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材料
2006年10月30日至11月3日,在广西南宁,《金风送来山水情——风情东南亚•相约在南宁》、《大地飞歌•2006》、“绿城歌台”、“第二届中国——东盟舞蹈论坛”等多种多样的中国——东盟文化交流活动轮番冲击人们的视觉、听觉,一场文化交流的盛宴让人们目不暇接。文化交融,对于加深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历史解读
东盟国家是我国友好近邻,与我国山水相连,或隔海相望。东盟与中国有着传统的友好往来。近些年来,中国与东盟在亚太经合组织、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东盟地区论坛、亚欧会议及联合国等国际、地区组织及机制中相互支持,进行了良好的合作,共同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在增进本地区国家相互了解和信任、维护地区和平与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启动必将给双边关系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中国与东盟的关系问题可能成为2007年高考命题的一个重点,命题形式极可能以材料题为主,但也不排除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的可能性。从历史学科角度看其命题角度和知识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古代与东南亚国家的友好往来:
(1)汉代从广东沿海出发的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国同东南亚和南亚各国的关系;两汉时期,中越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越南的象牙、犀牛等输往中国,中国的铁犁牛耕技术、水利技术也在越南推广(《考试大纲》不作要求)。
(2)隋炀帝派人出使马来半岛,半岛上的赤土国派王子回访,受到隆重接待;隋唐时,中国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彼此互派使者,交换土特产品。
(3)唐朝从广州出发可到达马来半岛,过马六甲海峡,入印度洋,最远到达波斯湾。从唐朝开始,很多人到南洋一带谋生。
(4)北宋时期,越南的占城稻传入中国(《考试大纲》不作要求)。
(5)郑和下西洋到过东南亚许多地方,进行长期的海上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此后更多中国人到南洋,为开发和建设东南亚作了重大贡献。
2.近代、现代的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的历史遭遇和维护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抗争:
(1)历史遭遇:①都曾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奴役。②二战中都遭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
(2)共同抗争:①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革命风暴中,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与印度尼西亚等国人民的反殖民主义斗争,互相推动,互相影响,共同打击了西方殖民者。②二战期间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侵略,并取得抗日的胜利。③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东南亚国家的支持。④1954年,中国参与万隆亚非会议,接受中国提出的“求同存异”主张,使会议圆满成功,促成了联合反帝、反殖、反霸斗争的深入。⑤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中国人民支援越南人民反击法国、美国的侵略,并取得胜利。⑥许多东南亚国家支持恢复了中国的联合国席位。⑦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南亚经济的发展情况:
(1)新加坡:1965年,脱离马来西亚联邦,成为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克服国土面积小,人口密度高,资源匮乏,市场狭小等困难,走上了快速发展经济的道路。主要措施有:①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并根据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做出调整;②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重视道德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稳定社会秩序等。经过努力,新加坡成为一个现代化工业国家。
(2)泰国、马来西亚:20世纪80年代加强与邻国的经济合作,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利用本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适时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对外贸易,经济持续增长。
4.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
1967年8月,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五国外长发表声明,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后来,文莱、越南、柬埔寨、缅甸、老挝加入,共十国。
5.中国与东盟的关系:
(1)我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彼此合作的基础(从历史的角度):①都曾遭受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和掠夺。②相互间经济、文化长期紧密联系,具有友好交流的历史传统和一定的经贸合作基础。
(2)当前,我国如何发展与东盟各国的关系:①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及公认的国际准则。②尊重别国人民的选择,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③不干涉别国内政。④通过对话合作增进互信。⑤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存在的分歧。⑥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⑦维护地区的和平稳定,遵守和平共处原则等。
(3)我国加强与东盟各国关系的政治、经济意义:①有利于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②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③有利于加强经济联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④有利于扩大出口,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⑤有利于扩大对外市场,扩大就业。⑥有利于推动亚洲经济发展,社会的稳定和繁荣。⑦有利于形成统一开放的大市场,促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早日形成。⑧有利于我国与东盟之间建立和平稳定的关系,为我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等。
专题训练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应问题。
材料一2004年12月26日上午8时左右,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了近40年来世界上最强烈的地震,地震引发的海啸波及印度洋沿岸众多国家,造成十多万人死亡。灾害发生后,中国政府和人民在第一时间内,向受灾国提供了及时而有效的、没有附加任何条件的无私帮助,这是中国政府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对外救援行动,得到了受灾国与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与好评。
材料二印度洋地震、海啸图
材料三随着“2010年东盟和中国联合自由贸易区”的逐步形成,一个GDP将达到3万亿美元左右,区内人口约20亿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世界最大自由贸易区将出现在世人面前。
请回答:
(1)用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解释这次地震的成因。
(2)印度洋地震及由此引发的海啸告诉我们必须建立完善的地震预警机制,提高对地震的预测能力,请举一例中国古代与地震有关的发明及意义。
(3)在中国古代史上,中国人民是如何与东南亚人民加强联系与交往的?
(4)1936年广田弘毅内阁通过文件《基本国策纲要》明确提出向南洋扩张势力。举例说明当时主要大国对日本是怎样“屡屡坐失良机”,自食其果的。
(5)请结合东盟,评价区域性国际组织的积极作用。
(6)请从政治常识角度说明中国对遭海啸灾难的东南亚各国积极援助的道理。
【答案】(1)印尼苏门答腊岛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交界处附近,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挤压造成断层错动,引起地震。(或印度洋板块的北移)
(2)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地动仪,可以遥测到千里以外地震发生的方向,比欧洲人制作地动仪早一千七百年。
(3)①汉代从广东沿海出发的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国同东南亚各国的关系;②隋唐时,中国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彼此互派使者,交换土特产品。③唐朝时,一些华侨开始到南洋地区生产生活,东南亚一些国家派使者来中国学习唐文化,逐渐形成“中华文化圈”;④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了与南洋各地人民的联系;⑤郑和下西洋到过东南亚许多地方,此后更多中国人到南洋,为开发和建设东南亚作了重大贡献。
(4)坐失良机:英法绥靖政策;美国中立(安抚)政策等。自食其果:日本偷袭珍珠港;日本对东南亚各地的英美军队发动进攻,并占领广大东南亚地区。
(5)区域性国际组织在维护区域安全、加强各国间的团结合作、反对外来势力干涉、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6)对海啸受灾国的援助是我国对外交往职能的体现,在交流与合作中共谋发展,共避风险,化解损失。援助是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要求,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其发展必将惠及亚洲和世界。
(审稿:王富友编校:孙卫东)
2006年10月30日至11月3日,在广西南宁,《金风送来山水情——风情东南亚•相约在南宁》、《大地飞歌•2006》、“绿城歌台”、“第二届中国——东盟舞蹈论坛”等多种多样的中国——东盟文化交流活动轮番冲击人们的视觉、听觉,一场文化交流的盛宴让人们目不暇接。文化交融,对于加深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历史解读
东盟国家是我国友好近邻,与我国山水相连,或隔海相望。东盟与中国有着传统的友好往来。近些年来,中国与东盟在亚太经合组织、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东盟地区论坛、亚欧会议及联合国等国际、地区组织及机制中相互支持,进行了良好的合作,共同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在增进本地区国家相互了解和信任、维护地区和平与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启动必将给双边关系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中国与东盟的关系问题可能成为2007年高考命题的一个重点,命题形式极可能以材料题为主,但也不排除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的可能性。从历史学科角度看其命题角度和知识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古代与东南亚国家的友好往来:
(1)汉代从广东沿海出发的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国同东南亚和南亚各国的关系;两汉时期,中越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越南的象牙、犀牛等输往中国,中国的铁犁牛耕技术、水利技术也在越南推广(《考试大纲》不作要求)。
(2)隋炀帝派人出使马来半岛,半岛上的赤土国派王子回访,受到隆重接待;隋唐时,中国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彼此互派使者,交换土特产品。
(3)唐朝从广州出发可到达马来半岛,过马六甲海峡,入印度洋,最远到达波斯湾。从唐朝开始,很多人到南洋一带谋生。
(4)北宋时期,越南的占城稻传入中国(《考试大纲》不作要求)。
(5)郑和下西洋到过东南亚许多地方,进行长期的海上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此后更多中国人到南洋,为开发和建设东南亚作了重大贡献。
2.近代、现代的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的历史遭遇和维护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抗争:
(1)历史遭遇:①都曾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奴役。②二战中都遭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
(2)共同抗争:①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革命风暴中,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与印度尼西亚等国人民的反殖民主义斗争,互相推动,互相影响,共同打击了西方殖民者。②二战期间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侵略,并取得抗日的胜利。③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东南亚国家的支持。④1954年,中国参与万隆亚非会议,接受中国提出的“求同存异”主张,使会议圆满成功,促成了联合反帝、反殖、反霸斗争的深入。⑤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中国人民支援越南人民反击法国、美国的侵略,并取得胜利。⑥许多东南亚国家支持恢复了中国的联合国席位。⑦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南亚经济的发展情况:
(1)新加坡:1965年,脱离马来西亚联邦,成为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克服国土面积小,人口密度高,资源匮乏,市场狭小等困难,走上了快速发展经济的道路。主要措施有:①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并根据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做出调整;②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重视道德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稳定社会秩序等。经过努力,新加坡成为一个现代化工业国家。
(2)泰国、马来西亚:20世纪80年代加强与邻国的经济合作,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利用本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适时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对外贸易,经济持续增长。
4.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
1967年8月,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五国外长发表声明,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后来,文莱、越南、柬埔寨、缅甸、老挝加入,共十国。
5.中国与东盟的关系:
(1)我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彼此合作的基础(从历史的角度):①都曾遭受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和掠夺。②相互间经济、文化长期紧密联系,具有友好交流的历史传统和一定的经贸合作基础。
(2)当前,我国如何发展与东盟各国的关系:①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及公认的国际准则。②尊重别国人民的选择,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③不干涉别国内政。④通过对话合作增进互信。⑤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存在的分歧。⑥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⑦维护地区的和平稳定,遵守和平共处原则等。
(3)我国加强与东盟各国关系的政治、经济意义:①有利于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②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③有利于加强经济联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④有利于扩大出口,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⑤有利于扩大对外市场,扩大就业。⑥有利于推动亚洲经济发展,社会的稳定和繁荣。⑦有利于形成统一开放的大市场,促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早日形成。⑧有利于我国与东盟之间建立和平稳定的关系,为我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等。
专题训练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应问题。
材料一2004年12月26日上午8时左右,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了近40年来世界上最强烈的地震,地震引发的海啸波及印度洋沿岸众多国家,造成十多万人死亡。灾害发生后,中国政府和人民在第一时间内,向受灾国提供了及时而有效的、没有附加任何条件的无私帮助,这是中国政府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对外救援行动,得到了受灾国与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与好评。
材料二印度洋地震、海啸图
材料三随着“2010年东盟和中国联合自由贸易区”的逐步形成,一个GDP将达到3万亿美元左右,区内人口约20亿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世界最大自由贸易区将出现在世人面前。
请回答:
(1)用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解释这次地震的成因。
(2)印度洋地震及由此引发的海啸告诉我们必须建立完善的地震预警机制,提高对地震的预测能力,请举一例中国古代与地震有关的发明及意义。
(3)在中国古代史上,中国人民是如何与东南亚人民加强联系与交往的?
(4)1936年广田弘毅内阁通过文件《基本国策纲要》明确提出向南洋扩张势力。举例说明当时主要大国对日本是怎样“屡屡坐失良机”,自食其果的。
(5)请结合东盟,评价区域性国际组织的积极作用。
(6)请从政治常识角度说明中国对遭海啸灾难的东南亚各国积极援助的道理。
【答案】(1)印尼苏门答腊岛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交界处附近,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挤压造成断层错动,引起地震。(或印度洋板块的北移)
(2)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地动仪,可以遥测到千里以外地震发生的方向,比欧洲人制作地动仪早一千七百年。
(3)①汉代从广东沿海出发的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国同东南亚各国的关系;②隋唐时,中国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彼此互派使者,交换土特产品。③唐朝时,一些华侨开始到南洋地区生产生活,东南亚一些国家派使者来中国学习唐文化,逐渐形成“中华文化圈”;④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了与南洋各地人民的联系;⑤郑和下西洋到过东南亚许多地方,此后更多中国人到南洋,为开发和建设东南亚作了重大贡献。
(4)坐失良机:英法绥靖政策;美国中立(安抚)政策等。自食其果:日本偷袭珍珠港;日本对东南亚各地的英美军队发动进攻,并占领广大东南亚地区。
(5)区域性国际组织在维护区域安全、加强各国间的团结合作、反对外来势力干涉、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6)对海啸受灾国的援助是我国对外交往职能的体现,在交流与合作中共谋发展,共避风险,化解损失。援助是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要求,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其发展必将惠及亚洲和世界。
(审稿:王富友编校:孙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