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摒弃以往教师精心设计课堂问题,层层引导学生释疑的教学模式,我们更主张教师要把自己巧妙地“藏”起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应成为语文课堂的新追求。
【关键词】问题;兴趣;课堂;文本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这样一句名言:“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思维的起源,问题是创新的开端。学起于思,思起于问。没有问题的学习是淺层次的学习,甚至是假学习。因此这学期我校高年级的课题确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导疑的探究”,在经历一学期的摸索与探究后,课题组的老师一致都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摒弃以往教师精心设计课堂问题,层层引导学生释疑的教学模式,我们更主张教师要把自己巧妙地“藏”起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应成为语文课堂的新追求。我们教研组在不断学习与积累教研经验的同时,把相应的教学策略带进课堂进行初步的实践,作为其中的一分子,我在听课中学习着,在教学中尝试着。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问题意识
听过许多公开课,那些教坛新秀们沉稳的心理素质,巧妙的课堂提问,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无不让我发自内心的佩服。可总有一种美中不足之感。我觉得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应强调教师要特意为孩子们的“疑”创设空间,课堂不能只是教师一味地设问,步步释疑,孩子被牵着走,而应是学生饶有兴趣地提出问题,并在一个个问题的生成和解决过程中完美地实现学习目标,不再表现为没有问题或不敢提出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提高自己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充分备好第一堂课。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质疑能力的培养同样如此。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由于长期的学习习惯和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学生不愿提问、不会提问的情况依然存在。令人苦恼的是,让学生针对文本质疑,似乎也经常提不出较有深度的问题来。在一次前往厦门听课时,我有幸聆听了薛法根老师执教《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题之后》,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全然不同的课堂:老师在检查了词语以后,让学生提问。可是六年级的学生依然沉默无语。老师以问引问,教学生怎样提问:“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你得怀疑这个观点呀,有疑问吗?”学生依然摇头。“难道真理一定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九十九个问号或者一百零一个都不行吗?”这才引起了学生的深度思考。整堂课中教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时点拨、诱导学生由浅入深质疑。它让我认识到了研究这个课题的必要:教师应树立新的教学观,鼓励学生主动提问,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浅显幼稚,总是给予肯定,给学生自由思考、主动学习的机会,调动学生质疑的积极性。毕竟“授人以鱼,还不如授人以渔”!观念的转变将会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再则,执教者温和的态度,灵活的启发,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尤为重要。偶然走入《献你一束花》这堂验证课:蔡老师手持一束鲜花,启问:这是一束怎样的花?答案众说纷纭。“假如你手捧这样的一束花,你想把它送给谁?”贴近生活的话题让学生们跃跃欲试。“然而把花放入这篇课文,围绕着‘花’,谁来提提你想知道的问题?”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这花是送给谁的?为什么鲜花只能送给成功的人?女乘务员送出的仅仅是花吗?……顺势而导,整堂课成功了一半。
二、善抓文本,预习先行,让学生问到实处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开端。所以在预习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既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又避免了教和学的盲目性。有的学生不懂得提问题,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开拓学生的思维。除了教育学生读书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外,要教给学生如何提问题的技巧,如一般要在难点处或关键处提出疑问;在人物语言行为方面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课题中发现问题等等……让学生每次预习都能设计一份“质疑卡”,有目的地去寻找生疑点。当然,还要引导学生在自己提出问题后,先带着这些问题去研读、去探究,想办法解决问题。或鼓励学生把自己读懂的问题带到课考考老师、同学,试想如果能把同学或老师考倒,那将是多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呀!在自己执教的验证课《夜莺之歌》上,我就要求学生先针对课题进行预习质疑。学生们提出了诸如“夜莺之歌”是什么意思?它指的是什么?‘夜莺’是什么?为什么要以此为题?”之类的问题。然后,我鼓励他们带着这些问题去预习一下课文,果然,大部分学生都能顺利地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对于后面的课文内容学习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有个学生举手质疑:夜莺的歌声中唱些什么?那只只高举的小手又把课文内容推向了最高潮……
三、把握质疑的契机,深入解读文本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诱发学生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深入感悟文本。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课题组的老师一直在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有效提问,把学生的质疑最大化地融入在教学中。在一次次的教研中,我们形成了初步的共识:首先,课伊始,老师必须学会倾听,做学生问题的有效“管理者”。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一旦学生的质疑欲望被激发,或者只要让学生自由质疑,他们就会提出许多问题,有的问题还毫无价值。对此,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觉得: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进行提炼、梳理,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其次,相信学生的释疑能力,把答疑的发言权交给班里的同学,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有益渠道探索发现,以获取成功的喜悦。最后,巧妙地抓住课始、课中、课尾及新生成的质疑点,善于抓住师生交流中随时出现的教学契机,让学生在各抒己见中得到视野的开阔、思维的发展、综合能力的提高、个体生命的不断进步。还记得在许老师执教的《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这节验证课里,在教学抒理完写信言志、关心他人、关心政治、发愤读书和谢绝帮助这五件事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更深入领悟雷棣身上的品质,抓住其中的一个片段“发愤读书”,让学生针对相应的语段提问题,从词语到句子进行质疑,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可以看出学生在积极地思考。有个别学生对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提出了疑问,比如:《资治通鉴》是一本怎样的书?辛普森案件是什么?教师在备足课的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引导生生互答,甚至还把这团疑问踢回给学生,实话告诉他们老师也不懂怎么办?让他们把课上提出的问题带出课堂,再进行一番追踪反馈。这样无形当中,丰富了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又锻炼了学生释疑能力。
课题研究还在继续着,我们的教学疑惑也在不断出现和解决中。而且我们相信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将会变得更加丰满,更加精彩!“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舍得花时间,下工夫,引导学生敢问、善问。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具有更好的生存能力,才会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我们的民族,才会有不竭的创新动力,才会永远傲立于世界!愿这样的课堂越来越多……
【参考文献】
[1]谭晓云.从有疑而问 到无疑而问——课堂提问的言语行为分析[J].修辞学习,2005(2).
[2]王方林.何谓有效的课堂提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7).
[3]陈春普.做课堂中的“善问者”[J].文理导航,2010(28).
【关键词】问题;兴趣;课堂;文本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这样一句名言:“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思维的起源,问题是创新的开端。学起于思,思起于问。没有问题的学习是淺层次的学习,甚至是假学习。因此这学期我校高年级的课题确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导疑的探究”,在经历一学期的摸索与探究后,课题组的老师一致都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摒弃以往教师精心设计课堂问题,层层引导学生释疑的教学模式,我们更主张教师要把自己巧妙地“藏”起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应成为语文课堂的新追求。我们教研组在不断学习与积累教研经验的同时,把相应的教学策略带进课堂进行初步的实践,作为其中的一分子,我在听课中学习着,在教学中尝试着。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问题意识
听过许多公开课,那些教坛新秀们沉稳的心理素质,巧妙的课堂提问,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无不让我发自内心的佩服。可总有一种美中不足之感。我觉得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应强调教师要特意为孩子们的“疑”创设空间,课堂不能只是教师一味地设问,步步释疑,孩子被牵着走,而应是学生饶有兴趣地提出问题,并在一个个问题的生成和解决过程中完美地实现学习目标,不再表现为没有问题或不敢提出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提高自己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充分备好第一堂课。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质疑能力的培养同样如此。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由于长期的学习习惯和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学生不愿提问、不会提问的情况依然存在。令人苦恼的是,让学生针对文本质疑,似乎也经常提不出较有深度的问题来。在一次前往厦门听课时,我有幸聆听了薛法根老师执教《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题之后》,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全然不同的课堂:老师在检查了词语以后,让学生提问。可是六年级的学生依然沉默无语。老师以问引问,教学生怎样提问:“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你得怀疑这个观点呀,有疑问吗?”学生依然摇头。“难道真理一定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九十九个问号或者一百零一个都不行吗?”这才引起了学生的深度思考。整堂课中教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时点拨、诱导学生由浅入深质疑。它让我认识到了研究这个课题的必要:教师应树立新的教学观,鼓励学生主动提问,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浅显幼稚,总是给予肯定,给学生自由思考、主动学习的机会,调动学生质疑的积极性。毕竟“授人以鱼,还不如授人以渔”!观念的转变将会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再则,执教者温和的态度,灵活的启发,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尤为重要。偶然走入《献你一束花》这堂验证课:蔡老师手持一束鲜花,启问:这是一束怎样的花?答案众说纷纭。“假如你手捧这样的一束花,你想把它送给谁?”贴近生活的话题让学生们跃跃欲试。“然而把花放入这篇课文,围绕着‘花’,谁来提提你想知道的问题?”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这花是送给谁的?为什么鲜花只能送给成功的人?女乘务员送出的仅仅是花吗?……顺势而导,整堂课成功了一半。
二、善抓文本,预习先行,让学生问到实处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开端。所以在预习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既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又避免了教和学的盲目性。有的学生不懂得提问题,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开拓学生的思维。除了教育学生读书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外,要教给学生如何提问题的技巧,如一般要在难点处或关键处提出疑问;在人物语言行为方面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课题中发现问题等等……让学生每次预习都能设计一份“质疑卡”,有目的地去寻找生疑点。当然,还要引导学生在自己提出问题后,先带着这些问题去研读、去探究,想办法解决问题。或鼓励学生把自己读懂的问题带到课考考老师、同学,试想如果能把同学或老师考倒,那将是多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呀!在自己执教的验证课《夜莺之歌》上,我就要求学生先针对课题进行预习质疑。学生们提出了诸如“夜莺之歌”是什么意思?它指的是什么?‘夜莺’是什么?为什么要以此为题?”之类的问题。然后,我鼓励他们带着这些问题去预习一下课文,果然,大部分学生都能顺利地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对于后面的课文内容学习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有个学生举手质疑:夜莺的歌声中唱些什么?那只只高举的小手又把课文内容推向了最高潮……
三、把握质疑的契机,深入解读文本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诱发学生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深入感悟文本。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课题组的老师一直在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有效提问,把学生的质疑最大化地融入在教学中。在一次次的教研中,我们形成了初步的共识:首先,课伊始,老师必须学会倾听,做学生问题的有效“管理者”。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一旦学生的质疑欲望被激发,或者只要让学生自由质疑,他们就会提出许多问题,有的问题还毫无价值。对此,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觉得: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进行提炼、梳理,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其次,相信学生的释疑能力,把答疑的发言权交给班里的同学,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有益渠道探索发现,以获取成功的喜悦。最后,巧妙地抓住课始、课中、课尾及新生成的质疑点,善于抓住师生交流中随时出现的教学契机,让学生在各抒己见中得到视野的开阔、思维的发展、综合能力的提高、个体生命的不断进步。还记得在许老师执教的《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这节验证课里,在教学抒理完写信言志、关心他人、关心政治、发愤读书和谢绝帮助这五件事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更深入领悟雷棣身上的品质,抓住其中的一个片段“发愤读书”,让学生针对相应的语段提问题,从词语到句子进行质疑,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可以看出学生在积极地思考。有个别学生对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提出了疑问,比如:《资治通鉴》是一本怎样的书?辛普森案件是什么?教师在备足课的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引导生生互答,甚至还把这团疑问踢回给学生,实话告诉他们老师也不懂怎么办?让他们把课上提出的问题带出课堂,再进行一番追踪反馈。这样无形当中,丰富了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又锻炼了学生释疑能力。
课题研究还在继续着,我们的教学疑惑也在不断出现和解决中。而且我们相信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将会变得更加丰满,更加精彩!“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舍得花时间,下工夫,引导学生敢问、善问。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具有更好的生存能力,才会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我们的民族,才会有不竭的创新动力,才会永远傲立于世界!愿这样的课堂越来越多……
【参考文献】
[1]谭晓云.从有疑而问 到无疑而问——课堂提问的言语行为分析[J].修辞学习,2005(2).
[2]王方林.何谓有效的课堂提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7).
[3]陈春普.做课堂中的“善问者”[J].文理导航,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