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进入社会转型加速期,企业的各层员工己成为现代企业的主体之一。使得企业的员工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各种心身心方面的问题不断出现。如工作压力大、人际交往困难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也给员工带来了众多的问题。尤其是在2010年发生的“富士康跳楼”和“本田罢工”等员工群体事件,使得政府和全社会对此广泛关注。而企业社会工作在这些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对企业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模式进行了介绍,并反思总结了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经验。
【关键词】企业社会工作;发展模式;经验反思
一、企业社会工作概述
所谓企业社会工作,是在倡导企业的社会责任的同时,将社会工作服务领域延伸到企业之中,并在其中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服务企业员工、管理者和消费者,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技能对企业发展的作用。企业社会工作是以推动社会、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为目标的专业化、社会化的工作及过程,并在此过程中以提高员工的身心健康、帮助员工进行职业发展与规划、促进其社会参与为主要内容。
二、我国企业社会工作的代表模式
由于中国大陆地区社会工作开展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进行幵展。所以企业社会工作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随着近年来社会转型加速使得企业社会工作的理念逐步被国家、企业及社会各方面所接受。目前,中国大陆地区的企业社会工作还处于总结吸收外来经验及实践探索的阶段。不少地区在企业社会工作的实践过程中还对企业社会工作存在一些模糊的片面的认识。当下,中国企业社会工作目前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政府购买模式——深圳模式
在深圳,企业社会工作有三种模式,一种是深圳模式,即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第二种是盐田模式,即政府主导,成立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三是南山模式,直接由政府运作,即直招社会工作者进入政府(非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编制)。通常所说的深圳模式,是第一种模式。深圳模式由民间社工机构向企业提供公益性社会工作服务,对于增强和拓展政府公共服务功能,转变政府工作方式、手段和机制,有效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准,及促进社会组织发育成长,都是十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
(二)企业自建模式——央企模式
北京新华印刷厂隶属于中国印刷集团公司,在董事局领导层对企业社会工作的认识与高度重视下,积极引进企业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建设企业社工服务站,寻求解决在新厂搬迁过程中紧张的劳资关系、干群关系,创新原有的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转型和市场机制的引入下,企业社工的介入帮助企业和员工调适新的矛盾和问题,如失业的风险、生活和就业的压力、工作与家庭的矛盾、基本权益及福利保障、生理及心理上的不适、企业经济效益与员工需要的矛盾等等。
(三)联合建站模式——东莞模式
东莞首先幵展社工试点工作,同时聘请香港社工督导东竞市在岗人员培训。自2009年首批社会工作者上岗以来,东莞社工事业将在岗位购买的基础上逐步探索“项目购买”方式,新增试点镇长安就做了“项目购买”的新探索。
(四)上海模式
企业社会工作服务传统的企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在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推动发展党的社会工作
(五)清溪模式
永成国际是一家港资企业,在企业设立“新竞人之家”关爱新竞人工作室,让社工们更多地与员工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提供相应服务。“新竞人之家”在工厂开展团队康乐、心理咨询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舒缓了员工压力,更加丰富了员工业余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管理压力。清溪模式的最大特点是政府、民间组织(社工)、企业,三方联动,共同营造和谐的企业工作和生活氛围。
三、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经验反思
从发达国家以及新兴经济国家企业社会工作发展的历程来看,其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的地方:
第一,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需要与企业的发展相一致,必须协调社会工作与企业利润增长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也就是要考虑投入产出比的问题,例如美国社会中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是建立在企业经营良好的前提之上的,例如对药物滥用个体的服务,必须从企业利润增加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和实行援助。
第二,企业社会工作发展需要取得企业管理者以及雇主的支持,其中自愿原则是企业社会工作发展的前提条件。
第三,企业社工在规模企业试点之后,需要向其他企业覆盖,也就是要将企业社会工作服务普遍化。
第四,政府的推动和支持是企业社会工作想要得到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在推动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在企业社会工作发展的初期,离开了政府的支持和投入,企业社会工作发展必将受到阻碍。
第五,企业社会工作服务的范围由物质服务逐渐向精神服务迈进,其服务范围逐渐扩展到关系员工生活和发展的各个方面。其主要目的是要让企业员工在服务中受益。
总结
纵观我国各地企业管理对于企业社工有巨大诉求,而中国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正有待完善,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未形成一种行之有效的理论体系及实务模式。所以这些进一步探索符合各地本土特色的企业社会工作模式的应用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安世民、张灵霞.浅析我国中小企业员工关系管理[J].商场现代化,2009,08.
[2]波特著,王新超译.组织和心理契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陈晓敏.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企业社会工作[J].企业研究,2006, (7).
【关键词】企业社会工作;发展模式;经验反思
一、企业社会工作概述
所谓企业社会工作,是在倡导企业的社会责任的同时,将社会工作服务领域延伸到企业之中,并在其中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服务企业员工、管理者和消费者,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技能对企业发展的作用。企业社会工作是以推动社会、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为目标的专业化、社会化的工作及过程,并在此过程中以提高员工的身心健康、帮助员工进行职业发展与规划、促进其社会参与为主要内容。
二、我国企业社会工作的代表模式
由于中国大陆地区社会工作开展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进行幵展。所以企业社会工作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随着近年来社会转型加速使得企业社会工作的理念逐步被国家、企业及社会各方面所接受。目前,中国大陆地区的企业社会工作还处于总结吸收外来经验及实践探索的阶段。不少地区在企业社会工作的实践过程中还对企业社会工作存在一些模糊的片面的认识。当下,中国企业社会工作目前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政府购买模式——深圳模式
在深圳,企业社会工作有三种模式,一种是深圳模式,即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第二种是盐田模式,即政府主导,成立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三是南山模式,直接由政府运作,即直招社会工作者进入政府(非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编制)。通常所说的深圳模式,是第一种模式。深圳模式由民间社工机构向企业提供公益性社会工作服务,对于增强和拓展政府公共服务功能,转变政府工作方式、手段和机制,有效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准,及促进社会组织发育成长,都是十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
(二)企业自建模式——央企模式
北京新华印刷厂隶属于中国印刷集团公司,在董事局领导层对企业社会工作的认识与高度重视下,积极引进企业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建设企业社工服务站,寻求解决在新厂搬迁过程中紧张的劳资关系、干群关系,创新原有的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转型和市场机制的引入下,企业社工的介入帮助企业和员工调适新的矛盾和问题,如失业的风险、生活和就业的压力、工作与家庭的矛盾、基本权益及福利保障、生理及心理上的不适、企业经济效益与员工需要的矛盾等等。
(三)联合建站模式——东莞模式
东莞首先幵展社工试点工作,同时聘请香港社工督导东竞市在岗人员培训。自2009年首批社会工作者上岗以来,东莞社工事业将在岗位购买的基础上逐步探索“项目购买”方式,新增试点镇长安就做了“项目购买”的新探索。
(四)上海模式
企业社会工作服务传统的企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在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推动发展党的社会工作
(五)清溪模式
永成国际是一家港资企业,在企业设立“新竞人之家”关爱新竞人工作室,让社工们更多地与员工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提供相应服务。“新竞人之家”在工厂开展团队康乐、心理咨询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舒缓了员工压力,更加丰富了员工业余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管理压力。清溪模式的最大特点是政府、民间组织(社工)、企业,三方联动,共同营造和谐的企业工作和生活氛围。
三、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经验反思
从发达国家以及新兴经济国家企业社会工作发展的历程来看,其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的地方:
第一,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需要与企业的发展相一致,必须协调社会工作与企业利润增长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也就是要考虑投入产出比的问题,例如美国社会中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是建立在企业经营良好的前提之上的,例如对药物滥用个体的服务,必须从企业利润增加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和实行援助。
第二,企业社会工作发展需要取得企业管理者以及雇主的支持,其中自愿原则是企业社会工作发展的前提条件。
第三,企业社工在规模企业试点之后,需要向其他企业覆盖,也就是要将企业社会工作服务普遍化。
第四,政府的推动和支持是企业社会工作想要得到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在推动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在企业社会工作发展的初期,离开了政府的支持和投入,企业社会工作发展必将受到阻碍。
第五,企业社会工作服务的范围由物质服务逐渐向精神服务迈进,其服务范围逐渐扩展到关系员工生活和发展的各个方面。其主要目的是要让企业员工在服务中受益。
总结
纵观我国各地企业管理对于企业社工有巨大诉求,而中国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正有待完善,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未形成一种行之有效的理论体系及实务模式。所以这些进一步探索符合各地本土特色的企业社会工作模式的应用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安世民、张灵霞.浅析我国中小企业员工关系管理[J].商场现代化,2009,08.
[2]波特著,王新超译.组织和心理契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陈晓敏.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企业社会工作[J].企业研究,200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