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weiljf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特点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都要求初中语文教学务必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丰富与提高。初中语文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单元内容与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积累各种文化知识,并化为自身的文化素养,砥砺思想,使学生拥有民族情感,提升语文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素养;丰富提高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2-01
  作者简介:徐 芳(1966—),女,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一、引言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说的是三国名将吕蒙在孙权的劝学下开始学习,才略惊人长进,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吴下阿蒙”的故事。其实,吕蒙的变化最重要的是通过学习丰富了内心的文化素养,提高了认识问题的能力,这给我们初中语文教学的启发应当是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也就是要多引导学生积累与丰富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知识并化为认识问题的能力。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材中,编者在每一册“写在前面的话”中也明确指出:“语文学习之旅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你自己能否主动地在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而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特点更明确了语文教学的方向。同时,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家庭、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不应该让学生成为各类考试的工具,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应当让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中不断地丰富自身的人文素养,使之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尽管侧重于学科基础知识的梳理与积累,还是得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来看,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应当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目标与出发点。
  二、要依照“单元安排”分门别类,明确语文教学的方向
  所谓人文,即指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各类文化现象,语文学科实际上与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学语文其实也在学其他学科的知识。例如,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是关于文艺方面的内容,在对文章进行阅读之后,学生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对艺术的追求和表达,引发他们不断思考自己的人生,通过这种方式的培养,学生的个人素养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内容很多都是关于我国各地民俗习惯的,通过学习学生就可以了解一些名族与民间文化,感受各地民俗风情,激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所选的课文多是些随笔、杂文,阐述的是求知的问题,学生通过学习对作者的论述做出思考与判断,以此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丰富文化素养。为此,语文教师必须有“单元教学”意识,要对每一册每一单元的内容先有所了解,明确单元教学目标与方向,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做好分类引导积累的准备。
  三、要针对“课文内容”有的放矢,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归根结底就是要让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有各种“情怀”,使之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有信仰的“人”。
  1.要让学生有“家国情怀”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历来是儒家重要思想,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儒家的这种思想实质上就是要培养学生拥有“家国情怀”。“家”并非抽象空洞的概念,它是由若干个不同“辈分关系”的人组成,有着“人伦关系”的家庭,热爱“家”实质就是一个人的“感恩”情怀的体现,儒家称之为“孝悌”。初中生正处在性格叛逆期,因此,让学生拥有“家”的情怀,这是一个人最起码的情感。这一方面,初中语文教材为学生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教育内容。朱自清的《背影》会让学生从“深沉的”父爱的与无微不至中感受到“家”的温暖;胡适在《我的母亲》中则更明白地告诉我们“家”给他带来深远影响的“情怀”:“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但如果说“家的情怀”是一种“小情怀”,是“国的情怀”的起始点,那么,“国的情怀”就是一种“大情怀”,它是一个青少年必须承担起的一份家国责任,也是“家的情怀”境界的提升。纵观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为了国家、民族毅然抛弃“小家”牺牲“小我”的伟大人物不胜枚举。昭君出塞,她把一切都留在了塞外,在金色的沙漠上,在广阔的草原上,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她撑起了历史的天空,改变了国家的命运;“两弹元勋”邓稼先隐姓埋名十多年,牺牲“小家”,为国家的核武器工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著名的女排教练郎平,在中国女排最低谷的阶段,自愿回国接受女排教练一职,承受住巨大的压力,把拼搏精神带进人生,唤醒大国体育梦想……所有的这些人物的身上,无不透露出了一份份沉甸甸的家国责任与家国情怀,是那么催人思考、促人奋进!
  在语文教材中,光未然的《黄河颂》唱出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李大钊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以散文的形式寫黄河与民族精神,要在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中感受作者高尚的情怀与伟大精神,感受中华民族凭借雄健的精神在艰难的国运中悲壮前行的情怀;都德的《最后一课》则要从另一个角度启迪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就是热爱祖国的表现。因此,初中语文教学要渗透家国情怀的教育,就是要培养青少年学生的一份家国责任与担当精神。那么,教学中教师应灵活地结合相关的课文内容让学生真切地认识到“家国情怀”就是一个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体现,也是一种厚重的文化情怀的传承。
  2.要让学生有“和谐情怀”
  “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和谐情怀”表现为“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关“家的和谐”的文章比比皆是,阅读这样的文章要让学生明白“家的和谐”关键在如何“做人”与“相处”。胡适在《我的母亲》中说:“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丧人感情的话。”且“气量大,性子好,事事格外容忍。从不和两个嫂子吵一句嘴。”在这里,我们不妨告诉学生,“和谐情怀”的关键在不要说“伤人的感情”的话,要有气量,学会“容忍”;鲁迅先生的《社戏》尽管说的是童年生活经历,但表现的分明是自己与农村小朋友之间那段美好的友情,而“人与社会的和谐”主要在于“友善”、在于“诚信”,这是一个学生立足于社会的根本点;“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是一个人必须懂得的道理:作为人类的好朋友,动物在人类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它们让人类的世界变得更加的生机勃勃。虽然人类的生存空间日益狭窄,但是动物应该和人类一样,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教师在教学这种内容的时候应该以倡导学生爱护动物为目的,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人类和动物之间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热爱动物、平等对待生命的情感。教材中说到,三只与人类朝夕相处的猫所经历的不幸,一群生性温顺的斑羚,面临种群灭绝时所做出的选择;一只困于笼中的猛虎;曾经美丽的仙湖罗布泊的消逝……所有这类文章的学习,其实意在让学生要敬畏自然,树立环保意识,关注自然、保护自然,要有对生存环境忧虑与思考的情怀,要意识到敬畏自然就是敬畏人类自己。“和谐情怀”其实就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要让学生有“民生情怀”
  我们知道,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关于文艺角度的内容,教师可以使用阅读的方式,加强学生对艺术的鉴赏能力,积极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所在。比如,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各种“民俗文化”,教师可以有目的性地带领学生了解民俗,包括民族和民间文化,进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教材中表现西北汉子的《安塞腰鼓》,带给我们的是奔腾的力量和生命的升华!那恢弘的气势、铿锵的节奏,会让学生的心灵受震撼,震撼民生的痛苦与欢乐、生活与梦幻、摆脱与追求!沈从文《云南的歌会》中蕴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在“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的描绘中,让我们领略到民生的淳朴本色之美。教育学生拥有“民生情怀”其实就是让学生关注民生,热爱人民,弘扬优秀文化,使他们既有“哀民生之多艰”的悲天悯人的情怀,也有热爱生活、感受生活无穷乐趣的乐观情怀。
  四、要结合“文化常识”梳理理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我国古代文化常识博大精深,涉及的内容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称呼、官阶等级、天文地理、民俗习惯、餐饮器具、文化娱乐等。学生要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要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就应该具有一定量的古代文化知识方面的积累,这也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一个必备的前提。学生掌握古代文化知识主要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有意识对散见于各篇课文的古代文化知识的搜集、整理与识记。例如,“垂髫”一词,形容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后以“垂髫”指童年。而这个知识则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再如“丞相”,这是古代官职的名称,是封建官僚体制中官职最高的品级,是帮助皇帝处理重大事务的人,有时称“相国”,简称“相”。这个知识来自司马迁《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当然,有的知识来自古代诗词,像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这些节日,都包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教师引导学生在诵读古代诗词时也要有意识搜集诗词中所隐含的古代文化知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此来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提升语文能力。
  五、结语
  即使语文教学内容具备明显的审美性与阅读性,然而其覆盖范围较小,无法让学生展开全方位的审美。所以,教师要开阔学生的审美视角,让其感受各种各样的美,这不但有助于学生丰富知识储备,而且还能提高其审美水平。所以,在初中文学教学进程中,教师要充分提高学生的审美高度,迅速高效地提升其审美认知。第一,教师要激励学生翻阅大量书籍,可为学生推荐一些经典著作,亦或是依据学生自身喜好引荐书籍。学生在阅读中能渐渐体会语文的精髓,有助于其审美视野的开阔。第二,教师要定期带领学生“走出去”,参观一些历史遗迹或者博物馆等,让学生近距离体会。这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审美层次,而且还能让学生获得深刻感悟。教师利用不同形式丰富学生的审美视野,有助于其增长见识。
  初中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阶段,也是他们认识人生与社会生活的重要阶段。朱自清《教育的信仰》中说到教育的目的时认为,“教育有改善人心的使命”,如果学校太“重视学业,忽略了做人”,学校就成了“学店”,教育就成了“跛的教育”,而“跛的教育是不能行远的”,所以,“教育者须先有健全的人格,而且对于教育须有坚贞”。因此,面对义务教育课程崭新的语文课本,教师应当明确教育的本质是“人”的教育,要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入手,关注人的存在本质,把语文课堂作为提升学生人文素養的重要阵地,转变教育观念,以人为本,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主动地丰富人文素养,砥砺思想,修身养性,从而提高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叶文镇.人文关怀下的幸福校园建设[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4):29-30.
  [2]克 明.古代文化常识:高中语文基础知识[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7.
  [3]魏万青.任务驱动型作文与素材[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
其他文献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其病理生理变化是全身小动脉痉挛和水钠潴留,以高血压、蛋白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可造成多脏器功能损伤。严重影响母婴健康。本研究采用
盛长荣先生,安徽泾县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书法研究生课程班学习。在陈振濂、吴山明、刘江、章祖安、朱关田、祝遂之、王冬龄等博士生导师亲授下主攻书法、篆刻和中国画。
一、开展活动,扩展经验  由于幼儿注意力能够集中的时间较短,所以如果能将阅读和游戏活动相互结合,则能让幼儿始终感到新鲜,能更好地维持幼儿的阅读欲望。有很多游戏活动都适合在指导幼儿阅读之时使用,如组织幼儿进行故事大會,让幼儿讲述自己听到的故事或说出自己在阅读故事之后的感言;组织幼儿参加故事创意接龙活动,让幼儿观看有开放式结尾的故事,并尝试根据自己的想象讲述故事的发展。此外,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故事性较强
做个有温度的中学教师,一是要相信学生都是“可教育的”;二是要适当维护自己的学生;三是要善于鼓励自己的学生。
<正>田间的野草,被露水打湿了。路旁的车轱辘菜,又支楞起了绿叶。金秋十月,本是一个喜悦、丰收的季节,可是秋菊姑娘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昨天夜里,她偷偷哭泣过一场。
<正> 我国的游记文学源远流长,从文学样式看,游记文学既有记游的诗赋,又有散文,包括书信体、日记体、随笔和趣闻等,可以说是我国文学园地中一朵奇葩。新教材高中第一册《过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