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代词和显性代词在语篇回指中的分工机制研究

来源 :外国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_mz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通过自定步速阅读实验和语料库研究,分别从理解和产出的角度考察了空代词和显性代词在汉语语篇回指中的分工机制。结果显示:1)空代词和显性代词在语篇连贯中具有不同的分工:当先行语为主语时,空代词的作用更大;当先行语为宾语时,显性代词的作用更大;2)空代词和显性代词在回指解析中没有非常明确的分工,但是存在回指倾向上的差异:空代词对于主语先行语有显著的回指倾向,而显性代词在语言理解中没有显著的回指倾向,在语言产出中倾向于回指主语先行语,但倾向性弱于空代词;3)空代词和显性代词的回指倾向受到两方面的语篇连贯因素的影响:一是不同的连贯关系在语篇中出现的倾向性,二是空代词和显性代词在不同的连贯关系中的作用。
其他文献
语义波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与合法化语码理论对话合作的焦点。当前学界对语义波的客观显性实证研究较少,对语义波的具体调解功能也尚未明晰,此主要受制于语义波缺失客观识别与具体判定的显性识解框架。鉴于此,文章以科学语篇为例,提出以语篇的修辞单位为基点,构建客观显性识别语义波的判定框架,进而阐释语义波的语义调解功能,即其亲近化、技术化、合法化功能,力图为语义波的起伏性、适用性及合法性给予客观化的阐释,为科学语篇的知识建构提供一个切入路径。
超越论现象学的"交互主体性"理论对翻译研究具有不容忽视的指导作用,但译界对此并未达到应有认知,因而易为当下"流行"的社会学层面交互主体性研究所误导。鉴此,本文首先梳理了交互主体性概念及其与同感、意向性、共现等几个重要概念或范畴的关系;其次在翻译学语境内展开相关讨论,主要聚焦于作-译-读三者的定位及关系、译者主体性及其经验-意识双重运作等;最后对未来可能负面影响相关研究的因素作出分析,主要以舍勒的交互主体性为对象。本文旨在明确超越论交互主体性对翻译研究的重要启示作用,以期进一步推动译界相关研究的深入
本文拟从边界写作的视角,分析杨谨伦的图像小说《美生中国人》如何通过多维翻译来体现多元身份。边界写作关注的是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少数族裔如何在作品之中展现多元身份的跨界现象,主要的操作手段是翻译并杂糅多种语言和多种文化符号;而图像小说则在纯文本的边界写作基础上加上了图像和文字之间的跨界。在这种多维跨界的背景之下,该作品从东西方文化经典之中汲取养分,在叙述的时候杂糅了东西方的语言和图像符号,展现出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诗学效果和文化色彩。本文将分析该作品中对中西方经典文本和图像符号的翻译和杂糅,并从解构主义的角度探
列锦诗句是常见的一种诗句形式,其特点是由多个名词铺排拼缀,虽不使用动词,但表意依然完整、传神。在传统语文学视野中,列锦诗句仅被当作一种修辞手段或对举结构加以研究。近年来,语言学家也从民族思维模式的差异(如"时空分立"和"时空同态")视角研究列锦诗句的特殊语言结构,但均未触及列锦诗句的认知建构机制。本文利用构式语法理论,有机结合顺序扫描和整体扫描两种认知手段,研究分析了列锦诗句中名词铺排拼缀的通达机制,发现各类列锦诗句所共享的语法构式具有并列、递进、因果、条件、对应、反义等对举式逻辑语义关系。认知语
本研究在当代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的关照下对比细读《侠女奴》的原文本与译文本,并结合译本特定的社会历史语境,对周作人在汉译本《侠女奴》中偏离原作的"异域他者形象"进行解读。研究发现原作中女奴身上具备的"侠"特质启发译者动用中国侠客小说中经典女侠形象的典型化特征对原作进行补充,使其在"行侠之举"方面重塑出一个符合中国文化期待的侠女形象,译者建构的异域形象折射出译者自我对新女性的期待和想象。《侠女奴》译本最终呈现出"尚武豪侠"的女侠形象是原作的异域形象、译者所处时代本土集体的想象和译者自我对异域他
文章以汉英文学翻译中的无生命主语句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综合英语语料库的统计,提取了无生命主语句式中的常用名词和常用意识动词,并以此为标准,分析了汉英翻译中无生命主语句式的4种类型和25个常用意识动词,发现无生命主语句式中除了少量无生命实体名词外,主要是抽象名词在发挥作用。通过对综合英语语料库和汉英文学翻译语料库中例句的对比,无生命主语句式使用频率显示出一定的差异性。但在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的映衬下,上述两个语料库中的句式却显出共性,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则未呈现汉英翻译语料库、综合英语语料库中的无生命主语句
为进一步解决国内硕士、博士研究生在撰写科研论文和掌握科研方法方面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困惑,外教社推出“学术研究方法指导手册”。本套手册融理论和实践为一-体阐释系统、深入,既囊括了对于论文撰写结构与步骤上所有要素的介绍和分析,又涉及有关项目调研、选题论证时间管理成果出版、自我评价等方法上的科学指导,为论文撰写规范化提供指南,并对培养研究能力、开辟研究领域和拓展研究思路给予启示。
在数字化时代,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颠覆性变化,读者阅读习惯发生了相应改变。中国典籍翻译也应顺应时代发展,创新其翻译和传播方式,以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本文立足时代发展,考察数字化时代典籍复译的必要性,探索利用数字新媒体技术,多元合作的典籍复译创新模式,提出为契合数字化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和读者阅读习惯,典籍翻译可以采用超链接内容分层设计、非语言媒介辅助的新型翻译方式,以及与之匹配的电子出版和网络推广模式。
<正> 《楚辞·远游》自清代有人提出质疑,否定为“屈原之所作”以来,具体探讨的论文并不算太多,然而从其论争的问题看,实在是涉及到对屈原思想评价的一些根本问题。所以,我认为对《远游》的讨论应该继续下去,它将有助于《楚辞》研究的深入开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