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香樟花园等三篇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ao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后的香樟花园
  文□肖默
  
  婚纱,结婚照,彩车,酒店,蛋糕,蜜月。
  好几个星期我都被笼罩在一片祝福声和忙乱的选择中。决定嫁给那个工程师是因为我累了。
  我们结婚吧。我知道没有时间等待爱情。女人就要对自己好一点。宁可嫁给爱自己的人也不去追寻没有结果的风花雪月。当戒指轻轻套在无名指上时,我舒了口气,好像完成了生命中最后的使命等待宣判。
  深秋是个发生浪漫爱情故事的好季节。因为有高大梧桐掉下的落叶,有夕阳沉醉时飘散的心碎,还有待嫁女人惶恐的眼神。可我的爱情不会发生,我的婚姻即将开始。
  推开衡山路边的一扇门,我走进好几次观望都没勇气进去的西餐厅。一直以为自己的晚餐时间只属于家里不到一平方米的餐桌。时髦的餐厅,优雅的气氛,微笑的侍者永远都只停留在屏幕或书本里,而非现实中。不是经济能力而是心境,再有钱如果没有平和、复古、阴郁的心情,我宁可在拥挤的办公室做白日梦。
  香樟花园不算大,走路须小心翼翼。每个桌子上有个喝威斯忌的大肚子杯,里面的小蜡烛悠悠荡荡地来回晃动。地上极好的拼花印尼地毯,好像踩在兔子身上似的柔软。我点了摩卡咖啡。
  从第一次知道有咖啡的存在,我便只喜欢摩卡,众多的咖啡中没有一种能带给如摩卡的深切浓郁苦涩到会不自觉地掉泪。或许就像我的情感一样丰富却无用武之地。
  再过一周我要结婚了。婚前,我给自己一周特别的晚餐,在我单身时代最钟情却始终没有去过的香樟花园。我要给自己宠爱。
  龙虾的壳红通通的滴着油。剪开的肚子里有乳白色混合淡红色的东西充填着,盘子边上还有一些西兰花泛着黄色。我用叉子小心的放一口在嘴里。
  买单。打了个响指。工程师说过,女孩打响指是最粗俗的。但我现在还是自由的。
  明天我还会来吃鱼排,后天来喝红酒,大后天吃提拉米苏……直到我披上那层虚伪的白纱。然后,永远地离开香樟花园。
  
  一个人的延安西路
  文□王威
  
  第一次去杂志社报到,自己像一只没头的苍蝇一样到处乱撞。乘公交、转轻轨迷迷糊糊地下了车,才发现走错了路。毫无目的地跑过一条条马路,心急如焚地闯了几次红灯,仿佛在寻找最后一根可以抓住的稻草。在那些满口“阿拉、侬岗”的人群眼里我是一个异类,一个还没有融进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异类。害怕暴露自己“外地人”身份的怯懦,使我不敢开口问路,看着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心里感到无比的孤独和无助。时间临近,不得以鼓起勇气带着乞讨的目光,用颤抖的普通话四处询问。幸运的是,一位好心的阿姨给了我雪中送炭的帮助。走在路上,泪水不禁夺眶而出,我感叹自己身处异地他乡、形影相吊、远离亲人的痛苦,也感激那个好心的上海阿姨的热情和帮助。我讨厌延安西路,走在街上我就会重温当初的孤独和无助。
   几个月后,延安西路上多了一对相互依偎的身影,杂志社的门口也有了一对依依惜别的情侣。多少次自己像一个不懂事的孩子被一双温暖的大手牵着走过马路,在走进杂志社之前一双张开的双臂带给我鼓励的拥抱,那句轻轻的耳语:“好好干,我等着你。”让我不管会议多晚结束,心里总是很踏实,因为我知道,有一个人在等我。我们喜欢在路上边走边阅读上面载有我文章的杂志,他也曾对我说,喜欢等我的那种感觉,更喜欢和我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我喜欢延安西路,一条承载快乐和幸福的路。
  终于有一天,独自一人走在延安西路上,依旧是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只是曾经熟悉的街道开始变得陌生,幸福的路变成了孤独的路。穿过熟悉的马路,目光总会不自觉地落向旁边,我知道自己在寻找什么。坐在会议室里,心里面空荡荡的,不知道该怎么形容,我想那是一种期待,也是一种失落。走出大门,不自觉地向远处张望,我知道自己再也找不到那个熟悉的身影了。一个人在夜幕前沿着延安西路走了好久,过去的一幕幕浮现在眼前,那个好心的阿姨、无助的女孩,那双温暖的大手、温柔的耳语、鼓励的拥抱、期待的目光、幸福的情侣和现如今孤单的身影,一个人啊——两个人——一个人,一切仿佛充满了偶然性和戏剧。
  只是只有我知道如今不再懵懂的女孩会在延安西路上重新开始一个人的精彩。
  
  在巴黎春天,大戰上海小资
  文□孬娃
  
  我和同事经常到上海出差,晚上没事出来逛淮海路的“巴黎春天”。老王打算给女朋友买香水,我们说,好呀,香水小姐最漂亮啦!
  大伙敞着怀,拖着鞋来到一层化妆品专卖给老王挑了个最靓的小姐。香水什么牌子谁也没在意。老王跟导购小姐瞎侃,我们趴在柜台上垂涎欲滴。哪知小姐一个劲儿直往里躲还侧着身直捂鼻子,旁边的佳丽们也用鄙视的眼光冲我们指点。有一位走到我们身后拿出瓶香水冲我们直喷,这可把我们气坏了。
  大家出来后都说,我们是来向上海美女展示东北汉子的豪迈风采的,怎能遭受如此礼遇!总结来总结去,结论是因为晚饭吃的饺子大家都吃了点蒜。
  我们一致决定立即采取报复措施。
  老王给我们一人两头他从北方带来的大蒜,吃得我肚子像火烧。吃完,我们一行杀回“巴黎春天”,在各楼层瞎窜,还借口大声喧哗(尽量多呼出些大蒜味儿)。
  “老王,上海的商场真大啊!!”
  “是啊!不光大!还很香啊!!”
  “哈哈哈哈!”……
  真可怕!没多久,满楼都是蒜味儿。顾客们开始皱眉,没多久就开始捂着鼻往外跑,然后一层化妆专柜的小姐们应召紧急出动拿着香水在各层尽情喷洒。
  实践证明!任何上海小资都不是俺们大蒜的对手!什么香水也淹没不了俺们北方汉子豪迈而浓烈的革命气息!
  整个巴黎春天充斥着大蒜+香水+汗臭的混合气体,在冲天的革命烈味儿面前,上海小资们抱头鼠窜!尤其是香水专卖小姐们:还卖什么呀!全都是大蒜牌的!
其他文献
喜欢张艾嘉已经有段日子了。这个五官不够精致、身材不够撩人、年纪也已经有了一大把的女人。她在银幕上的形象多少总带点儿毛病,头发有些乱,衣服搭配得不甚和谐,动作言谈过于随便。   在一部电影里,她无家可归时到一个男朋友家住客厅,临睡前问那男朋友,你不和我睡吗?那男朋友反过来问她,你是在交房租吗?张艾嘉当时的表情令人难忘,有一些尴尬有一些感动还有一些自怜,活脱脱就是身边朋友的模样。   那种日常,是经得
期刊
生活在上海这个物欲横流的城市里,很多人高声疾呼:我要过率性的生活,我要追求新鲜的事物。拼命赚钱为了狠命花钱,狠命花钱之后再继续努力赚钱,这已成为当今青年全新的金钱理念。  我们要用金钱为自己赢得丰富的生活,如何掌握正确的理财观念便成了这一时刻迫切需要了解的话题。  真正聪明的人应该懂得如何正确运用自己的财商,为自己争取幸福的未来。于是,站在每一个与金钱有关的十字路口,我们这样提醒自己:我要自己有钱
期刊
急吼吼,沪语,意思接近于北方话“猴急”。猴急专门形容那些头脑发热失去理智的急躁表现,有点调侃的意味。但急吼吼在海纳百川的上海,却是个彻头彻尾的贬义词,是一种比较低等的“吃相”,一种缺乏底气的表现,因而不被宽容,因为它与上海的城市文化格格不入    急吼吼,不是好腔调  文/何菲    所谓腔调,在如今沪语里的解释并不是字典里所说的说话的声音、语气等等,而延伸为着装、吃用、待人接物、使钱的风格,更进
期刊
一碗来自她的红烧肉,它的香味竟然在颜和他之间停留了十年之久,那久滞不散的馥郁最终湮掉了他,也湮掉了她。  结婚以后,他也一直保持着喜爱吃红烧肉的习惯,他偶尔也会提到那年她为他们几个馋猫端红烧肉吃的情景。他是一个农民的孩子,家境困难以致他上大学和工作的初期经济上都很狼狈,一顿红烧肉竟似是咫尺天涯。那次她格外地给他多留了一碗,他吃的样子很没面子,他说天下没有比红烧肉再好吃的东西了。她当时清楚他和她之间
期刊
过度的批判是阴暗  文/林德清    曾经蛮欣赏诸如“批判的缺席”之类的语句,不仅显得时尚前卫,也似乎有种一言中的的感觉。然而听得多了,再纵观“批判”的现实,便发现,如今不是批判少了,而是泛滥成灾。民间批评家风起云涌,“点到穴位”的几乎没有,倒是扯着嗓子瞎鼓噪的不老少。对此,一位著名作家点评得很到位,他说,现在的学生让他描述一个具体的人和具体的事非常困难,可是让他批判一个人或一件事却可以洋洋洒洒,
期刊
首先要确定一个标准,即什么是小资。小资这个词,虽然天天在报刊上满天飞舞,但哪怕最新的《辞海》也没有将它收入。我们无法有一个权威的定义。按我的理解,小资应该是一种生活和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身为小资者小有财富,不至于为明天的早餐发愁;小有名气,用来满足可爱的虚荣心;悠闲有时间,才能进行各种充满闲情逸致的活动。这样,所谓小资的职业,它应该具备的元素是:   1、 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收入,但不致于暴富
期刊
草根与主流  文/一楼    感动并不是来自不见人间烟火的高档社区,而是来自不断被人忽略的“草根本色”。  生活在一个繁华喧嚣的大都市,感动并不是来自不见人间烟火的高档社区,也不是来自衣着鲜亮的“主流”人士,而是来自不断被人忽略的“草根本色”——那种无需遮掩浑然天成的气质,那种贴近泥土跟大地的气质。像布衣诗人杜甫居寒屋而吟诵楚辞。  草根本色并不排斥英雄主义。就像05赛季欧洲冠军杯上英格兰球队利物
期刊
如果李毅当作家  千里光    深圳健力宝队李毅的一句“我的护球像亨利吧?”引来了火山爆发般的“全民骂李毅”运动,以致“今天你骂李毅了吗?”都快成了球迷间的一句日常问候语。人们把他比作“芙蓉姐姐”,因为他过于自恋,皮太厚,甚至有点恬不知耻了。  其实,这么骂李毅多少有点不公,因为不管怎么说,他在那场对韩国水原三星的比赛中有不俗的表现,在前面的奔跑争抢还有点管用。只是他一激动就不知道天高地厚,就自比
期刊
不喜欢有心人  双板桥    夜来翻看熊召政的《张居正》,里面有则故事让人寻思。  说的是明朝有个叫高拱的宰相,权倾天下。一日,有巴结者送上一江南绝色,白皙水灵,袅袅婷婷,十分可人。自来老牛喜嫩草,宰相老爷也不例外。眼见秀色待餐,登时心旌摇荡,春心大发。碍于初次相见,饱学鸿儒得先来点雅的,便让姑娘拈指琵琶,抚琴助兴。一曲终了,便有温语交流:  “这曲子叫啥名字?”  “回老爷,叫《锁南枝》,是一支
期刊
他们,因一些客观因素从熟悉的环境嫁接到上海,换了土壤、空气和水分,成为新移民。  他们在上海,事业或大或小,物质和可支配的权利或多或少,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在这个城市如鱼得水,伸缩自如,滋润自在。  如果说“刚性嫁接”到上海需要一定的外在条件才能完成,那么在上海“柔性生存”要的不仅仅是物质,更是一种悟性,一种对这个城市文化的认可和全情融入……    有一种诱惑名叫上海  文/沙然  田先生,上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