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从单纯的教育教学到服务性教育的观念转变是十分必要的,这是社会以人为本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才培养需要良好的主客观环境,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需要更新观念,提供良好的氛围及平台,以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发展。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创造性思维;教育服务质量
一、高等教育服务质量观
高等教育服务质量观认为教育的产出是教育服务,所谓的教育服务是指“教育劳动者向社会家庭等提供教育机会”这一劳动过程,从教育服务质量观上说,学生就是高等教育的“顾客”。高等教育产出观念认为“人才”才是高等教育的最终“产品”,忽略了在人才形成中其他因素的影响作用,如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体差异性因素。与企业生产不同,高校高等教育输出的不可能是规格品质完全一致的学生个体。因此,高校更加应当重视教育服务质量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为创造性人才培养创造良好教育环境。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与高校教育服务
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开拓性思维,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通常来说,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人格、智能和身心三方面基本要素,应当包括可贵的创新品质、坚韧的创新意志、敏锐的创新观察、超前的创新思维、丰富的创新知识以及科学的创新实践。因此,其培养将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具体而言:
1.扩展管理内容,关注创造性思维的加工机制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创造性思维应当拥有独特性、灵活性、流畅性的特点。大学生正处于思维转型时期,具备良好的知识储备以及相对理性的知觉,更加容易促成创新型人格的养成。
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的实质是思维操作的发散和转化,而转化和发散性加工的结合更能保证创造性才能的质量与数量平衡。简单地说,就是获取广泛的信息以促成观念的流畅,多角度考虑和认知问题,摆脱思维定式,形成具有独特性和灵活性的思维特质。基于此,创造性思维形成的重要前提便是广泛搜集信息,而这一点则可以通过高等学校对教育服务的重新定义来更快实现。学校首先应当与外界社会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其次,利用多元化的信息来源方式,建立信息搜集多元化的系统;再次,营造良好的信息反馈氛围,使学生能够及时的储藏相关信息,并且传授正确合理评断信息可靠度的方法,突破书本和权威的思维定势。
2.优化层次结构,细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阶段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芬克(Finke)提出了创造力的生成探索模型,他认为创造性的活动就是对心理各种表征的提炼以及重新构建的过程。简单来说,这是一种首先形成内心初步判断,根据创造性要求不断探索修改,最终形成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具体可以表现为:第一,信息输入启动思维的阶段;第二,掌握了一定知识,信息加工过程中加入创新内容的生长时期;第三,数量掌握知识技能,对各种外界来源进行重组的创造时期。针对以上不同时期,高等教育学校应当建构相应的服务层次结构。当然,阶段的划分可以依据不同标准具体区别。
首先,学校应当转变教育服务观念,在现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最大化发挥信息储备能力,这种基础知识的吸收方式不应当局限于课堂教学,吸收内容也可以不局限于本专业的稳定有效的相关内容,还可以包括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重要启发、参考和借鉴意义的部分,从知识的纵向深度和横向广度方面加以重视,尤其应当从学校制度方面给予保障,正强化地激励学生增大自己的知识信息量。其次,在创新生长的时期以及第三阶段的重组创造期当中,高等学校的教育服務应当表现出独特的启发性和独立性。在这一阶段,思维的发散性和聚合性逐步显现,应当对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给予更多满足兴趣和个性发展的空间,鼓励和支持创新型人才的个性化发展,适当进行一定的引导,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就对学校的课程资源以及教学、服务管理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完善服务体制,多方面促成创造性智力的培养
在创造性智力开发中,高等学校承担了大部分的教育职责,但不应当忽视家庭环境对创新型人才智力提升的重要作用。学校与家庭需要建立良好的交互关系,关注学生智力发展以及创新性品质的发展,促进良好的家庭创新环境的形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全方位的思维保障和环境土壤。另外,高等教育服务体制还应当重视教师创新需求和创新观念的形成,为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及时采纳和分析高等教育学校教师主体的创新思维内容,对有益于高等教育创新能力提升的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参考文献:
[1]张晓明,陈建文.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62.
[2]Finke R A, Slayton K. Explorations of Creative Visual Synthesis in Mental Imagery[J]. Memory and Cognition,1988,(16):252-257.
[3]林健.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5):7.
[4]谭洁,裴劲松.我国专业学位教育质量评估方式探讨—基于SERVQUAL量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07):45-50.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创造性思维;教育服务质量
一、高等教育服务质量观
高等教育服务质量观认为教育的产出是教育服务,所谓的教育服务是指“教育劳动者向社会家庭等提供教育机会”这一劳动过程,从教育服务质量观上说,学生就是高等教育的“顾客”。高等教育产出观念认为“人才”才是高等教育的最终“产品”,忽略了在人才形成中其他因素的影响作用,如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体差异性因素。与企业生产不同,高校高等教育输出的不可能是规格品质完全一致的学生个体。因此,高校更加应当重视教育服务质量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为创造性人才培养创造良好教育环境。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与高校教育服务
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开拓性思维,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通常来说,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人格、智能和身心三方面基本要素,应当包括可贵的创新品质、坚韧的创新意志、敏锐的创新观察、超前的创新思维、丰富的创新知识以及科学的创新实践。因此,其培养将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具体而言:
1.扩展管理内容,关注创造性思维的加工机制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创造性思维应当拥有独特性、灵活性、流畅性的特点。大学生正处于思维转型时期,具备良好的知识储备以及相对理性的知觉,更加容易促成创新型人格的养成。
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的实质是思维操作的发散和转化,而转化和发散性加工的结合更能保证创造性才能的质量与数量平衡。简单地说,就是获取广泛的信息以促成观念的流畅,多角度考虑和认知问题,摆脱思维定式,形成具有独特性和灵活性的思维特质。基于此,创造性思维形成的重要前提便是广泛搜集信息,而这一点则可以通过高等学校对教育服务的重新定义来更快实现。学校首先应当与外界社会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其次,利用多元化的信息来源方式,建立信息搜集多元化的系统;再次,营造良好的信息反馈氛围,使学生能够及时的储藏相关信息,并且传授正确合理评断信息可靠度的方法,突破书本和权威的思维定势。
2.优化层次结构,细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阶段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芬克(Finke)提出了创造力的生成探索模型,他认为创造性的活动就是对心理各种表征的提炼以及重新构建的过程。简单来说,这是一种首先形成内心初步判断,根据创造性要求不断探索修改,最终形成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具体可以表现为:第一,信息输入启动思维的阶段;第二,掌握了一定知识,信息加工过程中加入创新内容的生长时期;第三,数量掌握知识技能,对各种外界来源进行重组的创造时期。针对以上不同时期,高等教育学校应当建构相应的服务层次结构。当然,阶段的划分可以依据不同标准具体区别。
首先,学校应当转变教育服务观念,在现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最大化发挥信息储备能力,这种基础知识的吸收方式不应当局限于课堂教学,吸收内容也可以不局限于本专业的稳定有效的相关内容,还可以包括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重要启发、参考和借鉴意义的部分,从知识的纵向深度和横向广度方面加以重视,尤其应当从学校制度方面给予保障,正强化地激励学生增大自己的知识信息量。其次,在创新生长的时期以及第三阶段的重组创造期当中,高等学校的教育服務应当表现出独特的启发性和独立性。在这一阶段,思维的发散性和聚合性逐步显现,应当对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给予更多满足兴趣和个性发展的空间,鼓励和支持创新型人才的个性化发展,适当进行一定的引导,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就对学校的课程资源以及教学、服务管理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完善服务体制,多方面促成创造性智力的培养
在创造性智力开发中,高等学校承担了大部分的教育职责,但不应当忽视家庭环境对创新型人才智力提升的重要作用。学校与家庭需要建立良好的交互关系,关注学生智力发展以及创新性品质的发展,促进良好的家庭创新环境的形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全方位的思维保障和环境土壤。另外,高等教育服务体制还应当重视教师创新需求和创新观念的形成,为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及时采纳和分析高等教育学校教师主体的创新思维内容,对有益于高等教育创新能力提升的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参考文献:
[1]张晓明,陈建文.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62.
[2]Finke R A, Slayton K. Explorations of Creative Visual Synthesis in Mental Imagery[J]. Memory and Cognition,1988,(16):252-257.
[3]林健.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5):7.
[4]谭洁,裴劲松.我国专业学位教育质量评估方式探讨—基于SERVQUAL量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07):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