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第一书”的诞生

来源 :阅读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20349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壮举,始于1934年10月,1936年10月胜利完成。从20世纪30年代(具体时间1936年8月以后)开始,便有描写长征的各种题材的图书陆续出现,较早的,国内出版的陈云的《随军西行见闻录》被看作是“党内最早向外界介绍长征的第一书”;但由国外作者写作长征题材較早的图书,则当推埃德加·斯诺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且,在收藏界和图书文物研究中,一般把《二万五千里长征》,看作是“长征第一书”。
  图书发现的曲折过程
  20世纪30年代,黎明书局曾于1938年1月1日出版了一本史诺著、汪衡译的《二万五千里长征》,30多年前,宁夏博物馆多年从事近现代革命史料和文物的征集研究工作的何新宇先生曾在其父亲的老部下家中看到过此书,但未及收藏而转到他人手上。几经周折,他才找到了这本书的新主人。
  一位陕西军旅收藏家在研究过程中,也得知黎明书局曾于1938年1月1日出版过这本《二万五千里长征》。为收藏到此书,也曾费尽心血。当他得知宁夏的这位何先生希望他能收藏此书时,他便专程赶赴银川,购得此书。后据媒体报道,这本《二万五千里长征》最终入藏于宁夏博物馆……
  据考证,《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著者史诺就是埃德加·斯诺。译者汪衡1914年8月出生于北京,1993年1月去世,曾任原国家出版局版权处处长。1936年底至1937年,埃德加·斯诺把自己在陕甘宁边区所听所见写成多篇通讯,首先在英美报刊上发表。汪衡以斯诺分4期发表在美国亚细亚杂志上的《长征记》为主体而翻译编写了两本书,一本为《毛泽东自传》,一本为《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两本图书均由黎明书局发行。
  关于版本的情况
  《二万五千里长征》是32开竖排本,长18厘米、宽12.5厘米、厚0.4厘米,共67页。图书封面正中偏右为红色长方形底色,用白色楷书竖印书名,显得非常醒目。书名下方是一排前进着的红军队伍,与上方的五星被一段向西、再向北、再转向东的路线标识图相连接,寓意为工农红军长征后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封面的右上方竖印“史诺著·汪衡译”红色字,书的下方从右至左印有“文摘小丛书”“黎明书局经售”红色字。书的右上角用毛笔写着繁体字“刘载铭”,下用蓝色长方印章盖“同学捐赠”,封面中间盖有蓝色菱形印章“贵阳省立贵阳中学校图书室”,表明当时是一位叫刘载铭的同学捐赠给学校的,扉页印有“1938.1.1初版”。封底为“红军长征路线图”,包括长征开始时间及所经地区等。目前,此版本国内仅存几本。从史料价值讲,历时多年,能在民间完整保存下来,实属不易。更珍贵的是,这本书是贵州省革命烈士刘载铭的遗物,它的遗存也有纪念意义。
  据2011年4月17日《重庆晚报》报道,重庆的一位资深藏书人曾从旧书摊里淘到过一本《二万五千里长征》。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蓝勇所长认为,这本书是《二万五千里长征》初版,是此书第一次在重庆发现。遗憾的是,这本书缺失了封面,扉页线框内上方印有“史诺著·汪衡译”,下方内套小线框内印有“1938.1.1出版”“黎明书局经售”等文字,装帧设计都比较简洁质朴,其内容与藏于宁夏博物馆的那本《二万五千里长征》版本内容相同,可以确信,此书是国内仅存的几本《二万五千里长征》之一,实属珍贵。
  《二万五千里长征》初版10年后,1949年曾由文孚出版社再次出版,书名仍为《二万五千里长征》,作者也是史诺(斯诺),但译者却是天明,该版本很少被人提及和关注。
  内容和史料价值
  《二万五千里长征》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有些内容比《西行漫记》还要详细具体,是研究红军长征非常重要的文献史料。从写作阅读的角度看,这本书体现了客观、严谨、平实的风格,给读者带来的是新奇、富有生气和力量的阅读体验。
  书中的长征目次全部用竖式排列,从右向左依次是“写在前面,在长征以前,长征的第一阶段——从江西到贵州边境,长征的第二阶段——从黔边到遵义,长征的第三阶段——从遵义到扬子江,长征的第四阶段——从会理到四川,到达了新的根据地。附录,红军第一军团西征旅程记。”
  “红军第一军团西征旅程记”详细标示了红军长征出发的时间、所经地点和里程。因此专家分析,《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国内出版的最早介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书籍。
  《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发现,其版本的演变及内容的珍贵的史料价值,成为我们今天研究长征的第一手材料。这本书因为被发现的历史过程和被赋予的历史内容,已经超越了时间的界限,文本本身也成了历史的叙述者。
  (源自《人民政协报》)责编:何建娇
其他文献
中國人自古以来就非常注重区别君子与小人,时刻在推崇君子,贬斥小人。  如果一个人被称作君子,那简直就是人生最大的成就。反之,如果被贴上了小人的标签,几乎就会处于孤立的境地。为什么中国人要执着于区分君子和小人呢?这是人为杜撰出来的道德执念吗?其实不然。  作为农耕民族,中国人长期过着稳定的群居生活,这样的生活需要借助群体利益最大化,来保障个人利益。所以,他们看中那些以群体利益为重的人,讨厌那些破坏群
期刊
张恨水(1895年5月-1967年2月),是民国产量最高的作家。他一生创作的中长篇小说超过了一百部,多达两千万字以上,诗词、散文、杂文、时评也有一千余万字。他的小说拥有广大的读者群,曾一度“是国内唯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同时,张恨水无疑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被歪曲、被误解、被轻视、被冷落、被忽略、被埋没最严重、最长久的作家之一。作家解玺璋出版的《张恨水传》,重新发掘被历史尘埃湮没下的张恨水的鲜活生
期刊
在我的50多年阅读史中,毫无疑问,对我成长影响最大的一部红色经典就是《红岩》。今年是《红岩》正式出版60周年,适逢建党百年,作为当代红色经典的扛鼎之作,此书迄今重印113次,销量超过1000万册。这样一个不同寻常的巨大影响力,和这部作品感人的故事、豪迈的情怀、伟大的精神息息相关。可以说,它为我们展现了一代共产党员崇高的情怀和对共产主义事业无比的忠诚。  我庆幸自己在少年时代接触到了《红岩》,它锻造
期刊
大多数人对棉花的印象是白白的,软软的,好贴心。  除此之外,棉花的历史、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你又知道多少呢?  棉花可以纺线、织布,做成衣服。那在棉花被发现以前,人们穿什么呢?  一叶以遮羞。叶子是人类最初的衣服。原始人将叶子缠绕在身上做成衣服。  古人编织青草,从植物中抽取纤维来制作衣服。防雨斗篷是用稻草或芒草编成的,蓑笠是用一种叫弯囊薹草的叶子编成的。  再高级一些的材料就是绢。绢由蚕丝制作
期刊
我们每天都要看的书,最开始的样子就是简牍。不过简和牍是两种东西。“简”字从竹,是把竹子削成平平的一小片竖条,从上到下直直的,只能写一行字;牍,是写了字的木片,版面比较大,经常用作公文处理。现在“简牍”合在一起已经成为一个名词。不过在纸出现前的约2000年的时间里,书写上一直以竹简为主。关于这一点,我国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均可以说明。  不像甲骨文的发现那样一鸣惊人,古人用简牍来记事作文是我们一直都知
期刊
发生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  五四运动对后世的影响不仅限于人文科学,它对于中国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五四时期,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文思想家对科学及科学精神进行过大力提倡与弘扬,从而为五四科学思潮的兴起作出了重要贡献。除这些人文思想家外,当时还有一批自然科学家怀抱
期刊
作为一名医生,平时工作非常忙碌,读书是我很享受的调剂方式。出门时,我喜欢背着一个硕大的双肩包,因为除了带一些资料外,我总要在包里放上几本书。有时候去外地出差的路上,我就能读完一本。现在互联网技术发达,获取信息非常便捷,但那多是片段式的、碎片化的。人在深入阅读时,思维会更加连续,逻辑性也更强。  大家知道传染病不同于其他,一旦蔓延,关乎整个社会的公共卫生安全。感染科医生不能局限于疾病本身,视野要放得
期刊
1962年10月的一天,郭沫若游览普陀山。  在走进潮音洞时,他拾得一册笔记本,打开一看,扉页上写着一联:“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横批:“春在哪里”。  再翻一页,是一首绝命诗,并署着当天的日子。  郭沫若看后很是着急,马上叫人寻找失主。终于找到的是一位神色忧郁、行动失常的姑娘。  郭沫若耐心开导她后,十分关怀地问道:“你这副对联表明你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不过横批和下联太消沉了,这不好。
期刊
央视热播的电视剧《觉醒年代》里,鲁迅出场时,字幕标明其身份是“教育部佥事”,这是何种级别的官职呢?  《汉语大词典》解释说:“佥事,官名。金置按察司佥事。元时诸卫、诸亲军及廉访、安抚诸司,皆置佥事。明因之,都督、都指挥、按察、宣慰、宣抚等,皆有佥事。”如秩正三品的都指挥佥事,还有四品的卫指挥佥事,都属于指挥使的助手,有的负责军事练习,有的负责管纪律。在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抗倭名将戚继光继承
期刊
刘文典任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时,讲课总是别出心裁,自成一格,成为学生难得一见的“另类”。当时,联大形成一股《红楼梦》热,好多中文和外文系教授纷纷于不同时间和场合讲演《红楼梦》,受到听众的热烈追捧。对红学素有研究的刘文典内心也骚动起来,经不住师生们的再三鼓动,毅然要亲自披挂上阵讲演“红楼”了。  刘文典要讲演“红楼”的消息不胫而走。那晚,组织者先将讲演地点安排在一个小教室,随着听众越来越多,小教室已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