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汉代河西地区大开发的背景下,随着张掖地区屯田事业的发展,水利建设随之兴起.在张掖地区出土的汉简中,有着不少“治渠卒”的记载,他们大多来自河东郡,在籍贯上呈现着地域性的规律,个中原因,与河东地区先进的水利经验、戍边制度、戍边距离以及河东的人口规模有着密切的关系.治渠卒的存在,无疑是水利建设的需要.这一现象还出现河西其他地区,设立了都水卒、穿渠卒等职责类似的水利戍卒,从侧面反映出治渠卒在张掖地区水利建设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此外,简牍中还记载了张掖地区大量水利职官,展现出张掖地区水利管理系统的层次性与复杂性,还
【机 构】
: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南昌33002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汉代河西地区大开发的背景下,随着张掖地区屯田事业的发展,水利建设随之兴起.在张掖地区出土的汉简中,有着不少“治渠卒”的记载,他们大多来自河东郡,在籍贯上呈现着地域性的规律,个中原因,与河东地区先进的水利经验、戍边制度、戍边距离以及河东的人口规模有着密切的关系.治渠卒的存在,无疑是水利建设的需要.这一现象还出现河西其他地区,设立了都水卒、穿渠卒等职责类似的水利戍卒,从侧面反映出治渠卒在张掖地区水利建设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此外,简牍中还记载了张掖地区大量水利职官,展现出张掖地区水利管理系统的层次性与复杂性,还说明了国家对边郡水利治理的重视.
其他文献
心灵哲学的一个新趋势是拓展其视野,不仅继续重视研究原有的语义学、形而上学问题,而且开始探讨活生生的人类经验和内在于人类经验的转化的可能性及途径问题,进而导致了“规范的心灵科学和哲学”的诞生.由于这类研究在完成价值论和解脱论任务的同时,兼有“如实知心”的求真性意义,也是切入心灵哲学本体论问题、本质问题研究的独有的不可替代的方式,因此可看作是心灵哲学向前发展的一条特殊进路.而要推进和完善这一心灵研究的进路,应“回到东方”,开发和思考它们在这一领域留下的宝贵资源.
审美是一种价值发现,是在实践中对美的发现和欣赏,人们不但将精神投射于自然,亦以此来反观自身,古人的化妆就是审美的实践.在《全汉赋》中不乏有诸多对于女子妆容的描写,这对于后人研究汉代女子的妆容有着十分重要的辅助作用.《美人赋》对汉代女子的妆容有详细的描写,其所写汉代女子妆容多体现时代潮流.并观汉代诸赋,从中可以了解当时女子的妆容情况,同时亦能体察到汉代女子妆饰风俗的艺术审美价值.
叶广芩聚焦中日战争这一历史题材,从容有序地精选“时间距离”的小说素材,特意拉开“叙事距离”,探索中国当代小说书写战争历史的新范式.小说双线时间交替叙事建构独特的历史观、多重嵌套的叙事结构,既探寻历史又保持独立审视的叙事自由,多重聚焦透视创伤历史的叙事变形,使得新世纪跨文化视域下的历史回眸显现出别具一格的疏离质感与冷静睿智.
作为西方技术哲学研究的开山鼻祖,亚里士多德对技术的哲学思考散见于其对形而上学、物理学和伦理学等论述中.他在自然视域中通过“四因说”的思维框架对技术进行了阐述,而理解“四因说”需要回到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视域中,需要关注自然的运动本原问题.技术作为一种将自然运动包含在内的强制运动而存在,是人类模仿或改造自然的有效手段.技术的创制本质,主要体现为将潜在的事物变成现实的事物,此过程依赖于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等四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同时,他将技术的本质拓展到了德性范畴,建构了“技术-智慧-中庸”的路径,实
群己关系既是人类社会秩序建构的核心和焦点,也是世界秩序建构的逻辑起点.中西文化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涌现出的两种极具显著性与影响力且彼此相映成趣的文化,它们对群己关系有着不同的建构.群己关系素来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主题之一,反过来讲,社会心理学视角对于群己关系研究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国内外鲜有社会心理学研究者从发生学的角度对中西方群己关系建构进行深入分析与比较.在社会心理学视角下,为了从更深层次上增进对中西方群己关系建构的认识,首先融通来自进化社会心理学、进化文化心理学、文化社会心理学及知识社会学等学科的
在当代文坛上,李存葆的“绿色大散文”独树一帜.其创作特征有三:一是视野恢宏、立意高远,由此拓宽了生态散文表现的空间;二是思想厚重、情感浓烈,由此深化了生态散文表现的内涵;三是气韵饱满、文字华美,由此丰富了生态散文表现的手法.李存葆的“绿色大散文”,不仅为生态散文创作开辟了一块新的园地,也为生态散文研究展示出一方新的视野.
《孔雀东南飞》与《钗头凤》是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悲剧文学作品.同为婚恋悲剧,其相同点在于封建家长制下的“孝”是两者情投意合却爱而不得的悲剧根源.然两者体式与结局的差异性,使其所呈现的悲情美学意蕴有所不同,《孔雀东南飞》作为长篇乐府叙事诗,最后神话化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在天愿作比翼鸟”的殇情取向,同时给读者以悲情消解;《钗头凤》作为一首恋情词,它是陆游一生长恨的起始,也是其情感汹涌、低回到极致的悲情释放.
《装台》聚焦于以刁顺子为代表的一群农民工“装台人”.陈彦用细腻的笔法将“装台人”的人生面貌与生活艰辛叙述出来,并理解、认同他们的生活方式.但陈彦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于他们生活的直接描摹上,而是更加注重艺术形式本身所表征的伦理和价值.陈彦通过综合性艺术手段,别出心裁地将人生伦理与底层价值隐喻于不同的叙事和形式之中,以小见大.也正因此,使得《装台》更加耐人寻味.
《周陵志》是民国时期编写的一部祠墓志专志,它是第一部完整记述“周陵”的专志文献,亦是陕西地区第一部祠墓志专志.《周陵志》一书引用丰富,保留了不少方志、史书、私家著述等内容,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不仅对研究周代陵寝及周代文化具有一定的意义,并且有利于探究咸阳原地区陵寝的演变.从祠墓志发展角度来看,虽以《阙里志》为底本,但对祠墓志此类专志的体例、内容等方面都有新的编裁.从现实意义来看,它对当今社会处理陵寝开发与地方志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地方陵寝文化资源的利用有着一定的现实借鉴.
中国古代各王朝与同时期世界各国进行经济贸易往来时,除了依靠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也是一种重要的途径.海上丝绸贸易起自秦汉,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发展繁荣,促进了丝织品通过海上航道进行国际间双向流动,推动了各国丝织技术的互相交流、借鉴与发展,有助于中华文化多元审美的形成,为世界文明搭建起了互联互通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