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延展的语言介质研究

来源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ft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延展认知作为具身认知的一个分支,将语言作为认知延展的介质,对于语言的观点与当前的语言学思想有很大的不同.通过分析延展认知关于认知与语言关系的论述,认为语言可以对认知在时间的内、外及瞬时层面,在空间的概念、存储和社会层面进行持续地延展,此种认知观摆脱了语言的唯心主义和工具主义,从而使语言研究进入内容和过程统一的温和认知语言观,以此对传统的语言现形成巨大挑战.
其他文献
知识产权既包括权利,也包括法益,知识产权法益是知识产权领域中为法律上主体所享有并给予保护的利益,是知识产权权利的前状态.知识产权法益的生成,既源于民事法律行为中的事实行为,又来自民事法益价值指引下的法益保护原则在知识财产利益中的自然延伸,还依赖于知识产权法对知识财产利益予以保护的正当性建构.知识产权法益具有弥补私权保护不足、作为侵权抗辩事由、产生新型知识产权权利、拓展公有领域与激发创新的功能.知识产权法益的保护路径应有别于权利,采取突出法益保护地位和作用,积极拓展法益保护内容,以竞争法保护模式为主、设权保
认罪认罚从宽是刑事诉讼的一项重要原则.实证调查发现:认罪认罚从宽案件上诉频次激增,抗诉也同期暴增;绝大多数罪名和量刑建议已获得一审采纳;绝大多数上诉人学历为高中以下;上诉人中具有累犯、前科或劣迹等从重情节的达三分之一;60%以上的上诉有律师参与;上诉理由集中且随意性较大;撤销上诉比例约为十分之一;抗诉理由单一,因上诉而抗诉的情况突出;认罪认罚从宽案件上诉的二审裁判多为裁定,判决比例较低;二审裁判结果以维持原判为主;抗诉导致加重量刑的案件数量为减轻量刑的两倍.困境在于:量刑建议的稳定性不足;“认罪悔罚”上诉
当前,全国正大力推进“两新”团组织建设,“两新”组织团员的身份意识是团组织建设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以“两新”组织发展较为充分的广州为例,对已录入系统的21056名团员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发现“两新”组织团员身份意识总体呈强化趋势,但在团章学习、团歌、团徽等标志体现、落实“三会两制一课”、主动亮身份等方面尚存薄弱环节,建议在梳理业态清单、强化培训、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激发组织活力等方面强化共青团工作力度.
在大湾区建设的国家战略下,粤港澳三地有着协同创新共建具有全球影响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共同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有知识产权保护作为保障,知识产权的刑事司法保护是知识产权保护的最后屏障,但内地与港澳之间长期未达成刑事司法合作协议,对三地知识产权的协同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在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港澳均有维护国家安全法律责任的新形势下,广东应发挥先行先试的改革开放精神,在内地与港澳均为TRIPS成员的基础上,借鉴港澳之间《移交被判刑人的安排》,求同存异,与港澳之间达成相关的知识产权刑事司法合作协议,建立知
高君宇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成员之一,为党和共青团的创建做出了重要贡献,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过许多颇有见地的民主革命观点和论述.学界对高君宇民主革命思想的研究经历了从无到有、由浅入深的过程.本文尝试从形成背景、党的建设、革命力量、革命目标、策略等几方面对学界现有的关于高君宇民主革命思想的观点和论述进行梳理,并针对高君宇革命思想研究现状及不足提出自己的见解.
互联网技术在给现代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为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犯罪分子通过黑客、恶意软件、社会攻击、特权滥用和新技术窃取等信息窃取手段,收集和窃取高价值的个人信息,严重危害个人信息安全,引发各种社会问题.目前,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的不完善,相关技术概念的界定不明确,盗贼刑事责任追究难度大等问题都对我国建立个人信息保护机制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文章分析了个人信息被窃取的技术手段,构建了个人信息保护框架,认为通过完善现行法律法规,制定个人信息保护专项法律,明确法律监督和问责机制,可以降低个人信息被盗用
公平适度的基本医疗保障是实现公民生命健康权的内在要求.提高医保治理法治化水平是党中央、国务院持续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基本原则之一.文章以陕西省为例,在分析中医药特点的基础上,研究了当前经济发展现状、基本医疗保险对中医药诊疗服务的覆盖范围以及中医药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实施状况.指出当前立法进程滞后,现行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并不适应中医药的特点,所覆盖的中医医疗机构、服务项目和药品数量也非常有限,中医药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支付方式改革迫在眉睫.文章建议:加快推进医疗保障领域立法进程,形成与医疗保障
生命-心灵的强连续性论题认为生命与心灵具有共同的抽象模式或组织形式,心灵的功能性质特征是那些对于生命来说也是基本的功能性质特征的强化.自创生生成论以康德的自然目的 学说为出发点,从组织形式与现象学两个维度发展了生命-心灵强连续性论题:组织形式上,最基本的生命形式与神经系统共享相同的组织模式,即自创生;现象学上,我们自身身体存在的经验为非人类的生命形式的内在目的 的本体论地位提供了保证.此外,认为自创生生创论反表征主义不彻底以及是内在主义的指责并不成立.
准实在论从反实在论出发,把实际上所有判断都理解为表达心灵的各种实践性思想或反应模式,如习惯、倾向、态度、情感等,而不是描述世界的信念.这一理论意味着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以判断形式表达的思想的形成和接受以及实践性思想都是非理性的.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这个理论的前提、逻辑、方法都是不健全的,尤其是它没有贯彻语用学的语境原则、去分析判断在语境中的关系.对判断所处语境的分析可以展示出实践语境的实践理性逻辑结构,这种为目的 服务的逻辑结构决定了判断是在特定共同体范围内有真理性的信念,科学判断在全人类范围内有普遍真
范·弗拉森沿袭逻辑实证主义拒斥形而上学传统并采取语义经验论的反实在论立场,从自然规律存在的动机及其所面临的问题两个方面批判了传统实在论的自然规律观,提出了语义学方案,以解决自然规律面临的推理与识别问题,呈现西方科学哲学领域中研究自然规律问题的新样本.但是,范·弗拉森的观点有失偏颇,片面强调逻辑分析而忽略了哲学与科学实践之间的联系,具有不可知论、主观主义与相对主义倾向.为此,文章主张一种主客互动论的自然规律建构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