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太阳明晃晃地照着校园,玉兰、龙槐、桂花的叶片绿得发亮。空气在逐渐膨胀,团团热气迎面扑来,让你感到夏天脚步的逼近。
我推开桌前的窗户。瞬间,一股清风送来一阵凉爽,还夹着楼下月季花的芳香和青草味儿,沁人心脾。
桌上两摞作文本如同两座小山,虎视眈眈地窥视着我,时刻准备我去鏖战。这个周五,初三的课程就要结束,我要赶快把这些作文批改完,也算善始善终吧。还有一年就要退休,下学期学校不一定再给我安排教学工作,所以这可能是我带的最后一届学生。周五的这节课,也可能是我教师生涯的最后一课吧!
《友情伴随我成长》《喜悦伴随我成长》《亲情伴随我成长》,一篇篇似曾相识的文章,看得我眼睛直往一起粘,伸出两根手指头扒,眼皮都撑不开,连连打着哈欠。
在走廊中独自享受香烟“美味”的祝老师,悠悠地踱到窗前,打趣道:“有这么尽职的老师,走出校门的学生一辈子也不会忘记你啊。”
我望着他苦笑,“我脑子里全是糨糊,都不知道该怎么和你答话了。”
而当我翻开汤云海的作文,却好像一盆凉水迎面扑来,脑中的糨糊顿时一扫而空。他写的竟然是《难以忘怀的一次语文课》,这可不是我布置的题目。这家伙最喜欢唱反调,今天不知道又在耍什么花招。
我抬手揉揉太阳穴,用力眨巴眨巴眼睛,耐着性子,低着头一行行看下去。
一次,我到成功学校的汪老师家补课。他是特级教师兼学校工会主席,还经常到省里出试卷,参与编写教辅资料。那天补习《出师表》,他问我们刘禅的“禅”字应该读什么音,我说读“chán”,没想到引起其他学校几个补习同学哄堂大笑。汪老师也大为光火,说这个字怎么读“chán”呢?等到他冷静下来之后,告诉我这个字应该读“shàn”,不能读成“chán”。
然后他告诉我们一个小常识,说在唐僧取经之前的三国,“禅”这个字只有“shàn”一个读音。唐僧取经之后,我国没有对应印度佛教中“禅”的字,便把这个字增加了一个“chán”的读音。
想当初,我们的“名师”就是教我们读“chán”的,可见“名师”的无知。“名师”误人子弟,害人不浅,竟然还常常大言不惭地训斥我们。曾记得,当时我在课堂上有幸被“名师”点名回答问题。我说这个字读“shàn”,自认为拥有众多丰功伟绩的“名师”,还把我结结实实地教训了一顿。和外校学生一道补习,像我这样被“名师”教过的学生,就只有遭受哄堂大笑而尴尬的分儿了。
“名师”看到这里,恐怕要被活活气死。那是他过于自信,咎由自取,活该!谁让他那么狂妄自大,动不动就训斥我们,不尊重我们学生的人格呢!
“名师”还再三强调,作文要写长,只有长篇文章才算是好文章。殊不知郭沫若的《石榴》、朱自清的《匆匆》、高尔基的《海燕》,都是极短的文字,按照“名师”的说法,这些大师的文章都不应该算是好文章。奥运会开幕式上,张艺谋用一个“和”字,高度概括了中华几千年的文明,那又该作何解释?
这样狗屁不通的“名师”,竟然还有脸面霸占中学的课堂,不知羞耻地来教训我们,实在是我们这些做学生的悲哀。学校理应及早将这样的“名师”开除回家……
那一行行文字如同一条条毒蛇,向我喷出置人于死地的毒汁,我的头脑仿佛要爆炸,眼前的作业,窗外的楼群,前方的操场,都融成一片片乌云在眼前晃动。我虽然在继续看作文,可一粒粒文字早成了一只只密密麻麻排列着的蚂蚁,完全失去了意义……
30多年的教师生涯,自认为还算尽职,行将结束时却收到学生这样一份“礼物”, 是我无论如何不曾想到的。
“胡老师,你有没有多余的红笔芯?”年轻的戴老师问我,我在抽屉中胡乱扒拉了半天才找了一只红笔芯递给她。大脑终于重新恢复了思维的功能。
二
上《出师表》一课时是否叫汤云海回答过问题,我已记不太清楚。好像是叫过一个学生站起来,他把刘禅的“禅”字读成“shàn”,我说错了,应该读“chán”。
现在看来是我读错了。汤云海单单要挑出这个来揪我的小辫子,这就让我不由得要检点有什么得罪他的地方了……
那天我正讲《邹忌讽齐王纳谏》,文中的故事以及邹忌的人品,像陈年老酒的醇香在教室中洋溢。同学们闪动着饥渴的目光,全神贯注地听课做笔记。
忽然听到汤云海发出哈哈的笑声,我把目光扫向他那里,发现他像乌龟似的伏在桌上,两只手握着一个橘红色的东西。那是什么呢?长长的,像馄饨摊上擀面皮儿的小木棒,一只手握在中间,两头还露出一截。我意识到那好像是根胡萝卜。
还是乍暖还寒的二月,天气尚未完全转暖,胡萝卜拿在手里应该是冰凉透骨的。这大清早,他带这玩艺来干什么?吃吗,不太可能,冰凉的胡萝卜怎么可能吃得下去?更何况现在的孩子,连香喷喷的肉包子都爱吃不吃,谁还对这个感兴趣?
除此便是恶作剧。他故意带这玩意来,无非是想逗引同学,给我的讲课添加一点调料。于是我把讲台一拍,“汤云海,你给我站起来,把你手里的东西放到桌肚里去。”
我有意避开了“胡萝卜”三字,是因为怕引起难以预料的后果。这三个字,正好隐含了我的“胡”姓。我似乎觉得这家伙不怀好意,他带胡萝卜来的目的,就是想借此在课堂上制造哄堂大笑的效果。
刹那间,我的脑袋膨胀起来,感觉自己如同一头被触怒的雄狮,意欲跳将起来猛扑过去,将他撕个稀巴烂。然而,我仅仅只是让他站着,并没有多说一句话。因为,我只能让他站站而已。
下课我把汤云海叫到办公室,让他面向壁橱站着,美其名曰好好反省反省自己。实际上我是想让自己冷静一下,然后再和他慢慢交谈。刚刚爬上五楼,气喘吁吁,又正在气头上,很容易因为激动而说出出格的话。
过了一会儿,我对着汤云海的后背懒懒地说:“你给我转过来。”然后慢声细语地问他,“说说,胡萝卜从哪儿来的?”
他说是捡来的。为什么要带到课堂上来?他说觉得好玩就带来了。至于这么做有什么不良影响,他说得可比谁都透彻、精辟,不需要我这个老师再延伸分析一句。表面上看事情就这么简单,至于他是否故意这么做,是否故意和老师作对,他是不可能认账的,也没必要和他多费口舌。
于是,我想到了与他家长取得联系,获取家长的支持和帮助。
让汤云海回去上课之后,我拨通了他爸的手机。就在我沉思默想的时候,他爸来了,个头不高,很精干的样子,狭窄的额头上冒着湿淋淋的汗水。后面还跟着他妈,好像睡眠不足,白皙的面容上写满掩饰不住的愁绪。
他们竟然会夫妻双双来到学校,令我吃惊不小,慌忙拿来两个凳子请他们坐下。然而他爸却依然站着对我说:“老师,不好意思,孩子出了什么事你尽管直说,我们一定好好教育。”
看他们一副着急的面孔,被他们这种负责的态度所感动,我连忙安慰道:“没出什么大事,不用着急。”
这几天,他们正被孩子搅得心烦意乱,寝食不安。他爸正出差返回,快到单位的时候接到我电话,担心孩子又出什么事情,到单位后简单交代了一下,便叫上汤云海的妈妈一道赶来。
原来汤云海近两个月恋上了王卉,作业没心思做,课也不想上,放学不回家,只顾和王卉在外面溜达逛街。临近中考犯上这种毛病,夫妻俩心急如焚,轮番上阵痛骂。可小子脾气倔,拔腿就离家出走,夜不归宿。家里到处找也找不到他。好不容易在一个同学家打听到了,他却借口家里菜烧得不好吃拒绝回家,夫妻俩被他气得差点儿吐血。
上学期看他语文成绩不佳,他们便花了很大的价钱,让他到重点学校的老师那儿去补课,本想让他成绩提高一点,却没想到是这种结果。现在是进退维谷,继续补下去他会放弃课堂,不让他补课,则有可能激发他的逆反心理,更是全面放弃。他爸爸的脸上笼上一层悔恨的阴云,深深地叹息着。
太阳明晃晃地照着校园,玉兰、龙槐、桂花的叶片绿得发亮。空气在逐渐膨胀,团团热气迎面扑来,让你感到夏天脚步的逼近。
我推开桌前的窗户。瞬间,一股清风送来一阵凉爽,还夹着楼下月季花的芳香和青草味儿,沁人心脾。
桌上两摞作文本如同两座小山,虎视眈眈地窥视着我,时刻准备我去鏖战。这个周五,初三的课程就要结束,我要赶快把这些作文批改完,也算善始善终吧。还有一年就要退休,下学期学校不一定再给我安排教学工作,所以这可能是我带的最后一届学生。周五的这节课,也可能是我教师生涯的最后一课吧!
《友情伴随我成长》《喜悦伴随我成长》《亲情伴随我成长》,一篇篇似曾相识的文章,看得我眼睛直往一起粘,伸出两根手指头扒,眼皮都撑不开,连连打着哈欠。
在走廊中独自享受香烟“美味”的祝老师,悠悠地踱到窗前,打趣道:“有这么尽职的老师,走出校门的学生一辈子也不会忘记你啊。”
我望着他苦笑,“我脑子里全是糨糊,都不知道该怎么和你答话了。”
而当我翻开汤云海的作文,却好像一盆凉水迎面扑来,脑中的糨糊顿时一扫而空。他写的竟然是《难以忘怀的一次语文课》,这可不是我布置的题目。这家伙最喜欢唱反调,今天不知道又在耍什么花招。
我抬手揉揉太阳穴,用力眨巴眨巴眼睛,耐着性子,低着头一行行看下去。
一次,我到成功学校的汪老师家补课。他是特级教师兼学校工会主席,还经常到省里出试卷,参与编写教辅资料。那天补习《出师表》,他问我们刘禅的“禅”字应该读什么音,我说读“chán”,没想到引起其他学校几个补习同学哄堂大笑。汪老师也大为光火,说这个字怎么读“chán”呢?等到他冷静下来之后,告诉我这个字应该读“shàn”,不能读成“chán”。
然后他告诉我们一个小常识,说在唐僧取经之前的三国,“禅”这个字只有“shàn”一个读音。唐僧取经之后,我国没有对应印度佛教中“禅”的字,便把这个字增加了一个“chán”的读音。
想当初,我们的“名师”就是教我们读“chán”的,可见“名师”的无知。“名师”误人子弟,害人不浅,竟然还常常大言不惭地训斥我们。曾记得,当时我在课堂上有幸被“名师”点名回答问题。我说这个字读“shàn”,自认为拥有众多丰功伟绩的“名师”,还把我结结实实地教训了一顿。和外校学生一道补习,像我这样被“名师”教过的学生,就只有遭受哄堂大笑而尴尬的分儿了。
“名师”看到这里,恐怕要被活活气死。那是他过于自信,咎由自取,活该!谁让他那么狂妄自大,动不动就训斥我们,不尊重我们学生的人格呢!
“名师”还再三强调,作文要写长,只有长篇文章才算是好文章。殊不知郭沫若的《石榴》、朱自清的《匆匆》、高尔基的《海燕》,都是极短的文字,按照“名师”的说法,这些大师的文章都不应该算是好文章。奥运会开幕式上,张艺谋用一个“和”字,高度概括了中华几千年的文明,那又该作何解释?
这样狗屁不通的“名师”,竟然还有脸面霸占中学的课堂,不知羞耻地来教训我们,实在是我们这些做学生的悲哀。学校理应及早将这样的“名师”开除回家……
那一行行文字如同一条条毒蛇,向我喷出置人于死地的毒汁,我的头脑仿佛要爆炸,眼前的作业,窗外的楼群,前方的操场,都融成一片片乌云在眼前晃动。我虽然在继续看作文,可一粒粒文字早成了一只只密密麻麻排列着的蚂蚁,完全失去了意义……
30多年的教师生涯,自认为还算尽职,行将结束时却收到学生这样一份“礼物”, 是我无论如何不曾想到的。
“胡老师,你有没有多余的红笔芯?”年轻的戴老师问我,我在抽屉中胡乱扒拉了半天才找了一只红笔芯递给她。大脑终于重新恢复了思维的功能。
二
上《出师表》一课时是否叫汤云海回答过问题,我已记不太清楚。好像是叫过一个学生站起来,他把刘禅的“禅”字读成“shàn”,我说错了,应该读“chán”。
现在看来是我读错了。汤云海单单要挑出这个来揪我的小辫子,这就让我不由得要检点有什么得罪他的地方了……
那天我正讲《邹忌讽齐王纳谏》,文中的故事以及邹忌的人品,像陈年老酒的醇香在教室中洋溢。同学们闪动着饥渴的目光,全神贯注地听课做笔记。
忽然听到汤云海发出哈哈的笑声,我把目光扫向他那里,发现他像乌龟似的伏在桌上,两只手握着一个橘红色的东西。那是什么呢?长长的,像馄饨摊上擀面皮儿的小木棒,一只手握在中间,两头还露出一截。我意识到那好像是根胡萝卜。
还是乍暖还寒的二月,天气尚未完全转暖,胡萝卜拿在手里应该是冰凉透骨的。这大清早,他带这玩艺来干什么?吃吗,不太可能,冰凉的胡萝卜怎么可能吃得下去?更何况现在的孩子,连香喷喷的肉包子都爱吃不吃,谁还对这个感兴趣?
除此便是恶作剧。他故意带这玩意来,无非是想逗引同学,给我的讲课添加一点调料。于是我把讲台一拍,“汤云海,你给我站起来,把你手里的东西放到桌肚里去。”
我有意避开了“胡萝卜”三字,是因为怕引起难以预料的后果。这三个字,正好隐含了我的“胡”姓。我似乎觉得这家伙不怀好意,他带胡萝卜来的目的,就是想借此在课堂上制造哄堂大笑的效果。
刹那间,我的脑袋膨胀起来,感觉自己如同一头被触怒的雄狮,意欲跳将起来猛扑过去,将他撕个稀巴烂。然而,我仅仅只是让他站着,并没有多说一句话。因为,我只能让他站站而已。
下课我把汤云海叫到办公室,让他面向壁橱站着,美其名曰好好反省反省自己。实际上我是想让自己冷静一下,然后再和他慢慢交谈。刚刚爬上五楼,气喘吁吁,又正在气头上,很容易因为激动而说出出格的话。
过了一会儿,我对着汤云海的后背懒懒地说:“你给我转过来。”然后慢声细语地问他,“说说,胡萝卜从哪儿来的?”
他说是捡来的。为什么要带到课堂上来?他说觉得好玩就带来了。至于这么做有什么不良影响,他说得可比谁都透彻、精辟,不需要我这个老师再延伸分析一句。表面上看事情就这么简单,至于他是否故意这么做,是否故意和老师作对,他是不可能认账的,也没必要和他多费口舌。
于是,我想到了与他家长取得联系,获取家长的支持和帮助。
让汤云海回去上课之后,我拨通了他爸的手机。就在我沉思默想的时候,他爸来了,个头不高,很精干的样子,狭窄的额头上冒着湿淋淋的汗水。后面还跟着他妈,好像睡眠不足,白皙的面容上写满掩饰不住的愁绪。
他们竟然会夫妻双双来到学校,令我吃惊不小,慌忙拿来两个凳子请他们坐下。然而他爸却依然站着对我说:“老师,不好意思,孩子出了什么事你尽管直说,我们一定好好教育。”
看他们一副着急的面孔,被他们这种负责的态度所感动,我连忙安慰道:“没出什么大事,不用着急。”
这几天,他们正被孩子搅得心烦意乱,寝食不安。他爸正出差返回,快到单位的时候接到我电话,担心孩子又出什么事情,到单位后简单交代了一下,便叫上汤云海的妈妈一道赶来。
原来汤云海近两个月恋上了王卉,作业没心思做,课也不想上,放学不回家,只顾和王卉在外面溜达逛街。临近中考犯上这种毛病,夫妻俩心急如焚,轮番上阵痛骂。可小子脾气倔,拔腿就离家出走,夜不归宿。家里到处找也找不到他。好不容易在一个同学家打听到了,他却借口家里菜烧得不好吃拒绝回家,夫妻俩被他气得差点儿吐血。
上学期看他语文成绩不佳,他们便花了很大的价钱,让他到重点学校的老师那儿去补课,本想让他成绩提高一点,却没想到是这种结果。现在是进退维谷,继续补下去他会放弃课堂,不让他补课,则有可能激发他的逆反心理,更是全面放弃。他爸爸的脸上笼上一层悔恨的阴云,深深地叹息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