杯子,说着说着又放下,半天喝不下那杯酒。
村长开始说一些提示性的话。他说:“今天乡里没什么会议吧?”
乡干部说:“没有没有。”
村长又说:“最近乡里工作挺忙吧?”
乡干部说:“忙是忙,我来时把工作都安排好啦。”
村长心里说,看来乡干部还要继续喝下去啊。
趁乡干部去厕所的时间,村长对其他人说,看来不想法儿不行了,咱们都把大衣穿上。
有人问:“屋里挺暖和的,穿大衣干什么?”
村长说,一会儿就不暖和了。
陪酒的几个人就都穿上了那种厚厚的军大衣。
乡干部去厕所回来,坐在椅子上继续喝,还无半点散场的意思。
村长偷偷往煤炉子里放一点儿胶皮,屋里随即就臭起来。他说:“这是什么味儿啊,赶紧把炉子弄出去!”
炉子被弄出了屋子。紧接着,屋里的温度就降下来。乡干部明显开始发冷。
村长说:“喝酒!”
乡干部搓搓双手,说:“喝!”
这次他端起酒杯没放下,一下喝干了。
村长几个人穿着军大衣足以抵挡室内的温度,穿着单薄的乡干部有些受不住了。他一会儿搓手,一会儿搓脸,一个劲儿地说:“够冷的,够冷的!”
村長一个劲儿地劝:“来,干一杯!”
乡干部痛痛快快地干了两杯,抖着身子说:“太冷啦,太冷啦。”
村长说:“再喝几杯呗。”
乡干部说:“不了,不了。”边说边急急忙忙起身往屋外走。村长几个人把乡干部送出大门,看着乡干部很快消失在村外。他们转回头来,都满脸的坏笑。
到广州去发财
土地也是分三六九等的,价值相差十万八千里。在北京,巴掌大的一块地方能卖到几万、几百万、几千万,而在王家庄,我半亩地的宅院只卖了五千块钱。
我为什么卖宅院?为的是破釜沉舟到广州去发财。为什么到广州发财呢?因为我的一个亲戚已经在广州发了财。
我的那个亲戚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侏儒一般,比那个演小品的丑星好看不了几分。最丑的地方是那地包天的嘴,正像一个女作家说的,像怎么也拉不严的拉锁。他到广州给人打工成了小老板,有了妻子儿女,过年竟坐着飞机衣锦还乡了。
我没有地包天的嘴,我的个头一米七五,为什么我就不能发财呢?在去广州之前我做了一个好梦,梦得我都笑醒了好几回。
我的宅院卖给刘三了。
在王家庄,我唯有在刘三面前还能骄傲一回。我起码还有个宅院,而像乞丐一样的刘三,连宅院也没有。我常以高傲的口气对刘三说:“刘三,你别叫刘三了,叫瘪三吧!”是刘三的一个外甥给了他几千块钱,他才有了买我宅院的钱。
我带着原有的一点儿钱和卖宅院的五千块钱去广州了。到了广州我才发现,并不像我想得那么简单,活儿也不是一下就能找到。几天之后,我才在一个卖防盗门的小店里找了一个活儿,任务就是跟着小老板到客户家里安装防盗门。安装的技术我不会,那就只负责往楼上背防盗门。几十斤重的防盗门压在身上,走平路就费不少力,扭七拐八拐的楼梯更是让我累得要命。
只往楼上背防盗门,这绝不是我的目的。我只是把这作为暂时站脚的地方,像飞机起飞一样,必须要有一个机场的。可是,在这里一干就是一年,丝毫看不到能起飞的迹象。
一晃,我到广州已经五个年头了。工作换了一个又一个,起飞的迹象越来越渺茫。人生有多少个五年啊,我很着急。可着急有什么用呢?不会因为你着急了就有人来照顾你。
那天我得一点闲到大街上溜达,猛然有人一巴掌拍在我的右肩上。我一回头,竟是我王家庄的表弟。我真不敢相信,在广州的大街上能见到王家庄的表弟。
我问表弟:“你来广州干什么?”
表弟说:“跟刘老板出来购物。” 我问:“哪个刘老板?”
表弟凑到我耳边,小声说:“刘三。”
我惊讶地说:“刘三当了老板?”
表弟说:“百万富翁了。”
我头晕。
表弟说:“在王家庄发现铁矿了,全庄变成了矿区,你回去肯定认不出来了,旧房子一间也见不到了。”
表弟的这些话我没怎么注意去听,刘三当老板的话一直缠绕在我的脑子里。刘三这个瘪三,怎么能成老板呢,老天真是瞎了眼!
我忍不住问表弟:“刘三是怎么发财的?”
表弟说:“你卖给他的那个宅院,拆迁时矿上给他一百万。”
家事
王仁义盖起了王家庄最好的房子。他是这么想的:自己就一个儿子,盖上这五间房,自己住三间,儿子住两间,自己再活个三十年二十年把眼一闭,把腿一蹬就都成了龟儿子的。不论在城里还是在乡下,房子都是大事。有了房子,王仁义觉得下半辈子就只有吃香的喝辣的,抱着孙子过滋润日子了。
王仁义盖好房以后的一些日子确实滋润。他为自己的房子滋润,为儿子娶了一个高挑、俊模样的媳妇滋润,为儿媳妇给他生下了一个大胖孙子滋润。盖好房子后两个月,儿子订了婚;订婚两个月后,娶媳妇;娶媳妇两个月后,儿媳妇怀上孩子;儿媳妇怀胎十个月,生了大胖小子,一步一步赶着,顺顺溜溜。
孩子五个月上,王仁义每天晚上去茅房,经过儿子房子的窗下时,都听到儿媳跟儿子吵吵。
那天吃饭的时候,王仁义趁儿媳妇不在饭桌上,就问儿子:“你们小两口这些日子吵吵什么?”
儿子一肚子心事的样子,但嘴上说,“没吵吵什么。”说着就低头吃饭。
第二天吃晌午饭时,儿子抱着孩子来到爹的屋里。
王仁义不见儿媳妇来吃饭,就问:“孩子他妈呢?”
儿子说:“去她娘家啦。”
“几时回来?”
儿子不说话了。
五个月大的孩子一时也离不开娘,没奶吃就拼着命地哭。王仁义两口子急得只有跟着孙子一起哭。
儿媳妇走了五天还不回来,王仁义知道这一定是小两口闹意见了。为什么闹意见?问儿子,儿子就是不说为什么。
这天,王仁义买了礼物登了亲家的门。进了门,儿媳妇的脸色难看,亲家倒还热情。王仁义最想知道的是儿媳妇为什么抛下孩子不回家,而亲家只一个劲儿地劝酒,不往王仁义的心事上说。
王仁义跟亲家喝酒喝到下午两点,都有些醉意的时候,亲家才对王仁义说:“闺女想自己住那个宅院呀。”
王仁义一下子醒酒了:“为这事儿啊,好说好说,明天俺老两口子就搬出去!”
亲家又说:“这些天孩子不吃奶,闺女的奶水下不来啦,孩子得用奶粉喂啦。”
王仁义说:“用奶粉,用奶粉。”
亲家说:“买奶粉的钱怎么办?”
王仁义说:“我出,我出。”
儿媳妇跟着王仁义回来了。
第二天早晨,天还没亮透,王仁义就起来摸摸索索收拾东西。
王仁义老婆还没有醒好,就责怪王仁义:“你这么早捣腾啥哩?”
王仁义说:“那片白麻地咱得去看着啊。”
老婆奇怪地说:“看它干啥?”
王仁义说:“不看它哪行!”
老婆说:“这些年哪年看它啦?不也行?!”
王仁义脖子梗梗地说:“那些年不看它行,今年不看它不行!”
王仁义用了去年一年的白麻杆搭起了一个棚子,老两口在棚子里过起了日子。老婆还不时地到家看看儿子孙子,和庄里人们搭讪搭讪,王仁义却整天窝在白麻棚里抽烟,抽得白麻棚里跟着了火似的。
刘大胆儿
刘大胆儿从小就胆大。
小时候,我们村后有一块专门埋小孩子的地儿,时常有野狗扒出死孩子。我们都不敢去那里,就是靠近那里的小路也不敢走,而刘大胆儿常在那里跑来跑去,很骄傲地显示着他的胆量。
坟地我们也不敢去,而刘大胆儿敢躺在坟上晒太阳,敢摘了坟上野柯子长出来的小小的红果子吃。
那天,我们几个孩子跟刘大胆儿打赌。
我对他说:“夜里你敢往坟地里去吗?”
刘大胆儿说:“敢。”
我说:“你真敢?”
刘大胆儿说:“你打赌吗?我要敢去,你把你的洋火枪给我行吗?”
我说行。
白天我们几个小孩商量着把一个泥人放在坟地里,等晚上让刘大胆儿去拿。
黢黑的夜,刮着大风,人们都早早睡下了,我们几個小孩在一个大院子里等着,看刘大胆儿怎么把坟地里的泥人拿来。
坟地离村子有四五里地,那里一片坟,并且有一个最大的坟刚刚被挖过,像向天张着一张巨大的嘴。大人们把里面的砖和棺木都弄了出来,木头做了踏板,砖垒了牛棚。
刘大胆儿走向坟地,他顶着风,一会儿走,一会儿跑,我们都替他害怕,可他好像不知道什么是害怕。
这次打赌的结果,当然是他从坟地里拿回了泥人,我失去了洋火枪。
刘大胆儿成人后,发挥了他胆儿大的作用,村里有了死人,都是他给死人净面、穿衣、入殓。他说:“活人才可怕,死人你怕他干什么,他不会骂人也不会打人!”
那年,村里一个光棍死了,光棍家里没人,村里就派刘大胆儿守尸。光棍家里穷,就一张床,放了尸体就没有刘大胆儿睡觉的地方了。刘大胆儿在哪里睡呢?他对着死尸说:“让给我一块地方。”他把死尸向里拥了拥,就跟死尸一并躺下来,一气儿睡到天明。
刘大胆儿没有媳妇,一个人的日子也过得艰难。于是他干起了盗墓的行当。他听说日子好的人家死了人,有什么值钱的东西随葬了,就在夜里凭着他的力气和胆量,把人家的坟掘开,打开棺材寻找值钱的东西。有一次,他对要好的朋友说:“我打开棺材,为方便在死人身上搜东西,都是让死人坐起来。我用一根绳子,这边套在我脖子上,那边套在死人脖子上,我们面对着面。”朋友听得浑身起鸡皮疙瘩。 那一年,县里的火葬场建起来,需要一个火化工。刘大胆儿的一个什么亲戚在县里当个什么干部,就把刘大胆儿推荐到火葬场当了火化工。
火葬场是个很瘆人的地方,平常人们走进去就害怕。刘大胆儿就一个人,白天黑夜住在火化炉旁边一间小屋里。有火化的来了,他就从小屋里出来,走进火化间,把死人整好推进炉膛,用那把大铁钩子把人开膛破肚。在他眼里,烧人跟烧一具动物尸体没什么两样儿。等大烟筒里一股黑烟冒完,他用一块红布包了一包骨灰,对等着的人说:“拿去吧!”
有一次来了一位女尸,刘大胆儿掀开脸看了一眼,人虽然死了,但在刘大胆儿看来还是那么好看。从未尝过女人味的他顿时起了坏心思。在即将火化的那一时,他对送尸体的人说,“都走开,走开!”他说着,将两扇门关紧,感觉没人看到的时候,将尸体的衣服脱掉……
事情不知怎么暴露了,刘大胆儿被女尸的家属告上法庭,被判刑进了监狱。
奶奶的小木匣
奶奶有一个小木匣。红色的漆已经磨掉大半,在正前面还可隐隐看到一个凤头的样子。小匣上有一把小小的锁,那把锁好像从来也没有打开过。
奶奶今年八十多岁了。她从年轻时就有这个小木匣,并且一时也离不开这个小木匣。
我问过奶奶:“小木匣里是什么呀?”
奶奶说:“没什么。”然后就岔开话题。
我也问过妈妈:“奶奶的小木匣里是什么呀?”
妈妈说:“可能是奶奶攒的钱。”
奶奶还不到三十岁的时候,当兵的爷爷就在一次战役中牺牲了。奶奶靠着纺线织布把爸爸和姑姑拉扯成人。爸爸大学毕业后分到山东工作,姑姑大学毕业后分到河北工作。爸爸和姑姑都成为奶奶的骄傲。
在家里,奶奶晚上睡觉总是把用紫头巾包着的小木匣放在床头上,放在她随时都可以看到摸到的地方。奶奶去姑姑家时,总是先把小木匣放在显眼的地方,以便走时不忘拿着。在家里,奶奶用紫头巾包着木匣,去别人家时,都是把紫头巾包着的木匣放在爸爸专门给她买的一个布兜里。
那次,我的一个弟弟让奶奶到乡下玩几天。奶奶答应了,临走时,也没忘了她的小木匣。爸爸给奶奶几百块钱,对奶奶说:“别带小木匣了,放在家里,我把它锁在抽屉里。”
奶奶不同意,说:“还是带着吧,不大也不重。”
奶奶带着小木匣上路了。
在弟弟家,奶奶经历了一场心惊——
奶奶去大门外送一位客人的工夫。回到屋里不见了小木匣。她走出去、走进来,床上床下、桌前桌后、被里被外都找遍了也没有找到。奶奶急哭了。
弟弟回到家,问:“家里来人没有?”
奶奶说:“来了,我送客人的时候匣子还在。”
弟弟问:“来小孩子没有?”
奶奶说:“没见小孩子进来呀。”
弟弟出了屋门转到后院,一下就见到奶奶的布兜。弟弟的儿子正用小铲子往布兜里装土呢。孩子把小木匣扔在一边,小木匣受气似的躺在那里。
奶奶一见到弟弟找回来的小木匣,便扑上去两手捧住。奶奶的神情一时那么紧张、害怕。
有一次,奶奶从姑姑家回来。从河北走时天还好好的,车一进山东雨就下起来了,一直到要进家门了,雨也没有停。爸爸让奶奶下车进家,奶奶却不下。催了奶奶三次,奶奶才说:“不淋着木匣吗?”
爸爸找来一个方便袋,套在装木匣的布兜上,奶奶才下了车。
奶奶是突然去世的,死得很平静。死时,木匣就在奶奶的头边,一只手还搭在木匣上。
奶奶死后的第一天和第二天,家里人来人往、忙里忙外,都没有闲着的空儿,也没有闲着的心。第三天上,来人渐渐少了,爸爸和姑姑才有心思提起奶奶的小木匣。
爸爸说:“我一直不知道小木匣里装的什么?”
姑姑说:“我猜是钱。”
爸爸说:“也有可能是姥姥陪送的首饰什么的。”
姑姑说:“打开看看吧。可以让妈带走的,让它跟妈一块儿走。”
爸爸就找钥匙,没有找到,便找来一把螺丝刀从锁那里撬开。
里面是爷爷穿着军装的照片。
平静的河水
孙奶奶家有六口人:她,儿子和儿媳,两个孙女,一个孙子,幸福美满。
三年前,孙奶奶觉得不够美满。原因是只有两个孙女而没有孙子。所以她鼓动儿子儿媳无论如何也要再生一个孙子。如她所愿,儿子儿媳在山区躲藏了一年后,生下一个男孩。孙奶奶要在家门口放鞭炮,儿子儿媳说:“超生了要罚不少钱的,低调些吧,别张扬啦!”孙奶奶不同意,于是,门口响了好大一阵子红鞭。鞭炮响过,地上像铺上一层红色的地毯。
不知不觉孙子长到了三岁,与七岁的大姐、五岁的二姐站在一起依次矮下来,像他们敲打的玩具琴。
儿子儿媳出去打工了,孙奶奶一个人拉扯着三个孩子过日子。大孙女要上学,小孙女要上幼儿园了,孙奶奶用电动三轮车拉上三个孩子先送上学的,再送上幼儿园的;大孙女小孙女要放学了,孙奶奶再拉上小孙子依次把她俩拉回家。
河边的公园修好了。河岸用花砖铺平,河水也清了不少。
星期六这天,孙奶奶对孩子们说:“我拉你们去公园玩呀?”
三个孩子像吃奶的羊崽儿一样围住奶奶,高兴得直跳。奶奶就用电动三轮车载着他们去河边的公园。
河边的路上,庄里的二嫂提着一兜鸡蛋走来,孙奶奶看到鸡蛋,想起自己家的鸡蛋吃完了,急忙停下电动三轮车,电也没来得及关就走到二嫂跟前:“鸡蛋几块钱啦?”
二嫂说两块五。
孙奶奶说:“涨了两毛,头些日子我买的两块三。”
二嫂说:“沒想到今年鸡蛋这么便宜。”
孙奶奶说:“吃鸡蛋的觉得便宜,可苦了养鸡的了,听说养鸡户杀鸡哩!”
二嫂说:“干买卖就是这样,说不定什么时候赔,什么时候赚。” 孙奶奶问:“你那儿媳妇赶到哪个月里生孩子?”
二嫂说:“腊月里。”
孙奶奶说:“那天见了三嫂,三嫂说她儿媳妇赶到十月里。”
……
这时,三个孩子正在电动三轮车的车斗里等奶奶。大孙女像小老师一样教弟弟妹妹认三轮车上的字:“电!”
弟弟妹妹跟着念:“电。”
姐姐说:“动!”
弟弟妹妹跟着念:“动。”
姐姐说:“三!”
弟弟妹妹打闹起来,不跟着读了。
姐姐有点生气,她从车斗里下来,而后爬到奶奶坐的位子上。她见奶奶就是转动把手让三轮车行走的,便也转动把手,果然三轮车就动起来,并且顺着斜坡向河里移动,越来越快。当奶奶发现三轮车迅速移动的时候,急急忙忙朝三轮车跑去。但她没能撵上三轮车,她直直地看着三轮车载着三个孩子画了一条抛物线进到深深的河水里,河水散尽了一圈圈涟漪后平静下来。
……
牵一只羊到集上
王家庄有一对辈分特别大的老人,几乎全庄的人都称呼他俩老爷爷、老奶奶。
老两口将两个闺女嫁出去,给三个儿子盖了房娶了媳妇让他们分家过了,自己在村南的一块空地上盖起了三间房子,过起了生活。
他们的房子在村边上,靠着一条河。夏天,河沿上长满青草;秋冬时候,河边树上的叶子也落下不少。
老奶奶跟老爷爷说:“咱买只羊吧,河边上短不了吃的,挺方便的。”
老爷爷说:“你想买就买呀。”
老奶奶问:“买什么样的呢?黑的还是白的?”
老爷爷说:“你喜欢黑的就买黑的,你喜欢白的就买白的。”
集上那天,老奶奶早早做了饭,老两口吃了饭就到集市上买羊。
集上有牛羊市,东边是牛市,西边是羊市。牛市這边,牛儿们此起彼伏地“哞哞”吼,羊市这边,羊儿们此起彼伏地“咩咩”叫。老两口走进羊市就眼花缭乱了,看看这只黑的不算肥,看看那只白的不算大,最后选定了一只看起来就很温顺的、白的母山羊。当这只不大的白山羊离开老山羊时,叫得人心酸,它用力挣脱老奶奶的手去找妈妈。老奶奶几乎拽不住绳子了,好不容易才将一路叫着的小羊牵回家。
老爷爷有别的事儿干,喂山羊、放山羊,主要是老奶奶干。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老奶奶都弄些温水给羊喝,每天都抓把麦麸均匀地撒到温水里。夏天怕羊热,专门给它搭一个凉棚,冬天怕它冷,就把它牵到自己的住房里。闲着没事儿的时候,她就用自己梳头的梳子给羊梳梳毛,一会儿梳一下自己的头发,一会儿梳一下羊的毛,一会儿梳一下羊的毛,一会儿梳一下自己的头发。看上去,山羊总是很干净很精神。
山羊很快就怀上小羊,肚子一天天大起来,老奶奶更加关心它。自己怀这五个孩子的时候也没这样娇贵过。那时候日子不行,为了一家人,不管怀上没怀上孩子都得干活儿。
老奶奶对山羊的好很快得到回报,山羊一下生了三只健康的小山羊。自此,老奶奶就转为照顾三小一大四只山羊了。
在老奶奶的照顾下,小山羊长得很快,它们时常在院子里追来追去。把它们牵出去,让它们到河沿上吃草吃树叶时,它们更是欢实得不得了,跑得离开妈妈很远。
三只小山羊长着长着就大了,到了可以卖的时候了。
老爷爷对老奶奶说:“现在羊正贵着,赶紧把三只小羊卖了吧!”
老奶奶眼里有泪了,她看着活蹦乱跳的小羊,心里舍不得卖。可不卖怎么能养住这么多呢?当时买它们的妈妈也是为了让它产羊卖点钱哩。
卖羊不必赶到集上,庄里常来收羊的,他们时常在胡同里吆喝。那一天,收羊的又在胡同里吆喝时,老爷爷就将那人叫进院子里,看了那三只小羊,讲好了价钱,那人就把三只小羊逮走了。
在收羊的人把那三只小羊逮走时,它们的妈妈“咩咩”地叫得让人心疼,它用力挣脱绳子想要追赶自己的孩子。这种情景让老奶奶想起了在集市上买这只山羊时,它的妈妈“咩咩”叫的样子。老奶奶的泪流了下来。
三只小山羊没了,大山羊一个劲儿地叫,叫声长长地,凄凄惨惨,像妈妈呼唤自己丢失的孩子回家来一样。老奶奶走近大山羊,抚摸它的头,它的身子,从前摸到后,从上摸到下,安慰这只茫然、心痛的动物。
连续几天,老奶奶都看着老山羊在想念孩子。喂它时,它不像原来那样高兴地去吃,到外面放它时,它也心不在焉的样子,时常昂起头“咩咩”地叫一阵子。
时间过去半个多月了,老奶奶看着老山羊还在伤心。她一定明白老山羊心里难受。她能怎么样呢?她想来想去,想做一件事。那天她没有征求老爷爷的意见,就把羊牵到了羊市上。
羊市还是那样一派热闹的景象。老奶奶把羊牵到这里,牵到那里,在羊市上转来转去。看到挺温和的羊,老奶奶就让自己的羊靠近它,让它们像人一样地说说话,亲近亲近。
老奶奶的羊成色很好,被好多买羊的人看中,都走过来向老奶奶问价。老奶奶谁也不理。有人追问紧了,老奶奶就决绝地说:“不卖!”
正好老奶奶的一个表妹来买羊,她觉得老奶奶有些反常,就问:“姐姐,这羊你真的不卖?”
老奶奶说:“真的。”
“那你牵它到市上来干吗?”
老奶奶说:“羊跟人一样,只在家里会闷得慌。”
抢头车
王家庄的王家和赵家各有一个小伙子,都到了娶媳妇的时候。
结婚的日子是要择的。王家是花钱在集上请人择的,赵家是带着烟酒请邻村有个叫“半神仙”的人择的。两家都没有想到,择的日子是同一天,都是农历腊月初六。
乡间有个说法,叫“抢头车”,一个庄里的人同一天结婚,谁先娶来媳妇进家谁家好。有什么好?大家也说不清,但都说好,那么这个好就要争。
王家的新娘在七十里以外的莒庄,赵家的新娘在八里地以外的小洼庄。 赵家的人说,“咱不用慌,咱这几里地,一会儿就娶回来了,他王家怎么也白搭,怎么也得落在咱后头!”
王家的人沉不住气了,觉得怎么也争不上头车。这时,王家小伙儿的二舅说话了:“新娘的一个姐姐不是在刘庄吗?”
小伙儿的娘说:“听说是刘庄有个姐姐。”
小伙儿的二舅说:“打听一下,看准不准。”
小伙儿的娘问:“为啥?”
小伙儿的二舅说:“如果准的话,头一天让新娘住在她姐家,咱往她姐家去娶不就近了吗?”
小伙儿的娘茅塞顿开。
娘叫小伙儿赶紧打听这事儿,然后得到准信儿,新娘的姐姐是在刘庄。
刘庄离王家庄只隔着一条河,不过二里地。用车娶,连来加去也超不过半个钟头。小伙儿的娘通过中间人跟新娘那边联系上,说明事由,尽力操作这事儿。
新娘那边得到信息,理解男家的想法。再说,男家好不就是女儿也好吗?就愉快地答应了。结婚头一天,新娘就住到了刘庄姐姐家。两家说好,对这事儿严格保密,尤其不能让赵家人知道了。
腊月初六,两个小伙子结婚的这天,王家庄一过半夜十二点就乱得不成样子了。王家和赵家的宅子离得不远,每家一排轿车,各家忙各家的。
王家这边很低调,一切事好像都在悄悄进行,他们的人说话也是低声音的。而赵家就高调得很,赵家人有一种胜券在握的心情,他们的高声还有向王家示强的意味。
赵家主事的人大声吆喝:“白车在前面!白车在前面!白头到老嘛!”
当新郎坐进车的时候,主事人跟新郎开玩笑说:“精神起来,拿出小牤牛的劲头来!”
小伙儿的爸爸有点焦急地催促,“该走了,尽早啊!”
主事人很不在乎地说,“不用慌,不用慌,我们这么几里地,来回用不了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以后发车,王家也抢不去头车!”
两家的车都发走了。王家庄一时由喧闹变得清静,叫了半个时辰的狗觉得村子静下了,也没了声响。
过了不久,刚休息的狗又叫起来。它们听到有些汽车又开进村子,一会儿鞭炮噼噼啪啪地响起来,一个个冲天雷在村子上空咚咚地炸开。这些响声把狗的叫声压下去,使它们的狂叫变得跟呻吟一个样儿。
赵家人听了纳闷儿,就问:“是怎么回事?”
接着就又有人说:“王家娶回媳妇啦,抢了头车啦!”
赵家人不明就里:“怎么可能呢?他王家坐的飞机吗?”
这时有人跑进门告诉了实情,赵家人都一脸地茫然。
王跛子
离王家庄十几里的地方,有一条不小的河。这年春天,周围几十个村子的河工都集中到这条河里给它清淤。一个村子分不了几米宽,整个河里沸沸扬扬,人像一窝蚂蚁一样。
中午时分,河工们躺在河坡上歇息,河岸上飘过一句“花生嘞——!”紧跟着声音也飘来一位蒙着花丝巾的女子。女子聚集了附近河工们的眼光,视线像一把长长的棉线抓在女子的手里。
王家庄的河工王贵生,最先从河坡上爬起来喊过女子:“过来,看看你的花生!”
女子过来,掀开篮子上的青布,露出胖胖的花生。
王贵生说:“尝一个行吗?”
女子默许。
王贵生捏开一个花生,露出一点坏笑说,“仁(人)挺好,又白又胖的。”说着,把花生仁填进嘴里。
女子露出好看的笑。
女子的笑怂恿了王贵生的胆量,他盯着女子高高的胸膛说:“看看你褂子里的花生仁儿行吗?”
女子听出王贵生的亵渎,转身走了。一会儿,几个陌生男人过来叫走王贵生,在一块平地上把王贵生揍得爬也爬不起来。之后,王贵生成了王跛子。
王跛子死得很蹊跷。
那天,王跛子一直没有回家,家里人到处找他。东西南北的地里没有,街坊四邻家没有,孩子在整个村子里叫喊也没有喊到,直到夜里都没见他回家,一家人如入云里雾里。
第二天一早,一家的小孩到河边玩儿,小孩发现河里水面上飘着一团黑东西,仔细看后说:“是头发。”
小孩对走过来的大人说:“河里飘着头发。”
大人凑近仔细看了,发现头发下面是一个人站着。这个人是早已死了的王跛子。
捞王跛子上岸的人说,王跛子的两脚是插到淤泥里的,从河边的鱼竿分析,王跛子昨天来钓鱼了。
王跛子的死让人们立刻想到他爹的死。
王跛子的爹发现一根手指有一个黑点,不痛也不痒。后来黑点越变越大,再后来,这根手指有点腐烂。叫医生看过,医生说:“把这根指头截掉。”王跛子的爹说:“不痛不痒的,什么大不了的事儿!死,我也要留个全尸。不截!”就在附近村里找医生用药布包起来,隔一段时间去换一次药,就这么维持了一年半载。
这年麦收时,王跛子的爹发现腋下也长出了黑点,不到五天,王跛子的爹说死就死了。
人们正忙着收麦,一村子的人拉麦的拉麦,轧场的轧场,不分白天和黑夜。天一有点阴,人们就恐慌,像是跟天争抢这一季的口粮。
在这个又热又忙的时候,王跛子看着爹的尸体做出一个决定:他不做任何声张,由自己送走爹。
王跛子带上铁锨来到自家的坟地,挨着爷爷的坟,在爷爷脚下的位置挖起了坑子。他挖好坑子,放下铁锨,坐在锨把上點了一根烟。稍稍休息了一下,就走回家,用一辆小车子把爹的尸体拉进坟地。
“爹,委屈您啦!”
他把爹放进坑子,用十几块砖顶住几根棍子,棍子上面搭上几块板子,就把土一锨一锨地填进去,一直到堆起一个坟头。
王跛子埋葬了爹,就忙收麦了。
天刚黑的时候,在外上学的儿子回家来,找爷爷没有找到,问爸爸:“我爷爷哩?”
王跛子说:“埋了。”
王木匠
人各精一道。王家庄的王木匠,小时念书入不了门,只一年级就念了三年。人们笑话他,可把基础打牢固了。念书不行,干木工活儿却很在行,再复杂的活儿,一看就明白。年龄不大,就在当地成了名木匠。 做木工,拉大锯是个力气活儿。将一搂抱粗的圆木,用墨盒弹上线,绑在架子上,一人站在高处,一人坐在地上,用几米长的大锯,你推我拉,你拉我推。随着锯末子哗哗落地,人的胳膊酸痛起来,力气也消耗殆尽。王木匠干自己喜欢的活儿,不惜力气。
木匠是受人尊重的角色。穷的时候,被人请家去,打个桌子、凳子、窗户、门,都要好好管饭的。日子好过一点儿的时候,有人家的儿子结婚、闺女出嫁,木匠被请去打床、打立橱、做沙发,不光管饭,主家还要给钱。
王木匠自称是踩百家门子的人,谁家的家境,谁家的人性都了解。在干木工活儿的同时,也了解了谁家有个儿子,谁家有个闺女,看着合适,顺便做个媒人。人们更加高看他一眼。
我和妻子的媒人就是王木匠。父亲请他做木梯子,妻子那边请他做过箱子。他在我家做梯子时,父亲让他多吃了一顿饭,他就对父亲有了不错的看法。当父亲提出我已经十八九岁,该找媳妇的时候,王木匠提到了李庄的一个姑娘。正好,我父亲与那姑娘的父亲认识,父亲也见过那姑娘,父亲就托他到姑娘家去了一趟。一说,姑娘的父亲也见过我,跟我父亲也认识,不费什么事儿,那姑娘就成了我的妻子。
渐渐地,小木匠的活儿不行了。市场上到处有了成品桌子、椅子、橱子、沙发、床,再不需要小木匠踩百家门子。王木匠还算脑筋转得快,他买了专破大木头的带锯,用机器带动一条像宽带子一样的大锯条转。偌大的木头,在一阵机器轰鸣声中很快被锯成想要的木料。一时间,十里八乡的人们拉着整车的木头到王家庄来破木材,忙得王木匠饭也没空吃。忙了不到一年,他就扒了三间旧房,盖起了五间大瓦房。
大洼庄有个如花似玉的闺女,她爹解中才是当地有名的医生,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女婿。有一天,解中才到王家庄给人看病,路过王木匠的胡同时,看到了他的大瓦房。在门口打听到是王木匠的家时,他迈进了王木匠的家门。进了门,便被王木匠的整齐和干净折服。他喝过王木匠的儿子递过来的第一碗茶水后,对王木匠说:“儿子也到了成亲的年龄了吧?”王木匠的妻子在一旁笑着说:“还等着解医生给操心哩!”解医生说:“包在我身上啦!”解医生回到家,就托了媒人将女儿说给了王木匠的儿子。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说,现在三年就河东,三年就河西,甚至一年河东,一年河西。就在王木匠想雇上几个人,再买一部更大带锯的时候,买卖怎么也不行了。有别人看这买卖发财也买了带锯的原因,也有当地做木工活儿的人少了的原因。
我有一段时间没回老家王家庄了,这次回去问起父亲:“王木匠现在干什么哩?”
父亲说:“现在只被人雇去打棺材了。”
王仁昌的发家史
王家庄最中心的房子是王仁昌的三间土房。
王仁昌是干什么的?以拉小车为生。当然,这是那些年的事儿了。
那年,王仁昌想到了一个事情。他对老婆说:“我家老辈是财主。”
老婆说:“啥财主呀!你做梦了吧?”
王仁昌说:“这三间房的檩为证。一般人家哪会用这么好的檩啊!”
确实,三间房的檩根根粗壮、圆滑。
王仁昌说:“这一根檩能卖二十块钱,二十块钱能买一千块红砖。这三间房的檩卖了,盖三间砖房还有剩余。”
老婆子拦不住他的想法,他还真实施了他的计划。他在王家庄盖起了第一座砖房,并且还真有剩余。
过了一年,王仁昌又有了想法。他对老婆说:“我们可以买一匹马了!”
他与老婆算起了这一年他拉小车的收入和一点存款。
第二天,王仁昌就从集市上花三百块钱拉回一匹马。从此,小车两辕里不再是他,而是马。
马比他这个人跑得快不说,他也轻快多了。他很快就挣了六百块钱。
那天,他去县城,把马拴到一棵树上休息,跟旁边一个开拖拉机的人说起了话。王仁昌说:“你的拖拉机比我这马跑得快多了,可也比我这马值钱啊!”
开拖拉机的人说:“新拖拉机值钱,像我这旧的,也就值六百块钱。不知怎么搞的,我的腰疼起来了,没法开这玩意了。”
王仁昌问:“想卖?”
“想卖。”开拖拉机的人无奈的样子。
王仁昌立刻动了心。他卖了马,买了这辆拖拉机。从此,王家庄有了第一辆拖拉机,一辆十二马力的红色拖拉机。
叉把扫帚上了集市,地里的麦子一天天变黄。好像突然一下,麦子就都熟了。王家庄的人们把一畦畦麦子割倒,再一车车运到场里,趁着毒毒的日头把它们摊开,让它们一点点焦干。然后,套上牲口,人站在場中间牵着牲口让它拉着石磙一圈圈转悠,把麦秸碾得又薄又滑。
天好好的,人们不慌,天一变坏,人们就着急了。人们看到王仁昌的拖拉机拉着石滚子“呼呼”地在场里转,一会儿就把厚厚的麦秸轧薄了。人们给王仁昌递烟卷说好话,求他给轧麦子。王仁昌一个麦收挣够了买一辆二十四马力拖拉机的钱。他又买来一辆二十四马力拖拉机。
这一年,他又对老婆说:“这么大的拖拉机只凭在咱当地干活儿赚头不大,我听说在南边能挣钱。”
王仁昌就把拖拉机开到南方。不多久,王仁昌不但开着原来的拖拉机回来,还雇人开着一辆新拖拉机回来,就像放出去的一匹马带着另外一匹马回来了。
“没钱人家的钱是公的,有钱人家的钱是母的。”王仁昌凭着两辆拖拉机把家业越做越大,不久有了一个大货车车队专门跑山西运煤。他成为王家庄,乃至整个乡里的首富。
王仁礼的菜园
庄南是一片菜园。
菜园里长着绿油油的嫩韭、黄瓜和辣椒。在这园子中间有一口水井,一架古老的辘轳卧在水井上。起初,常见王仁礼光着膀子吃力地将木桶从井里摇上来,然后迅速地抓住木桶把里面的水倒出来,水便顺着小沟流进嫩韭、黄瓜或辣椒中间,滋润着它们生长。
后来,一架水车替代了古老的辘轳,牛替代了王仁礼。时常见到王仁礼把黄牛牵到井边,把它套进牛套里,把牵绳系在水车上,是为了不让牛走出圈外;再将一根细杆顶住牛头,是为了不让牛靠近水车;然后再用一块黑布蒙住牛的眼睛,牛便顺着王仁礼给它规定的轨道旋转。牛蹄的“哒哒”声,混着水车清脆的“吱吱”声和水流的“哗哗”声在这里响起。王仁礼便干别的什么活儿去了。有时候,不知什么原因牛会自己停下来。王仁礼只要在远处吆喝一声“嘚儿”,牛就又走动起来,牛蹄声、水车声、水流声又响动起来。 菜园的西边有一间小土屋,屋里有床,有凳子,还放着各种种菜的农具。夏天,里面会有一架蚊帐。这里几乎成了王仁礼的家,白天晚上他都在这里。一是要照顾菜园,二是防止好占便宜的人偷盗。小屋有一孔圆窗,透过圆窗可以看到整个菜园。盗贼是有的,大都是些小孩子。他们先进了高高的玉米地,然后偷偷爬进菜园,摘了黄瓜或辣椒什么的,便迅速返回玉米地。王仁礼是很难发现的,有時他的小狗会冲着盗贼叫起来。王仁礼的小狗像王仁礼的眼睛和跟班,时刻奓着耳朵、瞪着眼睛警惕着周围的响动和变化,随时跟在王仁礼的脚后。只有王仁礼躺在床上休息了,它才卧在小土屋的门口,或替王仁礼观察着整个菜园,或将头贴在地面闭目养神。
王仁礼有一男三女。妻子给他生了三朵花之后,终于如愿以偿生出了一个儿子。儿子是王仁礼两口子的宝贝。
王仁礼的儿子是经常来菜园玩儿的。菜园里有的是蝴蝶和蚂蚱。蝴蝶,他只是喜欢,是逮不住的;蚂蚱可以逮住。他用草茎把蚂蚱穿成一串,像提着一条鱼一样在整个菜园里乱窜。
除了逮蚂蚱,儿子最感兴趣的就是水车和水了。他学着爹的样子“嘚儿嘚儿”地赶牛,牛被他赶得快三分。他以自己这样的小人儿能驱使偌大的黄牛而得意。只“嘚儿嘚儿”地吆喝感觉不过瘾时,他还拿起一根树枝条靠近黄牛,抽在它的屁股上。牛又加快几步,牛蹄声、水车声、水流声加紧响一阵。他放下树枝条不赶牛的时候,又把兴趣转移到玩儿水上。他一会儿用小手阻挡流水,一会儿将清清的水撩起很高,撩到旁边的菜上和牛脚下的道上。
“你娘做的啥饭?”王仁礼问儿子。
儿子答:“贴的饼子,煮的红薯。”
王仁礼说:“告诉你大姐,吃了饭来看园子,我回家去吃饭。”
儿子像没听到一样。
王仁礼开始收工。他把小锄用鞋底擦干净立在小屋的墙上,然后让牛停下来,解下牛套,把牛拴在小屋南边的木桩上。
儿子见牛被牵走了,赶紧跑到井边。他一直对水从井里哗哗流出来感到好奇,但他一直没找到靠近井边的机会,因为一靠近井边,爹就会吆喝他离开。这回趁爹拴牛的时候,他急速靠近水井,极力地向井下观看。就在要看清下面的水管和水面的时候,他脚下一滑,滑进井里。
等到一群人来了将孩子从井里捞上来,孩子的身体已经僵硬了。
在家里,王仁礼什么也不说,孩子的尸体也不看,只大口大口地吃煮熟的红薯。
有人埋怨王仁礼:“你儿子没了,你竟还能吃得下饭去?”
另一人说:“还看不出来吗?他精神已经出问题啦。”
屋顶上的火药
那年代,年关大集上最热闹的就是鞭市。卖鞭炮的围成一个大圈,各自守着装鞭炮的大箱子、大筐子,站在桌子上、车子上,手握着长长的杆子,一边拼命地吆喝,一边点燃手上的鞭炮。
“南京到北京,好货到处兴;南来的北往的,买鞭买响的!”
紧接着“噼里啪啦、噼里啪啦”,鞭炮响个不停。原来一串串红的、黄的、绿的大鞭小炮变成一朵朵闪亮的火花,吓得人们捂着耳朵躲躲藏藏。好鞭响过,人们一下涌过去,这个三包那个五包,一阵忙乱。
鞭市上哪个买主也不示弱,好货就得是响声说了算,赶集的人就是凭着响声去的,整个鞭市就是一片爆炸的海洋。
卖烟花的也混在里面。
烟花不像鞭炮那么响,卖主也举着自己的烟花拼命地吆喝,看准了火候,把举着的烟花放在地上,用手里的香烟点燃药芯,烟花便“嘶嘶”地冒起火焰来,烟花越来越大,越来越高,形成一棵艳丽的花树。人们买烟花是凭着哪个开花开得大、开得高、开得时间长去的。
开头开得有点儿长,还是说正题吧——
王家庄的老六是卖烟花的,每到年关是他发点小财的时候。
老六卖了多年的烟花了,十里八乡都知道老六的烟花好。只要老六到市上,从箱子里拿出一只红红的烟花,往地上一放,点燃了,识货的人就会围住他的摊子。
老六的烟花外皮都是红色的,透着喜庆。点燃起来,花儿由小变大,越蹿越高,久久不熄,且五颜六色透着实诚。
卖得多,自然就做得多。年关这段日子,老六和儿子一天到晚吃不好睡不好,眼都熬得通红,肚子也时不时地“咕噜咕噜”叫。
“该加的,里面都加上了吗?”老六和儿子在配火药,老子问儿子。
儿子说:“都配好了。”
老六抓起一把火药:“潮些,得抓紧晾干。”
儿子说:“我看还是弄到房上晾得快。”
老六说:“也是。”
儿子和老子有了一致的意见,儿子便找来筐子和老子一起将火药一筐筐提上屋顶,然后摊开在稍凸的屋顶上。
这天太阳不算好,但屋顶上的风是通透的,风一点点带走火药里的水分。
过了午时,儿子问老六:“屋顶上的火药差不多干了吧?”
老六说:“差不多干了。”
儿子说:“那弄下来吧?”
老六说:“弄下来吧。”
老六便和儿子一起爬梯子上房。
老六说:“带上锨!”
儿子从梯子半截下来,随手拿了一把铁锨重又上房。
在屋顶上,老六与儿子将火药堆成堆,堆成好大的一堆,像一个小坟包一样大。
老六把装火药的筐子放到火药堆旁,说:“装吧。”
儿子便用铁锨装药。
老六说:“怎么用铁锨?”
儿子说:“我小心着装。”
老六还想说什么,儿子便贴着屋顶上的水泥面稍稍一用力,只听“嘣”的一声,屋顶上爆起一个天大的火球,一时照亮了半个庄子。老六和儿子都被击落到地上,变成两具烂糊糊的尸体。
相依的父子
王德祥五十岁上死了妻子。他无儿无女,只剩下光杆儿一条。
有人劝他:“德祥啊,你想法要个儿子吧,不然,等你老了爬不动了,谁来伺候你呢?” 王德祥把这话记在心里。还真有这么一个机会让他得到了一个儿子,一个因车祸死了父母的五岁的孩子。尽管孩子有些呆,但总比没有强啊。
这样,王家庄王德祥的家门里出出进进有了大小两个人。
王德祥下地干活儿推着车子,一边是农具,一边是儿子;王德祥赶集上店、出去打工,骑着自行车,后头驮着儿子。
王德祥找到村里最有学问的二叔说:“给孩子取个名字吧!”
二叔说:“别叫我费多大心思了,你叫大祥,孩子就叫小祥吧。”
小祥在小推车和自行车后架上渐渐长成十六七岁的小伙子。人们看到他与王德祥颠倒过来了:下地干活儿,变成儿子推着车子,一边是农具,一边是老子;赶集上店、出去打工,儿子用自行车驮着老子。老子王德祥见到人时常骄傲地说:“我这儿子才是真儿子,一步也离不开我,真心实意地伺候我。你们的儿子用车子推过你几回?用自行车驮过你几回?你们的儿子每天早晨给你往外端尿盆子吗?”
这些,还真叫别人闭了嘴,说不上话来。
王德祥年龄大了,无法出去打工了,就买了几只羊,时常是老子和儿子一块儿放羊。老子忙地里的活儿或干别的事情了,就由儿子自个儿在村边放羊。别人见他自个儿放羊,都爱惹一惹这个不识几个数的人。
“小祥,你放着几只羊啊?”
小祥说:“俩大的俩小的,一共三只。”
人们都笑,笑得小祥莫名其妙。
别人又问:“小祥,人几根腿呀?”
小祥干脆地答:“两根。”
“鸡呢,几根腿?”
“也是两根。”
“那么,牛呢,几根腿?”
小祥很不耐烦地说:“我哪有闲工夫儿数那个呀!”
丁家洼大集那天,王德祥早早叮嘱儿子:“我去赶集买东西,你在庄南河坡里放羊,别往远处去啊,听见了吗?”
小祥答应下来。
王德祥在集上买这买那,回来时已经过晌了,一看家门没开,知道儿子没有回来。他赶紧去庄南河坡去找,不见人,也不见羊。他找遍了村子,也没找到儿子和羊。人们怀疑小祥是不是掉到河里了,可河里的水深还到不了小祥的膝盖那儿。
人们进行着各种猜测。
“可能他撵着羊走远了,找不到家啦。”
“说不定让人弄到面包车上拉到山西挖煤去了。”
还有人想到挖人肾的可怕的事。
王德祥已经两天没有睡觉了。他在半夜里围着村子叫喊儿子的名字,叫得整个村子里的狗不住地狂吠,使整个村子的人们不得安宁。
王德祥叫到第四天上就叫不动了,躺倒在村口的小桥上。有人告诉村干部,村干部来了一看情况严重,就找来几个人把他送到乡医院。
王德祥在医院里住了几天,医生说:“回家养着吧,他的心病没法治。”
王德祥就被拉回家,村干部让王德祥的两个邻居轮流来照顾。
這样,半个月过去了。王德祥的邻居找村干部说:“王德祥怕是不行啦!”
村干部赶紧来到王德祥家,看到王德祥确实只剩一丝气息。村干部说,“德祥啊,你得想开些啊。你没要这个儿子的时候不是也在活嘛!”话音刚落,王德祥已经没了气息。
村干部就出门找人给王德祥办丧事,他找来几个人说:“王德祥也没什么亲人,干脆让大家来吊唁吊唁就去火化吧。”
大家想想,村干部说得在理,就打电话叫来殡仪车。几个人把王德祥的尸体抬上车。殡仪车响着哀曲就出了村。
殡仪车走了,人们望着它,想起王德祥的往事,议论起王德祥这一辈子。好像人们的议论还没有结束,有人匆匆找到村干部,说:“有一辆警车开到咱村子来啦!”
村干部刚出了门,就看到警车径直开到王德祥的家门口,停住了。随即,就看到小祥从警车里下来。
村干部赶紧跑过去,对警察说:“求你一下,这孩子的爹刚给拉去火葬场。孩子的爹就是因为这孩子找不到了才愁死的,能不能让他爷儿俩见一面啊?”
警察想了想,答应了村干部的话,拉上小祥就急速赶往殡仪馆。
可惜,等到警察赶到殡仪馆,王德祥已成为一堆骨灰。
小花
至今,王家庄西边还有寨墙的痕迹。这里凹一块,那里凸一块,圆滑得像融化了一半的奶油雪糕。寨墙下面是寨沟,浅浅的。夏天,寨沟里长满了芦苇和野草。
就在寨墙和寨沟之间,现在还有一个废弃的氨水池。除了大人们往里面扔些垃圾,就是孩子们把一些死狗死猫和死蛇什么的往里扔了。
这氨水池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可是大有用处的。那时的庄稼上些土杂肥。生活不好,土杂肥的质量也差,大都是弄些杂草什么的放进粪坑让猪在里面踩踏一番,稍一变黑就挖出来运到地里去了。除了这土杂肥,就是上氨水了。村里集体运来一些氨水,就灌进用水泥抹起来的直径三四米、深两米的氨水池。用的时候,就从池子里弄到油桶里,运到地头,再用专用的工具上到地里。
氨水是很厉害的东西,气味呛人的鼻子,腐蚀性特别强。施肥时要戴口罩和手套。鼻子一旦靠近,就呛得喘不过气来;手一旦接触上,就会被腐蚀得掉层皮。
小花是个六岁的女孩,从我见到她时,就扎着两个小翘辫儿,一个小辫儿上扎着一朵红花。王家庄只有小花的爸爸挣工资,小花爸爸娶了王家庄最俊的闺女,小花也成为王家庄最好看的小姑娘。
小花的家就在寨沟的西边。她家的北边是一片红麻地,麻杆红红的,开花的季节,它的花是粉的。小花的妈妈常常领着小花到红麻地边,将红麻拉弯了腰摘下几朵粉花,插在小花的头上、衣襟上,乐得小花和花儿一块乱颤。
我是小花的邻居。我特别喜欢小花,也常到红麻地边上找蓖麻棵,折一节蓖麻杆,用花纸做一个小风车,把小风车插在蓖麻杆上,再折一节蓖麻叶的杆,吹得小风车“吱吱”转起来。小花笑得没了眼睛。
我时常惹小花:“你大了跟谁结婚?”
小花瞪着天真的眼睛说:“我不结婚。只有爸爸和妈妈才结婚。”
我再问:“你爸爸妈妈结婚的时候你在干什么呢?”
小花说:“我不在家。”
一天早晨,小花坐在她家门口的一块石头上,手里玩一块泥巴。一会儿捏成一个小人儿,一会儿捏成一只小鸟,一会儿捏成一个长长的泥条,用两只小手指夹着摇来摇去。对面是一些从氨水池里汲氨水要下地干活儿的人。小花瞅了好长时间,小脚开始移动。她好奇的眼睛一直盯着那伙干活儿的人,边瞅边走,一直走到氨水池附近。
人们忙着将汲上来的氨水往车上装,都没注意到有一个小人儿的到来。小花越走越靠近氨水池,一直走到像张着嘴的巨大的鳄鱼的氨水池口。好奇的小花好像没有在氨水池口停留,就一下落入池子里。人们发现有孩子掉到池子里后,都惊呆了。
当人们想了办法将小花捞上来的时候,看到的只是一个小小的骨架。
(责任编辑 徐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