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文本细读策略解读教材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cy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具备独自完成阅读的能力水平,重于文本情感的理解,丰富的经验知识,具有良好的语言理解能力。”文本细读要立足“文本”,基于课程标准,关注学生实际,不能求之过深以至失去正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年轻教师由于缺少对文本仔细阅读的阶段与实践,使得语文课程教学显得较为枯燥和单调。因此,运用文本细读策略,解读教材,在语文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运用比较,发展思维,提升鉴赏能力
  著名学者乌申斯基认为思维的发展需要有比较作为铺垫。它不但能够提升学生阅读的热情,扩宽学生的思路,还能提高学生对于文章的赏析能力,促进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敬畏生命》与《谈生命》这两篇短文时,我们可从主旨、内容、思路、表达方式和语言运用等角度拟好可比点,比较其异同,以进一步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是谈生命问题,《敬畏生命》综合运用叙述、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来赞美“生命”的执着和顽强;《谈生命》则通过文学性语言的描述,阐述作者对“生命”问题的看法。从行文思路看,《敬畏生命》围绕中心事件(湖边有几棵树不停地飘散白色纤维),按照时间推移,渐次写出作者的感情变化(令人吃惊,诧异和震撼,满心折服,敬畏,感动),表达作者的感受。《谈生命》则运用文学语言,通过对“一江春水”与“一棵小树”生命历程的描述,揭示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这是采用不同角度对于同一话题进行认真阅读分析的方式,从而达到透彻理解作品的目的。阅读的积累是一项长期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学著作中的独特韵味与魅力势必会丰富学生纯美的思想文化世界。
  二.抓住关键处,把握文章内容,细读文本内涵
  关键处指文本中的关键字、空白、标点、时间及情节突转等细微处。从读者的角度来看,最重要的字就是难解的字。从作者角度看,关键字词往往是作者的故意省略,提供了最有特点的细部,把其他部分留给读者,调动读者想象,用读者经验补充刺激读者的联想或想象,把他们的经验与记忆激活。所以,分析作品,应从分析关键词入手,把握文章内容,细读文本内涵。
  比如《白杨礼赞》一文,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是其抒情线索。茅盾通过描写白杨树生长环境不平凡、外部形态不平凡、内在气质不平凡,热情地赞美了这一“树中的伟丈夫”。然而,作者写景画形不是目的,“神”才是“礼赞”白杨的根本处,白杨的象征意义在“形”里只是若隐若现,须靠想象才能补足。而写“神”时,茅盾一反暗寓之辞,在议论和抒情中直陈白杨的象征意义,使白杨形神毕现。阅读本文时,只有饶有兴味地领略到作者抓住“不平凡”这个纲作为文章的主要线索,又辅之以精巧细微的特征描写。使得全文有主有次,有总有分,线索清晰,层次井然的这种情感思路,才能获取真切的理解。其中有艺术的穿插,有为人处世道理的教育,将文章的含义展现的淋漓尽致。
  三.矛盾还原,寻找切入,升华阅读效果
  孙绍振在《名作细读》中提出了文本分析的一套完整的新方法——“矛盾还原”。他认为语文教学的精义是“求实”“去蔽”“创新”“兼容”,他强调返璞归真。在语文的教学环节中,有效挖掘这些丰富资源并联系到自身的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譬如说,契诃夫小说《变色龙》有这样一个问题——“首饰匠赫留金的手指究竟怎么破的?”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仔细阅读课文,发言热烈,但始终找不到一致的明确的答案。这不是因为同学们水平差或者读书不仔细,而是作者的高明之处。虽然奥楚蔑洛夫一到广场就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但最终没有真正弄清案件真相,却反复围绕“这到底是谁家的狗”的问题一步步发展情节,直至篇末。奥楚蔑洛夫的语言、动作、神态、对赫留金的处置全是随着狗主人的变化而变化,一个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沙俄统治阶级的走狗的典型形象在学生中十分清晰,“变色龙”的题意毋需赘言,一点即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不明白)”与“这到底是谁家的狗”“(将军的哥哥)”这两句话对应板书,本文的讽刺意义学生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与“这到底是谁家的狗”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如要找到原因,必须要调查是怎么回事,而这是谁家的狗却不能调查出事件的原因。至此,人物性格出来了,阅读效果一目了然。
  史兴林,教师,现居甘肃民乐。
其他文献
“发现式学习”就是学生通过自己再发现知识形成的步骤,以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性思维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引导学生发现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也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为学生发现知识创造条件和提供帮助;学生的主要任务也不是接受和记住现成的知识,而是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在发现中激发兴趣,主动探究,形成认识,提高能力。  一.发现式学习的意义  1、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布鲁纳认为学生不能成为
一.细节艺术的内涵特征  细节艺术是指教学过程中预设细节、生成细节、捕捉细节、处理细节的各种技巧。  细者,小也;节者,单位或要点也。《汉语大词典》对“细节”释为“细小的环节和情节”。教学细节,顾名思义,是指教学中一些不易察觉的细末之处、关键之点,它不仅指教学行为的最小单位,还要求教学行为处于教学过程的关节点上,对教学具有重要的推动和联接作用。因而,并不是所有的教学行为都具有教学细节的作用,只有处
为了使初学者有路可循,教师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通常先介绍几种结构规范的议论文供学生学习模仿,可即使学生在结构模式上达到要求,仍然是内容单调,思路单一,文章缺乏广度和深度。  我们不妨从学生所学课文中寻求启示。如苏教版必修一《师说》一文,主旨无非是“提倡师道”。但作者绝非四字结束,而是在主体部分先搬出“出人也远矣”的“古之圣人”尚且“从师而问”,对比“下圣人也远矣”的“今之众人”却“耻学于师”,从而得
经常听别人的课,从听课中可以看出中小学语文教学都存在着以下问题:1、师生之间只有你问我答,缺乏交流观点式的对话,学生发言了,但不等于真正的动脑思考了,只是流于表面的找到课本的原句,至于为何引起共鸣,引起怎样的共鸣,并未深入挖掘探讨。2、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并未做出任何有价值的判断,学生只是作答也未说出任何的理由和依据,所以学生的答案也只能根据个人感觉去判断他的正确与否了。3、分享周国平面对苦难的句子
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已有多年,我感到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打好学生的语文基础,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等方面的确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形式单调,缺少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课堂中常难免氛围沉闷。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将多媒体运用于语文教学,恰好能够帮助实现这一构想。那么,怎样巧用媒体资源来打造魅力语文课堂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中若能用多媒体
或许很多读者,特别是专业的“高级”读者会将苏童小说《她的名字》看作一个隐喻。小说女主人公段福妹执着地要改名字。改名字的显性目标是为了让自己有一个崭新的形象。而深层的隐性目标则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这个故事就和自我有关,和命运有关,和重大的意义有关。而我,不知怎么,在看完小说后却不由自主想起了热播的《甄嬛传》里的热门台词:“贱人就是矫情。”  是呀,你想,那段福妹,普通家庭出身,就算“身材不知要
《七律·长征》是一篇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长征组歌》是一部宏伟壮丽的英雄史诗,对于这两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在吟咏诵读中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吟咏诵读应该成为《七律·长征》和《长征组歌》教学的主旋律,在朗读中体会《七律·长征》抒发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豪迈之情,在吟唱中感受《长征组歌》中所表现的红军战士“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
中华读书报报道,文化部部长蔡武近日透露,2014年,文化部将从3个层面着手,努力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这3个层面的工作分别是加强文物保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加强古籍保护。文化部明确,在2014年开展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全面开展国有单位收藏文物的认定、信息采集和登录。做好第7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四有”工作(即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记录档案和有保管机构)。评审第4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
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是诗,那么教学语言无疑是流动着的韵律。美,是人类永远追求的目标,充满情趣的课堂让人如沐春风。因此,我们语文教师用真情激起心灵的震颤,用启迪拨开重重的迷雾,用诱导引发深远的思考,用智慧靓起课堂教学语言来!  一.亲和温馨的语言——未成曲调先有情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语言具有亲和力的教师几乎成为所有学生的通爱。好的教学情境,亲和的教学语言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课堂教学的导入
在一次县级优质课竞赛活动中,七位老师上同一课题:《皇帝的新装》,评价人物形象时,有的老师这样设计:你认为哪一个人最可恨?哪一个人最可爱?为什么?而另一个老师的设计是:假如你手中有一根鞭子,你最想抽打谁?假如你手中有一朵红花,你最想给谁戴上?为什么?   前一位老师的课堂让人如坐大牢,度日如年。学生要么面面相觑不知所以,要么傻乎乎地看着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唱独角戏。而后一位老师的课堂却如行云流水,一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