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化行刑措施的体系性完善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vio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监禁刑的弊端逐渐显现,为了追求更加有效的行刑方式,理论界、司法实务界等专业人员强烈呼吁推行社会化行刑方式。文章从社会化行刑理论及在中国的实践状况开始分析,探究推进社会化行刑所面临的现实阻碍,如管制刑、缓刑、假释的低比例适用、单处罚金刑的适用范围狭窄、社会化行刑机构的设置不健全,等等。针对社会化行刑遇到的诸多问题,文章从理念、组织、措施、管理技术等方面,对社会化行刑体系的完善提出建议和方略。
其他文献
许多学者回顾美国环境史起源时,认为1970年代的环境保护主义及社会运动与之关系密切。但多本早期美国环境史的重要著作,显示出对西部边疆或英格兰殖民史的高度关注。文章由史学史的角度入手,透过环境史经典作品的解析,试图厘清美国边疆史对于环境史早期发展之影响。分析荒野,乃至于森林与原野、河川与湿地后,发现这些课题是美国边疆史与环境史重要的衔接点。边疆史的分析曾为环境史家提供研究素材与思考上的着力点,但两者在关注焦点与社会价值的差异,使得环境史家必须针对这些主题去边疆史脉络,导致两者的关联性变得比较隐晦。文章主旨虽
文献普遍判定经济自由环境下绿色技术创新存在不足,却往往忽视这一假定的合理性,也并未回答何种市场情境更易诱发绿色技术创新激励问题。文章选取中国15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估各城市的经济自由度,探究经济自由与绿色技术创新的关系及其成因。检验结果发现:第一,经济自由环境会损害城市绿色技术创新,且伴随时间的延续损害程度逐渐增强。研发人员流动、技术溢出与竞争效应等因素影响经济自由对绿色技术创新的抑制作用;不同自由维度在经济自由环境与绿色技术创新的关系中扮演差异化角色,贸易自由与政府规模会显著抑制绿色
政府监管是现代国家经济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政府监管的基本特征入手,对政府监管及其相关理论进行了概括性阐述和分析。在分析政府监管的必要性、普遍性、复杂性及局限性的基础上,文章认为,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监管的积极作用,提升政府监管的治理水平,一方面需要辩证地看待政府监管的必要性、普遍性与局限性之间的关系,科学地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统筹行政力量和社会力量,在有保有压的基础上,合理把握政府监管的范围和方式;另一方面需要充分认识政府监管的复杂性,努力加强理论和行政能力建设,降低行政服务成本,持续提升政府监管
文章基于比较优势的构成因素,研究如何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实行差异性保护政策。在世界市场上,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直接依据是成本或价格的绝对优势原理,而绝对优势由要素禀赋、技术水平和经济规模等不同维度的比较优势综合而成。发展中国家不仅要依据要素禀赋原则,也要依据规模经济原则和技术差距原则对本国产业进行选择性保护。其中,规模经济原则强调根据产业的规模经济特性及国内的市场规模特性来决定产业的开放程度,尤其要保护市场规模具有明显上限且具有显著规模经济的产业;技术差距原则强调根据产业的国内外技术相对差距及其对国内产业的影响
五四前后,一方面是思想激荡的革新时代,另一方面是军人干政乱政的纷争时代。在此背景下,新兴力量快速发展并占据思想主导地位,向军阀势力及其统治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和"进攻",尤其是对军阀特性的认识与批判,清晰而准确地进击军阀的薄弱与致命伤处。在对军阀特性问题的讨论中,舆论界集中在军阀"均势"与"分合"的矛盾性、"勾结外国列强"与"摧残民众自由"的媚外压内双重性、割据与专制共存的吊诡性诸方面。这些探讨,归纳看来,是对军阀存在的合法性问题与合理性问题的整体性追问,为国民革命重要思想理论武器的形成与
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社会思想观念的集合,涉及政治、法律、哲学、宗教、艺术、道德等多方面内容。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主流意识形态虽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但却不能高枕无忧,其话语主导权应精心维护。舆论和新闻舆论,是全局与局部、前者包含后者的关系,但实际上二者关系又不仅仅如此简单。舆论作用于人的精神层面和心理层面,新闻舆论是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舆论和公众舆论相互影响。新闻舆论和意识形态共同作用于社会成员的心灵,新闻舆论与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
晚清以降,学界、政界在引介遗产税时,曾预判遗产税课富民之余,乃世界良税,民众会乐于缴纳。然而,抗战期间遗产税移植入中国后,违背遗产税在欧美等国实施时向富人征税的本质,使普通民众沦为遗产税缴纳者。在实际征收中,遗产税加重民众负担,大多数人不愿缴纳,抗战胜利后更沦为民众眼中的"恶税",不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大量逃避税问题由此出现。遗产税在国外是良税,引入中国即沦为"恶税",并非孤立现象,这与当时国民党政权对民众的横征暴敛有密切关系。
反贫困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任务。围绕如何消除贫困,学者们进行了诸多探讨,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反贫困的实践之中。中国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的制度减贫理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围绕彻底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为前提,以不断发展生产力为物质基础,在减贫过程中将保障性扶贫与开发式扶贫相结合、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形成了基于中国实践的制度减贫理论体系。消除绝对贫困后,中国减贫事业将面临新形势,仍需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完善"三有"的减贫体系,建立起缓解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用户媒介使用宽度是考察用户媒介使用行为的一个重要维度。文章基于倾向值匹配分析和多元阶层回归分析技术,从生命阶段与代际演进的视角出发,考察了用户媒介使用宽度的性别沟及其演进规律。相比生命阶段,代际因素在用户媒介使用宽度的演变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用户媒介使用宽度存在较大的性别差异。从总体上看,女性的媒介使用宽度大于男性。具体而言,年轻女性的媒介使用宽度大于男性,而老年女性的媒介使用宽度小于男性;从代际演进的维度看,虽然用户媒介使用宽度随着代际演进不断扩大,但性别沟并没有逐渐缩小,反而在年轻世代群体中进一步扩大。
2020年是历史性解决中国绝对贫困、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对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研究和探讨进入了集中爆发期。海外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78年,逐步发展成以中国减贫为特定研究对象的多学科交叉领域,为探究全球贫困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异域视角。当前,海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和分歧集中于中国跨越贫困陷阱的决定性因素、减贫逻辑、减贫经验与贡献等议题。纵观海外研究,其注重对减贫元制度的剖析、对制度架构与市场经济互动性的阐释、对全球减贫问题差异性的分析,但还存在拘泥于民主—权威二元论的理