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一类父亲
我自认跟父亲不同,但其实我们何其相似。
对儿子小柯,我做得最多的,就是周末带他去吃大餐,或者偶尔高兴时,无比敞亮地把他叫到跟前:“儿子,想要啥,爸爸给你买!”其余时间,则把他扔给妻子,不管不问。
尽管如此,我自认已是一个好父亲——相比我的父亲。

记得父亲年轻时,经常这样训斥我:“就你这副样子,老子才不指望你为我养老送终!”他从来不跟我亲密,哪怕是假装一下。他觉得自己怀才不遇,亦觉得我是他人生的败笔,于是经常骂我和我妈。上大学前,我的人生理想只有一个:逃离他。我总想着,等长大到无须他供养后,我便能走多远就走多远。
18岁那年,我如愿考上南京一所重点大学——他却死乞白赖地要送我去报到。同一列火车上,我们父子第一次坐得如此之近。奇怪的是,我内心竟生出一种别扭的亲近感。他那时40多岁,虽仍虎背熊腰、身体强壮,脸上却有了黑褐色的老年斑,看我的眼神也生出一种谦卑感。
一路上,我们几乎不言语。火车上的流动货摊经过时,他几近讨好地问我:“想吃啥?爸爸给你买。”他那样的语气,让我内心极其难受。原来,父爱也世态炎凉——他曾说不指望我给他养老送终,如今我考入名校,他却活活忘了自己之前是多么强势。
到了南京,我去给他买回程票,让他在车站大门口等我。大概40分钟后,我买好票,回头却寻不见他,心里异常恼火。最后,见他站在一个商亭的台阶上,焦急地在人群里寻我。放在偌大熙攘的火车站,曾经也算高大的他,竟一下子小了那么多。
不知为何,我心里蓦地一酸。他的渺小,多少稀释了我对他的怨及恨。但,只有我自己知道,那份不适一直在我的心里,尤其是他此后时常拿我吹牛时,心中那些熄灭的火就熊熊燃烧起来了。
对他,我的抱怨大于怀念
考上大学是逃离父亲的第一步,毕业后留在南京,在南京工作,结婚都自己做主,则是彻底“抛弃”他的意思——我是先领了证才告诉他已结婚;逢年过节,能不回去便尽量不回去;儿子小柯出生,只邀请老妈来照顾……
直到有一天他被确诊为肺癌晚期。看老妈如此心疼,我只好将他接到南京医治。那段时间,我忙前忙后,不是因为关心他,而是显摆多于关心,报复大于报恩——是谁说不指望我给他养老送终的!
病床上的他,对我言听计从,就连每顿吃什么这种小事,也要用询问的目光看着我。每每此时,我便暗自抱怨:我自小就希望有一天可以打倒他,可他没给我机会,他一瞬间就变得如此不堪一击,不战而降。只是,他余威尚存,不肯直接表扬我,而是趁我不在时,在病友面前带着几分夸大地表达他的知足与骄傲。
那段时间,他状态很好。这时,公司派我去美国出差。我去医院跟他告别,他高兴地说:“去吧去吧,我这样儿,三年五载都死不了。”只是,当我帮他安排好各项事议,跟他说“那我走了”时,他的手从被子里伸了出来。他伸得相当吃力,不是肉体上的,而是精神上的——我俩之间从来没有这样的仪式。
当我意识到他是想跟我握别时,我本能地侧过身去,不是不想接受,而是觉得尴尬。他似乎意识到了我的为难,于是,他的手在无限接近我的手时,突然上扬,变成了“再见”的手势。我向他挥挥手,迅速地离开,内心如释重负。
出差的第九天,我接到了他离世的电话。当时是美国深夜一点,我的心情是平静的。我想,我尽力了。但是,接下来,当我打算再入睡时,他却如乌云般笼罩着我,关于他的点点滴滴被我一一忆起,心中突然难受得不是滋味。但我仍固执地认为,我对他的抱怨大于怀念。
我没有爸了,你要疼我
第二天回国,19个小时的飞行,我的眼泪没有断过,我急切地想看父亲最后一眼。这时,我才知道,原来,我还是爱他的。
在坐出租车去殡仪馆的路上,我突然想起儿子小柯,我是那么想他,于是让司机掉头,去了他的学校。我从来不知道,放学时的校门口会有那么多人。明明孩子们还有五分钟才能出来,可是,所有的目光都直直地望向教室的方向——那应该算得上是世界上最虔诚的目光吧。
小柯和同学说说笑笑地走出来,六年级了,他已无须接送。远远看到他的身影,我心里一愣——这是我的儿子吗?他什么时候长得这么高了?他笑起来右嘴角居然有个酒窝?他走起路来,那微微的内八字,不正是我的翻版吗?他对我来说,是那么熟悉又那么陌生。
等我站到他面前,他的眼里没有惊喜,只是惊讶地问我:“出什么事了?”
我伸出手,想摸摸他的头,可是,他很灵敏地避开了。问我:“你要干吗?”
我尴尬地收回停在半空的右手,低沉地对他说:“爷爷走了。”此时搬出父亲,是为了以此示弱,缓和我和他的那份生疏。
“嗯。我知道。”
“陪我去看看他。”
“行。”
我叫来了一辆出租车,他去左后门,我跟了过去,想和他并排而坐,结果,他又敏捷地走到了副驾驶的位置。
在太平间,我见到了冰冷的父亲。于无人处,我握了握他冰冷的手,突然觉得自己的心像缺了一角,一股巨大的空虚感从内心袭来。我知道,那份缺失,只有站在门外的那小子可以修补。所以,我必须“低三下四”地跟他搞好关系。
母亲对我说:“你爸是含着笑走的。”父亲跟母亲说,有我这样的儿子,他很知足。唯一的遗憾,是我们父子在情感上始终热乎不起来,不能像病床对面的老李爷儿俩那样。李叔叔的儿子管爸爸叫老李,喜欢摸爸爸的头,有事没事,拿过老爸的脚边捏边聊天,那份浑然天成的亲热我羡慕,但做不出来。我知道那是人家父子从小累积起来的亲密,没法照搬。
安葬了父亲,走出公墓,我故意将母亲和妻子落在身后,与儿子并肩而行。
我说:“我没有爸了,你要疼我。”
他说:“为什么呀?”
我说:“因为你还有爸爸啊。”
他说:“那,行吧。”
他能如此回答,我已然悄悄庆幸。来日方长,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烧热一壶水同样需要很多柴火。更何况,我冰冷了那么多年。
缺失的一角正在温柔地生长
我开始有意花时间陪小柯。他爱踢足球,于是我陪他一起踢;只要时间允许,我会去接他放学;周末我会带他去郊游,路上跟他讲讲公司里的烦恼事儿……
我们父子间的感情,正在缓缓升温。
那日,我又要出差一周。他要去上学时,我正在收拾行李。他来跟我道别,站在我卧室的门口,向我挥手:“老爸,再见。”我放下手里的衣服,向他走过去,强行拥他入怀,为了遮掩尴尬,粗声粗气地对他说:“按照国际惯例,分别一周,道别时必须拥抱。”他挣扎了一下,遂放弃,拍了拍我的后背。
一周后,我给他打电话:“我明天回去,行李有些多,你能来机场接我吗?”
他说:“好吧。”
我说:“是那种带拥抱地接。”
他说:“爸,我已经14岁了,大庭广众之下,多难为情。”
我妥协了:“那行吧。”
那日,走出机场,远远看到他向我招手,等到他向我越走越近时,我张开了双臂。而他像被绑架一般,只好拥抱了我——一个个子已经抵达我眉头的儿子,把我拥在怀里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幸福得不知天高地厚,百万订单什么的都瞬间浮云。
此后的早晨,他去上学时,只要我在家,都会叫住他,趁着叮嘱几句时,借机抱他一下。刚开始,他抗拒,渐渐地,他习惯了。一次,他出门时,我恰好在卫生间里。我大声叫他等我一下。他冲到卫生间的门口,在磨砂玻璃门上印上一个手印,对我说:“要迟到了,你一会也在这儿按个手印,就当咱俩握手了。拜,老爸。”
看着那个大大的手印,我突然觉得心里缺失的那一角,正在温柔地生长。
我自认跟父亲不同,但其实我们何其相似。
对儿子小柯,我做得最多的,就是周末带他去吃大餐,或者偶尔高兴时,无比敞亮地把他叫到跟前:“儿子,想要啥,爸爸给你买!”其余时间,则把他扔给妻子,不管不问。
尽管如此,我自认已是一个好父亲——相比我的父亲。

记得父亲年轻时,经常这样训斥我:“就你这副样子,老子才不指望你为我养老送终!”他从来不跟我亲密,哪怕是假装一下。他觉得自己怀才不遇,亦觉得我是他人生的败笔,于是经常骂我和我妈。上大学前,我的人生理想只有一个:逃离他。我总想着,等长大到无须他供养后,我便能走多远就走多远。
18岁那年,我如愿考上南京一所重点大学——他却死乞白赖地要送我去报到。同一列火车上,我们父子第一次坐得如此之近。奇怪的是,我内心竟生出一种别扭的亲近感。他那时40多岁,虽仍虎背熊腰、身体强壮,脸上却有了黑褐色的老年斑,看我的眼神也生出一种谦卑感。
一路上,我们几乎不言语。火车上的流动货摊经过时,他几近讨好地问我:“想吃啥?爸爸给你买。”他那样的语气,让我内心极其难受。原来,父爱也世态炎凉——他曾说不指望我给他养老送终,如今我考入名校,他却活活忘了自己之前是多么强势。
到了南京,我去给他买回程票,让他在车站大门口等我。大概40分钟后,我买好票,回头却寻不见他,心里异常恼火。最后,见他站在一个商亭的台阶上,焦急地在人群里寻我。放在偌大熙攘的火车站,曾经也算高大的他,竟一下子小了那么多。
不知为何,我心里蓦地一酸。他的渺小,多少稀释了我对他的怨及恨。但,只有我自己知道,那份不适一直在我的心里,尤其是他此后时常拿我吹牛时,心中那些熄灭的火就熊熊燃烧起来了。
对他,我的抱怨大于怀念
考上大学是逃离父亲的第一步,毕业后留在南京,在南京工作,结婚都自己做主,则是彻底“抛弃”他的意思——我是先领了证才告诉他已结婚;逢年过节,能不回去便尽量不回去;儿子小柯出生,只邀请老妈来照顾……
直到有一天他被确诊为肺癌晚期。看老妈如此心疼,我只好将他接到南京医治。那段时间,我忙前忙后,不是因为关心他,而是显摆多于关心,报复大于报恩——是谁说不指望我给他养老送终的!
病床上的他,对我言听计从,就连每顿吃什么这种小事,也要用询问的目光看着我。每每此时,我便暗自抱怨:我自小就希望有一天可以打倒他,可他没给我机会,他一瞬间就变得如此不堪一击,不战而降。只是,他余威尚存,不肯直接表扬我,而是趁我不在时,在病友面前带着几分夸大地表达他的知足与骄傲。
那段时间,他状态很好。这时,公司派我去美国出差。我去医院跟他告别,他高兴地说:“去吧去吧,我这样儿,三年五载都死不了。”只是,当我帮他安排好各项事议,跟他说“那我走了”时,他的手从被子里伸了出来。他伸得相当吃力,不是肉体上的,而是精神上的——我俩之间从来没有这样的仪式。
当我意识到他是想跟我握别时,我本能地侧过身去,不是不想接受,而是觉得尴尬。他似乎意识到了我的为难,于是,他的手在无限接近我的手时,突然上扬,变成了“再见”的手势。我向他挥挥手,迅速地离开,内心如释重负。
出差的第九天,我接到了他离世的电话。当时是美国深夜一点,我的心情是平静的。我想,我尽力了。但是,接下来,当我打算再入睡时,他却如乌云般笼罩着我,关于他的点点滴滴被我一一忆起,心中突然难受得不是滋味。但我仍固执地认为,我对他的抱怨大于怀念。
我没有爸了,你要疼我
第二天回国,19个小时的飞行,我的眼泪没有断过,我急切地想看父亲最后一眼。这时,我才知道,原来,我还是爱他的。
在坐出租车去殡仪馆的路上,我突然想起儿子小柯,我是那么想他,于是让司机掉头,去了他的学校。我从来不知道,放学时的校门口会有那么多人。明明孩子们还有五分钟才能出来,可是,所有的目光都直直地望向教室的方向——那应该算得上是世界上最虔诚的目光吧。
小柯和同学说说笑笑地走出来,六年级了,他已无须接送。远远看到他的身影,我心里一愣——这是我的儿子吗?他什么时候长得这么高了?他笑起来右嘴角居然有个酒窝?他走起路来,那微微的内八字,不正是我的翻版吗?他对我来说,是那么熟悉又那么陌生。
等我站到他面前,他的眼里没有惊喜,只是惊讶地问我:“出什么事了?”
我伸出手,想摸摸他的头,可是,他很灵敏地避开了。问我:“你要干吗?”
我尴尬地收回停在半空的右手,低沉地对他说:“爷爷走了。”此时搬出父亲,是为了以此示弱,缓和我和他的那份生疏。
“嗯。我知道。”
“陪我去看看他。”
“行。”
我叫来了一辆出租车,他去左后门,我跟了过去,想和他并排而坐,结果,他又敏捷地走到了副驾驶的位置。
在太平间,我见到了冰冷的父亲。于无人处,我握了握他冰冷的手,突然觉得自己的心像缺了一角,一股巨大的空虚感从内心袭来。我知道,那份缺失,只有站在门外的那小子可以修补。所以,我必须“低三下四”地跟他搞好关系。
母亲对我说:“你爸是含着笑走的。”父亲跟母亲说,有我这样的儿子,他很知足。唯一的遗憾,是我们父子在情感上始终热乎不起来,不能像病床对面的老李爷儿俩那样。李叔叔的儿子管爸爸叫老李,喜欢摸爸爸的头,有事没事,拿过老爸的脚边捏边聊天,那份浑然天成的亲热我羡慕,但做不出来。我知道那是人家父子从小累积起来的亲密,没法照搬。
安葬了父亲,走出公墓,我故意将母亲和妻子落在身后,与儿子并肩而行。
我说:“我没有爸了,你要疼我。”
他说:“为什么呀?”
我说:“因为你还有爸爸啊。”
他说:“那,行吧。”
他能如此回答,我已然悄悄庆幸。来日方长,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烧热一壶水同样需要很多柴火。更何况,我冰冷了那么多年。
缺失的一角正在温柔地生长
我开始有意花时间陪小柯。他爱踢足球,于是我陪他一起踢;只要时间允许,我会去接他放学;周末我会带他去郊游,路上跟他讲讲公司里的烦恼事儿……
我们父子间的感情,正在缓缓升温。
那日,我又要出差一周。他要去上学时,我正在收拾行李。他来跟我道别,站在我卧室的门口,向我挥手:“老爸,再见。”我放下手里的衣服,向他走过去,强行拥他入怀,为了遮掩尴尬,粗声粗气地对他说:“按照国际惯例,分别一周,道别时必须拥抱。”他挣扎了一下,遂放弃,拍了拍我的后背。
一周后,我给他打电话:“我明天回去,行李有些多,你能来机场接我吗?”
他说:“好吧。”
我说:“是那种带拥抱地接。”
他说:“爸,我已经14岁了,大庭广众之下,多难为情。”
我妥协了:“那行吧。”
那日,走出机场,远远看到他向我招手,等到他向我越走越近时,我张开了双臂。而他像被绑架一般,只好拥抱了我——一个个子已经抵达我眉头的儿子,把我拥在怀里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幸福得不知天高地厚,百万订单什么的都瞬间浮云。
此后的早晨,他去上学时,只要我在家,都会叫住他,趁着叮嘱几句时,借机抱他一下。刚开始,他抗拒,渐渐地,他习惯了。一次,他出门时,我恰好在卫生间里。我大声叫他等我一下。他冲到卫生间的门口,在磨砂玻璃门上印上一个手印,对我说:“要迟到了,你一会也在这儿按个手印,就当咱俩握手了。拜,老爸。”
看着那个大大的手印,我突然觉得心里缺失的那一角,正在温柔地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