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油单体的自由基聚合及其热塑性高分子性能

来源 :林业工程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b85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进一步拓展桐油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制备了聚桐油基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1(TMA1),并通过狄尔斯-阿尔德(Diels-Alder)反应制备单体2(TMA2),研究了桐油基单体自由基聚合的特性及与其他乙烯基单体共聚的特性,制备了一系列热塑性桐油基高分子.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确定了化学结构,通过凝胶渗透色谱确定了桐油基高分子的分子量,采用热重分析仪和差示扫描量热仪分析了共聚单体及含量对热力学性能的影响,并进行了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桐油基单体TMA1不能进行自由基聚合,而经过Diels-Alder反应消除共轭双键的桐油单体TMA2可以进行自由基聚合.所制备热塑性聚桐油基甲基丙烯酸酯(PTM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5 500,多分散度为2.8,证明TMA2单体自由基聚合顺利进行.通过与苯乙烯、甲基丙烯酸降冰片烯酯、丙烯酸丁酯共聚,实现对桐油基高分子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及力学性能的调控.以苯乙烯为例,随着苯乙烯投料的增加,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机械强度增加.由此可以说明,热塑性聚桐油基甲基丙烯酸酯类高分子能够被高效合成且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水稻育秧棚二次利用率低导致了土地闲置浪费.分析介绍了水稻育秧棚二次利用的现状,总结提出了黑龙江省水稻育秧棚二次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应对措施及未来发展趋势.以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为发展方向,将闲置的育秧棚土地合理开发,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室内环境的居住质量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关系着人类的生存与健康,因此,对于居住环境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木材长久以来被用于装饰室内环境,制作室内家具,以此提高居住环境的舒适性.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木材资源日益匮乏,资源丰富的竹材作为木材的替代品,正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家居、室内装饰等生活环境中,竹材对家居环境的影响日益显著.围绕竹材及竹制品与居室环境的关系,从竹材及竹制品的3个感觉环境学特性、对室内环境的调控作用、对生物体影响等方面阐述了竹材及竹制品的优越环境学特性,并展望了竹材环境学特性的未来研究方向
东稻122是以高产、优质、多抗水稻品种通禾899为受体亲本,利用国家重离子加速器实验装置,采用高能重离子束(C)进行辐照诱变,后代材料经穿梭育种、生态基因聚合、精准熟期标记等方法选育的优良水稻新品种.2 a吉林省区域试验结果显示,该品种比对照品种增产8.2%.生产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比对照品种增产6.7%.东稻122农艺性状优良,产量高,米质好,耐盐碱性强.2020年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吉林省吉林、长春、通化、白城、延边等中早熟稻区种植.
为增强竹材的防霉性能,以毛竹作为研究材料,先对竹材进行超声预处理,制备了抗菌石蜡乳液对竹材进行浸渍改性处理,并对改性后竹材的含水率、吸水率、防水效率和防霉性能进行了测试.选用天然植物中的2-羟基-1,4萘醌作为防霉剂,选用司班80(Span80)和吐温80(Tween80)作为58号食品级石蜡的复配乳化剂,考虑了亲水亲油平衡(HLB)值对石蜡乳化的影响,制得稳定的抗菌石蜡乳液.利用抗菌石蜡乳液对超声处理后的竹片进行浸渍处理,采用L9(33)正交试验设计,以石蜡乳液固含量、干燥温度和干燥时间为因子,以含水率
竹材是一种力学性能优异、可再生和环保的结构性材料,具有广阔的工程应用前景.准确掌握竹材各组分的力学性能参数对于竹材的工程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结合细观力学和材料力学方法得到了一种确定竹材纤维和基体材料力学性能参数的计算方法:首先通过竹材试件的准静态压缩、拉伸和弯曲试验,获得了竹材在不同加载条件下的宏观力学性能;然后结合细观力学和材料力学分析方法,得到了竹材纤维和基体的力学性能参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竹材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并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顺纹压缩时,竹材屈服后经历了一个强化段,然后由于纤维的屈曲失稳导致
庆林611是吉林市丰优农业研究所选育的中熟粳稻新品种,生育期136 d,需≥10℃积温2 720℃左右.该品种株型紧凑、分蘖力强、米质优、产量高,2019年通过吉林省审定,适宜吉林省四平、吉林、长春、通化、辽源、延边等中熟稻区种植.从播前准备、播种、苗床管理、本田管理等方面介绍了其栽培技术要点.
预处理是生物质资源转化的关键步骤,其过程会使植物细胞壁的结构发生变化,从而降低生物质的顽固性并增强其中糖的有效溶解,以促进其高值化利用.预处理液成分复杂,所含木质素和多种降解产物不利于糖类的高效利用,需要对其进行分离纯化.以桉木经MgCl2预处理的废液为对象,通过聚合氯化铝(PAC)絮凝的方法去除其中的大分子木质素,利用Zeta电位和粒径检测、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光谱法等技术分析絮凝处理前后预处理液的成分变化,并对其去除机理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当PAC用量为4.00%质量分数时,反应体系Zeta电位为
催化加氢脱氧是实现木质素提质的重要方式.笔者采用流动电催化技术对木质素模型化合物进行加氢脱氧研究.以磷酸为阳极电解液,铂片电极为阳极电极,杂多酸磷钨酸为阴极电解液,石墨棒电极为阴极电极,构建炭载催化剂直接分布在阴极电解液中的流动电催化体系.考察了不同炭载催化剂(Pt/C、Pd/C、Ru/C、Rh/C)、反应时间、温度以及电流密度对底物2-甲氧基-4-丙基苯酚的转化率及产物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t/C催化剂表现出最佳的催化活性.在温和条件下(温度50℃,反应时间1 h,电流密度175 mA/cm2),电
在当前资源短缺和能源危机问题的背景下,用稻草等非木质纤维素原料制备生物质基材料等的研究备受重视.使用质量分数20%~60%的对甲苯磺酸,在60~80℃的反应温度、15~60 min的时间内对稻草进行组分分离,得到的纤维固体产物的得率基本在60%以上,灰分含量在10%以上.通过固体产物与废液等的化学成分分析,得到组分分离的脱木质素反应动力学曲线、半纤维素降解动力学曲线和反应动力学方程相应的参数值.分析了反应的联合脱木质素因子(CDF)跟固体产物的纤维组成、形态和表面电荷等之间的关系.根据反应剧烈程度,把CD
旨在通过活性炭对半乳甘露低聚糖溶液进行脱色精制,从而提高半乳甘露低聚糖的纯度.首先,运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方法,获得最佳的脱色条件,最后对脱色后的产物进行红外分析及吸附等温线的测定.研究发现:相比于粉末活性炭和柱状活性炭,颗粒活性炭的选择性脱色精制效果最佳,因此选择颗粒活性炭进行下一步的单因素试验和正交优化试验.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对条件进行初步筛选,随后对筛选的条件进行正交优化,获得颗粒活性炭脱色的最佳条件为添加量8%、吸附温度45℃、吸附时间70 min,此时酚类色素和美拉德色素的脱除率分别为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